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事】雙語國家匆上路 華英雙語、國家語言授課卻成兩頭空?
校園
第1759期
【大學事】雙語國家匆上路 華英雙語、國家語言授課卻成兩頭空?
2021-12-08
【記者劉亭妤綜合報導】「2030雙語國家」政策來得突然,匆忙地將台灣社會推往華、英雙語並行的龐大目標。「課堂上使用台語,就是語言轉型正義的一種實踐。」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瑜無奈道,希望藉由下學期開設台語授課「台灣語言與社會」課程,讓大家明白台灣本來就是一個多語的社會,盼能以微薄心力導正崇尚英語、貶抑本土語言的價值觀。《國家語言發展法》旨在傳承並復振面臨危機的本土語言文化,而國家發展委員會規劃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中,不僅「全面強化英語力」為其政策目的,「兼顧雙語政策及母語文化發展」亦為理念之一。然而,計畫實際執行情況卻與政策理想大相逕庭。以臺大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推動復振國家語言授課補助實施要點》雖在109年4月的行政會議就已通過,卻因國家語言定義仍有變數,因此目前仍未實行。然而,即使補助要點正式上路,師資不足與學生修課意願才是最大難題。師資方面,臺大近幾年的台語授課課程,僅有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峙維兩位教師開設的「臺灣近現代史」與「臺灣音樂導論」。江文瑜認為,教師開課意願低落的主因是台語並非學術語言,使教師們對自身的台語授課能力缺乏自信,而更長的備課時間、同學修課意願的不確定性以及本土語言汙名化的陰影也是開課阻力。「台語可能使一部分的同學卻步。」曾修過「臺灣音樂導論」的臺大醫學系學生曾璟棠透露,該課程另有英語授課班,其修課人數比台語授課班多10人。而曾修習「近代台灣的歷程(註)」的臺大政治學系雙主修社會工作學系學生吳明潔也提到,台語授課的課程雖然可以搭配中文教材學習,但若台語能力不夠好,確實會影響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註:「近代台灣的歷程」為臺大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開設的台語授課通識課程,並於110學年第一學期更名為「臺灣近現代史」。  國立臺灣大學在民國109年時便通過《國立臺灣大學推動復振國家語言授課補助實施要點》,然而至今卻未實際執行。 圖/劉亭妤攝反觀臺大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以下稱EMI)的發展則順遂許多。臺大自108年7月行政會議通過《國立臺灣大學推動英語授課補助實施要點》以來,鼓勵教師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教材、教學評量皆採用英語方式進行,強化英語學習環境。自109學年上學期起,EMI課程數量已突破1000門,其中也包含各系所的必修課程。今年9月2日,臺大與其他三所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更獲教育部核定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重點培育學校」,不僅可在110學年度獲得7500萬元補助,也取得110及111學年度共10名的雙語師資員額,得以增開EMI課程與相關訓練。 國立臺灣大學已獲選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重點培育學校」,且全英語授課課程也已開設超過1000堂。 圖/劉亭妤攝但江文瑜對此憂心忡忡,他認為,當臺大接受雙語補助計畫,就必須在民國119年達到「50%的大二與碩一學生所修學分須含50%的EMI課程」的計畫目標,也將要求教師們盡可能使用英語授課,以滿足學生選修EMI課程的需求。然而,EMI課程成效卻很仰賴師生的英語能力。臺大學生Vivy(化名)表示,有些教師的英語發音難以理解、語句斷斷續續,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我已經聽不下去了,我都去看另一個中文授課老師的課程影片。」而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學生徐子晴則反映,教師英語雖然流利,但因擔心部分學生英語程度跟不上,所以在重要段落都使用中文重述,問答時間及閒聊也都以中文為主,使徐子晴不免質疑課程意義,「英語授課感覺只是為了學校方針做個樣子。」「學生讀大學不是來學英語聽力的,他是要來思辨的。」江文瑜不認同英語授課能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已修過五堂EMI必修課程的臺大機械系學生周奎任對於雙語計畫的目標也提出質疑,他說明,華語或是英語授課的課程均是使用英語教材,兩者差異僅在於教師是否以英語講解,但即便以英語講解,也不代表能使學生以英語體系學習或思考,「我只不過是將英語翻成中文,再以中文概念理解知識而已。」