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呼籲環保 面紙盒包裝破傳統 南應大奪金
新知
第1658期
呼籲環保 面紙盒包裝破傳統 南應大奪金
2017-09-28
【記者薛惟中綜合報導】上廁所、擤鼻涕、擦嘴巴─ ─信手拈來一抽再抽的衛生紙是人每天的必需品,然而根據《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全球每天約有兩萬七千棵樹木因為製造衛生紙的需求而遭砍伐。意即一年下來,便有將近一千萬棵樹木在人類用完即丟的衛生紙堆中轟然倒下。 便宜、易取得的衛生紙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但常遭到濫用,進而造成樹木資源的浪費。 圖/薛惟中攝「衛生紙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常見且不貴,因此容易形成人們浪費的行為與心態。」有感於衛生紙的消耗迅速,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兼任教師李憲榮及學生關怡伶、陳麗而與葉美琪共同設計了〈三分之一面紙包裝〉,名稱發想於一棵樹大約可製造三百張衛生紙,以一盒一百抽的衛生紙為例,一盒衛生紙便是三分之一棵樹木所換來的,以此警示消費者衛生紙得來不易。兼具美觀與理念的設計,也讓他們獲得了「財團法人印刷工業技術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第四屆包裝達人設計競賽學生組金獎。 〈三分之一包裝〉以六盒衛生紙為一組,外觀以樹木的顏色表示衛生紙的來源,同時提醒消費者衛生紙的得來不易。 圖/關怡伶提供「以一整塊木幹造型設計出分離式面紙盒,且突破長方形面紙盒包裝,引人注目而獲獎。」獲得評審好評的〈三分之一面紙包裝〉以吸睛的梯形外型打破傳統衛生紙包裝形式。且一組六盒能夠緊密排列成六邊形,再加上栩栩如生的棕黑色外觀,使得整組面紙盒遠觀就像是一截木材,近看甚至能看見模仿樹木的斷紋、年輪。消費者將一組衛生紙提起時,就如同提著一截遭鋸斷的樹木;每用完一盒衛生紙,便必須將之回收再拆下新的一盒,無形中也代表消費者正蠶食著樹木資源。  〈三分之一包裝〉以梯形做為外盒形狀,且彼此相連。當消費者拆下面紙,也代表著又有樹木因此消失。 圖/關怡伶提供不過不同於市面上衛生紙大多以無法自然分解的塑膠膜做為包裝,〈三分之一面紙包裝〉選用較環保的牛皮紙做為紙盒的材料。團隊表示紙盒可以100%回收再利用,「丟棄了也會很快分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關怡伶表示希望能夠推廣以呼籲人們關注環保議題。「我們所使用的衛生紙是砍伐樹木而來的,要好好珍惜使用不浪費。」
校園推廁紙入馬桶 管線舊政策難落實
校園
影音
第1641期
校園推廁紙入馬桶 管線舊政策難落實
2016-12-16
【記者邱舒恬、周瑩慈台北報導】行政院環保署8日在立法院宣布,未來將推動民眾將衛生紙丟入馬桶,一改過去政策引起民眾熱烈討論。國立台灣大學研究生莊繼凱對此政策表示疑慮,「以前就是習慣丟垃圾桶, 以前會有聽過一些理論說會造成馬桶堵塞之類的。」同樣來自台大的學生陳冠瑜則認同政策理念,但表示「我是覺得還是依照個人習慣為主,再慢慢適應這樣子。只要把環境弄得不會很髒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其實我覺得都是可以接受的。」雖然中央政策立意良善,但地方單位卻難以同步更新。僅少數學校表示可跟上腳步,而有些大學則回應,因馬桶堵塞維修不易且無法管控衛生紙材質,或化糞池使用壽命降低及建築管線設計老舊,加上無法負荷短時間的大量使用等原因,短期內恐怕無法配合這項政策。國立政治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組長姚建華表示,校內除部分老舊建築有堵塞疑慮外,應可配合此政策實施。