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多元媒材詮釋日常觀察 《隔壁 Next Door》訴說邊界與空間關係
藝文
第1781期
多元媒材詮釋日常觀察 《隔壁 Next Door》訴說邊界與空間關係
焦點
2023-09-28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場所的邊界一旦被意識,那麼『隔壁』才開始存在。」互為好友的藝術家王襦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林君達、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生陳彥齊,於18日起在新竹市竹師藝文空間二館,舉辦聯合展覽《隔壁 Next Door》。在展場中間,三位藝術家以一塊正方形盒子,間隔出三個等大的空間,傳達各自對於「日常」的想像及觀察。 展場內以一個木做的大型空間為主體,其中分成三個等大的空間。三位藝術家分別在各自空間內呈現彼此對主題「隔壁」的理解。 圖/林君達提供林君達在作品〈趨光〉中,試圖觀察媽祖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代表性。他認為台灣民眾對媽祖的虔誠信仰,時常受政治、金錢等權力影響,變得如昆蟲的趨光性一樣盲目。因此,林君達以3D列印與翻模技術,等比例將媽祖神像縮小至不同尺寸。為了削弱神像代表的神聖性,林君達也刻意不將作品置中於牆面,並在角落打上聚光燈,使觀眾不自覺地向昆蟲般微小的神像前進,最終發現是自己的誤解。 林君達製作等比例縮小的媽祖神像,因為其尺寸小如昆蟲,加上利用聚光燈效果,吸引觀者目光並向前觀賞,如同昆蟲的趨光性。 圖/黎昕俞攝〈把聲音轉小〉是陳彥齊首次嘗試以活體生物作為作品,特別選用體型較嬌小的雄性蟋蟀,使牠們恰好在展間鳴叫,讓聲音帶來的體感達到最大效果。同時,他在空間中貼滿吸音海綿,但因木造隔間上方未完全阻隔,聲音未能完全被吸收,讓觀眾感受聲音的緊縮感,以回應展覽的主題——「邊界」的存在。 空間擺放耳機裡播的是莫札特的曲子,一旁的旋鈕可讓觀眾自行調整音量大小,呼應作品〈把聲音轉小〉的初衷。 圖/陳彥齊提供王襦萱的作品〈座位〉揉合了許多居家及工作場域的物件,並試圖找尋它們之間的關聯。王襦萱在展場中擺放印有兩款椅子的日曆,而其中一款塑膠椅也實際被擺在空間裡,上面放著會旋轉並發出聲音的咖啡杯及一本詩集,呈現出他對工作場域的意象。而一旁的曬衣竿、塑膠袋以及鏡子,則是代表居家空間易出現之物。王襦萱說:「會讓物件有這樣的部署,是想營造一種具有戲劇感、很像造景的日常空間」。 王襦萱將旋轉著並發出聲音的咖啡杯,底下放著一本詩集,並放在日曆中出現過的椅子上,以此作為工作場域的聯想。 圖/王襦萱提供王襦萱、林君達、陳彥齊在等大的空間裡,利用不同媒材描繪各自對於日常的想像。展場中未完全阻隔的木作隔間,不僅回應「邊界」的概念,也讓三人的作品看似沒有交集,卻透過視覺、嗅覺以及聽覺等感官體驗,讓觀眾無論身處在哪一處的空間,仍以不同形式感受到他者的存在。王襦萱補充道:「三人作品共同性不是在形式上,而是體現在生活的氣質及感知層面上。」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雕塑組碩士班的陳寬在觀展後提到,展場中以正方形白色盒子架構三個等大空間的設計,讓他感受到距離感與神聖的氛圍。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碩士生的簡杏安則認為,三位藝術家皆在各自的空間裡展現對「日常」的觀點,「對日常的所有感受都在這個地方被放大。」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