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藍綠南瓜傳遞善意 打造繽紛萬聖
國際
第1712期
藍綠南瓜傳遞善意 打造繽紛萬聖
焦點
2019-11-06
【記者傅有萱綜合報導】萬聖節來了,南瓜燈就變藍綠色了!今年萬聖節,「藍綠色南瓜計畫(Teal Pumpkin Project)」(註1),於世界各地引發討論,參與計畫的人在住家門口與萬聖節派對現場擺上被漆成藍綠色的南瓜(註2),藉此聲援受食物過敏所苦的孩子,盼他們能放心參與「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ing, 以下簡稱要糖行動)」的活動。註1:藍綠色南瓜計畫於2012年,由美國一個支持食物過敏的組織負責人貝基.巴斯洛(Becky Basalone)在田納西州發起,2014年起,由美國「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組織(Food Allergy Research & Education, FARE, 以下簡稱食物過敏組織)」將其宣傳並擴大規模。註2:藍綠色已被設定為象徵「食物過敏」的顏色長達20年,專家以此代表色來推廣並提升大眾對於這類疾病及症狀的認識。 藍綠色被當作宣導「食物過敏」的代表色已超過20年,不少萬聖節活動會以此色作為主題,藉此聲援因此症狀所苦的孩童。 圖/安德烈.摩爾提供2014年,食物過敏組織擴展藍綠色南瓜計畫,呼籲民眾將南瓜漆成藍綠色,表達對食物過敏孩童的善意。當看見藍綠色南瓜時,人們可以用紙條、飾品、玩具等物品代替糖果餅乾,避免他們因零食中的成分而引發不適。對此,食物過敏組織通訊助理凱瑟琳.維克(Kathleen Vickers)說:「沒有人應該為飲食限制失去享受萬聖節的權利!」 藍綠色南瓜計畫由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組織於2014年擴展,至今已有超過上萬人響應。 圖/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組織提供這個計畫之所以再次掀起話題,起因於10月13日一名來自夏威夷的母親奧邁里斯.泰勒(Omairis Taylor)在臉書(Facebook)發表一篇貼文,說明兒子因患有自閉症,導致在要糖行動的過程遇到不少困難。因此,他以藍綠色南瓜計畫為發想,邀請世界各地的自閉症孩童,在萬聖節活動中帶上南瓜造型的「藍色桶子」或漆成藍色的南瓜讓人們了解他的病症,並友善地對待他。 民眾在派對現場及自家門口放上藍色及藍綠色的南瓜傳達理念,並用各式小禮物取代糖果餅乾。 圖/蕾娜.麗西亞.維拉提供為響應藍綠色南瓜計畫,不少年輕人及大學生在萬聖節派對中放上藍綠色南瓜,並在其中放入精美小禮物,希望讓更多人正視食物過敏問題。主治過敏、哮喘及免疫學專業的醫生佩爾.古普塔(Payel Gupta)認為,許多人聽到「過敏」兩個字便會輕忽,認為只是偶發性症狀,但其實對食物過敏的患者而言,生活中的任何因子都是潛在危險。他也提到,此計畫能使食物過敏患者在要糖行動過程中安心許多,「當患者待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時,萬聖節對他們而言就不是一個愉快的節慶。」 許多學生、年輕人會在萬聖節派對現場擺上藍色及藍綠色的南瓜,以此表達對自閉症及食物過敏患者的友善。 圖/佩爾.古普塔提供然而,雖然這項計畫受到不少人支持,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法國普瓦捷大學(University of Poitiers)台籍學生傅有鵬便表示,比起藍綠色南瓜計畫,屬於自閉症孩童的藍色南瓜計畫更有存在的必要性,「對自閉症孩童而言,開口與人溝通比較困難,藉由藍色南瓜可以讓旁人更清楚孩子的情形並主動關心他。」他也認為,對食物過敏孩童較好的方式,應是讓他們清楚自己對哪些食物過敏,並在參與要糖行動時告知對方,一方面培養對自己生理狀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建立溝通能力。 有參與藍綠色南瓜計畫的民眾,會以玩具、紙條、飾品等小東西取代糖果餅乾,避免對於食物過敏的孩子造成影響。 圖/樂喜.戴維森提供隨著全球民眾及相關單位的努力,藍綠色南瓜計畫的規模已漸趨盛大,從原本的社區型活動,逐漸擴展為全球響應的共通語言。而考慮要糖行動在台灣並不普及,傅有鵬認為,若能在台灣更多地區舉辦相關活動,並執行藍色及藍綠色南瓜計畫,或許能帶來雙贏的局面,「除了傳遞正面理念外,一定也能給予台灣的自閉症及食物過敏孩童更大的支持。」
