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穿越60年追尋剝皮寮故事 北市大生打造解謎App
生活
第1785期
穿越60年追尋剝皮寮故事 北市大生打造解謎App
2023-11-15
【記者丁盈瑄台北報導】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音樂學系、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以下簡稱都經系)攜手打造一款歷史解謎App,並於11日在第五屆「城西生活節」中亮相。北市大是首間為剝皮寮設計遊戲App的大學,都經系教授劉松達表示,他希望App能讓每位民眾緩下腳步,深入挖掘剝皮寮豐富的歷史故事。雙主修北市大都經系與視覺藝術學系的活動負責人周芳伃說明,App裡的劇情是由都經系編寫,主要是講述一位在剝皮寮長大的藝術家,向記者娓娓道來他的童年回憶。民眾需用App聆聽故事,除了跟隨劇情裡的對白外,也要觀察剝皮寮街區的舞蹈學系學生演出,並在數個展覽空間裡一步、一步地找出遊戲解答。 民眾必須戴著耳機,跟著App的指示進行。除了沉浸在音樂系帶來的聽覺饗宴,也能觀賞舞蹈系的精采演出。 圖/丁盈瑄攝北市大舞蹈學系翁妤婷說:「我好像遊戲裡的NPC(註)!」舞蹈學系的學生們在茶室前化身成遊戲角色,慢動作扮演昔日的萬華居民,呈現品茶、嗑瓜子、拿起竹扇等。同樣是舞者的樓庭榛化身茶室婦女,搭配收音機放出的音樂,在戲院前的廣場展現曼妙舞姿,他說:「沒想到我可以在古蹟裡演出。」這是他第一次踏入剝皮寮,先前為準備這場活動而去田野調查,讓他更認識以前婦女們的生活型態。註: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 NPC)在虛擬遊戲的世界中,通常指的是由遊戲程式控制而不是由玩家操作的角色。這些角色通常用來提供故事情節、任務、或是與玩家互動。 舞蹈系學生扮演遊戲裡的角色,在過去剝皮寮上的秀英茶室前,特別放慢速度呈現品茶的動作。 圖/丁盈瑄攝另一個展間是歷史悠久的日祥旅社,App會先顯示日祥旅社的老舊照片,參與者便按照提示尋找這棟建築的所在位址。走進空間,民眾能見到舞蹈學系同學扮演的旅客或服務人員,而他們需進入旅社的每個房間,了解過去旅客在日祥旅社下榻的生活模樣,並尋找陳設道具上的通關密語,像是草蓆、茶几櫃、麵粉袋等。民眾蘇敬堯分享,他在解謎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找通關密語,甚至一開始找不到日祥旅社在哪裡。 民眾在臨近萬華車站的日祥旅社的狹窄房間裡,按照App的提示,填上用藍色蠟筆畫出的通關密語。 圖/丁盈瑄攝「有民眾好奇地問我,為什麼剝皮寮的紅磚牆上會有塗鴉呢?」周芳伃回應,參與者能透過這款遊戲發現建築上的細節,更認識剝皮寮的歷史。這次的沉浸式遊戲融合音樂、舞蹈、戲劇、行銷、設計的力量,試圖觸及更多年輕人。前來參觀的蘇敬堯看完學生在紅磚牆前扮演主角童年嬉戲的樣子後,他笑笑地說:「我自己就很想下去跟那些角色們玩1、2、3木頭人。」 塗鴉在剝皮寮被歸為歷史建築前就存在,因此不能擅自抹去紅磚牆上的事物,而舞蹈系學生在紅磚牆前飾演主角的童年。 圖/丁盈瑄攝「這次與北市大合作的沉浸式解謎遊戲比官網的語音導覽更有記憶點。」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營運副理葉劉宏文指出,由於剝皮寮的展覽空間不得從事營利行為,因此尋找高品質且願意長期合作的合作夥伴相對困難。周芳伃則希望剝皮寮能成為台北市的藝文瑰寶,也期望都經系未來可以在博愛或天母校區附近的社區中繼續發揮專長,留下更多的城市故事。
特展重塑往日萬華 盼喚起在地艋舺記憶
生活
第1761期
特展重塑往日萬華 盼喚起在地艋舺記憶
2021-12-22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古色古香的紅磚色建築,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室內空間,咖啡色木質地與和煦的光線交織。自7日起,由剝皮寮歷史街區主辦,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教師林守茱帶領「生活的故事公仔班」團隊,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土炭市展間168號舉辦《艋舺時光縮影》特展。團隊以彩色黏土的方式,形塑出一個個「尪仔」,重現艋舺在地的文化、特色與生活方式。 《艋舺時光縮影特展》自7日至明年的1月29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此為其馬路旁展間的入口。 圖/黃亭茹攝位於馬路旁的展間中,觀者近身欣賞玻璃櫃中擬真的「迷你艋舺小人國」,當走過林守茱與黃文鈴的作品〈華西街夜市藝陣文化〉時,民眾不時發出讚嘆聲,該作品重現已有50年歷史的華西街觀光夜市。觀眾黃湘釧興奮地提到,雖作品是靜物,卻能感到現場熱絡氛圍,充滿臺灣漢文化的意象。 