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影音
第1734期
涸魚文化季鹿東登場 當地藉活動籲青年返鄉
2020-10-2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陳品融、吳冠伶嘉義採訪報導】人群在岸邊引頸張望,選手們賣力地划著膠筏,比賽看誰最快駛回終點。一年一度的「涸魚文化季」,24日在嘉義縣鹿草鄉鹿東村埤頭堀舉辦。活動包含膠筏競渡、拖網涸魚,以及古早味童玩、農具體驗等內容,除了讓村民們重溫兒時回憶,也吸引來自各地的民眾共襄盛舉。在過去,每逢正月初九,村裡拜拜時便會涸堀,並將捉到的魚分給全村居民共享。鹿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柯柏森表示,每年涸堀導致河中的魚長不大,因此便將這項傳統改為划塑膠筏的比賽。主辦單位不僅希望透過此活動凝聚村民情誼,也藉此展現在地生機,吸引青年返鄉。事實上,鹿草鄉的人口老化問題早已不是秘密,據民國108年資料顯示,嘉義縣老年人口比率高達19.68%,位居全國第一,其中,鹿草鄉更是全縣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區域。面對青年外流的危機,柯柏森吐露他的擔憂,「我們辦這個活動也是盡量讓年輕人回來參與,看有沒有辦法讓他們繼承,不然幾十年後我們沒體力,就不能辦下去了。」然而,面對嚴重失衡的人口結構問題,光靠社區舉辦的小型短期活動,仍難以獲得改善。因此,鹿草鄉當地民間團體自94年起,申請教育部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並成立「鹿草數位機會中心」,協助當地進行文化調查及產品行銷。此外,中心更於105年起串連在地景點,發展社區小旅行、導覽等活動,讓遊客能對鹿草有更深的認識。參與民眾陳水明認為,每年舉辦的涸魚文化季大多只能吸引遊客前來遊玩,對於提升在地就業機會、青年返鄉的幫助不大。他也提到,若能發展觀光,而非高汙染的產業,對當地應能帶來不少助益。為了進一步整合當地產業,鹿草數位機會中心於107年與當地商家攜手,申請經濟部中小企業數位群聚輔導計畫,建立起在地品牌「一袋一鹿」,結合民宿、餐廳、農場等據點活絡地方,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希望得以提高青年返鄉的意願。即使青年外流現象為鹿草的傳承之路帶來不少阻礙,當地政府及民間組織,仍期盼透過多元活動,進一步整合文化以活絡社區,也發展當地品牌打響知名度,期望為鹿草帶來嶄新的風貌。
專題
第1678期
離開的青年與留下的銀髮 極限村落的倒數計時?
焦點
2018-05-23
年輕時的我們為了求學或工作離開家鄉,投入城市的懷抱,甚至可能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最初生長的地方。現在的你身在何方?你是否會好奇,經過這些歲月後,家鄉變成什麼樣子呢? 城市裡的車站早晨往往擠滿上班人潮,但清晨的雙溪火車站只見年長的居民以自己的步調生活著。圖/陳星彤攝【專題記者陳星彤、柯宜妤、林曉榆、葉穎樂綜合報導/工程協力林宗賢、戎諒、陳乃瑋】清晨的雙溪火車站,少了成群結隊的旅客。放眼望去火車站裡外,只有三三兩兩的老人正在聊天,與都市相比顯得冷清。據《聯合報》整理,新北市雙溪區在今年台灣十大高齡鄉鎮區中排名第八,雖非靠前的名次,但實際走訪當地後,立刻能體會台灣社會高齡化(註1)現象。而當一個地區老年人口比例達到50%,便會被稱為「極限村落」。除了新北市雙溪區,新北市平溪區、苗栗縣獅潭鄉、新竹縣峨眉鄉等地區,也被列為人口老化嚴重的區域。對這些村落而言,村民童年記憶中「人氣」滿滿的街道已不復存在,孩童和青壯年是這裡的稀客。長輩的日常生活,不外乎就是早起耕種,日落而息。但剩餘的午後和夜晚,他們是如何度過的?此外,部分新聞報導以「七點後空蕩的街道如死城」、「寂寞是村民的共同語言」等帶有惆悵氣息的句子,來解讀面臨人口老化的村落,但這真的是對他們唯一的形容詞嗎?(註2)(註1: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註2:內文依據聯合報四月初「極限村落」報導所統計的台灣十大鄉鎮區實際走訪,報導中出現的高齡化鄉鎮區分別有:第一名新北市平溪區、第四名苗栗縣獅潭鄉、第五名新竹縣峨眉鄉以及第八名新北市雙溪區。) 此預測表以民國104-106年老年人口增加速率,預估至169年老人人口比例。