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性侵衣物展為受害者發聲 盼去除大眾錯誤迷思
生活
第1774期
性侵衣物展為受害者發聲 盼去除大眾錯誤迷思
2022-12-08
【記者程心台北報導】牛仔褲、T恤、制服掛於展間牆上,受害者服裝與一般人無異,卻仍遭遇性侵害。學生團隊「Kaos」主辦《完美受害者—性侵衣物展》,自3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藝巷空間舉行。展覽展出24套性侵受害者事發當下穿著的衣物,並呈現38則性侵害故事 ,期望破除大眾對於性侵受害者的錯誤認知。《完美受害者性侵衣物展》3日於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舉辦開幕式。 圖/程心攝不同於比利時及美國的性侵衣物展,展覽容納多元性別的故事,不侷限於女性受害者。主辦方也邀請《愛情學分與分手藝術》作者王淑俐、曾任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陳信聰到場進行座談。王淑俐說明,「完美受害者」(註)是指在性犯罪案件裡,大眾要求受害者應有完美的形象,不允許他們有任何被詬病的行為,導致受害者時常蒙受污名。註:完美受害者理論由社會學理論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1963年的著作《污名》(Stigma)裡提到,一旦人們遇上性犯罪,社會往往加諸受害者許多行為準則,這些準則間常有分歧或矛盾。例如社會認為性犯罪受害人總是脆弱,然而實務上,當受害人要替自己爭取權利,社會卻又要求他展現理性。 《完美受害者性侵衣物展》3日於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舉辦開幕式。 圖/程心攝團隊於策展前執行一項社會實驗,四位穿著不同衣物的成員上街,讓民眾猜測哪位是性侵受害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學生林佳娜表示,此實驗的影片令他印象深刻,「多數人還是覺得穿著清涼、太招搖才會被性侵。」他嘆道。Kaos團隊總召廖庭儀進一步舉例,小學生May受害時穿著印有校徽的白色T恤和灰藍色寬鬆棉長褲,仍在清晨的教室內遭學長褪去褲子,當他到辦公室求助,老師只告訴他:「沒事,不要再哭了。」 展覽展出24件性侵事件發生當下的衣物,期盼破除性侵受害者穿著暴露、清涼等迷思。 圖/程心攝展覽除了陳列性侵受害者的衣物與故事,展間「聲音迴盪區」播放受害者心聲,經過Kaos團隊重新配音,讓民眾身歷其境,一同理解受害者自我責怪的心理狀態。展間地面則貼著「你怎麼穿這麼少?」、「真沒用,連保護自己都做不到。」等不友善言論,在引導觀展民眾前進同時,呈現社會輿論對受害者造成的二度傷害。「我以為台灣沒那麼多性侵案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學生鄭則中觀展後有感而發,他提及,學長、外公、老師或男朋友等角色大多給人一種信任的感覺,然而,展間內卻不乏看見誘姦、關係性侵等案例。王淑俐解釋,性侵並不一定在一瞬間發生,誘姦便是手法溫和,但企圖深沉的犯罪方式,受害者更難在當下直接反應。展覽主視覺以所有團隊成員的臉孔組合而成,試圖傳達受害者的多種形象。Kaos團隊副召林利玲指出,此次展覽迴響不錯,未來團隊計畫於校園或其他展區舉辦巡迴展,持續推動性別平等與身體自主權。 觀展民眾可自由撰寫明信片,貼在展覽出口,為性侵受害者發聲。 圖/程心攝
波蘭墮胎法釀禍 民眾控政府剝奪身體自主權
國際
第1757期
波蘭墮胎法釀禍 民眾控政府剝奪身體自主權
2021-11-17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這是一次可怕的、毫無意義的死亡,人們想與伊莎貝拉的家人分享他們的悲痛並表達對他們的支持。」參與示威遊行的民眾安妮卡.威蘭雪芙卡(Agnieszka Widłaszewska )說道。上萬名波蘭人於6日走上街頭,高舉「#一個都不能再多(#notonemore)(註一)」標誌,哀悼孕婦伊莎貝拉(Izabela)的死亡,並抗議國內嚴苛墮胎法的不公。註一:#notonemore運動在不同語境下有著其他的意義,如抗議拉美的婦女暴力,在此指波蘭對於嚴苛墮胎法的示威運動。 示威人潮聚集於波蘭最高法院前方,高舉波蘭國旗,抗議現今嚴苛的禁墮胎法案。 圖/喬蘭塔.布佐夫斯卡提供波蘭最高法院在去年判定法條「因胎兒先天性障礙而墮胎」違憲,引發社會大眾嚴正抗議。今年9月,孕婦伊莎貝拉因羊水破掉而緊急就醫時,發現胎兒有諸多缺陷造成母體深陷危險,醫師卻礙於法規,必須等到胎兒停止心跳才得以終止妊娠。威蘭雪芙卡解釋,在波蘭國內進行的墮胎手術大多為非法,數量可能達到10萬至20萬次,而更多人會選擇前往他國進行合法、安全的墮胎。