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學費新政策掀示威潮 葡萄牙學生上街護受教權
國際
第1817期
學費新政策掀示威潮 葡萄牙學生上街護受教權
焦點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學費要取消,不是增加!」、「獎學金要強化,學費要消除!」學生們高喊口號,表達對政策的不滿與訴求。於10月28日葡萄牙共和國議會對國家預算案最終表決當日,數百名大學生聚集在里斯本(Lisboa)羅西烏廣場(Rossio),抗議政府決定自2026年起將解除高等教育學費凍漲上限,並取消碩士學費天花板。 抗議由反學費運動組織「沒有人被落下」(Ninguém fica para trás)發起,並以全國各大專院校學生會號召學生參與。儘管當天下著大雨,學生仍冒雨前進,在里斯本街頭齊聲呼喊口號。「我們的核心訴求,除了廢除學費,更希望建立一個具尊嚴、民主且免費的高等教育制度,讓每個人都能在平等的環境中獲得受教的權利。」來自里斯本大學(Universidade de Lisboa)的抗議學生恩里克.勞倫索(Henrique Lourenço)說道,學生在住宿、交通及生活開銷上已承受龐大壓力,在未來還需要為公立教育支付更高額的費用,對經濟條件有限的學生而言極為不公平。「學生應該能平等追求學業與人生目標,不應被經濟或社會階級所限制。」他補充道。 葡萄牙政府於9月3日公布《2026年國家預算草案》,提出自2026年起將解除高等教育學費上限。該公告一出,引發學生群體強烈反彈。目前葡萄牙大學年度學費上限為697歐元(約新台幣2萬4775元),新預算案則將上限調漲至710歐元(約新台幣2萬5237元)。根據《葡萄牙憲法》第74條第3項第e款明定,國家應「逐步實現各教育階段的免費化」,學生團體因此批評政府背離原有承諾。「今年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創新低,許多同學因無力負擔學費與生活費被迫放棄升學,此次調漲無疑是雪上加霜。」就讀波爾圖高等工程學院(Instituto Superior de Engenharia do Porto)的阿豐索.索薩(Afonso Sousa)說道。在學費調漲的同時,獎學金及補助也逐步減少。提供研究獎助的國家科學與技術基金會(FCT, Fundação para a Ciência e Tecnologia)更於7月遭政府裁撤。就讀阿爾梅達・賈雷特中學(Escola Secundária Almeida Garrett)的大衛(David)表示,他與身邊的同學都擔心未來獎學金制度將被削弱,其他研究相關計畫也恐怕會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我對做研究充滿熱情,但很難想像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走這條路。」大衛說道。 「我認為高等教育正變得越來越菁英化。當入學的關鍵取決於金錢,而不是學生的能力與努力,那這就叫做菁英化。」索薩說道。對許多學生而言,這場抗議不僅是反對學費調漲,更是一場關於教育平等與社會階級的辯論。勞倫索認為,公民為了提升學歷、改善生活條件要付出如此巨額的金錢實在不公平。在里斯本大學攻讀碩士的安娜(Anna)說:「在學費調漲前,階級分化已經十分明顯,許多人之所以不上大學,單純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此政策只會讓分化更嚴重。」 儘管學生抗議聲浪不斷,葡萄牙共和國議會仍於同日通過《2026年國家預算案》。「我們會持續奮鬥,繼續舉行示威、集會,張貼海報與布條,直到政府正視學生的聲音。」勞倫索說道。索薩也表示,學生應團結起來,在面對不公政策時挺身而出,讓執政者真正以人民權利為核心治理國家。
鈴蘭通領民眾探索城事 首募青年志工注活力
生活
第1816期
鈴蘭通領民眾探索城事 首募青年志工注活力
2025-10-31