圖表/林宗賢、戎諒、陳乃瑋<b>鄉鎮就業機會少 青壯年外移都市由於就業機會減少,人口大量外移,現今新北市平溪區、苗栗縣獅潭鄉、新竹縣峨眉鄉、新北市雙溪區皆已不見以往的繁榮與生機。這四個鄉鎮現在都是《聯合報》列出的高齡鄉鎮區,同時也是法定水源保護區。為了保護水源水質,《水土保持法》、《都市計畫法》等法令中明訂各類建設規範,因此上述村落的任何開發都須遵循規定,發展空間非常有限。例如雙溪區作為翡翠水庫的水源保護區域,根據《都市計畫法》除了須維持自然生態原貌,避免新設工程建設,也被禁止飼養家畜、家禽。雙溪區泰平里里長吳南洋無奈表示以前以農業為生,不能養雞鴨等於無法生活,也提到當地長期不能申請新建築、不接受擴建的狀況。見證村落人口變遷的吳南洋也提到以往農業發達,但現在務農已不足以維持生活,到都市工作成為唯一選擇。隨著工業發展,鄉村與都市的差距日漸擴大,如今村落只剩下年邁的長輩,耕作也只以自給為主。在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村經營雜貨店的楊貴珍語氣平穩地說:「我的孩子都在外面,鄉下沒有什麼工作機會,這很正常。」對長輩而言,鄉村缺乏就業機會,青壯年出外求職是習以為常的事。 在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村,店家的主要客源是附近居民,店家也會配合年長居民的生活習慣,早早拉上店門休息。圖/陳星彤攝此外,許多曾經重要的作物、礦物產地,也因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沒落。雙溪區泰平里民國40、50年間曾以栽種「大青」聞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化學染料取代成本較高的自然染料,原本用來製作藍靛染料的大青逐漸被淘汰。「以前採礦發達,這邊人非常多,光我們薯榔里就有好幾千人。」平溪區薯榔里里長潘隆裕解釋當年從事礦業的人多來自外地,產業沒落後人自然跟著離開。 臺陽礦業公司員工運動會的舊照片反映出平溪區當時人口的盛況。由於礦業發達,許多人紛紛集中到當地打拚。圖/取自《平溪鄉志》 隨著礦業沒落,臺陽員工宿舍的住民大多遷往外地,只剩下破舊的空屋,見證薯榔里的興衰。圖/林曉榆攝今年66歲的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居民黃朝匡是少數沒有出外求職的村民,他解釋自己年輕時外面工廠還不多,因此選擇留在家鄉生活打拚。後來即使想出去闖一闖,也因跟不上科技時代的腳步而打消念頭。黃朝匡提到,現在只有部分居民會通勤上班,更多人直接到外地生活,假日才返鄉探望父母。對於人口大量外移至城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提到,人口過度集中是已開發國家常見的趨勢,然而都市空間有限,如何使人口適當分布,是政府在制定國土政策時須考量的重要面向。<b>當地孩童稀少 後代對地方感情薄弱這些老年人口比例高的地區,隨著青壯年人大量離鄉求生計,孩童的身影也從村莊內漸漸消失,連帶增加老年人口比例。走進苗栗縣獅潭鄉獅潭國小校園,望不見成排的班級。每個年級不多不少就是一班,全校六個年級加上幼兒園僅佔據操場一側的教室。往教室內看,個位數的桌椅集中在教室中央,周圍騰出的大量空間突顯了新店村孩童稀少的現況。 日治時期,獅潭國小教室裡學生滿堂,然而隨著產業沒落、人口外移,如今一間教室中只剩下不到十位學生。圖/取自《獅潭鄉志》除了獅潭鄉新店村,其他三個村落學生數量也極為稀少,面臨廢校的窘境。雙溪區泰平里約30年前開始有小學廢校,里內最後的泰平國小也在18年前廢校。根據《峨眉鄉志》記載,新竹縣峨眉鄉的峨眉國小民國53年時有965名學生,現在只剩下數十名。黃朝匡提到,現在年輕人結婚生子後,會先將孩子留在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但不放心孩子在鄉下求學,年紀到了就會帶去都市上幼稚園。對此平溪區薯榔里里長潘隆裕也感嘆,「以前同學好多,怎麼想也想不到會變這樣。」曾有600多人的菁桐國小,現在全校剩21個學生。家長外出工作一併將孩童帶到都市就學,導致當地國小人數越來越稀少,在地人就更不敢讓兒女留下,形成惡性循環。潘隆裕的小女兒就讀菁桐國小四年級,班上只有七名學生,但已是屬於人數較多的班級。新入學的一、二年級各只有一名學生,極有可能六年的小學生活都沒有同班同學。潘隆裕無奈坦承,若女兒班上人數再減少,也打算讓女兒轉到外地就讀小學。