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矯枉過正的苛刻 當橘色惡魔登陸我們如何看待本土學生?
校園
第1768期
【社論】矯枉過正的苛刻 當橘色惡魔登陸我們如何看待本土學生?
2022-10-18
每當時間來到中華民國國慶日,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炫彩奪目的慶祝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國家主辦之雙十國慶大會。與往年相比,本次大會討論度似乎更勝一籌,而焦點則環繞於自日本遠渡重洋前來獻技的「日本京都橘高等學校吹奏樂部」(以下簡稱橘高校)。綽號「橘色惡魔」的橘高校,於國慶大會透過精采表現擄獲線上線下全場觀眾目光。表演結束後,不少民眾將比較眼神投射至同場演出且性質相似的北一女樂儀旗隊上,當話題尚在「希望國內學生參考他國」時,似無不妥之處,畢竟邀請訪客的用意本就是希望拓展國人眼界,達到「見賢思齊」的交流效果;然而,一旦言語變得鋒利,甚至上升至「批評學子不如他國」程度時,就顯得不合理且不必要了。首先,從「文化衝擊」角度看,橘高校在觀眾緣方面本就比北一女更具先天優勢。文化衝擊為人類學家奧柏格(Kalervo Oberg)所提出之概念,意指人們踏入異文化後出現之焦慮反應,僅憑定義面,似乎難與觀眾回應連結。然而,仔細檢視內容後,會發現概念其中有段時期稱「蜜月期」,表示人們在接觸異文化之初,會受其獨特性吸引,套用此論述,再將橘高校的表演看作異文化代表,一切都說得通了。本次橘高校現身國慶大會,不僅為其來台首秀,更是近年來國家首次邀請國外學生登上府前廣場;而北一女雖是五年來第二度列席國慶,但過去早在元旦升旗典禮等重大活動中,對國人而言並不陌生。再從內容面看,既便是外行人也能明顯感受到橘高校輕快活潑的組曲、誇張的肢體表現、長距離陣形變換所呈現之表演,與國人習以為常的儀樂隊形式截然不同。因此,在文化衝擊「蜜月期」概念下,與其說是實力,不如說橘高校初來乍到的新鮮感,讓他們比起已成「經典」的北一女更易受觀眾青睞。即使撇開風格因素,假設兩校之間真存在技術差異,以此責備學生也毫無意義。眾所周知,台日兩國在「上學時間」安排上南轅北轍,前者從早上八點一路延續至下午四點甚至更晚,且一週僅有一節社團活動課;後者則縮短上課時間,增加學生投入課外技藝時間,自然直接影響學生練習時數以及最終展現成果。在這樣的條件下,要求國內學生繳出同等表現似乎過於苛刻。最後,剖析北一女乃至其他學校列席國慶大會代表的意義後,也能發現於技術面吹毛求疵並不適當。相關單位邀請學生登台本意,定是希望透過學生獨有的熱情及朝氣感染全體國民,若為了追求完美而施加壓力,反而使得表演成為沉重包袱,有違初衷。何況大會尚有三軍樂儀隊及其他職業表演團隊參加,實在不需要讓學生承擔「專業」責任。與其用顯微鏡放大學生表現,不如關注那些微小卻令人倍感溫馨的角落,例如橘高校與台灣學生建立的情誼、日本學生以中文感謝台灣的畫面,這些才是中華民國國慶日應當呈現的正能量。
【社論】北一女「陪聊事件」—物化女性的是她們、他們,還是我們?
校園
第1741期
【社論】北一女「陪聊事件」—物化女性的是她們、他們,還是我們?
2020-12-23
12日傍晚,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慶落幕,身為學生家長的作家王蘭芬,愉快地於臉書分享當日所見的園遊會情景。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一場追究是否「物化女性」的爭論,悄悄地被引爆。這則貼文裡,讚許了其中一個名為「學姊給你愛」的攤位,攤位內容是由學姊提供聊天、拍照、打排球的收費服務。王蘭芬於文中寫道,「超級聰明,零成本、高收益。」然而不到一天,該內容被轉發到Dcard有趣版引起熱議。「北一女校慶擺攤『陪聊10分鐘45元』」、「小綠綠『陪聊5分鐘收費30元』」等聳動的標題,立刻佔據各大媒體版面。輿論蜂擁而至,血淋淋的批評快速地灌爆這些報導,指責這些女高中生及校方,「物化女生的永遠都是女生自己」、「陪聊完就帶出場陪睡了,學校這樣搞可以嗎?」這些言論看似是為「被物化的女性」打報不平,不過,實際上似乎不是如此。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慶園遊會裡的「學姊給你愛」攤位,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圖/傅有萱攝) 根據北一女校長陳智源的回應,事實上,當初攤位的設計立意良善,僅是為了讓這些學姊們,提供學弟妹升學的諮詢服務。此事之所以在社會上吵得沸沸揚揚,還由提供聊天服務,延伸到「物化女性」、「陪聊到陪睡」等。產生這些想法的,並不是女高中生或校方,嚴格說起來,也非社會大眾的直觀感受,而是「媒體」間接導致的結果。事發當下,「女高中生提供聊天服務」被媒體冠上「陪聊」一詞。除此之外,眾多媒體的報導裡,不乏各種性暗示的導言。試想,一篇報導如使用「小綠綠陪聊」作為標題,文中引用網友認為該服務等於「聊色」等言論,閱聽人若是未經審慎思考,是否真的會認為此攤位在物化女性呢?其實,媒體對北一女無冤無仇,這麼做的可能原因,筆者認為為以下三項:一、因報導標題字數有限,故媒體將「提供聊天服務」簡稱成「陪聊」。二、「陪聊」一詞相較於「提供聊天服務」來得神秘,故若媒體賦予文章如此標題,或許可以吸引讀者點入連結「一探究竟」。三、媒體期望藉由「小綠綠」及「陪聊」等社會標籤,製造「標籤效應」,強化社會大眾對此事物化女性的觀感,提升報導討論度及話題性。 無奈的是,當所有人都急於檢討校方、檢討事件當事人,便完全忽略了這些社會標籤。 許多資深校友呼籲,社會大眾不應過度聯想、惡意批評,否則恐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圖/傅有萱攝)事件延燒至今,不少資深校友、專家學者紛紛跳出來,指出社會大眾不應將年輕學子的創意放大檢視甚至過度聯想,否則恐對當事人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筆者建議,除了事後的補救外,媒體更應記取前車之鑑,並在遭逢類似事件時做出改善。前端處理上,在公開平台轉貼照片及文章前,撰寫者不得加上聳動、具性暗示、帶攻擊性、標籤化的字眼與圖像,防止造成讀者往特定方向聯想;中端應對上,媒體應將「當事者之說明、理念」適度曝光,緩和大眾氣憤之情,亦嘗試提供另一個思考的角度,避免樂隊花車效果,產生單一走向之輿論;而後端補救上,各家媒體應減少相關報導數量,淡化社會大眾對事件的情緒,減少民眾關注、評論以減輕對當事人的傷害。媒體改革已被討論多時,然北一女事件猶如照妖鏡般,顯示台灣距離完善中立的媒體環境還有一段路要走。當現今媒體不斷喊著追求正義、保護弱勢,卻忘記了,其實最應當避免的,就是讓所有無情的惡意,強壓在這些北一女的學生身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