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聲」入人權議題 黑手那卡西唱出街頭抗爭史
生活
第1773期
「聲」入人權議題 黑手那卡西唱出街頭抗爭史
2022-11-30
【記者陳孟樺台南報導】「在抗議的場合不需要太多言語,只要有一首歌,就能凝聚彼此。」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在國立成功大學舉行,其中「我們一起唱歌——社運抗爭與弱勢者之歌」邀請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演唱社運歌曲,呈現社運人士爭取人權的抗爭過程。活動聚焦發「聲」於台灣街頭的不平之鳴與社會議題,策展人劉南芳說明,「這個場域容納各式各樣的平權問題,希望可以跟過去以族群的角度切入有所不同。」系列活動長達一個半月,包含演唱、戲劇表演、工作坊、展覽及專題演講,將結束於10日國際人權日。此次活動關注「街頭」,陳柏偉認為許多政治人物站在街頭領導抗爭,開啟從政生涯,但當他們成為政治領袖後揚長而去,街頭徒留社會底層人民,他說:「街頭同時是政治鬥爭之後被忽略,或是被無視的地方。」&nbsp; 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策展人劉南芳出身歌仔戲編劇,2017年寫出與白色恐怖的相關作品後,踏入人權議題相關領域。 圖/陳孟樺攝偌大的舞台上,陳柏偉孤身一人,手拿貼滿抗爭標語的木吉他,以歌謠和短講,道出歷史上無數場社會運動。黑手那卡西成立於1996年,是台灣第一個為了社運而成立的樂團,雖然2016年因成員們對政治參與形式的想法不同而解散,前任團長陳柏偉仍孤軍奮戰,堅持與弱勢群體站在一起。他曾與受刑人、精神病友及無家者共同創作,「跟弱勢者來談談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音樂的形式創作出來,用他們自己的聲音,他們自己的話語。」陳柏偉反覆吟唱淺白的歌詞,國台語交雜,如社運標語般強而有力,當他一撥和弦根音,伴隨著高亢吼腔,過去的抗爭現場一瞬之間便呈現到觀眾眼前。成大歷史學系的孫煜宸認為,「這場演出是文化上的行動,不是政治上的行動。」在他的觀察下,人權議題常容易被認為是極端的,也被貼上負面標籤,若以藝術作為媒介,較不會掩蓋抗爭原始訴求與初衷,也較能被大眾接受。 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主辦方力邀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登台演唱多首社運歌曲。 圖/陳孟樺攝活動重現台灣社會曾走過的人權爭取過程,透過當年社運歌曲與故事,傳達街頭人權精神。成大的邱同學(化名)表示,「有些歌曲會跟社運參與者一起討論、創作,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像過的。」每屆活動皆以多種形式闡述議題,藉藝術打動更多民眾,劉南芳提及,「透過藝術再現的東西才會是長遠的,舉辦人權藝術節雖然不會立竿見影,但你一定要有個開始。」而劉南芳即將卸下策展人身份,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學校關注人權議題,將社會記憶透過藝術創作再現並流傳。 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演出《核能四廠欲砌囉》,這是他1991年創作的第一首抗議歌曲。 圖/陳孟樺攝<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記憶導航」回顧港台歷史 藝術展呼應人權議題
生活
第1772期
「記憶導航」回顧港台歷史 藝術展呼應人權議題
2022-11-23
【記者賴羿安台北報導】哀戚樂聲從牢房迴盪至走廊,牆上掛著香港街道照片,記錄抗爭殘影。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記憶導航」,自19日起主要於國家人權博物館展開為期四週的活動,透過音樂、展覽、劇場、舞蹈等表演形式,帶領民眾回顧台灣的白色恐怖歷史,並關心香港當代人權議題。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此次主題名為「記憶導航」,策展人鴻鴻表示道:「在過往那些記憶(戒嚴時代的記憶)是被導航的,被決定的,現在應該讓更多記憶出土,去導航我們的未來。」