此為林守茱與黃文鈴的作品〈華西街夜市藝陣文化〉,呈現華西街觀光夜市過去充滿特色的藝陣文化。 圖/黃亭茹攝談起艋舺由盛轉衰的歷史,擔任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秘書長且是艋舺文史導覽員的施景耀感慨地說:「清朝時代,因為械鬥、產業轉移以及排外的風氣等因素,加速艋舺的沒落。」他接著提到,自日治時代後,艋舺已屬於舊城區,人們漸漸往東區發展,產業也愈來愈少,艋舺因此成為民生區域而非商業區。「我最喜歡的是胡椒餅的模型,那家是從小吃到大的店家,回憶直接湧上心頭。」觀眾吳庭儀感性地說道。林守茱的作品〈手工現作麵糰裡的香味-艋舺胡椒餅〉,重拾艋舺人對在地小吃的記憶,呈現胡椒餅於艋舺美食的重要性。另一作品〈來趣迺菜市仔,東三水街市場〉則呈現了過去傳統菜市場的興盛,在超商速食文化當的現代向觀眾展示傳統菜市場的迷人之處。 此為林守茱創作的〈手工現作麵糰裡的香味-艋舺胡椒餅〉作品,透過重塑胡椒餅攤位的模樣,喚起居民的回憶。 圖/黃亭茹攝艋舺在台灣開發初期扮演重要角色,過去曾與安平、鹿港併稱「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是台北的起源它見證了台灣歷史的發展縮影。」施景耀自豪地說道,再者,雖然當今艋舺已被稱為「台北的鄉下」,不過當地獨特的濃厚人情味是其他地區所缺乏的。然而,黃湘釧感慨地表示,今非昔比,作品中的人口結構多由小孩、青年或家庭所組成,不過現在的艋舺環境大多只有長者、遊客或街友。此次特展由萬華社區大學發起,展現由社區推動文化的力量,「透過公民『由下而上』的行動,而非公部門由上而下提供資源。」施景耀說道,期望藉由活動讓身在艋舺的居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強調,社區力量較能貼近在地的聲音,且能使艋舺人對於自身歷史背景能有深入的了解,促使他們更願意投入文化保存的行動。 此為林守茱創作的〈來趣迺菜市仔,東三水街市場〉,重現傳統菜市場的人情味與文化特色。 圖/黃亭茹攝 
台北街道化身各色人物   北市大學生盼民眾反思生活
藝文
第1624期
台北街道化身各色人物 北市大學生盼民眾反思生活
焦點
2016-05-04
北市大學材系畢展《双面交》主視覺。 圖/洪與成攝【記者洪與成台北報導】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第二屆畢業展「双面交」於4月30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正式開幕。學生規畫多個主題並編寫成書,呈現各自眼中的台北樣貌,也設計互動作品與遊戲,鼓勵民眾表達對城市與生活的看法。策展學生陳怡汝表示,有感於現代人的生活逐漸被手機與網路侷限,與他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也逐漸忘了人情冷暖與生活中的美好,因此他們以「双面交」為主題,希望藉由展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交流,「黏貼」人與城市的現在與未來。走進展覽現場,巨大的展覽主視覺映入眼簾。這個由數個長方型保麗龍塊組成的裝置藝術,站在特定視角觀看會呈現「双」字。主視覺上塗有黃藍兩色色塊,分別象徵台北的白天與夜晚。主視覺旁邊不遠處擺著一張圓桌,上面放有學生親自編寫的書籍,主題包括「路青台北」、「起跑台北」等,供民眾自由翻閱。 學生規畫各種主題並製成書本,描繪心中的台北樣貌。 圖/洪與成攝「路青台北」選擇仁愛路、南陽街、凱達格蘭大道等七條台北道路,依照每條路的景觀與特色,設計七個各具特色的人物,賦予他們不同的個性。例如將「補習街」南陽街設計成重考多年的學生;隨處可見高檔時尚精品店的忠孝東路,則化身時髦的女子,常發生社會運動的凱達格蘭大道被描繪為關心時事的熱血青年。策展學生希望藉由擬人化設計,讓民眾思考現代人與各種社會現象的關聯。展區也擺放筆記本,供民眾寫下對這七條街道的不同印象與看法。「起跑台北」則在台北各個區域規劃八條路跑路線,藉此串起公館水岸的河濱公園與寶藏巖等景點,以及大稻埕周遭古色古香的老建築。策展學生林依嫻說,近年來台北路跑活動盛行,但較少與城市文化與議題結合,所以希望藉由跑步認識城市、閱讀城市。團隊成員也在展覽期間,於剝皮寮附近舉辦導覽,向民眾介紹萬華地區的故事。 北市大學生向民眾解說作品理念。 圖/洪與成攝除了展示書本,學生也設計多種互動遊戲。例如設置簡易的咖啡吧台,民眾可以在紙杯上寫下想說的話,交給現場工作人員並得到回饋。現場也擺放藍、黃兩色紙條,供民眾寫下心得感想並貼在展場,每個人也有機會將陌生人寫下的字條帶回家。本次畢展指導老師、北市大學材系助理教授劉光夏稱讚學生創新精神。她說,今年延續首屆畢展「台北實艷市」,都以台北為主軸,但學生一開始就抱持「要和上一屆不一樣」的企圖心,除了積極參考各大設計展並吸取相關知識,更特別設計主視覺,希望藉此吸引更多人參觀,讓劉光夏相當激賞。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