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國際
第1815期
【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焦點
2025-10-23
【記者顏貝恩報導】「大學對我而言是座巨型遊樂場,比起只待在家裡讀書,我更想要去外面探索更多事物!」年僅七歲的旁聽生關穎恩分享道,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以下簡稱南大)化學課堂中的學習經驗。坐在滿是大學生的教室裡,他神情專注、積極提問,雖因年齡限制無法正式修課,卻依舊全心投入學習,毫不怯場。 擁有154超高智商的關穎恩,沒有走進校園的課桌,而是在母親鄭婕儀的引導下,開啟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軌道。「我們(父母)發現穎恩的學習速度遠超同齡孩子,每次提問都充滿邏輯與深度。」鄭婕儀回應,以家庭式教育培養孩子,讓關穎恩擁有更多時間探索、玩耍,享受童年。他笑著形容兒子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在探索心的驅使下,關穎恩開始尋找能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鄭婕儀說:「其實穎恩五歲時就說,他想參加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的考試(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以下簡稱IGCSE)(註)。」雖然鄭婕儀因擔憂而延後了考試,但關穎恩在六歲時憑著積極的學習態度重新打動了媽媽,最終在IGCSE化學考試中榮獲A的佳績,成為新加坡史上最年輕的考生。 註: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是由英國劍橋大學創立,針對14至16歲學生設計的國際教育認證,為銜接高等教育及申請大學的重要基礎。 鄭婕儀目前為南大研究生。與南大化學、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高級講師蘇莫德博士(Dr. Sumod Pullarkat)交流時,提及關穎恩的學習狀況,讓蘇莫德深受啟發,因而破格邀請這位小天才旁聽課程。一開始,許多大學生都以為關穎恩只是教授的小孩,直到他拿起筆認真做筆記、舉手提問,大家才驚覺七歲神童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南大生物學系學生葉丁萱說:「在課堂上,我注意到穎恩不會盲目記錄課堂所學的知識,而是在聽完教授分析後,從中思考並延伸出新疑問再做筆記,這是很值得大家欣賞的能力。」他坦言,當自己還在努力消化課堂內容時,關穎恩已經能解釋並提出觀點,簡直超乎想象。修習同堂課的南大學生韓欣穎分享:「我們(大學生們)對一個化學概念感到困惑時,穎恩恰好理解,他就自信地為我們講解原理,讓人十分驚訝。」葉丁萱說:「隨著穎恩的加入,原本嚴肅的課堂氛圍變得輕鬆起來,教授偶爾會跟他開玩笑,讓整個課堂中多了幾分笑聲與活力。」葉丁萱認為,這樣的學習模式成了大家投入上課的動力之一,也提醒著大學生,學習應從熱情出發,而非為了分數。 談及課堂期待,關穎恩說:「我希望未來可以學習更多化學、生物、醫學和有趣的數學課程!」對於未知的挑戰,關穎恩不感到害怕,反而更期待能親身參與更多實驗與討論,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不過,要讓這位七歲神童繼續前進,仍有現實的門檻。鄭婕儀坦言:「新加坡對穎恩提前入學的年齡限制較多,因此我們(父母)只能在國外尋找合適的學習機會。」他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也深信,只要孩子持續保持熱愛學習的心,世界就會為他打開更多可能。
政府舉辦水燈節 泛稱南洋難辨文化差異
影音
第1687期
政府舉辦水燈節 泛稱南洋難辨文化差異
2018-11-08