【記者李若水台中報導】第七屆鈴蘭通散步納涼會與臺中驛日祭合作,於 25、26日正式登場。活動範圍由台中火車站延伸到中華路口,結合遊行、舞台表演與主題市集,打造全方位的互動體驗。 一年一度的「鈴蘭通散步納涼會」起源於日治時期中部大地震後,當地商家為振興經濟而發起的變裝遊行。隨著時代推進,活動不僅延續傳統,也加入學生策劃與互動體驗等新元素。今年主辦單位中城再生文化協會首度推出「在校專案」,招募對地方議題感興趣的學生,協助遊行的秩序管理及現場的導覽解說等工作。「新增的學生專案讓志工組成更年輕,也帶來新的工作思維與活力。」專案經理郭采柔說明道。 鈴蘭通變裝遊行以不限主題而多樣化的造型聞名,參與者以各式服裝沿街漫步、展演,為街區增添色彩。已連續參加七屆的五權社區大學變裝團隊團長Angel Wu(化名)說:「前兩年我們以日式浴衣為主題,近幾年則改穿漢服,能夠做出更多變化。」而不限風格的變裝讓團員能夠自由發揮,也成為他們每年持續投入的動力。除了傳統的浴衣、漢服,現場還有特殊的甲冑造型,變裝團隊傲天團長黃拓雄表示,他們希望透過遊行帶領民眾了解甲冑的種類與特色。 今年擴大舉辦的13個特色市集中,「舊室集:on the Street」由青年團隊「民生路老宅56-3」策畫,並招募學生共同參與。團隊首次加入街區設計,以舊城物品融入戳戳樂、套圈圈等傳統娛樂活動佈置街道。負責人Ivy(化名)表示,雖然鈴蘭通已邁入第七屆,但仍缺少舊城故事的元素,因此他們將隱藏在舊城角落的記憶搬上街頭,以老件家具與路牌裝飾街道,並設計五個象徵舊城的角色。「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發想每一個角色的定位及故事,並希望民眾可以透過故事更了解城市歷史。」台中科技大學的志工陳翊瑄說道。 多年來持續參與鈴蘭通活動的民眾韓先生(化名)認為,今年的攤位設計、商品比往年更具創意與生活感,並充分呼應各市集主題。擔任活動企劃的東海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系學生宋昕霓表示,今年透過街區設計、主題市集與「鈴蘭城護照」的闖關模式,讓民眾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能夠直接參與,深入了解台中的城市風貌。郭采柔則希望民眾能夠藉由鈴蘭通,在漫步的過程中探索和發現自己獨特珍藏的小角落。
魯大生首攜學界罷課 盼為巴勒斯坦發聲 
國際
第1816期
魯大生首攜學界罷課 盼為巴勒斯坦發聲 
2025-10-31
【記者蔡孟安報導】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以下簡稱魯大)教職人員與魯大聲援巴勒斯坦學生團體(KU Leuven Students 4 Palestine, KUL4Palestine)於23日下午,聚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烈士廣場(Martelarenplein),首次舉行由學術界與學生聯手的罷課活動,學生手拿「聲援巴勒斯坦行動」的抗議錦旗,要求校方與以色列的學術機構停止一切聯繫,為巴勒斯坦進行抗議聲援。 「大學應致力於做出改善人民生活的相關研究,但這過程不應該以犧牲任何巴勒斯坦人民為代價。」參與者魯大研究生伊莉莎白(Elisabeth)(化名)說道。魯大學生X(化名)則表示,抗議人員希望透過這次遊行,向校方表達即使沒有金錢的方面交流,以色列與魯大仍不應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參與師生於下午一點從拉德斯蒙席廣場(Ladeuzeplein)集合,遊行至烈士廣場。一路上參與人員以荷蘭語高喊「聲援巴勒斯坦」,並於烈士廣場大合唱訴諸和平的歌曲,以聲音和錦旗向學校表達聲援巴勒斯坦的強烈訴求。 伊莉莎白認為,雖然新上任的校長持續關心種族滅絕與以色列合作的爭議,但同時卻繼續推動與以色列學術機構的新合作,因此須透過抗議行動才能有效施壓學校改善相關政策,「像校方設計更多針對巴勒斯坦學生的教育計畫,並且暫停部分與以色列之間的合作,這些都是抗議活動的成果展現。」他說道。不過魯大學生林安琪則對於行動正當性與有效性表達疑慮,「抗議的形式雖然是表達立場十分有效的方式,但容易淪為一場宣洩情緒的『表演』,對於推動政策的改變效果有限。」林安琪談道。 針對魯大與以色列學術及企業機構的關係,林安琪表示, 不一定要全面中斷所有合作,但須要向學生清楚說明與以色列合作的性質、資金流向等,並開放學生監督。伊莉莎白則認為:「(以色列)機構涉及、默許針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滅絕與非法佔領,我們有義務盡一切可能去阻止種族滅絕。」在學校與以色列結束一切合作關係前,抗議遊行等活動將不會停止。