活動除了推廣人權議題,也希望因強權迫害而被禁止的聲音能透過藝術的自由表達方式,被社會聽見。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大多數活動舉辦在國家人權博物館,館內「新式押房區」第一次作為展覽場地,以監獄牢房劃分不同展區,舉辦由香港藝術家黃國才創作的抗爭藝術展——《和勇光時》,展出紀錄反送中運動的影像、器具,以及他以台灣戒嚴時代為主題的創作。黃國才從香港移居台灣,不再受政府干涉創作,自由地展示許多違反國安法的作品。曾經在香港與新加坡久居的民眾吳易叡參與展覽座談,感嘆台灣需珍惜現在的自由創作環境,因許多極權政府已威脅創作者的生存。 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新式押房區內,藝術家黃國才以反送中運動的影像和音樂表達抗爭理念。 圖/賴羿安攝漫遊者劇場——《不易遺忘的聲音們》是唯一在館外舉辦的系列活動,跳脫劇場空間,將白色恐怖歷史遺址結合戲劇口白,帶領觀眾走入台灣的戒嚴時代。19日登場的戲劇《「他」與他》,以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女性家屬視角出發,觀看男性政治犯受難過程。觀眾需走訪善導寺周邊地點,包含曾為極樂殯儀館的林森公園、專門運送綠島政治犯的華山車站舊址等。「最後設計結局來到墓園,其實還蠻震撼的,也有被嚇到,原來結局是這樣。白色恐怖之下,人就是這樣被抓,被處死。」參與民眾楊凱晶說道。 劇場《「他」與他》藉由定位軟體,透過眼睛的圖案標示觀眾所在之處,並在抵達目的地時觸發與主角通話。 圖/賴羿安攝參與人權藝術生活節的民眾劉映纖表示,雖然家長抗拒他參加白色恐怖相關活動,「但是我覺得歷史記憶就是得透過我們去接觸,讓我們了解這些事件後,就可以記得並繼續往前。」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期盼透過多元展演,讓民眾了解人權議題,藉歷史記憶重新反思現代需要的尊重與自由,以記憶導航未來。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
學者論安樂死合法困境 籲以關懷重省生命自主
生活
第1755期
學者論安樂死合法困境 籲以關懷重省生命自主
2021-10-27
【記者李謙謙綜合報導】「法律白話文運動」24日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其中一場次以「安樂死是否是生命自主的實踐?」為題,邀請兩位講者從各自角度剖析安樂死議題,並和現場聽眾進行討論。 安樂死議題於社會常有爭議,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活動希望給予聽眾更全面的思考觀點,而非定論。 圖/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安樂死議題和人權、法律息息相關,長期受大眾關注,法律白話文運動事業部經理徐書磊以自身經驗表達安樂死議題的重要,他表示祖母曾因病痛希望了結生命,作為長期照顧者,他承受許多心理壓力,當時仍是學生的他白天上學、晚上跑醫院,加上高昂住院費用,讓他感到非常無助,「我們會把安樂死議題拿出來討論,是希望可以在新時代有不一樣的觀點。」 法律白話文運動事業部經理徐書磊作為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系列活動的負責人,期待講堂激盪不同看法。 圖/李謙謙攝「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很大的。讓人類握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手段,人必會嚴格看待,安樂死並不會鼓勵更多人尋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茂生對台灣社會以「造成自殺氾濫」而不接納安樂死(註)的觀點提出見解。他坦言,推進安樂死議題,不只立法上仍須努力,「如果醫學界不去支撐我們的想法,最後的那步是絕對跨不出去的。」他解釋,對專業醫療團隊而言,安樂死違反醫生救助生命的基本倫理,然而,一旦安樂死合法化,需由醫療團隊協助病患藉由藥物結束生命,因此他強調推動安樂死,醫療界的支持蔚為重要。註:本篇安樂死意指由他人協助,具主動縮短生命作為的「積極安樂死」。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茂生以「法的觀點」看安樂死現況,說明安樂死法案窒礙難行的原因,並呼籲社會謹慎看待此議題。 