「我會留在這裡是因為很多同學跟朋友,大家都認識。」他進一步指出,下一代在家鄉沒有朋友,到外地讀書、工作後更不會想回來。<b>基本醫療交通無大礙 仍留不住青壯年人年輕人持續外流的情況下,各個村落大部分只留下老人,加上數據反映的是當地的戶籍人數,而非實際居住人數,事實上許多村落人口老化現象比數據顯示的更為嚴重。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村長謝燃廷便透露,儘管在籍人數有1009位,實際上住在村裡的可能不到600位,且幾乎都是老年人。徐世榮也提到,便利商店其實可作為戶籍以外的人口數指標,因為門市營業據點的設立與人們的消費需求息息相關。然而親身走訪的四個村落,都不見便利商店,反映當地人口稀少的狀況。由於這些村落的居民大多為老人,交通、醫療等資源是否充足便成為外界關切的重點。 餐廳的招牌高掛在廢棄的建築物外,屋內只剩下倒塌的建材與雜草,讓外地人很難想像這裡曾是獅潭熱鬧的電影院。圖一/取自《獅潭鄉志》、圖二/陳星彤攝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距離苗栗市區,車程將近30分鐘。這裡的居民原本以種植柑橘、竹筍為主業,後來因為工業興起,仰賴農業的新店村逐漸失去競爭力,所以許多人選擇到外地尋找工作機會。自小在這裡長大的廖肇達表示以前村內有數萬人,義民廟對面的廢棄電影院曾極為熱鬧,卻因人口外移,最終只能結束營業。「以前放學時候,公車大概30、40分鐘就有一班 」65歲的黃朝匡感慨地回憶兒時新店村的盛況,反觀現在來往苗栗火車站的公車只剩早晚各一班,他只是搖頭表示無奈。雖然公車班次少,機車行老闆林昌龍卻認為長輩也不常外出,若需辦事靠兩班公車也已足夠,且幾乎每戶人家都有車輛。 抱著未滿週歲的孫子,林昌龍在外工作的孩子只有週末會回來,這似乎成為他生活最大的期盼。圖/陳星彤攝另一方面,從雙溪市區進出泰平里,至少需經過40分鐘蜿蜒曲折的山路車程,這導致當地發展其他產業的可能性很低,年輕人只能選擇到外地尋找工作機會。泰平里的吳南洋里長退休後,選擇和太太返鄉生活。他表示泰平里里民大多用車輛代步,年長的長輩則搭乘新北市政府提供的免費巴士。雖然往返雙溪車站和泰平里的公車一天僅五個班次 ,但吳南洋認為多數里民都會開車,交通不是太大問題,反而較缺乏醫療設施。「之前雙溪有一間衛生所,可是因為病人太少,沒有醫生願意來」。吳南洋亦表示,就醫不如大城市便利,是新一代不願返鄉的一大因素。儘管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設有衛生所,但村長謝燃廷指出,衛生所一週只有兩天早上會營業,而老街上的「成安診所」雖已掛上招牌,但開業仍遙遙無期,謝燃廷無奈解釋「據說是找不到藥劑師」。衛生所僅能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所以村民還是常常要開車前往苗栗或頭份,尋求更好的治療。不過並非所有村落都認為醫療是大問題,平溪區薯榔里雖有眾多獨居老人,但里長潘隆裕表示,因為薯榔里距離瑞芳區僅一公里左右,加上每週衛生所都會安排醫生上門看診,醫療設施相較其他偏鄉方便許多。可惜即使醫療設施相對完善,薯榔里仍有工作機會不足的問題,青壯年只能前往都市「找頭路」。 苗栗縣獅潭鄉立圖書館旁的建築高掛「成安診所」的藍色招牌,但門緊閉著,柱子前還貼著徵人啟事。圖/葉穎樂攝<b>以教育培養在地認同 盼青壯年退休返鄉年輕人為了生計到外地工作,他們的孩子也在城市長大、求學,對家鄉的情感自然非常薄弱。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兒時回憶是回到老家的最大誘因。苗栗縣獅潭鄉居民林昌龍就表示兒子小時候在獅潭長大,雖曾到新竹科學園區擔任工程師,但懷念家鄉的生活步調,於是返鄉接手機車行。老家在泰平里的簡紹中也表示,因為對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有感情,打算退休後回家鄉生活。「我們五、六年級在當地生活過,比較常回去,小朋友就不那麼喜歡回去。」簡紹中苦笑,坦言孩子不常一起回老家,「年輕一代沒有在那生活過,對土地沒有感情,所以不會有嚮往」。 兒時在村落生活的記憶,或許能成為牽引青壯年回鄉的那條線,讓村落繼續延續下去。圖/陳星彤攝獅潭鄉新店村村民廖肇達從小在當地就學,他認為要建立下一代對家鄉的認同感,村落才可能繼續發展下去,並提出教育是關鍵,「如果政府把學校弄好,家長就願意讓小孩子在這裡讀書,他們的童年就會在這裡」。