在地居民齊發聲  遊行掃街反芳苑火葬場
影音
第1804期
在地居民齊發聲  遊行掃街反芳苑火葬場
2024-12-19
【記者廖奇典、姚孟汝彰化採訪報導】抗議群眾堅定喊出口號捍衛家鄉環境,反對火葬場興建。彰化縣二林鎮、芳苑鄉居民自發成立自救會,14日上午於二林舉辦反火葬場團結大遊行。透過機車掃街遊行,反對縣政府於不適當的位置設置火葬場,影響居民健康與農牧業經濟,要求政府撤銷本次建設計畫。二林芳苑反火葬場自救會副會長林麗美說:「彰化縣政府依然沒有找到說要怎麼跟我們溝通,如果他再繼續強行闖關,我們會發動到內政部去抗爭。」 彰化縣是全台唯一沒有火葬場的縣市,過去縣民治喪需至台中、南投、雲林等地進行火化作業。為提升縣民治喪便利性,縣政府於10月宣布,將於芳苑與二林交界處設置火葬場。由於選址地點周圍一公里內多有農田、養殖場和住宅,因而引起當地居民強烈反對,民眾擔心火葬場會讓空污問題加劇,更有損當地辛苦建立的農產品形象。芳苑鄉居民張淑玲說道:「火葬場如果蓋下去之後,我們這些農作物、農田、養雞、養豬養牛的該怎麼辦?他們這一輩子的心血都付出在這裡。」 根據環境部監測資料,二林的空氣品質較彰化其他城市更差,PM2.5濃度更經常處於紅色警戒狀態。由於二林地區周邊存在多處空氣污染源,在冬季東北季風影響下,污染物積聚情況更為嚴重,民眾擔憂若火葬場建成,排放的廢氣將加劇當地空氣污染,危害下一代健康。二林芳苑反火葬場自救會長陳光輝說:「二林這個地方,北有台中火力發電廠、南有台塑,一年差不多有50天,是全國空氣最壞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又建火葬場,你叫我們何去何從?」 此外,因火葬場選址地點緊鄰農地,火化遺體產生的戴奧辛若不慎洩漏,將可能影響周遭農作物的出產及銷售,且二林鎮為全台重要的雞蛋與牧草生產地,全台平均每三顆雞蛋,就有一顆產自二林,若檢驗出戴奧辛污染,不僅會對生態造成破壞,更可能重創當地農業經濟。火葬場附近的農田地主洪誌謙說道:「火葬場興建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生計,因為選址在我的田地旁邊差不多700公尺,我希望不要有空氣污染、戴奧辛的污染跟水的污染。而且,如果有人要買我的東西,但我的田地就在火葬場旁邊,誰敢買?」 二林鎮世代從事農業與畜牧業,興建火葬場可能帶來的健康問題與經濟損失,是當地居民的首要擔憂。透過反火葬場團結大遊行,自救會盼政府重新考量選址地點,共同協商出更具平衡性的解決方案。
學生示威反職場霸凌 呼籲政府正視吹哨者權益
影音
第1802期
學生示威反職場霸凌 呼籲政府正視吹哨者權益
焦點
2024-12-06
【記者林以晴 陳樂怡台北採訪報導】由學生發起的「台灣反霸凌護吹哨遊行」,於11月29號齊聚勞動部前示威,表達對職場霸凌文化的關注與不滿。抗議成員手持「反霸凌,護吹哨」的標語牌,呼籲政府重視吹哨者的權益。遊行發起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李超群說:「我覺得這是應該要做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善良,我也看到很多人這幾天打電話告訴我,他吹哨了,他很害怕,他也分享他以前被霸凌的經驗。那如果今天沒有人站出來,沒有人喊出來,大家都會忘記這件事情。」 團體提出三大訴求,第一,要求徹查霸凌事件真相,公開事實並追究加害者責任;第二,呼籲政府加速制定《吹哨者保護法》,保障吹哨者免受報復;第三,推動完善揭弊者保護機制,確保揭弊者的基本權益。參與民眾趙頌穎說:「我覺得起碼以台灣現在的環境,應該保護吹哨者是最重要的,等到他的情緒已經到極限,只能透過自殺的方式來吹哨的時候,對雙方都是傷害。」 吹哨者是指,為了阻止不公或危害發生,舉報貪污、欺詐、環境破壞、職場霸凌的人士。