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馬來西亞租屋爭議頻傳 青年組自治會仍難自保
國際
第1798期
馬來西亞租屋爭議頻傳 青年組自治會仍難自保
2024-11-08
【記者張博媛報導】馬來西亞吉隆坡一間名為ICONIX的房屋出租公司,租客多以學生及剛步入社會青年為主。近期,有大量租客在退租後投訴公司以不合理原因扣除押金,引起租客反彈,因此成立互助會,欲爭取自身消費者權益。 大學一年級學生租客陳俊銜今年暑假在吉隆坡蕉賴,透過ICONIX找到一間短租套房,他表示,比起學校宿舍,在外租房能減少開支也更便利。然而許多馬來西亞租房公司卻存在條約規範不明的問題,「這是因為馬來西亞對於租房沒有很明確的法律規範,因此成為公司得以隨意訂定條約及收取額外金額的灰色地帶。」陳俊銜補充道。不過,即便租客成立互助會,有許多受害者不願與大公司產生法律糾紛,選擇不再追究。但陳俊銜並不認同,他認為消費者權益應被重視,因此選擇與公司對抗。 陳俊銜表示,租房前公司和仲介態度良好,承租後對方卻態度大轉變。承租期間陳俊銜房內電燈故障,他傳訊息請公司處理,但過了一週仍未得到回覆。此外,陳俊銜還說明,公司以「房屋未清潔」或「牆壁有刮痕」為由,扣除大量租客的保證金。他說道:「公司修理電燈需要一週,卻不給租客時間整理屋況,立刻派人清潔房屋,以清潔費為由扣除押金,讓我十分懷疑他們的動機。」認為公司刻意以租客清潔不當為由,收取額外費用。 陳俊銜初步向公司求償無果後,在8月底加入由租客成立的互助群組, 群組裡有律師協助受害民眾釐清法律知識,並提供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管道。除了加入互助群,陳俊銜也在9月到「大馬消費人仲裁庭」申訴。10月22日法院召開仲裁庭,由於陳俊銜無法出席,故由家人Hong(化名)代為出席。公司給出內部條約,指出扣除押金符合規範,但陳俊銜表示條約內容並不明確,認為他已履行合約內容,雙方各說各話。「我覺得額外收取金額很離譜,但由於法律沒有完善規範租賃條約,以致於我們無法追討費用,彷彿啞巴吃黃蓮。」Hong說道。由於法律不明確,仲裁庭也無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且公司態度強硬,拒絕歸還押金。 前ICONIX仲介Angel(化名)補充說明該公司的惡行,他指出,公司不整理屋況、惡意扣除押金已是常態。例如,公司常故意出租冷氣毀損的房間給租客,再要求他們承租後自行申請維修。Angel也表示扣除押金是公司常態手段,許多租客在退租後會向仲介申訴,但是公司人員互踢皮球,不願負責,仲介也難以向租客交代,租客才紛紛上網求助,組織互助會。 探究問題根源,仍須由政府修法,確立租房規範,避免公司躲避法條漏洞,遊走灰色地帶騙取租客押金。或是由校方提供學生可以負擔的住宿環境,給予學生更多住宿選擇,保障在社會上較為弱勢的學生群體。
餐桌上的海鮮陷阱 軟體動物微塑膠含量高
新知
第1742期
餐桌上的海鮮陷阱 軟體動物微塑膠含量高
2020-12-30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今晚我想來點蚵仔煎配蛤蜊湯!」不過,你知道牡蠣和蛤蜊等軟體動物可能帶有高含量的微塑膠(註1)嗎?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赫爾約克醫學院研究所學生伊萬格洛斯・丹諾普洛斯(Evangelos Danopoulos)研究海鮮中的塑膠微粒與人類攝取習慣,在軟體動物(註2)體內發現較高的微塑膠含量,首次提出微塑膠汙染量化依據。此研究發表於12月的《環境健康視角》(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註1:微塑膠(Microplastic)又稱塑膠微粒,指直徑或長度少於5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註2:軟體動物指軀體柔軟的無脊椎動物,海洋軟體動物包括牡蠣、田螺、文蛤等貝類。 牡蠣為海洋軟體動物之一,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的常見食材,但最新研究指出,軟體動物具有較高的微塑膠含量。 圖/取自Pexel圖庫微塑膠是近年備受討論的新興汙染物(註3),然論文中提到,至今尚未有直接證據證實其會危害人體。為了解微塑膠汙染情況,研究團隊從人類常攝取的海鮮著手,分析微塑膠在生物體的分布。丹諾普洛斯強調:「必須先了解微塑膠藉由何種管道接觸人類以及接觸程度,才能進一步討論影響。」研究團隊以後設分析統整過往海洋微塑膠汙染研究,並篩選掉可信度較低的報告,最終針對50篇論文進行討論,共計5000多筆樣本數量,包括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類動物以及一般魚種。註3:新興汙染物指新認定且尚未受法規規範的汙染物,可能對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具有風險。