而臺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學生凌叙倢更對於英語授課的願景嗤之以鼻,「多一層語言的轉譯才能理解課程內容,只會學得更差吧。」在臺大以外,國家語言在國立政治大學也無法與英語平等發展。政大雖提供英語授課補助,亦有三個學院獲選為重點培育學院,但國家語言課程的推動計畫卻屢受阻礙。政大學生會會長陳思妤透露,政大學生會已爭取國家語言授課課程補助將近一年,補助草案在校務會議中卻仍未通過,交付委員會討論後,草案內容也與最初版本有明顯落差,不僅補助額度遭下修,甚至有部分課程被認為不值得補助,「坦白講我有點失望、有點遺憾。」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語言振興暨授課補助辦法》草案推動將近一年,目前仍在校務會議付委階段持續討論。 圖/劉亭妤攝江文瑜表示,若能將僅在家庭與生活中使用的低階語言提升到高等教育層次,對語言的發展足具正向影響。吳明潔則認為,本土語言已逐漸褪去低俗、不入流的汙名,「聽老師講台語是一種優雅感。」而曾璟棠認為,以國家語言授課的課程未必能提升語言能力,但也足以讓語言的傳承多些誘因,從喜愛本土藝術進而愛上語言的美。「推動國際化與推動本土化不必然是互相排擠的關係。」陳思妤無奈說道,但目前的社會風氣與政府政策卻使多數的同學、老師與家長獨尊英語。江文瑜則建議,政府應拋棄「雙語國家」的目標,先自我定位為「多語國家」,以「英語友善國家」自居,才能使台灣人走出對於英語的自卑,進而肯定既有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價值。
臺師大師生憂雙語計畫成效 訴求落實政策新貌
校園
第1753期
臺師大師生憂雙語計畫成效 訴求落實政策新貌
2021-10-08
【記者劉亭妤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9月2日獲選為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以下簡稱雙語計畫)重點培育學校。然而,校方迄今卻未向學生公布具體計畫內容,令學生擔憂配套措施無法落實政策目標或恐影響受教權益。據教育部公告,雙語計畫欲透過全英語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而提升高教國際競爭力。其中,重點培育學校需分別於民國113年與119年,達到教育部對「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與「學生選修英語課程的比例」兩項指標的要求。 臺師大長期將國際化作為校務發展目標,校內已有多位全英語或雙語教育的專家老師,對於推動雙語計畫有高度優勢。 圖/劉亭妤攝據師大新聞報導,臺師大教務長劉美慧表示,該計畫預計將分為三階段,從基礎英語學習課程、專業領域的學術英語,到各學院系所的全英語專業課程,以漸進方式執行英語授課。臺師大校方曾於109學年期末召開線上說明會和學生說明計畫內容並回應疑問,但以機密文件不得公開為由,迄今未向學生公布具體規劃。時任教務會議學生代表、臺師大臺灣語文學系陳亮均表示,當時教務處僅承諾不會開設全英語必修課,但其他課程規劃尚不明朗。現任臺師大學生會理事長馮輝倫則透露,當時教務處提供兩種配套措施,一種是相同課程另開全英語專班,另一種則是將同堂課程分別以英語、中文各教學一次。 教務發展中心辦理全英語教學工作坊,期盼能提升英語授課品質與知識應用。 圖/劉亭妤攝 臺師大獲選為雙語計畫重點培育大學,教務處公告徵聘專任助理,辦理相關行政業務。 圖/劉亭妤攝「其實很難期待他們真的會做到華語和英語的分流。」針對開設英語專班的配套措施,陳亮均擔心臺師大的現有學制恐怕無法順利推行計畫。因為目前除了本系原班之外,近年來也為了雙輔學生開設雙輔班,若未來又增開英語授課專班,不僅造成教師壓力,也可能影響教學品質。馮輝倫進一步指出,學校為了改變教學型態,自109學年度下學期起將原先的18週授課時數調整為16週加2週彈性授課,卻未達成預期效果,反而使課程進度變得倉促。倘若要求課程再以英、中文各教學一次,可能會加劇課程進度壓力。但他樂觀表示,這樣的進度壓力也可能使教師重新審視課程規劃,進而改變教學型態。臺師大師生雖初步認可雙語計畫提升英語能力的宗旨,但對具體措施仍有顧慮。據聯合新聞網報導,臺師大臺文系系主任許慧如曾在「新台風、新雙語」語言與文化教育政策建議記者會中表示,英語並非台灣的慣用語言,即便有教育階段的訓練,台灣人英語應用能力的發展仍然有限。但許慧如強調,他肯定雙語計畫的政策價值,並認可英語對台灣社會的重要性,「但不該全面到要求台灣人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用英語。」臺師大英語學系學生王淨德雖認同雙語計畫的目標,卻也擔心校方做法的成效,「課程規劃假如就只是老師把PPT換成英文然後照唸,我覺得這樣不會對學生有太大的幫助。」他認為,台灣缺乏英語的使用環境,學生也不習慣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或討論,難有機會應用英語。因此,應嘗試讓學生在課堂上或是課外使用英語報告或發表專業知識,才有機會達到以英語能力接軌國際的政策目標。許慧如表示,課程規劃不應操之過急,應顧及學生的反應以及系上教師的授課能力,漸進式提升高教的英語程度,才能實現政策目標。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