然而,吹哨者往往面臨重大風險,可能遭到報復性解僱、威脅、職場孤立,甚至法律訴訟等不公對待。吹哨者洪瑞壕分享他的經驗:「我曾經在疾病管制署做政府採購,那個時候疾管署的長官就是對我施壓,要把不合格的廠商,透過補件的方式來讓它變成合格。但是事實上我拒絕了。那我拒絕的結果就是,不僅調離採購職務,而且還在短期內,就是大概在兩年的時間之內,換了三次位置。」 為避免吹哨者受到不當對待,立法院已在11月7號初審揭弊者保護法草案,通過以下兩項條文。一,揭弊機關接到檢舉後,應展開調查,並可要求揭弊者或相關單位提供證據協助。相關人員若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配合。二,如果揭弊者依照法律程序檢舉的內容涉及國家機密、營業秘密或其他依法保密的事項,則不會因此承擔洩密的法律或倫理責任,包括民事、刑事、行政及職業上的懲戒 但洪瑞壕仍擔憂道:「其實我並沒有辦法相信,在目前的法制下,可以保護我這個吹哨者。他們完全可以對我做更多的職務調動,或者是阻擋我休假,甚至影響我調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志潔分析道:「我覺得值得討論的就是,不同的人他需要的保護不一樣,你到底要開放到怎樣的揭弊。那到底應不應該內部揭弊先行,是不是也應該以公司的大小, 來區隔揭弊的對象。」 台灣推動吹哨者保護法已行之有年,仍有許多立法細節待專家討論,民眾期待政府盡快完善相關法規,讓吹哨者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下發聲。
反對《憲訴法》修正案 百位律師上街抗議
影音
第1800期
反對《憲訴法》修正案 百位律師上街抗議
2024-11-22
【記者王立昊、王振驊台北採訪報導】逾百位律師發起的「1116律師界守護憲法遊行」,16號從襄陽路出發,並於濟南路進行集會短講。300位律師換上律師袍走上街頭,反對憲法訴訟法(簡稱憲訴法)修正草案,擔心此法案造成憲法法庭停擺,危害人民權益。 今年9月27號與10月24號,立法委員翁曉玲分別提出《憲法訴訟法》第四條、第三十條等四條修正草案,此修正草案不僅將大法官出席人數標準由「現有總額」修正為「法定總額」,要求需10位以上的大法官出席才能開庭及通過判決,更將憲法法庭作成裁判的門檻由原先過半數同意,提高為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律師林俊宏表示:「這次遊行主要的目的,我們是希望說立法院不應該通過翁曉玲所提出來的《憲法訴訟法》的修法版本,因為我們認為這一部修法的版本,它會造成憲法法庭的實質癱瘓。」 目前我國大法官為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上任。依照《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規定,司法院大法官法定總額為15位。然而,憲法法庭中7位大法官於上個月底任期屆滿,以致目前僅有8位大法官在職,需等到今年12月底,待立法院審理通過,才有機會補齊名額。倘若此次修正草案通過,需要至少10位大法官參與憲法法庭,才能做成裁判,一旦大法官人數不足,憲法法庭將被迫停擺無法運作。引起此修正草案存在「癱瘓憲法法庭」的疑慮,並擔心破壞憲法中所保障各院「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的原則。 律師林俊宏補充:「我們台灣現在的狀況是實際上只有八個大法官,那憲法的規定是說,其他的大法官的人事權應該由立法院行使,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立法院並沒有行使這樣的人事同意權,也沒有開始在進行。所以實質上的目標,其實在我的觀察,他不是真的要去修法,他是要癱瘓我們的憲法法庭。」民眾黃少寰說:「我覺得說這是一個國家政府的組成權力分立,所以如果它被破壞的話,就算現在沒有被影響到,未來有什麼案件的釋憲案會被擋住。」 而是否應提高憲法法庭門檻,民間眾說紛紜。