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樂土團隊推《剝皮寮的八封信》 用遊戲走入艋舺故事
生活
第1817期
樂土團隊推《剝皮寮的八封信》 用遊戲走入艋舺故事
2025-11-07
【記者蔡孟安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樂土」(LocoTour)團隊於10月31日推出戶外實境遊戲《剝皮寮的八封信》,以劇本殺形式帶領民眾從新富町文化市場出發,穿梭艋舺街區,探索在地歷史與文化。 《剝皮寮的八封信》由政大課程「創創入門」的學生團隊「樂土」設計,故事以日治時期的艋舺核心地帶「剝皮寮」為背景,並融入歷史人物於推理劇情之中。遊戲內的多數角色皆為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且都曾於不同時期居住於艋舺,團隊則透過劇情編排將人物間的生平彼此串聯,讓遊戲在虛擬設計中仍不失真實感。故事以日治時期市區改正計畫所引發的意見分歧為開端,玩家需蒐集線索、串聯人物關係,在虛構角色鍾文修離奇身亡的案件中,逐步揭開幕後兇手的真相。活動策劃人張家維表示,希望藉由角色之間的互動,讓玩家更深入了解艋舺的歷史人物與故事。 遊戲地點座落於台北市遺產文化教育中心以及新富町文化市場,玩家需遊走其中尋找線索提示,在限定時間內,找出指定物件並寫下相關歷史知識,以兌換與劇情相關的解謎線索。玩家楊慶之分享道:「尋找的過程中,可以在遊戲展間內找到與角色有關的店舖名字與歷史,讓我對於剝皮寮的認識更加深刻。」另一位玩家王智勳則表示,帶入劇情角色走訪剝皮寮的遊戲形式,可以將以前歷史課本中的艋舺具象化,「看到和自己角色有關的歷史時,會有與艋舺歷史貼近的感受。」他補充道。 樂土團隊認為,傳統旅行社的帶團形式常讓消費者難以專注於旅遊本身,因此他們決定改變以參觀走訪為主的安排,轉而設計結合在地文化的實境解謎遊戲。劇本殺強調每個角色之間的代入感,參與者須沈浸於角色之中,「透過這個方式,玩家可以更融入劇情,藉此完成一點式深度探索。」張家維說道。談及籌備過程,張家維表示,由於活動從企劃到實踐之間只有不到兩週的策劃時間,他們也因此花費許多心力琢磨如何在維持娛樂性的同時,呈現歷史文化風貌。尤其在遊戲角色與市區改正計畫的背景設定上,多是參考史實而設計,「像是主要的遊戲角色米店老闆宋協興的生平故事與店面位置等,都是依照真實歷史去準備的。」他說道。 談及未來展望,樂土團隊表示,將持續開發更多兼具綜藝與娛樂性的互動遊戲,除了挑戰多樣的旅遊形式外,也致力於融入教育意涵。「我們希望能以遊戲的形式呈現在地知識。」張家維說道,盼讓參與者在享受的同時,能同步學習與景點相關的歷史與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體驗旅程。
臺師大推媒體素養劇本殺 引民眾反思資訊倫理
生活
第1804期
臺師大推媒體素養劇本殺 引民眾反思資訊倫理
2024-12-20
【記者吳恒儀台北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透過產學合作計畫,開設全台首創媒體素養劇本殺工作坊,引領學生們將資訊素養、新聞倫理及公共輿論等社會議題融入原創劇本之中。14日,協辦單位臺師大媒體素養教育基地於校內文薈廳共同發表劇本殺成果,透過沈浸式的遊戲體驗,激發民眾思考現代媒體科技如何影響社會。 作品《百障館謀殺始末—迷霧秋夜》(以下簡稱迷霧秋夜)是工作坊中唯一由學生團隊打造,且遊戲難度為四組之最的劇本殺。《迷霧秋夜》由來自臺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的中國留學生于建濤帶領創作。故事講述高三學生受到校園霸凌後離奇消失,案件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玩家在撲朔迷離中一步步挖掘真相的過程。 于建濤說明,《迷霧秋夜》受到媒體審判現象的啟發,參考中國案例,將涉及隱私的刑事案件放到公共網路上討論時,各種參與媒體在案件線索一步一步被揭露時會如何行動。「比如說受害者的家屬、警察、網友,還有一些意見領袖,會發表什麼看法,影響到受害者的名譽。」于建濤說道。劇本設計除需兼顧趣味性,同時更強調新聞報導如何影響網路輿論與對受害者造成的二次傷害。 玩家不論在《迷霧秋夜》裡還是現實中,既是大眾媒體的接收者,同時也是資訊的製作者和傳播者。創作成員臺師大圖文傳播學系大四交換生陳靜表示,在自媒體生產時代,民眾如何去使用媒介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不只是學生,全民皆需具備鑑別虛假消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制止錯誤資訊的傳播和生產。玩家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的小明(化名)在參與《迷霧秋夜》後表示,希望能體驗到更完整的《百障館謀殺始末》劇本。「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不要亂下判斷,一些偏激的言論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他在遊戲結束後說道。 來自民眾組的作品《你給我記著》劇本圍繞著六位不同背景的記者爭相挖掘真相的故事,強調新聞道德與假資訊判斷的重要性。「記者內心的掙扎跟新聞道德出現兩難,那把尺如何拿捏?」創作者林吟霙說道。每一位記者內心都有不同的掙扎矛盾,角色在身為記者的專業素養和一己私慾之間做出選擇,影響劇情走向,成就多重結局的劇本。林吟霙表示,閱聽人在閱讀新聞報導時應注意片面報導的可能,「他可能只讓你知道該讓你知道的,或者是想讓你知道的,但真的是全面都是這樣嗎?」他說道。 隨著《百障館謀殺始末》等媒體素養能力劇本殺的推出,臺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長蔣旭政表示,教育如同種下一顆種子,在參與者的心中發芽、茁壯,進而影響更多人。媒體素養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從我們滑開手機的一刻開始,都是媒體素養的一種。」林吟霙說道。媒體素養並非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要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成為一名對資訊傳播負責任的數位公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