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以框架創作 陳肇彤談畢業心境
藝文
第1710期
以框架創作 陳肇彤談畢業心境
2019-10-23
【記者蔡淳宇台北報導】內凹的圓形鏡面映射著環境,遠望是模糊而倒反的影像,走近卻呈現放大而正立的樣貌。「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18日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隆重登場,而今年8月剛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的陳肇彤,入選「2019 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於會中展出的作品包含最新創作〈姿態#0〉。 今年8月剛畢業的陳肇彤,入選「2019 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於「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展出其作品。 圖/陳肇彤提供陳肇彤以力量與框架相互作用的狀態,作為這次展出作品的核心理念,他安排鐵架作為框架,去支撐不鏽鋼球體,而球體就像牽引著鐵架,兩物同時向下垂墜,當中的力量,便是地心引力。此概念的發想契機源於陳肇彤過去雕塑的經驗,他提到,雕塑常需搬素材,因此十分仰賴肌肉的力量,有鑑於此,肌肉作為雕塑的原動力,就像是作品中的鐵架與球體,兩者都表現出力量。以堆疊鉛筆筆觸的紙板為背景,搭配圓形鏡面不鏽鋼,作品〈姿態#0〉卻不見鐵架的存在,陳肇彤說明,他去除作品中的鐵架,表徵著框架消失,以呼應從學校畢業後迎來嶄新的開始,是一種創作上的階段轉變,也象徵不同的創作心態。他認為,學校如同保護傘,「所以在學生時期,會比較單純、直接、專心地創作。」但畢業後就不能只是埋首在創作中,必須考慮到生計、工作等問題。 作品〈姿態#0〉以堆疊鉛筆筆觸為背景,搭配內凹的圓形鏡面不鏽鋼,陳肇彤去除框架,代表自己在創作上的階段演變。 圖/陳肇彤提供作品〈通道的節點〉則於陳肇彤畢業前創作,向下彎曲的鐵架與水滴狀的鏡面不鏽鋼彷彿凝結在半空中,呈現出永恆的狀態。陳肇彤也解釋選擇鏡面不鏽鋼的原因,在於不鏽鋼能反射當下的環境,製造出空間凝縮與時間凝結的感覺。觀眾洪子冠則表示,自己很喜歡這件作品,一方面好奇讓球體騰空的製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認為它所表現出的水滴樣態很真實。 作品〈通道的節點〉,鏡面不鏽鋼球體的下墜,使鐵架彎曲,球體映射當下環境,呈現永恆的狀態。 圖/陳肇彤提供從〈通道的節點〉到〈姿態#0〉,陳肇彤透過作品,持續探討隨著時間,力量對作品所形塑出的轉變。此外,他也對作品提出另一層意義,框架從有形到無形,似乎也預示在創作和生命中的框架限制,大多由自己設下,他說:「要打破這些限制,唯有靠自己去突破。」而協助陳肇彤策展的「YIRI ARTS 伊日藝術計劃」主任楊庭鑒則指出,陳肇彤的作品簡約而有張力,且概念清晰,也同時讓觀者有很多不同的想像空間。
高效轉換太陽能 微電網照亮印度
新知
第1601期
高效轉換太陽能 微電網照亮印度
2015-06-10
團隊向印度居民展示「微電網」功效,望能改善當地居民缺乏電力的生活。<br />圖/瓦德‧伊娜姆提供 文/林子濠 【記者林子濠綜合報導】小巧高效微電網,印度由我來點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研究團隊利用印度夏天受太陽直射的特性,設計一個約鞋盒大小、可攜式太陽能供電裝置「微電網 (microgrid)」,不需額外耗時轉換能源,就可幫助印度居民善用太陽能,即時充飽手機、電扇或照明設備。 微電網是一個白色方形的「電源管理單元」,外接一個太陽能板與一顆電池,將發電機、儲能裝置、供電設備結合為一個可控制裝置,能轉換能量,同時維持各種電器不同電壓的運作。