圖/李謙謙攝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主張,若能在社會福利上有更完善的配套,選擇死亡將不再是痛苦的唯一救贖。他提到,人們常認為失去基本生活能力,是沒尊嚴地活著,但這並非當事者立場,每個人都應有平等選擇的機會,若安樂死法案上路,讓受偏見眼光影響者,仍能肯定自我生命價值,是社會該盡的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信仰基督教,因此坦言自己確實對安樂死帶有部分保守想法,他強調,生命價值可透過關懷獲得,期盼社會能對承受偏見者提供更實質的友善。 圖/李謙謙攝「自我決定代表著自我負責,當責任都在飽受痛苦的自己身上,其實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李茂生表示,一個人選擇安樂死要考量眾多因素,過度強調「個人」決定,會有卸責於病患的疑慮。他參考荷蘭、比利時等安樂死合法國家,發現其決定安樂死過程,極為注重親屬、社工、醫師和病患間的溝通與討論,讓自主決定能伴以理解與支持。倘若患者希望執行安樂死,他呼籲體制應讓決定者能夠在「被關懷」的情況下選擇是否了結生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學生陳羿安的祖母長期患有阿茲海默症,看著祖母從失智到失能,促使他思考,當喪失表達意識的能力時,能否由他人代為抉擇安樂死執行,「但這終究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因為醫療期許跟輿論壓力很令照顧者兩難。」​​東海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廖為嘉希望台灣能夠借鏡安樂死合法化國家,在提升意識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邁進。 在安樂死議題上,每個人因不同背景,抱持著不同的理念齊聚一堂,參與活動除為獲取更完整的資訊,更期盼透過對話深入議題。 圖/李謙謙攝
「海島演劇」繹白色恐怖 盼引學生關注人權議題
生活
第1754期
「海島演劇」繹白色恐怖 盼引學生關注人權議題
2021-10-21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劇團「海島演劇」與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合作,於14日在政大傳院劇場舉辦人權遊台灣系列《那就唱歌吧——蔡焜霖》公演,劇團以台語形式,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的真實故事重演。當天也邀請到蔡焜霖和其子,政大應用數學系副教授蔡炎龍於演出後進行現場會談。 蔡焜霖莫名其妙地被警察帶走,在過程中被審問、被拷打、被精神凌虐。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海島演劇多由青年組成,創辦人林志遠帶領劇團透過演繹歷史,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那就唱歌吧——蔡焜霖》演出從日治時期,到白色恐怖事件,呈現台灣歷史的縮影。「一齣戲就是一段歷史」,他說起劇團宗旨時表示,台灣人往往會把歷史議題歸類成政治問題,但劇團的目的僅是想告訴民眾台灣曾經發生這件事,而歷史未必要落入政治框架。此外,「母語」的傳承也是海島演劇演出形式的一大重點,「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語言」他說。 在表演的尾聲,演員們舉著各個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肖像照,以悼念那些凋零的生命。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蔡焜霖在劇團演出後向觀眾鞠躬,哽咽地道謝,引來觀眾熱烈掌聲。「我被抓時才初中畢業,還沒滿15歲。」他表示,當時被叛十年,獄友都連忙恭喜他,「免死啊......免死啊......」他解釋,當年的十年監禁已經是最輕的判刑。談及被監禁在火燒島(今綠島)其他獄友的故事,有些人只是唱了當時的流行歌《歌唱祖國》、與朋友寫幾封互相鼓勵的書信,就被斷定是「再次叛亂」,最後直接處以死刑。儘管年事已高,談起當時的回憶,他仍禁不住激動情緒。