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藝生泉州話演出 傳唱南管戲曲
藝文
第1684期
北藝生泉州話演出 傳唱南管戲曲
2018-10-17
【記者謝承學台北報導】咚咚的南鼓聲以快慢交錯的節奏帶領著南管樂器,劇中的歷史人物展開步伐,以泉州話唱出他們的故事。傳統藝術南管戲曲保存者吳素霞帶領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的同學,於12日在北藝大音樂廳,演出南管戲《朱弁》中的〈裁衣〉與〈公主別〉(註)。 在〈公主別〉中,公主不因朱弁拒婚而發怒,反而欣賞他的忠貞義節,在朱弁獲釋前給予幫助。 圖/鄭湘蓁提供南管戲的特色是泉州口音的唱腔,和被稱為「身段」的動作、手勢。演出主角朱弁的何宜蓁說:「以前沒演過戲,所以身段的部分練習很久,手勢、腳步等一舉一動都要到位,才能確實展現出角色的風範。」南管戲分成七子戲和九甲戲,本次演出為七子戲,為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南管戲主要由後場的南管樂器,加上前台的演員所組成,其中南鼓掌握全場的節奏,甚至可以表現出當下戲中的氣氛。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傳統藝術逐漸式微,南管戲面臨失傳危機,吳素霞說:「南管戲幾乎沒有職業戲班,教學也大都是口傳心授的方式。」她自西元2000年起擔任文化部指定藝師,希望能讓更多人學習或接觸到傳統藝術,更為了彌補口傳心授的缺點,自己發明一套系統式的教學方法,以求將南管戲正確地傳承下去。「要是沒有觀眾,學生學得再好也沒用。」吳素霞解釋,特別在北藝大學生主辦的關渡藝術節演出南管戲,為的就是讓年輕族群認識甚至喜歡南管戲。就讀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的觀眾翁于喬說:「本身是學西樂的,以前不會特別來看傳統戲曲,但看完今天的表演後,發現其中有很多特別的部分值得欣賞。」 演出結束後,吳素霞老師與〈裁衣〉與〈公主別〉中的所有演員合照。  圖/謝承學攝(註:本次演出的〈裁衣〉與〈公主別〉,敘述身為南宋大使的朱弁,去金國探望被俘虜的徽、欽二帝,卻被金國拘留。〈裁衣〉講述朱弁的妻子在丈夫不在家時,悉心照顧婆婆的感人故事;〈公主別〉則是描述朱弁獲釋時,與照顧自己多年的金國公主道別的橋段。)
蒙古精神融入舞蹈 跳出無形文化遺產
藝文
第1661期
蒙古精神融入舞蹈 跳出無形文化遺產
焦點
2017-10-18
【記者廖翊庭台北報導】「2017關渡藝術節」13日邀請到蒙古國文化藝術大學舞蹈藝術學院(Mongolian State university of Arts and Culture, School of Dance Art)的舞者,從石窟內的壁畫出發,融合傳統舞蹈、現代編曲、服裝美學與投影技術,舞出全新的蒙古舞世界。布幕緩緩降下,投影出的七彩氤氳冉冉升起。轉瞬間,銀幕上出現一個個如象形文字般的蒙古石窟壁畫。身穿蒙古傳統狩獵服的舞者鏗鏘有力地跳著,不時發出清亮的打舌音。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代表一個符號,搭配銀幕上轉動的畫面,讓觀眾深刻且真實地感受到蒙古舞的熱情和生命力。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電機系學生黃千有說:「圖騰搭配上動作,讓人知道這個文化是『生』的。」《藍天舞》誕生在擁有碧藍穹蒼與無盡草原的蒙古,表演當中的Biye Biyelgee舞蹈形式,除了是蒙古國各國家院校內最高水準的舞蹈課程,更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訂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之一。除了利用投影技術,《藍天舞》也嘗試使用電吉他和爵士鼓等樂器創造有別於傳統樂曲的音樂風格,活潑、誇張的肢體動作,加上現場民眾整齊劃一的掌聲,彷彿置身在蒙古舞廳,新舊交雜卻又充滿和諧。蒙古舞運用肢體動作傳達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一直以來都對蒙古文化十分有興趣的城市科大演藝事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陳宥甯表示,蒙古舞當中使用的鈴鐺以及很重的髮飾,都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培養了蒙古人對事物努力不懈的堅持。這樣的精神,是信仰也是生活準則。舞台上的一支支舞蹈、一首首樂曲、一個個專業又燦爛的笑容,展現了蒙古粗曠卻不失優雅的生命力。這是一場蒙古舞盛宴,16位舞蹈學院舞精湛的表演,讓觀眾得以一窺蒙古這處荒漠甘泉。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