據研究統計,軟體動物中的微塑膠含量為0至10.5(MPs / g)位居第一,甲殼類動物為0.1至8.6 (MPs / g),魚類則為0至2.9 (MPs / g)。丹諾普洛斯推測,軟體動物體內具有較高微塑膠含量,可能與其棲地位於海洋底部及濾食特性有關。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柯風溪則解釋,牡蠣、貝類等軟體動物因消化構造較簡單,能夠代謝的廢棄物少,不像魚類具有完整的攝入與排出系統,故汙染較容易殘留在生物體內。然而,他也補充:「其他化學污染已經被證實有生物放大作用,但現今尚無未證實微塑膠汙染會藉由食物鏈傳輸。」 塑膠難以被自然分解,民眾濫用塑膠製品的習慣,將造成海洋中大量廢氣物汙染。圖為示意圖。 圖/取自Pexel圖庫丹諾普洛斯闡述,人類除了經由食用海鮮攝入微塑膠,生活必需品糖、鹽、自來水也是微塑膠進入人體的方式。他強調,唯有避免過度使用塑膠,才能有效解決海洋汙染問題。長期關注海洋環境保育的「海洋廢人」創辦人鄭博元則強調海洋教育的重要性,他觀察大多數民眾對塑膠使用存在認知誤差,造成塑膠袋被濫用,「起初塑膠的發明是為了取代紙用品,來解決樹木濫伐的問題。」他無奈地說,現今因為塑膠唾手可得,人們往往短暫使用後就丟棄,產生許多自然界無法分解的廢棄物。 海洋保育組織認為,應透過普及海洋教育,讓民眾意識到環境保育刻不容緩。圖為示意圖。 圖/取自Pexel圖庫此外,研究團隊更發現,於亞洲沿海採樣的軟體動物受塑膠污染情形較其他海域嚴重,又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多為軟體動物的消費大國,故丹諾普洛斯希望藉由此量化研究,提供人們食用海鮮的依據,以降低接觸微塑膠汙染的風險。他更透露,未來規劃持續研究海洋中的微塑膠,以探究其對人體是否帶來危害。
獵物陷阱製作體驗 帶領民眾探索野外求生技能
生活
第1711期
獵物陷阱製作體驗 帶領民眾探索野外求生技能
2019-10-30
【記者呂心喻台北報導】體驗者的腳緩緩伸入陷阱中,「嗖」的一下,腳踝馬上被繩索套住,樹幹因為反彈的力道而劇烈搖晃,周圍響起圍觀者此起彼落的驚呼。「Discovery探索生活節」10月27日在台北市美堤河濱公園舉行,由泰雅族族人組成的「下盆獵人學校」在現場教授野外求生技能,帶領民眾認識原住民傳統文化。 獵人老師在現場作示範,以竹子做為獵物替代品,呈現獵物被捕獲時的樣子。 圖/呂心喻攝現場放置多種不同的陷阱,這些陷阱看似簡單,卻蘊藏著架設的學問。獵人老師林勇華向民眾示範製作陷阱的步驟,首先要建造地基,先在地面挖一個洞,洞愈深地基就會愈穩固。接著將樹幹或竹子插進洞內,成為陷阱的支點。將一條堅硬的鋼索一端綁在樹幹上、一端做成死結埋入土中,死結以竹子覆蓋做成保險區域,只要獵物踩到陷阱、破壞保險,樹幹的彈性便會直接把獵物吊起。林勇華說明,各種步驟必須經由經驗累積,「差一點力道都不一樣,只要一個地方沒有安裝好,整個機關就沒有辦法順利執行。」 鋼索會在獵物踏入機關時迅速束起,樹幹也會彈回,獵物的將被困住,使其不易逃跑。 圖/呂心喻攝現場民眾或因好奇而駐足、或對荒野求生有興趣,一群人聚在獵人老師身邊,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們從最初不敢嘗試,到開始自己動手操作,過程中多次不小心讓樹幹彈回,使作為獵物替代品的瓶子、竹子四處飛射,許多不知情的民眾因而收到「天外奇蹟」。參與體驗的民眾王莉安開玩笑說:「以防萬一哪天在山裡迷路,可以自己求生。」他也坦言,實際操作後才知道,架設陷阱遠比想像中不易。 現場體驗者圍繞在獵人老師身旁,觀看老師如何製作傳統的山豬陷阱,並親自嘗試。 圖/呂心喻攝剛從警察專科學校畢業的邱健銓表示,他在用腳測試陷阱時,發現樹幹吊起的力道很大,因為自己有心理準備才只被綁住腳,「如果不注意的話,應該真的會被吊起來。」他提到,陷阱的結構非常有趣,必須將許多竹子交疊纏繞成幾何圖形,「要有專業的人一步步教才會知道怎麼設置。」 陷阱必須有各種觸發機關,獵物踏入便會被抓住,圖為山豬陷阱的觸發機關。 圖/呂心喻攝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林筱薇則對原住民原生的獵捕方式表達認同,「他們(原住民)製作的陷阱不會去傷害動物,只是拿他們要吃的而已。反觀我們的卻是捕鼠夾、藥物這些。」她解釋,自己在體驗過程中發現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是與大自然共存,他們為生活而演化出的傳統狩獵模式值得敬佩。 體驗者展現高度興趣,跟著獵人老師學習如何製作石板陷阱,現場氣氛活潑熱絡。 圖/呂心喻攝同時林筱薇強調,現代人的問題在於「自己侷限自己」,不願踏出舒適圈。他期許自己能培養勇氣去嘗試新的事物,他笑著說:「我們都缺少一個開始的衝動。」另一位獵人老師高忠勇則表示,希望藉由體驗喚起民眾對原住民文化的興趣,「經驗不僅要廣、更要深。」他認為,都市人往往缺少認識原始生活的心態,「如果有一天他們願意接受並加入,那會是很棒的一件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