團隊成員、電子工程系學生瓦德‧伊娜姆(Wardah Inam)說:「希望將這個能自動分配電力的供電系統,直接引進到缺乏電力的國家。」 一般電力供應要使用方便變壓的交流電,以確保傳到各家庭後的能量損失降至最低。研究團隊因為不須轉換電壓做遠距傳能,可以運用直流電,使用成本比當地購買蠟燭照明更便宜,一個月只要2美元到5美元(約新台幣61到154元)。伊娜姆補充:「微電網能以更低的價格,達到高於一般家庭電器五倍的效益。」團隊成員、麻省理工機械工程系學生丹‧史卓司爾(Dan Strawser)提到,這項技術能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從民生用電到灌溉機器,幫助世界上最缺乏電力的印度居民。 根據西元2010年聯合國能源機構統計,世界上有超過十億人口生活在缺乏電力供應的黑暗中。麻省理工電子工程系教授拉杰夫‧拉姆(Rajeev J. Ram)帶領研究團隊實際走訪印度旅遊時發現,當地居民一天只有2到3小時可以用電,且電力供應十分不穩定,晚上也常處於一片漆黑,溽暑更是讓人無法入睡,體力不佳使居民容易感染疾病。伊娜姆表示,他們於是透過「微電網」,不只能有效利用天然能源,多出來的電能也可以轉賣給其他需用電的人,增加經濟收益,改善當地人的生活。 提及設計過程的困難,伊娜姆表示,研發階段要持續跟前往印度的成員聯繫,獲得當地回饋並不斷讓微電網更進步。另外,為了要在不影響能源轉換的前提下壓低價格,他們持續更新電子技術。 團隊8日再度前往印度測試裝置,以達大最大效益,並打算暑假都在當地做田野調查,更了解當地的電力使用狀況。力求結合在地特色,改善鄉村環境的不便,他們也希望透過教導當地居民如何製作微電網,增加一技之長。
指甲摸一下 偷滑手機不高調
新知
第1595期
指甲摸一下 偷滑手機不高調
2015-04-29
MIT學生發明指甲觸控面板,方便在雙手忙碌時輕易操作手機。圖/高新綠 提供【記者蔣理綜合報導】可曾想到女生手上的美甲也可以成為操控手機的面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兩名研究生研發出一款僅硬幣厚的指甲觸控板「歐指甲(NailO)」,只要將觸控面板貼在拇指指甲上,再用食指在上面滑動就可以接聽電話、調整音量或上下捲動螢幕 。在重要場合滑手機時,歐指甲能讓你避免引人注目,假設在會議時使用手機容易讓人覺得不禮貌,雖然現在也有語音控制、手勢控制等系統,但是默默摸一下指甲比自言自語或者做出奇怪的動作更低調 。另外,它也能讓你雙手忙碌時也可操作電腦,例如使用者若是雙手忙於做菜,但同時又想參考電腦螢幕上的食譜,不需放下手上的鍋碗瓢盆,只要輕輕滑一下指甲,就能上下捲動食譜了。最近手錶穿戴式裝置正夯,但是在指甲上的觸控面板卻是先例,學生亞當・德曼帝亞夫(Artem Dementyev)表示,他們一直想將觸控板裝置結合人體,而指甲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歐指甲有可以拆卸的外殼,讓使用者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更換,學生高新綠(Hsin-Liu Kao)在歐指甲的介紹影片中也表示,這項產品的靈感來自風行亞洲的指甲貼, 「擁有能輕鬆改變外觀的特性,讓它不僅具有功能性,更可以用來展現配戴者的個性和生活品味。」研究團隊也希望藉著歐指甲來讓與電腦及手機的互動變得更簡單,並讓人們更願意使用穿戴式觸控面板。現在市面上的觸控面板都比指甲大很多,要如何讓其適應手指的大小成為團隊的最大的難題,德曼亞帝夫說:「我們花了極大的心力,嘗試超過50種不同的電極配置來縮小,才選擇了現在使用的這種裝置。」礙於目前電池都太大而且沒有彈性,歐指甲還沒有辦法上市,但是德曼亞帝夫認為,依照現在的發展狀況,應該可以在三年內上市。至於發明有無做其他的運用的打算,他表示,未來希望能夠不要被指甲侷限,研發出可以隨黏隨用的觸控面板。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