「他們都很天真活潑,卻這樣被判死。」 本故事原型蔡焜霖在座談中不時情緒激動,數度哽咽。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面對白色恐怖在心裡造成永遠的傷痕,蔡焜霖表示,他最希望能爭取那些無辜生命的尊嚴與自由,認為他們值得人民與政府的正視。「希望觀眾能看到更立體的故事」政大學生會權益部轉型正義小組組長林可貞表示,白色恐怖的歷史包含許多面向,期待運用結合藝術性的演劇吸引學生關心人權議題,並且引起屬於台灣人的共鳴。白色恐怖歷史在校園教育中,充滿各方挑戰。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學生孟嘉美表示,這是第二次看海島演劇演出,「透過演劇的形式比較能接觸歷史」他認為,在國高中教育中,往往有家長表達對於「政治介入校園」疑慮與不滿。然而他認為,這樣的政治冷漠現象,某種程度也是威權時期遺緒的延續。 在座談中,蔡焜霖的兒子蔡炎龍表示,盼學生們能勇敢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現有的自由是非常得來不易的」,蔡炎龍鼓勵學生們多嘗試、探索自己的熱情之處,不應害怕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就是和大家一樣的年輕人(白色恐怖受難者),生命就這樣莫名奇妙地被終止。」他認為當今學生有更充分的機會去認識不清楚的過去,反而是許多「大人們」仍活在既有思維中,他勉勵學生們記取教訓,避免悲痛的歷史再度上演。 來到政大傳院劇場觀看表演的觀眾,在表演結束後大多感動落淚。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 &nbsp;
拒搭性別平權倒車 波蘭大學生護墮胎權益
國際
第1735期
拒搭性別平權倒車 波蘭大學生護墮胎權益
焦點
2020-11-05
【記者張華真綜合報導】「我的身體,我的選擇」10月30日波蘭首都華沙街頭聚集超過10萬名示威者高聲吶喊,這場40年來最大抗爭行動,源自反對最高法院「因胎兒先天性障礙而墮胎」違憲的判定。示威者認為此判決是波蘭執政黨——法律與公正黨(Law and Justice Party, PiS)打壓女性權利的手段。 10月30日,波蘭首都華沙爆發40年來最大抗爭行動,超過10萬名抗議者違反社交距離上街抗議墮胎法的違憲判定。 圖/華沙空拍提供保守派的法律與公正黨,自西元2015年執政後,除了黨員多次發表歧視女性的言論,2016年更企圖透過立法制定更嚴苛的墮胎禁令,最終因遭大批民眾抗議而宣告失敗。2020年他們轉而採取釋憲的方式,主動向最高法院提出聲請。10月22日最高法院以11:2的壓倒性結果,判決《家庭計畫法》中,針對「因胎兒先天性障礙而墮胎」的《人工流產合法放寬規則》違憲。 抗議者高舉寫有「#wypierdalać」標籤的布條,要求忽視人權的政府滾蛋。 圖/巴泰克・穆拉基提供判決結果引起波蘭各地包括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 UW)、亞捷隆大學(University Jagiellonian, UJ)和弗羅茨瓦夫經濟大學(Wroclaw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UWr)等超過100所大學發起爭取女性墮胎權的示威抗議行動。弗羅茨瓦夫經濟大學學生祖娜・布切克(Zuzanna Buczek)表示,此判決完全忽略母親的權利與感受,「不是每個母親都有勇氣面對缺陷孩子受苦的模樣。」學生除了在各地發起遊行,也在社群媒體上以「#mybodymychoice」標籤作為號召,並在臉書頭貼押上紅色閃電的圖案,表達捍衛波蘭女性權利的決心。亞捷隆大學學生朱莉婭・厄本斯卡(Julia Urbańska)是換上閃電頭貼學生之一,她表示爭取墮胎權攸關國家的未來,「我們不想要住在一個缺乏人權保障的國家。」 「因胎兒先天性障礙而墮胎」違憲的判決結果,引起波蘭各地長達14天的抗議行動,在政府提出具體作為前,示威者將持續走上街頭。 圖/gosiaherlfoto網站提供依據波蘭釋憲前的法律規定,女性只有在遭強姦和亂倫等刑事犯罪、生命受胎兒威脅和胎兒遭診斷存在先天性缺陷時,才得以進行墮胎。但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NYT)》報導,在2019年波蘭執行1110例合法墮胎中,有96%都是因為胎兒有先天性障礙。意即在法院宣佈違憲後,剩下4%的母親可以合法墮胎,其他人只能透過「非法地下處理」或付出高額代價到其他歐洲國家進行人工流產。 