【專欄】潮濕易孳過敏原 專家籲定期清潔寢具
新知
第1669期
【專欄】潮濕易孳過敏原 專家籲定期清潔寢具
2017-12-13
【記者謝宜臻綜合報導】台灣冬季多雨潮濕,許多大專院校因靠山、靠海等地理環境因素,校舍及學生住宿環境不易保持乾燥,常須透過除溼及定期地烘洗衣物及寢具,才能避免黴菌等過敏原生成,也防止提供床蝨等寄生生物的生長溫床。 大學生無論於校外住宿或是校區宿舍住宿,都應注意日常的寢具清潔,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圖/謝宜臻攝潮濕環境有利黴菌或床蝨生長,若忽略寢具清潔,長期下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教授鄧述諄表示,黴菌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例如氣喘、過敏等,建議以大約攝氏60度烘洗寢具來殺死黴菌為佳。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2016年所公布「全球氣喘處置及預防策略」(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更新版也提及「減少家中潮溼及可見的黴菌、黴菌味,可減少成人氣喘症狀及藥物使用。」床蝨俗稱臭蟲,為一種體型極小的寄生昆蟲,以吸食人體血液為生,若棲息於床板或床墊便會於人們睡眠時叮咬人體,造成小面積紅腫區域;雖然床蝨不傳播疾病,但人被叮咬後的過敏與痛癢反應,仍將影響睡眠。台大醫學院寄生蟲學科助理教授蕭信宏說明,床蝨一定要有攜源者才會出現,舉凡有人頻繁往返的旅館或客機等,若具備攜源者及適合繁殖的溫濕環境,再加上有人體血液提供養分,即可能造成臭蟲持續繁衍。防止床蝨的方式首先要勤於檢查,注意床墊的隙縫處是否有床蝨或是其排遺,若真發現床蝨,可以使用吸塵器捕捉,若情況嚴重則請除蟲公司處理為佳。黴菌較床蝨常見,在潮濕情況下,床單、枕頭等寢具都可能是黴菌的生長環境。蕭信宏解釋,高溫潮濕有利黴菌生長,但冬天即使寒冷,就寢時床單接觸人體在攝氏37至40度體溫的環境,黴菌依然容易生成。他建議學生於寢室內不要過度緊閉門窗,適時讓空氣流通並定期清洗床單,以預防黴菌生成。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家事管理課程講師楊賢英則認為,減少空間中的雜物是遠離蟲隻、黴菌的基本方法,而保持寢具的乾燥則能真正減少霉味生成,他說:「將床單或棉被裝進黑色的大塑膠袋,天氣好的時候拿去太陽底下曬兩、三個小時。」因為黑色有聚熱的效果,可達殺菌除黴的效果。楊賢英補充,若清潔對象為不易搬動的床墊,可使用熨斗熨燙,減少床墊產生霉味的機會;而若想要去除小範圍的黴菌,則以一比一的比例將水及白醋混合,用濕布輕沾後擦拭黴菌附著的物品,去除黴菌後再以吹風機吹乾即可。 黴菌容易深入附著寢具、牆壁表面等處,民眾宜保持空氣流通及環境乾燥,以避免黴菌生成。 圖/謝宜臻攝
染髮的隱憂-亮麗外表的潛在風險
校園
新知
生活
專題
第1656期
染髮的隱憂-亮麗外表的潛在風險
焦點
2017-06-08
點此進入專題網站觀看完整報導【專題記者 鄭順祥、江殷年、龐家姍、吳旻蓁、顏麗家、薛若儀採訪報導】走在校園中可以發現染髮的學生不在少數,從常見的棕色、深紅色,到較少人選擇的金色、粉紅色都有。而染髮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為了擁有更亮麗的外貌、工作需求、偶像崇拜等。根據大學報收集的530份問卷結果顯示,在學生族群中,有將近95%的人是「為了美觀」選擇染髮。此外,大約半年染一次的人就佔了36%。究竟為了美觀的背後,需要做出哪些犧牲呢? 大學報針對學生染髮之調查圖表,共530人填答。 圖/專題網站截取美麗髮色背後 經濟與健康的拉扯「當髮模可以省下非常多錢。」有兩年髮模經驗的學生李怡燕表示,當初是擔任設計師的國中同學找上自己,目前已染過鐵灰藍、粉棕、紫灰等至少七種顏色。她提到,當髮模算是圓了想嘗試染特殊色像是紫色、灰色的心願。但特殊色容易掉色,時常需要補染,且價格普遍偏高。經濟因素考量是學生成為髮模的主要原因,學生林小蕎表示,除了能省下頭髮造型的花費,也能常常更換不同的髮色,但染的顏色不能自己挑,基本上是全權交給設計師處理。但看似外表光鮮亮麗的髮模,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現為知名連鎖沙龍設計師的Aggie同時也是公司的髮模,留有一頭看似柔軟的紫色長直髮,髮質卻極為乾燥粗糙。