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入學不公備忘錄用字惹議 馬大新青年致歉判理性討論
國際
第1813期
入學不公備忘錄用字惹議 馬大新青年致歉判理性討論
2025-09-26
【記者顏貝恩報導】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y of Malaya)(以下簡稱馬大)學生自治組織馬大新青年(University of Malaya Association of New Youth, UMANY)於12日赴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以下簡稱高教部)提交針對大專入學不公的備忘錄,建議廢除大學預科班(Matrikulasi)(註一)制度。然而,「廢除」一詞引發社會爭議與誤解,16日更驚動警方介入調查。 註一:大學預科班是由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設立,唯有修習5年中學課程,參與大馬教育文憑,考獲一定成績,畢業生才可以申請該大學特定的學士課程。 大學預科班在馬來西亞的大學錄取制度中,成績相對其他入學制度標準較低,因此當大學錄取名額公布後,大批學生反應遭遇不公的現象。12日,馬大新青年向高教部遞交「廢除預科班」的提案,掀起社會爭議。隨後,馬大新青年在社群平台Instagram發文澄清用詞不當,並向民眾致歉。針對制度改革建議,馬大新青年主席鄧詒澤呼籲社會應理性討論,他說明:「若制度欠缺透明,優秀學生即使成績優異,仍無法進入理想的大學與科系,恐會轉向私立大學或海外升學。」鄧詒澤認為,社會不應該被忽視學生對公平入學的聲音,否則國家未來發展將受到影響。 基於成績、科系錄取標準的綜合考量,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學生呂姿萱因此選擇就讀私立大學,他指出:「馬大新青年提倡公平教育制度本無不妥,但若廢除大學預科班,將可能剝奪許多學生的入學途徑,因此引發社會反彈。」呂姿萱認為,預科班雖有爭議,但其存在仍具必要性,不能輕率否定。曾女士(化名)表示,他透過預科班制度使子女得以進入大學。「在預科班的寄宿課程中,除了兼顧課業與課外活動,還需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曾女士說道,學生在預科班的訓練裡有所成長,但在申請大學的過程中仍遇到困境,擔心無法憑實力順利進入理想學府。 制度層面,曾女士呼籲大學錄取制度應該透明化,清楚公開規章,使真正優秀的學生能被發掘,而非引來外界質疑。對此,教育執行委員會委員江先生(化名)表示:「教育制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順應時代與社會的需求不斷檢討與調整。」江先生認為,唯有從多重背景出發,在各族群對話中尋求平衡,兼顧與保障各族群權益,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才能朝向更公正、包容的未來發展。
《備忘》社會議題 孤挺花喻同志族群
第1601期
《備忘》社會議題 孤挺花喻同志族群
2015-06-11
黃孟雯在櫃子中栽種孤挺花,以影像記錄開花過程,象徵在不友善環境下仍勇敢做自己的同志。 圖╱黃孟雯提供【記者高中屏新北報導】《仙渡莊計畫室內展─備忘‧視而不見》5月30日於淡水區學府路24號展出。策展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所學生孫以臻表示,他們有感仙渡莊旅舍隨著關渡火車站的拆除,變成城市的邊緣地區,漸漸被淡忘,就像許多社會現象因新事件失去大眾關注。於是27位來自北藝大各系所的學生,以「備忘」為副題進行創作,期望藉由作品重現被遺忘的議題。藝術跨領域所學生黃孟雯在櫃子中栽種孤挺花,並以影像記錄發芽至開花的過程,完成錄像作品〈「從前從前……」之生之慾〉。她表示,櫃子中沒有陽光,且空間密閉,不適合植物生長,但孤挺花仍然能夠發芽,甚至開出美麗的花朵。黃孟雯以花朵象徵同志族群,比喻就算環境不友善,同志朋友仍勇敢做自己,並發展美麗的愛情,「就像孤挺花,雖然孤單,但仍然挺立著。」黃孟雯表示,她長期關注多元成家的議題,雖然現在同志運動很常見,但人們卻忽略了社會觀念改變的過程。她親身訪問許多7、80歲的同志朋友,了解在民風保守的年代,這些長輩如何追求感情。曾有老奶奶向她分享,現代網路發達,無時無刻都能和情人連絡,但以前若要見面,必須在幾個禮拜前先寄信,加上時代禁忌和社會倫理的壓迫,同性之愛限制更多,扼殺許多人的愛情。黃孟雯對這些生命經驗很有感觸,因此創作此作品紀念。藝術跨領域所學生李政曄拍攝生活中的動物雕像與圍牆上的風景圖,將黑白照片拼湊成錄像作品〈SENDO-TOPIA〉。圖片之間穿插「我在樹葉後窺伺著你」、「看著我,快樂的看著我」字句,像是雕像在對觀眾說話。李政曄表示,都市中,沒有生命的雕像替代生物,就像是生活中虛構的事物取代了真實。他感嘆,社會事件透過媒體報導,卻變成另外一種虛假的樣貌,最後人們都漸漸失去分辨的能力。美術創作所學生謝華玥的錄像作品〈來來〉投影在天花板上,觀眾一抬頭便能看到一條車水馬龍的快速道路,還有一支大手不斷來回撥動路上的車輛。謝華玥表示,影像中的手試圖要操弄馬路上的交通工具,但實際上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她以此象徵社會中的百姓,再怎麼努力也卻始終無法影響社會上層人們的決策,就像她在影像中的大手,「我的動作是主動的,但我卻無力介入。」孫以臻表示,團隊此次租借淡水巷弄間的民宅,並重新裝潢,打造成展覽場域,他們期待和更多人分享創作理念,希望藝術能更接近民眾,「藝術要處理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只是畫一幅美麗的畫。」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