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影音
第1802期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2024-12-06
【記者李昱靜、范瑞勻、張恩爾採訪報導】為符合《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及國際主流意見,行政院會於11月28日通過《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將原先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的規定修改為,父母在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時,應考量子女的年齡及發展程度,並尊重其人格,不得對子女實施任何身心暴力的行為。此舉引發家長團體憂心,認為政府剝奪適度管教的權利。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專員陳映竹表示:「現在這個是一個國際的趨勢, 包含從WHO,他們其實有指出,體罰孩子的受暴經驗對他身心發展是有長遠的負面的影響。那國際上有很多實證研究,是看到說體罰或言語暴力,其實是會影響孩子的腦神經的發展。」 近年,臺灣家暴通報案件逐年上升。2021年,家暴通報案件為兒少保護類型的有2萬4481件、2022年2萬5193件、2023年2萬7133件。為了避免少數家長將合理懲戒誤用為暴力行為的藉口,政府期望透過修法,推動家長以正向教育取代不當的懲戒方式。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研發組副主任呂佳育說:「他(法條)在強調的只是說我們不應該用傷害孩子身體,或讓孩子感到痛苦的方式來懲罰他。那引導或者是教導 ,或者是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跟協助,還一樣是身為父母的權利跟責任,那法規也沒有阻止這個部分。」 此次修正,將父母在適當範圍內懲戒子女的權力刪除。造成部分家長擔憂未來在管教的過程中,小孩若在缺乏適當教導之下作出危及生命安全或違法的行為,父母將承擔全部的法律責任。對此,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明:「(懲戒權)必要範圍內你要去阻卻他去違法,避免他做壞事。那現在這個拿掉了變相的會告訴家長說這些東西你都不能做,本來我就不知道怎麼教了,那你現在告訴我什麼都不能教。」家長陳郁珺也說:「都是用語言上跟他說,不可以這樣,可是到後面他就是故意。那如果說久而久之啊都不能打,或者說不能管教他的話,那以後他會覺得說我做壞事,我也沒事啊。」 此次修法意見兩極化,但普遍認為現行的配套措施不足,如:親職教育缺乏資源、法規的定義不準確等,民眾期望政府能積極推廣親職教育,並清楚定義不當管教的範圍,建立完善配套措施後再修法會更為妥當。王瀚陽表示,政府要給予適當的、彈性的親職教育假,讓父母有正向教養的引導手冊,也要有相關的諮詢以便家長諮詢溝通。新北市私立純德幼兒園老師潘瑀瑄說:「我希望政府可以撥經費給學校,讓學校來辦理,家長透過家長日,他一邊來瞭解學校一邊又可以聽親職講座。」 此次《民法》修正草案雖然以保護兒少權益為初衷,但因法律定義不明確、缺乏與家長溝通,造成家長陷入管教與觸法的兩難困境,如何在保障兒少權益與支持家庭教育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此次修法後續推動的重要課題。
新知
第1686期
刺激視聽感官 咚咚遊具助兒童發展
2018-11-01
【記者徐卉馨綜合報導】公園中的鞦韆、溜滑梯和搖搖馬,是常見且重複的兒童遊樂設施,使小朋友的遊玩體驗受限,家長也擔憂單調的遊具,無法滿足兒童發展所需的感官刺激。由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生施燕双、莊宛純和張芷瑄設計的「咚咚公園遊具」,利用不規則形狀的遊具硬體設計,配合彈球、攀爬等多樣遊戲方法,可以使小朋友探索出自己獨特的玩法。「咚咚公園遊具」的外型如同草帽,遊具整體色彩呈現藍綠色漸層。在遊具底盤下垂吊著高低不同的彈力繩,小朋友可透過彈力繩將多種顏色的的小球彈射到遊具內部。另外,不同時間點的陽光照射與繽紛球體分布的改變,會使遊具內部呈現出不同的光影變化。施燕双說:「(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參與遊具在環境裡面的改變。」透過環境光影變化與多樣的色彩,遊具可以為小朋友帶來視覺刺激,而球體碰撞發出的聲音也能刺激其聽覺感官。 咚咚公園遊具的孔洞讓光線灑落創造視覺變化,彈力繩可發射出繽紛的球體。 圖/施燕双提供根據還我特色公園聯盟(後簡稱特公盟)表示,感官刺激有助於兒童大腦整合,遊戲過程則利於肢體協調,遊具與遊戲對兒童發展過程相當重要。施燕双也進一步說明,團隊藉由觀察公園小朋友的實際遊玩狀況,設計出一套小朋友依個性探索自己的遊戲過程,讓小孩可以發展合作、競爭形式的互動關係,「希望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創造遊戲體驗,跟不同小孩玩有不同效果。」「咚咚公園遊具」在10月23日獲頒台北設計獎首次設立的「共融設計獎」,共融設計強調產品全年齡、不同身體狀況皆可使用,應用於遊具則可營造出更友善的公園空間。如團隊成員的設計初衷「一個人玩好玩,更多人玩會更好玩」,讓遊具設計能因應不同使用者。 咚咚公園遊具設計圖,草帽形狀與藍綠色外型,小朋友可以藉由彈力繩將小球談到內部,攀爬在遊具上。 圖/施燕双提供內部設施的彈力繩,有高低錯落的設置,可使不同身高孩子參與遊戲,且因遊戲過程的複雜性,可讓使用者擴大到不同年齡、心理成熟度的孩子。同時團隊在出入口做開放性設計,使遊具也便於坐輪椅的小朋友參與,在遊具供攀爬之處也有止滑花紋。施燕双表示,甚至陪伴者也可以彎腰,進入遊具一同遊玩。 在城市中兒童可玩耍的空間不多,透過公園遊具提供的攀爬、平衡的遊戲過程可訓練兒童肢體協調。 圖/徐卉馨攝對於公園遊樂場現況,特公盟2017年公布的自發性調查指出,一成不變的罐頭遊具過多,無法滿足兒童透過遊玩促進大腦發展的需求,也沒有在地特色。由於共融式遊具可提供多元遊戲體驗,因此可以改善單調、低刺激的公園環境,也使空間更友善。施燕双指出,目前較複雜的遊具建置還須建材與公園空間配合,甚至現行的《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對遊具的檢核,還尚未納入此類創新遊具,若要推動兒童遊具多樣化,尚須政府與民間的共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