她表示是為了方便染上特殊色多次漂髮造成的。「我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比較在意看起來如何。」雖然髮質受損嚴重,不過李怡燕目前沒有放棄當髮模的念頭。她提到染髮最密集時,大概一個多月換一次髮色。除了要定期回去補染,更要承受多次漂髮、染髮造成頭髮的毛躁與斷裂。Aggie更提到不少人會因為漂、染髮過敏,但美髮院會在事前做頭皮隔離保護。過敏的狀況則因人而異,有些人是完全沒感覺,有些人的頭皮會感覺到刺刺癢癢的。「第一次漂的時候頭皮非常痛,漂完隔天頭皮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掉。」漂過頭髮兩次的學生吳孟哲分享,因為自己頭皮比較敏感,所以漂染後頭皮出現的副作用很明顯。 當髮模有改變造型的機會,但漂、染也造成副作用。 圖/林小蕎提供而一般學生為了染髮,除了健康因素外,更要考量預算。「每半年會存錢染一次當奢侈品,像買名牌那種心情。」從國中就開始染髮之旅的學生呂函諭,目前已經累積10次以上的染髮經歷了。呂函諭表示長期染髮真的會造成經費負擔,所以通常會等到頭髮嚴重褪色或是長出黑色頭髮之後才會補染。有兩次染髮經驗的蔡育民也表示,染後髮質比以前差很多,所以需要花比以前更多的心力及金錢在護髮上,所以即使會特別預留染髮的開銷,不過還要加上事後的保養花費,支出往往會超過預算。另外,呂函諭分享,雖然染髮後髮質變糟,但得知護髮染不傷頭髮,也比一般染髮便宜,因此以後都會選擇護髮染。染髮是否容易致癌 現有研究仍難以斷定 頭髮、頭皮結構示意圖。製圖/顏麗家頭髮分為表皮層(毛鱗片)、皮質層與髓質層,而染髮分為暫時性染髮與永久性染髮。暫時性染髮,如染髮噴霧,是將染劑附著於毛鱗片上進行上色,經過幾次的洗髮顏色就會淡化消失;永久性染髮,如染髮劑、泡泡染,則是先以第一劑的氨水(阿摩尼亞)將毛鱗片打開,並以第二劑的過氧化氫(漂白水)深入皮質層將髮色漂白,接著利用染色劑上色,不同髮色所會用到的染色劑不盡相同。 染髮種類與過程示意圖。 製圖/顏麗家根據圖中的資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指出,各成分在接觸後是否產生毒性或致癌性,主要與劑量及接觸時間有關,也與個人是否容易皮膚過敏有關。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提到,染髮劑第一劑中,對苯二胺(PPD)、對苯二酚這類致癌物質常出現在深色的染髮劑上,政府已嚴加限制其用量。部分廠商也會以其他具類似功能的化學物質取代對苯二胺,德國、法國更已立法禁止染髮劑使用對苯二胺。目前學術研究討論染髮時,常把深色染髮劑另立一章討論,原因是對苯二胺會影響腎臟排毒,在動物實驗裡會引起膀胱癌,但在人體實驗沒有實際的數據結果。江守山認為對苯二胺既然對動物有傷害,對人的傷害也不容忽視。他表示,目前大部分對染髮的研究都顯示,染髮會增加血液腫瘤的風險。血液腫瘤包括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淋巴瘤、白血病。楊振昌提到,對苯二胺類化合物在動物試驗,經口餵食後可能會導致泌尿道、肝臟、皮膚、乳腺、前胃、甲狀腺或淋巴系統的癌症;經由皮膚的試驗,亦有少部份研究顯示它會經由皮膚吸收而致癌。至於染髮劑第二劑會用到的過氧化氫,雖然其致癌的疑慮遠較對苯二胺類化合物低,仍有實驗動物致癌的研究結果。楊振昌表示,多篇國外研究卻顯示,常使用染髮劑者不見得較容易罹患癌症。以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在1994年所發表的一篇針對近60萬名年齡30歲以上婦女長達6年的追蹤研究顯示,長期(20年以上)使用深色染髮劑的婦女,可能會稍增加罹患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的機會(3%),但未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機會。哈佛大學在同年發表的一篇針對近10萬名護士長達14年的研究亦顯示,染髮與罹患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間,並無相關性。因此有關染髮與癌症間有無相關,各方說法仍莫衷一是。