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人工智慧標示視網膜血管 助醫師及早辨識眼部病變
新知
第1786期
人工智慧標示視網膜血管 助醫師及早辨識眼部病變
焦點
2023-11-22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視網膜上的微血管能透露出眼部病變的徵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特聘教授陳錫釗研究團隊研發出「人工智慧辨識視網膜血管影像與重建方法」,以AI人工智慧協助眼科醫生判斷血管位置及狀態,榮獲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金牌。過往醫師欲取得視網膜血管造影,須先使用紅外線眼底照相機拍攝影像後,人工標誌出血管的位置、形狀,並加以判斷,此過程費時費力。陳錫釗說:「醫師檢視大量的影像內容,可能因眼睛疲勞而降低判斷準確度。」於是研究團隊開發辨識系統,利用AI人工智慧自動標示出血管型態、位置,減輕醫師治療負擔。雲科大視網膜血管影像重建系統選用目前最新的Sine型網域全卷積神經網路作為AI訓練模型,經測試,其訓練所需時間相較於傳統常見之U型模型短,且可達近97%的準確率。陳錫釗表示,U型模型的做法是透過將影像解析度分階段降低,以數個層次分析不同的影像元素;而Sine則是採取先增加、再降低解析度,透過雙向轉換並減少分析層次數量,以達到縮短訓練時間,並有高度準確率的效果。 Sine型網域全卷積神經網路模型訓練時,影像解析度會先向上增加、再向下減少,以增強學習效果。 圖/藍聖翔提供訓練AI模型需要投餵大量的影像資料。研究團隊因應醫療使用需求,故選用經專業醫師繪製並認證的血管影像,惟從國際公開資料庫取得的數據不足以應付訓練需求,故團隊需再將原有影像分割出5000筆以上的資料來訓練模型。團隊學生藍聖翔說明:「我們將圖像左右翻轉、上下顛倒或隨機旋轉後進行局部切割,以增加訓練資料量。」 以人工智慧辨識視網膜血管影像與重建方法產生之視網膜血管造影,由左至右為原影像、灰階影像、AI預測影像。 圖/藍聖翔提供完成訓練的系統可供一般電腦伺服器使用,讓醫療院所不需特意升級硬體,直接把眼底攝像照輸入電腦系統,便得到完成標記的血管造影。眼科醫師沈仁翔認為此技術可以先在內科或家醫科診所推廣,他說:「視網膜血管是大腦的延伸,若一般診所可透過此系統觀察出眼中風等疾病徵兆,可減少病患錯失醫治良機的狀況發生。」長庚醫院眼科部教授賴旗俊則表示,系統雖然對資料整理、降低勞力需求有幫助,但以目前的法律制度及AI的發展程度而言,醫師仍難以完全信任系統,他說道:「AI若判斷錯誤而導致誤診,醫師要為其負責,因此我們還是會比較傾向自己判斷。」
龍華科大創臉控輪椅 助手腳失能者自主行動
新知
第1776期
龍華科大創臉控輪椅 助手腳失能者自主行動
2022-12-21
臉控裝置及利用其之電動車由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周家毅、劉堃葦、林宏柏、張岫昇、胡儀安、何慶福共同研發,該作品於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 (KIDE) 中榮獲金牌。 圖/團隊成員提供【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市面上的輪椅以手動和電動遙控式為主,需仰賴使用者的肢體操控,但對於手腳皆有功能障礙的人來說,仍須依靠他人的協助推動輪椅。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團隊研發「臉控裝置及利用其之電動車」,採用非侵入式貼片貼於臉頰兩側,以肌電訊號(註一)控制輪椅移動,讓手腳有障礙的患者,能透過臉部咀嚼肌的不同咬合方式自主操控輪椅。註一:肌電訊號為人做動作時肌肉收縮所產生的訊號,代表肌肉活動的狀態。肌電訊號經過濾波特徵擷取之後,可觀察出動作型態。團隊成員周家毅表示,臉部有多種傳遞訊號的位置,「因為我們都會吃東西,咀嚼肌這邊的肌肉一定比較大,用咬合的話,訊號會比較明顯。」因此,團隊選擇將電極貼片貼於使用者的臉頰兩側,透過偵測到的肌電訊號傳遞至裝置的開發板(註二)控制輪椅行駛,當裝置分析出左右咬合的訊號後便會下達指令,「它會控制電動輪椅說你該前進或你該後退了,還是你該左轉或你該右轉了。」周家毅補充。 團隊使用可拋棄鈕扣式電極貼片,並將貼片貼於使用者的咀嚼肌處,再藉由偵測到的肌電訊號來控制輪椅移動。 圖/團隊成員提供註二:開發板為進行嵌入式系統開發的電路板,包括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數據通路/匯流排和外部資源接口等一系列硬體組件。為區分使用者日常生活的臉部活動,如大笑、吃飯、說話等,團隊運用能過濾雜訊的模組(註三)進行判別,周家毅說:「它(模組)可以做訊號的截取和放大,比較好分辨說訊號到底是有沒有咬合,有沒有想做什麼動作之類的。」另外,團隊也使用非侵入式電極貼片,降低使用者肌肉損傷和發炎的風險。註三:模組是指由數個基礎功能元件組成的特定功能組件,可用來組成具完整功能的系統、裝置或程式。模組通常都會具有相同的製程或邏輯,透過更改組成元件可調適功能或用途。「有時候我們一側的咬合肌收縮,對側通常也是跟著收縮的。」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適卿認為,此裝置若要成為正式醫療等級的器材,仍須再做多重臨床驗證。