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4
影音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影音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2024-11-14
校園
【社論】重理輕文是趨勢還是歧視? 「文組無用論」成適性發展阻礙
2024-11-14
新知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2024-11-08
新知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藝文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85期
手機簡易測量最適鞋高 助高跟鞋族擺脫傷害
2023-11-16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迄今,尚未有快速協助民眾選擇適當鞋跟高度的方式。因此,來自國立臺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伯星團隊,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李思慧合作,研發出一款能倚靠AI,判斷使用者最合適高跟鞋高度的應用程式。此研發不僅在第75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iENA)中獲得銀牌,也改變過往需要經由復健科醫師耗時費力的診斷流程。 AI將測量結果的最高高度顯示於視窗下方,並且將不適用的標記「NO」以提醒使用者。 圖/李旻軒提供「現今研究大多在探討穿高跟鞋會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卻鮮少討論鞋跟高度應該如何調整。」團隊成員、北大資工系碩士班學生李旻軒在採訪中提到,設計此系統是為了讓必須長期穿高跟鞋的人,能夠藉此減少不必要的負擔。擔任銘傳大學禮賓人員的林同學(化名)也表示,因應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穿著細跟高跟鞋,不僅造成他腳部變形,甚至有足底筋膜炎的現象,對此感到相當困擾。為此,團隊研發的App只需使用者在一旁擺放讓程式判讀的簡易比例尺,並從腳跟正後方完整錄製踮起腳尖的過程,AI便能判斷出該使用者適合的最高鞋跟高度。「人在踮腳時,腳踝跟骨會漸漸向內縮,如果歪曲太多會造成下肢肌肉的負擔,最後導致發炎、受傷。」李旻軒解釋道,系統將影片切割成無數定格畫面,並找出使用者腳踝歪曲的瞬間,即是其所適合的最高鞋跟高度。 「腳踝跟骨」內翻到一定程度時,虛線標記處會隨之歪曲,長期下來會對人體的下肢肌肉造成累積傷害。 圖/李旻軒提供「從第一代系統改良至今,團隊陸續修正了很多項目才有今日的成果。」李旻軒向我們介紹,如今的第三代,團隊降低使用門檻,減少依靠專業儀器的繁複程序。更使用最新的AI模板,讓使用者可以單憑一隻手機就能完整操作。同時,也取消以往必須使用全白的背景限制,除需避免過於接近膚色,AI都能大致精準的判斷腳跟位置與高度。 第三代系統去除初代需要專業器具和多角度鏡頭的條件,使用者的腳掌大小也不必再因儀器設計而有所限制。 圖/李旻軒提供「我因為腳的前半部較寬,經常難以找到適合的高跟鞋。」需要長期穿著高跟鞋的金融業工作者郭小姐(化名)認為,現在只參考高度會太過單一,建議可以納入更多資訊供使用者作參考。對此,李旻軒談及未來可能的研發方向,他認為除了減少如比例尺及拍攝距離等使用限制,亦希望系統能夠添加更多人性化的功能,例如結合擴增實境及購物推薦,讓使用者在測量鞋跟高度的同時,也能夠在App上挑選、模擬試穿適合自己的高跟鞋款式。
新知
第1757期
整個城市都是你的植物園 中科大創智能生態缸
2021-11-17
【記者吳姿芳綜合報導】室內景觀結合科技是人類養殖動植物的新趨勢,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智慧生產工程系團隊研發智能生態缸,利用「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AIoT)」設備即時監控環境,榮獲2021 iENA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智慧生產工程系團隊發明智能生態缸,榮獲2021 iENA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競賽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智能生態缸的外型起源於迷宮球(註),可分為本體和外圍。球狀本體內為熱帶雨林生態景觀,包含蕨類、青蛙和甲蟲等動植物。外圍則具有管狀水族管,能在其中養殖小魚、蝦類和水草,且內外部可以透過智能控液閥相通。此外,球狀本體也置入智能LED照明、智能溫濕度感測器等設備,能隨時隨地監控數據。註 : 迷宮球為內部含球與迷宮的裝置,能培養孩童從平面空間轉為立體空間的感知能力。 智能生態缸由球狀本體、外圈的管狀水族管和音箱空間組成,並在水族管與生態缸的連接處設計「智能控液閥」,使水族管內的生物糞便能利用智能設備送入生態缸。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指導老師、中科大智慧生產工程系教授張源修過去曾研發人工浮島,此次智能生態缸也運用類似的原理。他利用智能LED照明及智能溫溼度感測器幫助植物行光合作用,同時將環境調整為適合動植物的狀態。此裝置也搭配專屬APP,每十分鐘傳送最新數值至手機,讓團隊不僅能隨時監控和調整設定,也會被即時通知缸內的異常狀況。 使用者透過手機即能連線AIoT設備,如智能控液閥、智能LED照明、智能溫濕度感測器、智能土壤感測器、智能音響等設備。 圖/研究團隊提供此外,水族管與生態缸的連接處設有「智能控液閥」,可利用傾斜式的水族管,讓魚蝦的糞便沉積於底層,再使用魚菜共生的環保循環技術,透過閥門將糞便與水提供給雨林生態的動植物。另外,團隊在智能生態缸底部設計音箱空間,可以置入小型的藍芽音響。團隊成員中科大商業經營系學生陳炫如說 :「音樂讓人放鬆,而音箱空間可以使音樂產生共鳴,音質也會更清晰。」 都會人生活於狹窄的空間,無法隨時欣賞自然景觀,因此團隊研發智能生態缸,療癒人心。 圖/研究團隊提供近年來越來越多室內景觀產品結合科技,團隊成員中科大商業經營系學生吳哲典解釋,「我認為生態缸會很有賣點,因為現在都市人生活緊湊,生態缸能療癒身心。」樂坊水族店長陳鐸仁也提出生態缸使用方面的疑惑,他說:「如果智能生態缸的清潔不方便維護,像雨林植物會因為生態變化而變髒,可能會不被大眾接受,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 智能生態缸的半徑大約為20公分,能擺設於辦公桌上,讓上班族在工作之餘也可以觀賞動植物,放鬆疲憊的身心。 圖/研究團隊提供陳炫如說明,智能生態缸尚處初期研發階段,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像是生態缸內的物種該如何共同存活,以及魚類糞便該如何經過發酵處理,都還需團隊進一步優化。未來團隊希望將智能生態缸商品化,讓辦公族群也能在狹小的室內觀賞大自然。他們也計畫將智能生態缸加大,可以設置於老人日照中心,供長輩養殖動植物、調劑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