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人】游博安領頭推動公共參與 以行動改善指南路交通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綠燈亮起,學生們井然有序地步行於斑馬線上,看似平凡的景象卻是無數人長久以來的殷切期盼。「以往過馬路時總是心驚膽戰,如今總算能安全往返西側門。」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語文學系學生黃鈺婷說道。曾經人車爭道的指南路二段,因一盞紅綠燈大幅改善,而推動這項改變的關鍵,是一群學生不願放棄的堅持。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游博安組成「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透過台北市參與式預算與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成功改善政大校園周邊的交通安全。成員來自不同學系,卻對指南路議題有著相同共識。就讀公共行政學系的簡研弘在組內負責公共政策研究與文案撰寫,廣告學系的曹敦閔則發揮傳播專長,負責行銷宣傳工作。曾是政治學系學生的蘇政東,現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憑藉交通專業成為組內的重要顧問。當說起游博安在小組中的角色,成員蘇政東道:「博安在團隊中像是一個統籌者,會運用優秀的執行能力去進行跨部門的溝通。」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因匯聚多元專業與獨特視角,令停滯多年的指南路議題出現創新突破。 而第一次提出台北市中正區參與式預算的經歷則令游博安意識到即使是學生身分,依舊可能促成環境改變。他想,或許在指南路議題上也能借鑑這次的經驗,運用一個屬於普通人的管道去提案並與政府交流。他強調,「我們都是使用這條指南路的人,應該要彼此溝通,而不是期望把事情拋開,找一個代理人(政治人物)來處理一切。」游博安認為每個公民都有投入公共參與的權利。 針對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最終選擇以雙管並進的方式實踐。游博安表示,台北市參與式預算與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皆是以投票形式來定奪方案的執行。他坦言,「我們那時候的壓力其實蠻大的,因為不知道票數可不可以衝到台北市第一名。」由於投票活動需要拓展能見度以取得大量的票數,於是小組便決定發起位於西側門的導護行動。小組聯合政大交通運輸研究社在西側門協助引導人車,而成員們身穿的背心則印有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的QR Code,方便民眾藉由手機掃描了解相關資訊並協助投票。「導護行動是讓所有人看見我們的方式,而當你站出來行動時,就會有各式目光的投射。」他認為,比起僅在網路上發文論述,實際行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更讓小組有所提升與突破。
游博安如今推動校園交通改善的行動,正是過往公共參與經驗延伸與實踐。他表示,高中時期的自己便已萌生對於公共參與的濃厚興趣,因此進入大學後便毅然加入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至於特別關注校園交通議題的原因,游博安則認為與他在學生會的經歷密切相關。他最初入會便特別關注校園環境的總務。游博安說:「我們都會認為空間可能是(人類)文化的最後一個階段,但我認為這也是最重要的階段。」他解釋人們往往會先注意到肉眼可視的空間變化,爾後才會意識到相較無形的制度與精神上轉變。在學生會初期,他便曾聽聞指南路議題存在多年,卻始終缺乏有效解方。「我有一個很清楚的認知,就是這個議題不可能單靠我一個人獨自完成。」因此他希望組建獨立團隊,能夠把專業的建議與方案整合凝聚,並呈現給外界。
指南路二段的紅綠燈最終在台北市參與式預算的支持下順利興設,並於10日正式啟用。啟用當週,游博安時常在紅綠燈周邊默默觀察燈號切換與行人的通行狀況,也會詢問友人對於紅綠燈的看法,他說:「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我們希望瞭解人們是否想要這個紅綠燈,他補充。指南路紅綠燈不只是一盞行人號誌,而是代表整個社群歷經多年後所取得的共識。游博安道:「紅綠燈象徵學生可以帶來改變,學校與社區之間也可以互相合作,讓整個社群共融在此、共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