廖肇達提出,當地有良好的教育資源,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年輕人若不得不出外工作,可以請祖父母照顧孩子,讓他們留在家鄉受教育。如此一來,即便孩子長大後為了升學或工作離開家鄉,退休後很有可能基於對地方的認同感選擇返鄉。反之,若童年沒有在村落中待過,廖肇達說有些人甚至「把地賣掉就不回來了,等於是連根拔起」。新店村村長謝燃廷也表示,最希望50、60歲的「年輕人」退休後能回來,「70歲以下都還有能力一邊照顧老人家,一邊做生意。」他說明50歲以下的居民回鄉難以維生,因此期望退休後有一定資本的中年人回去創業,也會有更多人為了找老朋友而返鄉。廖肇達更提及,外出工作的年輕人退休願意回鄉,老朋友重新熱絡起來,鄉下敦親睦鄰的感覺才能延續。不過,儘管有些居民對家鄉情感連結強,卻會因為村落難以維生而卻步。徐世榮教授便表示,若想鼓勵更多人回鄉,保障居民所得是首要條件。例如日本因應高齡化社會,就曾透過補助保障到農村工作的年輕人三年所得薪資(註3)。徐世榮也舉例,日本還有農村再生計劃供居民申請,給予有心務農的青年基礎資本。他指出台灣鄉村再生也可以往農業發展,但他對現有《農村再生條例》提出建議,「希望這些錢能著重在農業生產方面,看能不能多提供就業機會,讓年輕人願意從都市回到鄉村裡」。(註3:根據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日本過去曾成立「地域振興隊」,獲選成為地域振興協力隊的隊員,在相關地域的工作可以從事一至三年,薪資根據人才具備專業技能程度發配,平均年薪約新台幣54萬至67萬。)<b>對鄉村發展期待不一 居民盼維持家鄉質樸風貌其實從台灣各鄉鎮極限村落預測圖表中,可以看見台灣全島至169年幾乎都從綠色轉為紅色,顯示高齡化狀況的嚴重性。不僅如此,根據《聯合報》報導,眾多學者都預測人口高齡化的村落,未來將會面臨滅村危機。然而經過實際走訪,村民們大多不以為意,薯榔里里長潘裕隆也提出了看法,「還不至於到滅村的地步,但人確實會越來越少」。或許因為深知偏鄉發展的困難,長輩早已不敢期待年輕人回鄉。黃朝匡也指出,許多年輕人在外發展,新店村住戶數自然越來越少,但他相信許多人最終還是會基於家鄉的情感羈絆,在退休後回到老家生活。 儘管有人擔憂村落的凋零,但對於許多居民而言,他們最想守護的其實是村落的恬靜與悠閒。圖/林曉榆攝村落也許不像城市有眾多消費娛樂設施,但村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老人早起耕種、到鄰居家串串門子就是愜意的一天,外人眼裡看似無聊的活動,卻是村落居民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新竹縣峨眉鄉77歲的姜雪梅認為人們漸漸老去是正常的事,不強求村落一定要興盛,「到這個年紀覺得身體健康、平安就好。」平溪區薯榔里的詹媽媽則開玩笑形容都市生活就像「被關在鳥籠裡」,凡事都要小心拘謹,回到家鄉才能安心地放鬆,沒有發展也正好維持了原來的純樸。雖然這四個村落發展時規範與資源上限制較多,導致居民不敢奢望大幅發展,但仍有些人在能力所及範圍嘗試創新並改善生活。例如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的里民廖淑螺表示自發舉辦農夫市集,便是考量每戶都相距好幾公里,希望透過市集讓里民每週相聚,也讓平時沒有收入的老年人販售自行栽種的蔬菜。此外,廖淑螺與里民也利用已無人耕作的水梯田舉辦農務體驗,吸引不少親子遊客參加,讓更多人看見泰平裡恬靜怡人的風貌。對於村落再造,徐世榮教授也指出「土地的適宜使用」極為重要,並非所有地方都適合高密度建設,「你覺得雙溪能蓋101大樓嗎?」且若是水源區,須兼顧環境的保護。因此在做土地規劃時,可考慮從當地的歷史與環境出發,如鄉村延續原有的農業就是種好選擇。他進一步解釋,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的正面影響常被忽視,例如維持生態多樣性、涵養地下水等等,因此如果更多人願意回鄉投入農業,益處是所有人民共享的。由此可見,從土地規劃的角度來看,極限村落未必適合大量的建設,應以符合當地環境的方式發展。而儘管居民對發展的期待程度不一,但都以村落不過度開發、維持原有樣貌為前提。因為他們會選擇留在家鄉,就是因為喜歡記憶中這個自小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