但他強調移除垃圾桶尚須商討,「除了衛生紙以外的一些雜物還是要丟到垃圾桶裡面,不是全部東西都可以往馬桶裡丟。」熟悉政大管線狀況的外包廠商,三代衛生工程行老闆王謝錦則分析植物跟驚恐成堵塞元兇,「因為管線比較舊很多都是樹根鑽進去,因為樹根在裡面的話,你衛生紙還有我們的排泄物容易讓樹根阻擋住。」針對學校疑慮,環保署回應會再跟教育部研議,一同協助改善現狀。並承諾三個月內將邀請衛浴及衛生紙廠商,訂出配套措施,希望無論衛生紙或面紙都能安心投入馬桶中。行政院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科長李長平表示將協同教育部輔導大學配合政策,並說明此次政策是希望能改善如廁環境,「我們廁所會變得更乾淨,那就是不濕不髒不臭的如廁的優良環境。」透過垃圾入馬桶的新觀念,政府希望能解決現有的異味及蚊蠅孳生問題,讓民眾享有良好的如廁環境。https://youtu.be/fweP2XfBMS0 
《衛生紙 +》停刊 盼詩人持續發聲
藝文
第1635期
《衛生紙 +》停刊 盼詩人持續發聲
2016-11-02
【記者薛若儀綜合報導】經過八年歲月,《衛生紙+》詩刊於10月27日發表停刊宣言,同時推出第33期詩刊〈最後一期〉。《衛生紙+》創刊以來提供無數年輕創作者公開作品及發表的平台,宣佈停刊後衛生紙詩人們紛紛表示惋惜,過去交流詩作的平台如今畫下句點。 《衛生紙+》於10月27日推出第33期〈最後一期〉。停刊消息公布後,各方詩人紛紛表達不捨。圖/《衛生紙+》提供《衛生紙+》創刊以來推廣用詩作書寫社會,關注各式議題,且刊登的詩有別傳統詩作,為非主流刊物的代表。主編鴻鴻(筆名)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上的停刊宣言中解釋,為了避免「衛生紙寫作」成為自相取暖的溫室,應該鼓勵新一輩的詩人進入主流的場域,透過詩作繼續關懷社會,發揮影響力。長期在《衛生紙+》發表詩作的文字、藝術工作者廖瞇(筆名)認為,「有可能衛生紙慢慢也變成有一個風格,但風格久了可能會被定型、僵化,這對寫作來說並不一定好。」《衛生紙+》從創刊以來鼓勵詩人透過作詩接近社會,表達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並收錄許多具批判性,同時兼具關懷的詩作。然而《衛生紙+》發展過程中,部分詩作的文字風格卻似乎有逐漸類似的趨勢,「在這個時候做一個結束反倒值得。」廖瞇認為,停刊或許能成為詩人嘗試不同類型寫作的契機。《衛生紙+》創刊至今認詩不認人的徵稿標準,吸引鮮少將作品發表於其他刊物的詩人們投稿。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洪崇德從大學時期開始關注《衛生紙+》。他表示,對大學生而言,將詩作刊登在《衛生紙+》是對作品的肯定,「做這個刊物可以提拔一些人,但值得觀察的是在失去衛生紙這個跟隨的平台後,大家會何去何從。」廖瞇也提到,《衛生紙+》的創作者未來如何持續寫作這條路,把從《衛生紙+》受到的啟發帶入社會其他角落,是後續的挑戰。由於主編鴻鴻同時跨足影視、劇場,因此在《衛生紙+》中除了詩作外,也定期向劇作家邀稿。曾在《衛生紙+》發表四篇劇作的劇作家簡莉穎提出看法,「它會收錄市面上比較找不到的劇本,因為比起詩,劇本要出版其實更難。」相較詩篇,篇幅長使得劇作不易被集結出版,而《衛生紙+》正好提供不同種類、國家的劇作發表平台。「其實我聽到很多詩人朋友對於不能看的擔憂,比不能發表的擔憂還要多。因為大部份人都還能寫或發表在臉書上,可是這些詩要去哪裡交流呢?」從第十期開始參與《衛生紙+》的詩人蔡仁偉提到,雖然許多詩人的共同焦慮是害怕從此失去公開交流的平台,但平台的消失並不影響創作本身,「寫詩這個動作不會停,如果一開始就喜歡寫作,不管有沒有衛生紙你都會繼續寫。」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