對此,團隊指導老師張志聰回應,若使用者有意識地做左右咬合,即使會一同帶動肌肉收縮,但兩側力度仍相差不小,因此團隊以設定標準數值的方式辨別前進方向,「比如說能量是1到10,我們以5作開關,那你咬下去的時候,你右邊是6,左邊是2,那就會啟動右邊這個開關。」他解釋。 臉控裝置藉由電極貼片上偵測到的肌電訊號控制輪椅移動,利用判別左、右咀嚼肌的咬合讓手腳不方便的患者能靠自身力量操控輪椅。 圖/團隊成員提供考慮到在臉部貼上電極貼片較不美觀的問題,團隊計畫將貼片改良成口罩式的裝置,並以無線的方式接收訊號,提升整體裝置的舒適度。張志聰期望此裝置能與現有輪椅廠商合作降低生產成本,讓更多使用者的家屬能夠負擔,同時也節省人力。台北醫學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林玨赫則建議,裝置能以使用者的需求為核心,針對個別使用者的殘存功能做設計,「像是對於舌頭功能比較好的患者,或許就可以用舌控裝置來推動輪椅。」
落實全民防災 亞東技院「土石流物聯網」奪金
新知
第1668期
落實全民防災 亞東技院「土石流物聯網」奪金
2017-12-06
【阮怡婷綜合報導】為提升基層自主防災能力,落實防災工作全民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月底宣布將推動「自主防災社區2.0計畫」。因應自主防災趨勢,亞東技術學院電子工程學系學生團隊設計「土石流防災物聯網」系統,針對個人家庭用戶警示附近山坡地滑動情形。 《土石流防災物聯網》基本配置有六軸位移感測器、雨量感測器、流量感測器、土壤濕度感測器。 圖/張詠儒提供「土石流防災物聯網」可監測土石滑動、雨量、河水流量及土壤濕度,團隊成員張詠儒說:「利用陀螺儀、加速度計及土壤濕度幾項數據,經由計算偵測到的數據,可推估土石流發生的機率。」當系統監測到危險數值時,便會傳送訊號到主控版,再透過家中的液晶顯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 LCD)顯示,並藉由手機藍芽通知使用者。目前該系統利用太陽能發電,並以鋰電池儲存電力,因為其穩定性高、儲存能量密度高且無記憶效應。「政府的監測往往只有大方位的城市、鄉鎮預測,可是沒有在預警區的偏鄉往往慢一步接收到訊息。」張詠儒表示,小時候家住新莊金山斷層帶附近,常有土石崩塌的危險,基於安全全家只能忍痛搬離。另外他也常聽聞暴雨成災,導致山崩、家園傾覆等新聞事件,「甚至有氣象局人員在颱風中抄寫雨量時被土石河水沖走,這些都是我們想開發這項作品的原因」。「目前最困難的是電力維持跟傳輸距離,測試結果顯示,設備約五天不充電還可以使用。」張詠儒表示,但台灣連續降雨、無日照的日子不只五天,因此未來需改善到更省電或發電效率更高、蓄電力提升等。此外,傳送距離在測試階段中,僅達到1.6公里的點對點連接,由於無法進入深山測試,難以得知會不會因阻擋物而影響效果。這方面該團隊未來則會進行產學合作,採用具有更遠傳輸距離的系統。 盛群盃比賽現場,亞東技術學院的團隊利用短短的簡報時間,盡速向評審簡介系統設計。 圖/張詠儒提供11月25日這項防災系統榮獲第十二屆盛群盃創意大賽應用組的金牌,評審團包含業界人士及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巍聳。在得獎評語中評審一致認為,該作品系統整合完整,軟硬體實作完全,水區土石流監測具創新及使用價值。 《土石流防災物聯網》最後榮獲第十二屆盛群盃創意大賽32-bit MCU 應用組的金牌。 圖/張詠儒提供
監控裝置感測心跳異常 防運動猝死
新知
第1638期
監控裝置感測心跳異常 防運動猝死
2016-11-24
【記者周瑩慈綜合報導】據教育部體育署「運動城市調查」,民國104年全國運動人口高達83%,隨運動風氣興盛,運動猝死案件也相應增加,如95年、101年及104年的「渣打香港馬拉松」都發生跑者猝死事件。因此,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團隊研發出「運動監控小幫手」,透過感測心跳、辨識姿勢,即時通知使用者「身體拉警報」。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容易對心臟造成負荷,若運動者有潛在心臟或心血管問題,便屬於運動猝死高危險群。猝死案例中,有八成是導因於心臟問題。因此,台科大電子系團隊研發「運動監控小幫手」,藉由比對心跳與活動量,觀察到身體異常狀況時發出警報,預防運動員因心臟異常導致猝死。此裝置於16日獲得「2016 ARM Design Contest 設計競賽」冠軍。除了計算步數、卡路里消耗等基本功能,裝置首先量測心跳,再計算運動時人體三維空間的加速度變化,判斷使用者預計活動量,進而分析當下心率是否超出應有心跳上限,若發現異常,便由團隊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 APP)發出警示,提醒使用者注意身體狀況。且手機應用程式除了基本身體資訊之外,顯示心電圖、背景圖案隨使用者當下動作變換也是吸睛特點。研發團隊成員劉士興表示:「實驗結果顯示人體靜止時感測心跳準確度是98%,而運動狀態最高也有91%。」未來,團隊將致力於縮小電路板體積、提升精準度,並降低耗電速度,讓裝置更省電,「未來想跟馬拉松主辦單位合作,提供跑者即時監測身體狀況,避免憾事再發生。」 台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團隊研發「運動監控小幫手」,除了可以計算步數、行走距離、消耗的卡路里,還可辨識使用者的動作,加以判斷心跳是否正常。圖/台科大學生劉士興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