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說明:「我們所有合議制機關都有的制度,就是最基本的門檻,那這一點我覺得是本來就該有的,希望大法官不要空轉,應該去施壓給總統跟立法院,叫他們認真執行他們該有的憲法職責,我覺得這是兩個應該要分開處理的事情。」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董事林永頌認為:「台灣曾經四分之三(同意)。要走回去嗎?你走回四分之三,當然也可以,(憲法法庭)很難成立或者很難通過,但是人民的權利就很難救濟。」 相較此案,各國的類似法案備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外界呼籲修法需具備縝密的規劃,才能避免人民權益受損。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影音
第1799期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記者李香霆、林芷彤、林偌甯採訪報導】「已經違反集會遊行法之規定,我們現在依集會遊行法25條第一次舉牌警告、第一次舉牌警告。」一年一度秋鬥大遊行在凱道展開,抗議民眾因行經未申請停留的路段,遭警方以《集會遊行法》舉牌警告。 《集遊法》自動員戡亂時期訂立,因法條有限制人民言論自由的疑慮,至今已提案修法四十多次以上,但多以朝野無法達成共識收場。近期台灣民眾黨再次提出修正草案,希望重新檢討此法的核心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表示:「集會遊行法誕生在臺灣民主極度不成熟的時期,所以它充斥了非常多從近代眼光看來已不合時宜的規定。」他認為越是自由民主的國家,應盡量避免事中的追緝,更不要事前的許可。 《集遊法》第八條規定,集會遊行需要事前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第四條則指出「集會遊行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也就是說,主管機關能審查人民的政治言論,並能夠藉此剝奪人民集會的自由,對此,大法官解釋,若審查涉及集會遊行的言論、內容,便違反憲法。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曦分享實務狀況,「台北市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發生過,因為言論或者是因為拿不到其中某些文件,所以沒辦法拿到集會遊行許可這件事。」他認為現行《集遊法》具有言論自由遭事前審查的嫌疑。 另外,政府為保障國家重要機關的安全,也規劃了許多禁止集會遊行的區域,包括總統府、法院、司法院、國際機場等地區。《集遊法》在這些建築物周圍劃定300公尺的安全區域,相當於30部公車的長度,民眾無法接近此區表達訴求,導致傳遞意見困難重重。此次秋鬥遊行總指揮林子文即表示:「像我們這次申請的遊行其實也有碰到一些阻礙,中正一分局因為我們經過的地方正好對面是官邸,所以就不予核准。」林佳和認為理論上不應設置禁制區,他建議政府應具體定義集會遊行中不可逾越的紅線。 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指出:「國家應該要朝報備制修法,因為只要我們沒有修法,就代表我們仍然把這個允許不允許(集會遊行)的權利交給政府與國家。」近年來,《集遊法》爭議不斷,對於法律究竟是用來限制還是保障人民集會言論自由,仍待朝野與人民共同檢視。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生活
