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698期
被遺忘的驛站——轉型中的坪林如何永飄茶香?
2019-04-10
坪林為台北到宜蘭必經之地,因位於翡翠水庫上游而保有良好水土環境,是文山包種茶的故鄉。(圖/白俊育提供)新北市坪林區,文山包種茶的重要產地,茶園遍布,綠意盎然。位處北宜公路中繼,過去在台北通往宜蘭的交通要道上扮演驛站角色,老街人潮不絕。然而雪山隧道通車後,多數遊客不再駐足坪林,當地的觀光與茶業都面臨轉型的挑戰。雪隧開通 昔日驛站風光不再 【專題記者孫佾妘、劉雨婷、林傑立、何家璇、陶怡軒綜合報導】4月8日晚上,坪林老街上大部分的店都已打烊,然而巷口一間磚瓦牆店面,窗戶仍透著亮光。十多名青年圍著餐桌,討論六月好茶節活動。由坪林區公所結合在地青年推動組成的創生小組,希望成為地方創生的平台,推動坪林在地發展。位於翡翠水庫上游的坪林地區,以生產文山包種茶聞名,老街過去為茶產業集散地,吸引許多喜愛茶葉的遊客慕名而來。順天茶行、阿樂師牛軋糖負責人陳忠鑠提到,1970年代國民旅遊興起,也是坪林茶產業最興盛的時期,當時街上有五、六十間茶行,茶葉外銷到歐美、日本等地。在當時,北宜公路是前往東部的主要道路。由台北往返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車潮,皆需經過坪林。車流帶來人潮,更為公路周邊攤販帶來營業商機。「以前高速公路還沒開,坪林都會大塞車,假日中午店家都客滿,買東西還要排隊。」坪林茶農許明順回憶小時候曾和父親在公路旁搭帳棚賣橘子,當時遊客經過坪林,皆會以坪林為休息站,停在公路旁買茶梅、茶餅乾及茶酒等加工食品,店家甚至營業到晚上十二點,仍有客人前來消費。 1970年代,坪林地區為遊客前往宜蘭必經之地,當時一輛輛的遊客停靠北宜公路,為坪林地區帶來錢潮。(圖/坪林區公所提供)不過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後,遊客可直達宜蘭,不再停留坪林。在地文史工作者、坪林茶莊負責人楊超銘說明,過去曾一天一萬多人次駐足坪林,如今僅餘一千多人次。「經過的人減少滿多,現在都是周休二日嘛,大部分都是直接往宜蘭花蓮那邊過去。」許明順提起坪林現況,感嘆雪山隧道開通後,坪林失去作為中繼站的價值,沒人願意在坪林特別停留,只留下靜默的北宜公路。熱鬧的老街如今也變得冷清,到了假日,只有四、五家店營業,稀疏遊客走在狹窄的巷道中。「假日最有人,而且要好天氣,但是你看(今天)沒下雨還是沒有什麼人。」老街上的小吃攤販老闆林群嘉無奈表示,因為人潮少,很多店家已停止營業,房屋轉為住宅使用。曇花一現 低碳旅遊政策下的坪林觀光 榮獲多個茶比賽獎項的茶農許明順,經歷坪林的興衰。他感慨坪林種茶人口老化,茶產業不比以往。(圖/何家璇攝)觀光客消失了,茶產業仍在繼續。但面對少子化與人口外流,青年人口漸漸離開坪林。「茶產量因為年輕人不做,以後會越來越少。坪林最年輕種茶也是40、50歲,有的60幾歲還在種。」漁光里里長白明堂提到,現在坪林茶農人口逐漸高齡化,讓茶業發展受到限制。水源特定區諸多開發限制更讓坪林發展雪上加霜,由於位在翡翠水庫上游,為守護大台北地區水質,1984年政府將坪林列為台北水源特定區,限制當地土地利用,包括不能使用大型機具、農藥噴灑和施肥受限,讓茶業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但危機同時也是轉機,因位處水源保護區,坪林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以此為特色,政府於2008年推出低碳旅遊,提倡生態行程,提供免費低碳交通工具,提升民眾前來遊玩的意願,在兼顧生態的同時為坪林注入商機。滴滴香茶行負責人陳耀璋提到,低碳旅遊由各店家親自帶民眾進行坪林地區導覽,「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到店家去喝茶,品茗、買伴手禮。」只要導覽得夠精彩,引起遊客對坪林茶葉的興趣,遊客多半會願意在店家消費。陳耀璋表示,坪林以往依靠過路客維持生意,但民眾短暫停留便匆匆上路,消費金額並不高。而低碳旅遊帶來不同的消費型態,「遊客專程來坪林爬山健行,來這邊吃飯,把時間留在坪林一整天。」在低碳旅遊的帶動下,遊客在店家消費意願提高,因此陳耀璋認為低碳旅遊對於當地生意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程度幫助。然而這項政策在2015年因為花費過大而終止,政府提供的補助突然消失,使當地籌備活動經費不足,坪林觀光對民眾吸引力降低,原本回流的人潮再次消逝。 坪林老街的觀光人數減少,即便到假日店家也必須碰運氣,時而生意滿門、時而門可羅雀。(圖/陶怡軒攝)青年投入地方創生 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同一時間,地方上有一批青年致力活化坪林,包含返鄉的年輕二代,以及外地進駐的新創團隊。台灣藍鵲茶創辦人黃柏鈞提出他們的理念,希望讓坪林成為旅遊景點之一,而非只是前往宜蘭的中繼站。「政府補貼是毒藥。」