也因為以往的研究缺乏一致結果,所以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目前僅將染髮列為不確定對人是否具有致癌性,因此楊振昌認為,民眾也不必「聞染髮劑而色變」。一般而言,愈深色(例如黑色、紅色或棕色)的染髮劑,含有前述致癌物的量通常愈高。此外,較不易褪色的染髮劑,含有的致癌物量也多半較高,因此民眾應盡可能少用上述染髮劑,並拒絕購買來歷不明的染髮劑。挑選染髮劑時也能注意其包裝標示,經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認證的產品在包裝上會有標示。若為國內品牌染髮劑會標示「衛署藥製字第OO號」;國外品牌則會標示「衛部粧輸字第OO號」。若想了解該染髮劑成分的詳細資訊也能至衛福部食藥署藥物辨識資料查詢系統查詢。染髮劑刺激皮膚  使用前應先測試除了可能致癌的危險外,染髮最常造成的危害其實在皮膚,不慎者甚至會產生嚴重的過敏現象。楊振昌醫師建議,在使用一項新品牌染髮劑前,最好先滴一小滴在耳後皮膚,不要沖洗,觀察兩天後沒有紅腫等過敏反應再使用。染髮過程中也切記不要吸菸或飲食,若染髮劑不慎誤入口中,造成腸胃刺激,可能導致出血潰爛、肝腎功能變差或變性血紅素血症(四肢皮膚及嘴唇發紫),或是其他更嚴重的中毒症狀。江守山醫師表示,染完髮盡量不要吃葡萄柚和攝取大量的楊桃汁,因兩者都會影響酵素系統的運作,酵素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影響毒素排出體外。反之,如果要促進肝臟等酵素系統的活性,建議可以食用薑黃、大蒜、葡萄皮和紅酒含有的白藜蘆醇,如薑黃可以透過咖哩飯攝取。天然染劑較安全 民眾仍應審慎評估現代人重視健康,多會選用含植物性染料的染髮劑,現有的科學研究發現,天然染髮劑確實比較安全,但仍然有極少數使用者可能產生皮膚過敏的症狀。天然染髮劑中最常使用的海娜(Henna),萃取自印度指甲花的葉子。在國外民俗治療中指甲花使用在止血、利尿、抗腫瘤、抗腸胃痙攣、心臟抑制、降低血壓、對抗感染及緩解子宮收縮等,口服大劑量者會產生中毒。但若僅用於染髮,不會產生中毒現象,消費者不需太過擔心,唯獨需小心號稱天然的染髮劑是否仍摻有PPD,並在使用前後注意是否產生皮膚過敏等症狀。然而,天然染髮劑最大的缺點在持續性不足,江守山醫師也表示大部分的顏色都不夠深,無法染成黑髮,頂多是棕色。美觀與健康之間的拿捏,消費者可以審慎評估。雖然染髮尚未確定是否會致癌,但擔心染髮會提高罹癌風險的民眾,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減少使用深色且不褪色的染髮劑,多使用清洗1~3次或5~10次即可洗淨的染髮劑。二、染髮時可多使用含植物性染料的染髮劑,少使用易致癌的PPD染髮劑。三、自行染髮時務必戴手套。四、染髮時切記不要抽煙或吃東西,以免手上沾到染髮劑誤入口中,增加吸收量。五、染髮前兩天不要洗頭,有頭皮油脂保護可減少染髮劑接觸頭皮,或是塗一層凡士林也可以。六、染髮間隔至少一個月,一個月染髮兩次以上風險會較高。
手工皂夯 暗藏過敏風險需注意
生活
影音
第1636期
手工皂夯 暗藏過敏風險需注意
2016-11-10
 【記者龐家姍、吳旻蓁台北報導】隨著環保意識提升,民眾開始追求「無毒、無化學添加」的產品,在購買時會偏好標榜天然的肥皂,不過肥皂中含有的皂鹼成分,其實暗藏著讓皮膚過敏的危機。 民眾彭詩婷認為,手工皂好像會比較提倡它們是手作,然後用一些比較無害,且自己提煉的東西。 但皮膚科醫師蔡依倫表示,不推薦民眾使用手工皂一部份是因為它本來就是皂鹼,而我們皮膚是弱酸性的,有一層皮脂膜,如果鹼性太強的話會破壞這層保護膜,就有可能會造成皮膚發炎。 雖然手工皂以天然物質取代一般香皂常添加的色素、香料及防腐劑各種化學成分,但根據醫師說法,手工皂中的植物精油或去角質原料,都有可能造成肌膚過敏,因此在使用上應更加小心。 手工皂業者陳先生表示,其實他們的肥皂是有分部位的,分成頭、臉及身體,還有中性、乾性 、油性及特殊性的膚質做不同的肥皂。 「一般就建議他們用比較不刺激、比較滋潤款,也就是比較軟款的肥皂來用。」手工皂業者李娜分享,通常遇到沐浴產品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客人,就會建議客人選用沒有化學添加的肥皂來使用。 雖然手工皂標示天然無刺激,但品質好壞不一定能夠透過成分標示得知,建議民眾在購買手工皂前,還是要選擇有商譽的店家,並針對個人體質向醫師或店家諮詢,才能挑選出適合個人膚質的肥皂。https://youtu.be/dWGCelF9-cE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