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84期
憂虛擬主宰真實 《Y世代‧人造知覺》籲關注社會
2018-10-17
【記者范莛威台北報導】不斷變換顏色、傳出電話鈴聲的燈管連接至人臉,整件作品散發出科技和虛擬感。曾擔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創園區駐村藝術家的詹嘉華,自6日至12月2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Y世代・人造知覺》創作個展,展出探討真實與虛擬界線的《訊息》L系列作品,以及表達人民關懷社會的《公民擠壓》系列作。 《訊息》L系列主展品,由數條燈管連接至人像臉部,隨著不同顏色和聲音傳送文字訊息。 圖/范莛威攝。Y世代,又稱千禧世代,指西元1980至2000年出生的人們。Y世代小時候沒有接觸過網路,長大後卻因網路的蓬勃發展走進了虛擬世界,漸漸和網路變得密不可分,甚至產生「網路成癮」的問題。詹嘉華說:「我們這個世代,已經無法和虛擬做切割了。」《訊息》L系列為個展主要展品,以不斷變化的音效、燈光,傳送虛擬訊息至人像的頭部中,象徵人類已被網路訊息所主宰,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詹嘉華表示,希望用實體的光,傳達被資訊包圍的感覺,而一條一條的管線,則代表訊息的流動。同為Y世代的觀展民眾陳靖瑜說:「只要閒暇時間,我一定會滑FB或是IG,然後也會看Youtube的頻道或是直播。」 隨著Messenger的來電音效響起,流動的燈光開始轉變成代表臉書的藍色。 圖/范莛威攝。《訊息》的來電鈴聲響起時,整件作品會呈現藍色。隨著聲音和燈光的變化,在展場聽到鈴聲的觀眾,都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確認是否為自己的來電。觀展民眾、就讀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的蘇鈺閎說:「聽到聲音,我會習慣拿起手機。」 展場旁的3D列印機,持續製作著《公民擠壓》中的人像,每尊人像都會成為展場中的展覽品。 圖/范莛威攝。《公民擠壓》是一尊尊螢光綠的3D人像,記錄著人民在各種活動抗爭時,所留下的各種痕跡。從〈同志大遊行〉到〈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人像席地而坐、奮臂吶喊、高舉標語,每一尊人像都有其背後的故事。詹嘉華說:「Y世代普遍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較少,我覺得可以為了我們自己居住的土地,多關心一點。」觀展民眾、就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前瞻學士學位學程的翁博軒認為,千禧世代大多是從網路得知公民運動的相關資訊,較少實際參與行動。詹嘉華補充:「Y世代的人甚至連自己身邊的環境都不關注。」他也期盼透過展覽,可以讓更多人關注社會的脈動。 《公民擠壓》互動式展品,觀者可拿起螢光綠的3D人像,放置輸送帶上,並讓其從高處墜入沙盤中。 圖/范莛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