遊行中抗議者手舉「法律與公正黨(Law and Justice Party, PiS)領導的波蘭,不再自由」,表達對於政府逕行限縮墮胎權的不滿。 圖/巴泰克・穆拉基提供隨著抗議行動越發激烈,本該在2日前就頒布的釋憲結果,遭到無期暫緩。波蘭總統安德烈・杜達(Andrzej Duda)在10月30日聲明中,提出一項法律修正草案的構想:「當嬰兒在具有致命缺陷,並在出生後不久可能死亡的情況下,母親得以進行墮胎。」抗議者並未接受,他們認為這個只是政府的應急辦法,沒有實質保障。亞捷隆大學學生伊娃・加卡(Ewa Gałka)說:「在我們的權利受到保障前,不會停止行動。」人民將持續抗爭直到政府提出具體作為。&nbsp;
毒霧裡尋正義 海地生為學運領袖之死上街
國際
第1732期
毒霧裡尋正義 海地生為學運領袖之死上街
2020-10-15
【記者張華真綜合報導】2日國立海地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Haiti, UEH)學生格雷戈里・聖希拉雷(Grégory Saint-Hilaire)在一場爭取工作權益的抗議行動中遭到槍殺。為此海地大學生於9日集結太子港街頭,要求政府嚴懲兇手,卻遭海地警察以數回催淚彈攻擊,兩名學生因此身負重傷。 海地大學生集結太子港街頭,要求政府嚴懲殺害學生格雷戈里・聖希拉雷(Grégory Saint-Hilaire)的兇手,卻遭海地警察以數回催淚彈攻擊,兩名學生因此嚴重受傷。 圖/喬治・哈里・魯濟耶提供聖希拉雷是一名即將從國立海地大學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ENS)畢業的大學生,根據海地國家教育部(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和高等師範學院的協議,應獲得政府提供的實習機會和教職工作。然而政府不僅沒有履行承諾,官員們甚至安排未經培訓的親信出任本應分配給學生的職位。此舉激怒學生,聖希拉雷發起抗議行動,爭取本應得到的工作,卻遭到「國家宮總安保小組(General Security Unit of the National Palace, USGPN)(註)」特工開槍。當時國家宮總安保小組封鎖校園,阻止學生救助受傷的聖希拉雷,延遲送醫長達3小時,聖希拉雷因此喪命。學生們認為聖希拉雷之死反映了國家對於人民生命權的藐視。國立海地大學學生馬克森・拉文圖(Maxony Laventure)表示,這讓學生們感到憤怒,因為聖希拉雷是高等師範學院學生運動的領袖,「如果連領袖都遭到槍殺,其他學生將無法倖免。」註:國家宮是海地共和國的總統府,位於首都太子港。 學生放火燒毀公務汽車並堵塞道路,表達對聖希拉雷之死的憤怒,希望藉此引起政府注意。 圖/喬治・哈里・魯濟耶提供國家宮總安保小組是海地警察機關的特殊部門。他們身為警察的一份子非但沒有保護人民,還反其道而行,經常濫用權力剷除異議份子,拉文圖說:「當人民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時,他們卻朝我們的胸口開槍。」4日,海地總統若弗内爾・摩依士(Jovenel Moïse)身為國家宮總安保小組的直屬長官,在一條推文中回應了聖希拉雷的死亡。摩依士並未提到對聖希拉雷開槍的兇手,他僅向聖希拉雷的家屬表達同情和遺憾,並承諾將會調查此案,「由於聖希拉雷的死因過於複雜,目前還在進行調查。」國立海地大學學生托馬斯・洪・亞當斯(Thomas Jhon Adams)說:「聖希拉雷很明顯地就是被國家宮總安保小組殺死的。」學生認為摩依士只是在拖延調查,以包庇國家宮總安保小組。學生會持續抗議,直到政府正視人權問題,並將殺死聖希拉雷的兇手繩之以法。國立海地大學學生喬納森・戴維・約瑟夫(Jonathan David Joseph)說:「他們(國家宮總安保小組)就是衝著在海地,正義不易被聲張,才敢侵犯人民的權利。」 學生的抗議行動不會停止,直到政府正視人權問題,並還給聖希拉雷公道。 圖/喬治・哈里・魯濟耶提供面對學生的指控,太子港首席檢察官杜卡梅爾・加布里埃爾(Ducarmel Gabriel)表示,已聯手中央司法警察局(Central Directorate of Judicial Police, DCPJ )負責人弗雷德里克・萊孔特(Frédéric Leconte)展開調查,並請「法醫學研究所(Medico-Legal Institute, IML)」進行屍檢。&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