黃柏鈞指出低碳旅遊一時之間帶來了人潮,然而政府的補助專案停下來後,地方社區決定自行舉辦,成本提高導致商品收費拉抬數倍,遊客自然就流失了。過去政府為復興坪林,投注不少經費補助低碳旅遊,一名旅客僅需支付二百元便可暢遊坪林。黃柏鈞認為這會損及坪林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價格太低的結果是讓消費者養壞胃口。」 由當地青年與區公所創立的地方創生小組自今年三月起開始運作,本次會議討論著六月即將到來的坪林好茶節。(圖/孫佾妘攝)地方創生團隊相繼與新北市觀光局和農業局合作,一改過去政府撥經費舉辦活動的模式,由民間自發舉辦數十場活動,與政府共同經營「小旅行」,並堅持不走低價策略,欲從頭建立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不過滴滴香茶行業務經理、陳耀璋兒子陳偉毅提到,小旅行多半包含DIY體驗行程,但店家農閒時非茶葉產季,民眾無茶可採;產季時則忙碌於茶葉採收,需確保茶葉販賣品質,沒有多餘心力帶民眾體驗,因此店家對於參與小旅行的方案多半興致缺缺。經營自家品牌「白青長茶作坊」的白俊育則表示,當地受限於水源保護特定區,車流量有管制,窄小的產業道路也不利於大型車進入。同時,儘管有導覽行程,卻不會帶入指定店家消費,間接減少了由茶行導覽產生的客源,甚至會造成搶客的誤解。白俊育認為,茶行新進團隊與傳統產業性質不同,並不會發生搶生意的情形,反而帶入新思維和模式。「你一直喝自己做的茶,只懂自己的味道;你沒有喝過別人泡你的茶,也許風味不一樣。」他用製茶經驗比擬,自己身為在地人也需仰賴第三者的眼光評斷坪林發展的好壞。茶農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以上,近五年才逐漸有青年回流,目前約有三十多位。年輕人向長輩學習製茶技術,也帶入新的科學知識,控制濕度、溫度,讓茶農不再只是「看天做茶」。「建立品牌」是許多坪林青年的共同理念,拓展網路行銷、設計精緻包裝,以增加銷售量。白俊育表示,改變原本銷售方式有時也造成世代間的爭執,「長輩覺得原本賣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多花錢去做這些。」雙方溝通變得極為重要。「要不斷的有故事發生,才能擾動(地方行動)。」黃柏鈞認為坪林地方創生最困難的是激發居民的行動,產生經濟價格的改變。此外,他肯定坪林製茶水準及發展精緻農業的潛力,有機會成為台灣之光。以茶為本 打造坪林地方特色為避免城鄉差距擴大,行政院將今年(2019年)訂為我國地方創生元年,引入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概念,透過盤點地區既有的人、地、產業特色與優勢,並導入資源或企業,協助鄉鎮發展地方特色。坪林區公所區長施明慧表示,透過成立坪林地方創生小組,整合青年和國寶茶師,讓在地能農產業及觀光業並進發展。然而,陳偉毅指出,由於坪林以茶產業為主,商家多販售茶葉與茶風味點心,此既定印象卻讓店家產品同質性過高,彼此競爭激烈,使在地陷入發展困境,「你就算沒有此意,別人也會認為你幹嘛故意跟我賣一樣的東西。」林群嘉也同意這個看法,「(大家)賣的東西差不多,茶鄉就是賣茶油、茶葉啦,或是像茶粿。」除了商品競爭激烈,林群嘉也提到,帶遊客觀光的導覽員會因自身與特定店家較要好而導覽、推銷這些店家,讓其餘商店無法受惠,彼此間的關係更惡化。 陳耀璋認為,傳統茶行應轉型,「不是單純在這裡等客人上門,這樣業績一個月要有十萬都很難。」楊超銘則建議,每家店應要有不同特色,多元發展才能留住遊客,「陳列都一樣、賣的都一樣,那大家就覺得來過一次後就不用再來了。」 「大家來坪林逛,一定會經過老街和這邊的茶行,不可能都自駕去茶園找茶農買。」坪感覺負責人、先前為金瓜三號老闆蔡威德也認同店家轉型的看法,應積極吸引消費者上門。他以新開在老街上的商店坪感覺為例,提供在地食材製作的餐飲、邀請茶師現身說法、推廣當地茶品牌等,聯繫在地與遊客間的連結。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嘗試,讓其他店家看見營運轉型的可能。 「坪林的特色就是茶,不過茶也有很多面向。」除了營運轉型外,蔡威德也提到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營造當地特色,像是茶產可以進行體驗經濟,分成飲食、娛樂、和產業知識三種等。他希望未來老街能成立組織,統合所有店家打造共同特色,及規劃各家店的市場區隔,「讓每個店家都好好介紹自己的東西,甚至讓更多店家開起來。」做出不論是否有政府補助、都能自行運作的系統,才是長遠之計。 「把坪林特有的(條件)放大到別的地方都學不來,那就是地方特色。」楊超銘建議,當地應回歸自身有利條件,思考未來如何發展、行銷,才能走出一片天。「將坪林所擁有的特色,包括產業、文化、環境等,依不同季節、不同客層、不同需求去安排,如此才能讓顧客一來再來。」 地方創生的概念為坪林注入新活水,如何利用茶與自然資源,發展成坪林無可取代的地方特色,將是坪林未來的課題。(圖/何家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