第1798期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鼓樂齊鳴,花車與表演隊伍繽紛穿梭,隨著遊行隊伍將歡樂的氛圍帶入街道,為鬧熱關渡節揭開序幕。2024鬧熱關渡節(以下簡稱關渡節)在10月26日以踩街遊行作為開場,踩街團隊由關渡國小管樂隊、關渡宮、跆拳道館等組成,從關渡知行路行至活動主場地關渡棧橋水岸公園,活動現場更有森林市集、社區匯演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陣表演,透過在地團隊的演出,增進和關渡地區的連結,展現當地人文特色及樣貌。 今年的關渡節以「食歲」為題,除了用諧音來表達活動十周年外,「食」也傳達「民以食為天」的理念。關渡節策展人,現就讀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的方怡婷表示,圍繞「食」的概念,本屆首次舉辦「關渡宴體驗餐桌」,與15間在地店家合作,藉由藝術呈現關渡的飲食特色,藝術家發揮美學擺盤各類美食,說書人則娓娓道來在地美食故事,為關渡人打造一場視覺、味覺與聽覺的饗宴。 除了體驗餐桌活動外,北藝大藝陣是校內多年的傳統文化,對關渡地區而言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表演。藝陣表演以舞蹈、戲劇、音樂等多樣形式進行演出,並融合系所特色,讓觀眾感受到學生對於藝術的熱愛。北藝大課外活動指導組長王玉玲分享,今年為北藝大創校42年,以42的諧音「舍」表達宿舍的概念,以學校是學生們第二個家為題發揮創意,「同學們藉由藝陣設計發揮創造力之外,更能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王玉玲補充道。 藝陣表演由動畫學系與美術學系學生進行演出。動畫學系以廣受大眾喜愛的動畫片為主題,利用道具生動呈現城堡與公主的形象,搭配戲劇表演和最後的合舞,將觀眾帶入童話般的夢幻世界。「結合『舍』的概念與系上特色,呈現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一同回到童年時光。」參與本次演出的北藝大動畫學系盈承(化名)分享道。美術學系的藝陣表演則以戲劇形式呈現,劇中加入蒙古包、東方部落元素與北藝大校牛等特色,並靈活運用美術學系的專業設計能力,為全場帶來驚豔的視覺享受。北藝大美術學系黃翊婷談及發想過程,說道:「我們融合多位同學的理念,最後再進行統整。」將每個人獨特的想法融入到表演之中,才得以呈現具層次感的演出。 「希望藉由北藝大的藝陣演出將藝術的能量帶給關渡社區,打造出藝術小鎮的概念。」方怡婷說道。透過打造藝術村,吸引更多人了解這塊土地的人文風貌。談到關渡節與在地活動的未來規劃,他提到,「關渡宴體驗餐桌」首次舉辦便收到相當好的迴響,因此期許未來每個月都至少舉辦一場辦桌活動,不只讓在地民眾藉由「吃」來認識關渡,更能利用美食與藝術的特點,以關渡節作為起點,透過多元活動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讓更多人了解到關渡的文化。
加國大學生上街倡教育普及化 「全國行動日」抗高昂學費
國際
第1785期
加國大學生上街倡教育普及化 「全國行動日」抗高昂學費
2023-11-15
【記者劉芯妤綜合報導】加拿大學生聯合會(Canadian Federation of Students, CFS)於8日在加拿大各省舉行全國行動日(National Day of Action)遊行。許多大學學生會走上街頭,倡議各省政府推行免費大學教育,使大學教育普及化,讓經濟因素不再是學習的阻礙。 學生手舉遊行標語「FIGHT THE FEES」與「FREE EDUCATION NOW」,希望能夠以走上街頭倡議來實施全民教育普及化的願景。 圖/Jether提供(Instagram: jeeetherrr)加拿大安大略省學生聯合會(Canadian Federation of Students-Ontario, CFS-O)婦女代表米特拉.雅庫比(Mitra Yakubi)在聲明中指出,大學生長期以來一直被政府拋在後面,而不斷增加的生活成本加劇了學生的困境,組織因此提倡大學免學費,「因為這是唯一能確保所有人獲得教育的途徑。」就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心理學系三年級的Jane(化名)贊同地說:「免費大學教育使學習變成所有人的權利,這對於想讀書的學生們是件好事。」 學生在遊行中向政府提出訴求,除了高額學費嚴重影響學生就讀意願外,上漲的生活成本也是影響學生就讀的因素之一。 