威蘭雪芙卡惋惜地表示,現行法律迫使女性生命的價值排在胎兒生命之後,他強調,「你別無選擇,只希望醫生能為您和您的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 人們高舉指標性的標語,為孕婦伊莎貝拉之死哀悼,且抗議波蘭政府的不公。 圖/喬蘭塔.布佐夫斯卡提供「除了伊莎貝拉,有更多的女性受到身心嚴重創傷,甚至死亡。」在英國一同響應遊行的波蘭民眾安娜.歐文海(Ana Oppenheim) 說道。他認為,去年針對墮胎禁令的示威抗議很可能是波蘭自蘇聯解體以來最大的社會運動,也是現在由天主教政黨主政波蘭社會中最有爭議的政策之一。​​擔任伊莎貝拉家屬的家庭律師喬蘭塔.布佐夫斯卡(​​Jolanta Budzowska)提到,「這些示威是波蘭婦女表達不贊成現行立法的一種方式,為限制女性墮胎權益感到不滿。」他補充,現行法律導致患者缺乏安全感,並未完全保障民眾的醫療服務權利,「它還造成了醫師在診療上的『凍結效應』(註二)。」註二:醫師們擔心如果法院認定他們進行非法墮胎,就必須承擔刑事責任,故轉以保守治療,可能導致醫師無法對患者做最正確的醫療決策。目前,波蘭政府尚未提出對伊莎貝拉家屬的補償方案,且政府對此議題討論仍以限縮女性墮胎自主權為主。布佐夫斯卡解釋,伊莎貝拉的家人正在透過刑事訴訟來爭取他們的權利,他們希望醫院能引入適當的程序,避免更多孕婦死亡。同時,他們也加入了「#一個都不能再多( #notonemore) 運動」,盼望政府儘速修改不人道的墮胎法,以防止這類事件再次發生。布佐夫斯卡吐露,「我們真誠地希望伊莎女士的案子能夠觸動人心,讓大家意識到波蘭的惡法需要改變。」 遊行人潮紛紛舉起標語,希望波蘭政府看見示威人們的聲音。 圖/喬蘭塔.布佐夫斯卡提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林津如認為,在母親和胎兒的權利之間,應以最小的損傷為決斷,而波蘭現在卻以胎兒為優先考量,等於是政府以國家法律為名介入孕婦的抉擇。他也強調,此次示威顯示波蘭社會對墮胎議題的集體正視。對此,威蘭雪芙卡表示波蘭沒有讓孕婦感到安全,「修改現今幾乎完全禁止墮胎的憲法,才能讓女性真正掌控自己是否要擁有孩子以及生活的模式。」
人工流產決策權惹議 公民提案籲修優生法
校園
影音
第1740期
人工流產決策權惹議 公民提案籲修優生法
2020-12-1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蕭淳云、崔兆慧綜合採訪報導】已婚女性人工流產權的爭議已延燒近十年,有民眾於11月底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呼籲政府取消《優生保健法》第9條中已婚女性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的規定。根據該法,已婚女性須符合特定條件,例如懷孕影響母體身心健康、強制性交致懷孕等情況,才能自行決定是否要執行人工流產,否則則需配偶同意。然而,不少人認為這項法律並不合理,因此要求修正。該提案於平台上公布約兩週後通過成案門檻,截至14日,共有7000多人附議。衛生福利部於7日回應公民提案,並提出初步規畫。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證實,將於明年3月提出修法草案,擬定取消配偶同意的規範。支持修法的團體認為,懷孕對女性造成較多不便與傷害,應由她們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懷孕,否則將侵犯女性的身體自主權。然而,依照現行法律,已婚婦女若未經配偶同意進行人工流產,可能面臨墮胎罪刑責。為捍衛性別平權,並符合聯合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人工流產與女性身體自主權間該如何權衡,是近年社會持續討論的議題。此外,現行的優生保健法規範已婚婦女人工流產需得配偶同意,未成年女性則需經法定代理人允許,不過,未婚成年女性卻不在此限。因此,女性身體自主權因身份不同而有差異一事,也是各方爭論的焦點。 過去國健署曾計劃修正條款,將人工流產應獲得配偶「同意」,改為應「告知」配偶。然而,因各方無法取得共識,多次研擬修法都未成功。部分團體提出疑慮,指出人工流產決策屬於家庭事務,法律不該介入。且因雙方同時參與受孕過程,夫妻應共同決議,若賦予女性單方面決定權,將損害配偶權益。對於這項議題,支持修法的團體期望,女性人工流產決策不受配偶限制,然反對方則擔憂此舉將影響婚姻關係。現今各界仍存疑慮,期待社會能有效溝通。在重視性別平權、相互尊重的時代,如何理性探討人工流產議題,兼顧個人權利和家庭價值,將是政府與社會的一大挑戰。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