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感官刺激降低治療倦怠 唐氏症兒童輔具助復健功效
                              【記者江虹報導】設計作品除了外型美觀、引人注意外,貼近需求和實用性,也是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陳儀庭設計「BALABIBOP」,為一款結合聲光、觸覺回饋,訓練三至六歲唐氏症兒童手部肌肉張力的輔具,奪下2025 英國世界前瞻設計獎(World Front Design Award)鑽石獎 (Diamond Prize),成為台灣第一位以醫療作品拿下鑽石獎的創作者。
 「BALABIBOP」是八隻不同色彩、重量相同的手持輔具,在造型方面,上部球體形狀由大到小漸進式變化,下部分為相同直徑的圓柱狀握柄,外層以柔軟矽膠包覆,結構以塑膠材質提供支撐。為避免孩子因重複動作感到倦怠,陳儀庭在回饋設計中,加入「變化性」元素,他說:「使用者壓越大力,輔具給出的震動和亮度會越大,這會讓他們想要去用力,因為肌肉張力低的唐氏症患者不會想動。」
 陳儀庭表示,設計啟發自他對弱勢群體的長期關注,在實際接觸不同弱勢群體後,陳儀庭選擇特殊教育早療和唐氏症族群為出發點,「我發現唐氏症兒童很需要被幫助,現在輔具、教具其實都不足。」他連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獲得機會觀察一位五歲唐氏症兒童的行爲狀態,並向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唐寶寶大器樂團等相關單位諮詢患者的復健需求。
 陳儀庭發現唐氏症小孩出生時肌肉張力較低,且有智能障礙、發展遲緩等問題,須透過復健和物理治療訓練肌力、姿勢的控制與平衡,「假如他們從小沒適當復健,長大後有時連拿起物品也沒力氣。」陳儀庭表示,一般唐氏症兒童復健訓練是透過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和感覺統合訓練,而將「遊戲」融入其中,則是自然地幫助孩子發展與得到互動樂趣的作法。
 透過機構人員給予的資訊,陳儀庭進一步了解到「音樂」能有效吸引唐氏症患者注意力,因此以之作為設計主軸,透過聲音、光線與震動多重感官回饋機制,讓訓練過程具互動性。陳儀庭表示,輔具在按壓過程中,燈光會隨力度變化而逐漸增亮,引導使用者主動發力。另外他也與唐寶寶大器樂團接洽,模擬打鼓的節奏感,使輔具在搖動時發出不同音階的音樂聲,在遊戲互動中同時訓練孩童的大小肌群力量。
 談及此設計,陳儀庭認為除了美觀外,設計者應思考如何利用產品作為溝通橋樑,「我們學設計的人會說造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應該是需求。」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張俊元則說:「設計最大突破在於它將情感體驗融入設計思維,結合遊戲性和復健功能,把原本帶有壓力的復健過程轉為愉快的活動。」他解釋,陳儀庭的作品兼具同理心與專業實踐,針對特定弱勢群體提出實質解方,以遊戲化設計展現創新思維,受到國際評省青睞。
 輔具目前已有在發展中心實驗操作,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分享,經過專家從旁觀察,孩子主動性提升,在變化中不停嘗試,「這些孩子眼睛是發光的,他們會想要探索這套玩具,主動把玩具拿起來,自己創造出不同玩法。」張旭鎧也期待,「BALABIBOP」未來不只能推廣至更多醫療教育單位,還可以連結到家庭,在治療課上親子共學,讓這套輔具達到有效的治療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