圖/Jether提供(Instagram: jeeetherrr)「從1979年到2019年,政府補助大學的營運資金從原本的85%下降到46%。」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 YorkU)教育學院名譽教授保羅.阿克塞爾羅德(Paul Axelrod)提到,加拿大經歷經濟蕭條與新冠疫情後,各省政府減少對學校的補助。他解釋,大學被迫以提高學費的方式維持校園良好運作,缺少的資金由學生負擔。「這場全國性的學生抗爭活動凝聚學生的力量,能有效地克服目前加拿大高昂學費的困境。」參與活動的攝影師Jether(化名)說道,表達對遊行的支持。針對學費年年上漲,Jane表示,加拿大有許多學生傾向選擇專科學院就讀,而非學費較昂貴的綜合性大學,甚至許多人高中畢業後就進入職場。他補充,即使順利進入大學,也有學生因為就讀時無力負擔學費,被迫轉學至學院。 學費不斷攀升,加上住在學校周遭租屋處需付的龐大租金開支,使得許多大學生不得不在課業之外兼職多份工作。 圖/Jether提供(Instagram: jeeetherrr)阿克賽爾羅德表明,政府為避免高額學費引發學生抗議,因此限制學費的上漲幅度,但依舊可以觀察到學費每年穩定增加。Jane坦言:「我覺得學費對我而言是很沉重的負擔,因為我就讀的學校學費每年都在上漲。」他提及,身邊許多同學因不堪學費上漲,必須在課業之餘打工補貼學費。阿克賽爾羅德也提醒道:「如果無法保證政府將填補空缺的大學營運資金,即便大學免費,也不能增加一般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他認為學生須持續向政府施壓,使政府提供更強而有力的學生援助計畫,提高學生就讀大學的機會。
遊行抗議地獄職場 醫事人員上街爭勞權
校園
影音
第1783期
遊行抗議地獄職場 醫事人員上街爭勞權
2023-10-26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黎昕俞、王華琳、李雨羲台北採訪報導】民眾變裝成不同角色走上街頭,高喊心中的不滿。眾多醫療人員於22日集結於立法院前,舉辦醫療勞權大遊行。活動結合萬聖節,將高壓的工作環境比喻為地獄,控訴現今的醫療亂象,爭取勞工權益。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副理事長郭蕢瑩表示:「如果是像一般的遊行方式,我們覺得有些人他是不敢出來的,所以希望用比較輕鬆、有趣的方式,鼓勵大家一起站出來。」護理師、醫檢師、放射師等第一線醫事人員,於此次遊行提出四大訴求。希望政府正視醫療人員過勞的問題,明定三班護病比與制定合理工作量,同時期望確保職場安全,改革輪班與跨科支援亂象。更呼籲政府重視醫療專業,提供執業保障與合理薪資待遇,最後要求公部門依法履行健保制度,並在會議中納入醫療勞工代表。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周佳欣說:「《職能治療師法》已經10幾年沒有修法了,但是修法沒有成功,我們很多事情不能做。其實我們要服務很多的民眾和個案,可是卻會變成是違法的行為,這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權益。」自疫情以後,醫療體系因過勞、低薪等問題未能改善,加上成效不佳的改革政策,使職場環境持續惡化,讓基層人員離職率再創高峰。臺大企業工會理事長楊心慧補充:「護理人員的薪水幾乎是沒有長進的,近30年來甚至是持平的狀況。而我們也會遇到很多職場霸凌,或是醫療環境上跟病人有一些醫療糾紛。那其實整體來說實習生都看的出來,我們的工作CP值真的很低,並不是新進人員會想要選擇的行業。」低薪、工時長的職場現況,除了造成醫護人才大量流失,更間接影響學生就讀相關科系的意願。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學生劉柏均提到:「現在對醫護有興趣的人,反而不敢去做,因為看到這麼慘的待遇跟工作環境,反而就卻步了。」醫療前線人員惡劣的職場環境,政府若無法改善,留不住舊人,新人也不願進入職場,惡性循環之下,危害的依舊是廣大民眾的健康。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