【記者高海葳、何家璇、劉雨婷台北採訪報導】水燈閃爍著點點星光,沿著彩虹橋畔順流而下,象徵能帶走一年的厄運。「2018臺北市多元文化活動─南洋水燈節」4日於成美河濱公園舉行,藉由施放水燈及舉辦語言教學等活動,推廣東南亞各國文化。雖然水燈節確實吸引不少人潮參與,卻未必能加深民眾對東南亞各國文化的了解。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莫力全坦言,本次水燈節活動包含美食、語言等闖關遊戲,卻未進一步介紹各國文化,因此對於深入認識東南亞並無幫助。主辦單位將水燈設計成愛心形狀,並用LED燈取代蠟燭,忽略傳統文化中,蓮花造型所代表的祈福意義。此外,水燈作為本次活動主軸,現場卻包含印尼等沒有水燈文化的國家,易讓民眾混淆各國文化差異。私立曙光女子高級中學學生張育慈表示,以南洋為標題,可能會讓參與民眾誤以為水燈節屬於東南亞各國共同文化。事實上,有水燈節的東南亞國家,傳統習俗也各不相同,並非所有的地區都有水燈文化。這次活動中,主辦單位用南洋泛稱各國,容易忽略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民政局人口政策科羅皓怡說明,希望透過舉辦水燈節活動,增加民眾對東南亞文化風情的了解,因此活動沒有特別捨棄水燈節的文化傳統,而是結合各國文化。長期推廣東南亞文化、燦爛時光書店負責人張正認為,主辦單位也許無法掌握東南亞各國文化,因此以廣泛的「南洋」作為活動名稱情有可原。但他指出,辦文化推廣活動至少需要有準確性,並以沒有潑水節的印尼為例,表示如果舉辦印尼潑水節活動,等於不尊重他國文化。因此,政府未來在舉辦相同活動時,應顧及各國間的差異,以讓民眾在接觸東南亞文化時,能用更完整的角度理解異國習俗。https://youtu.be/mI8HBt3vUzc
舞出家鄉情 新住民展母國魅力
生活
第1642期
舞出家鄉情 新住民展母國魅力
2016-12-22
【記者王若璞新北報導】著繽紛斑斕的傳統服飾,來自各國的新住民翩翩起舞,一時之間異國風情渲染全場。第一屆「新住民教育揚才計畫-新住民舞蹈比賽」17日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藝表演廳熱鬧開賽,吸引35隊舞團報名,舞風橫跨東南亞、南洋、中國、遠至非洲。教育部盼能利用舞蹈打破語言限制,讓多元文化在台灣傳承下去。 第一屆「新住民教育揚才計畫-新住民舞蹈比賽」17日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藝表演廳熱鬧開賽,教育部盼能利用舞蹈打破語言限制,讓多元文化在台灣傳承下去。圖/王若璞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生羅曉婷來自香港,為創新越南傳統民俗舞,特地融入國標舞技巧,讓觀眾耳目一新。羅曉婷表示,準備過程讓她更加了解越南傳統服飾,相較於中國旗袍一般在膝蓋開衩,越南國服一路開衩到腰際,並搭配寬鬆的褲子,方便活動。隊員、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的田中優里平時認為,歧視的觀念是因為對該文化不了解,而舞蹈以生動的方式拉近民族距離,可以消除歧視。本次競賽規定三分之一以上的參賽者須為新住民,導致台籍人士參與度較不踴躍,難以達到幫助台灣人認識新住民文化的效果。協辦人、台藝大表演藝術學院院長劉晉立表示,第二屆會調整方向,強調評分標準以新住民舞蹈特色為主,降低身分限制,讓台灣人也能同樂。越籍新住民黎艷竹表示,台灣學校對新住民的教材普遍不夠充分,導致孩童常以「來自國外」替代「來自越南」介紹母親國籍。黎艷竹希望藉由這次舞蹈比賽,讓大家看見新住民母國的魅力,更盼政府在教育面容納多元語系,讓學童的文化觀從小紮根、以母親的國籍為傲。本屆比賽受限於經費,並沒有獎金或是交通費補助,但現場不見任一參賽者抱怨,整體可說是靠新住民的熱情支撐。劉晉立希望,第一屆的成功能讓教育部劃撥更多經費,以分區初賽解緩參賽者通車辛勞,決賽補助車馬費,讓新住民參與意願提升。「不論早來晚來,都是台灣人。」劉晉立解釋,不同於以往偏重台灣角度,鼓勵新住民學習台灣語言與文化,現今政策逆向思考,希望新住民主動出擊,以自身文化底蘊與在地互動,讓台灣與新住民的力量兼容並蓄。
「看見我們」    新移民戲說無國籍人心聲
生活
第1610期
「看見我們」 新移民戲說無國籍人心聲
焦點
2015-11-30
南洋姊妹劇團舉辦的《看見我們》巡迴表演於22日在萬華新移民會館演出,以戲劇呈現《國籍法》限制下所產生的無國籍人問題。 圖/張方慈攝【記者張方慈台北報導】「血肉的身軀,找不到一紙身分證明」,道出新移民的徬徨與孤寂。南洋姊妹劇團的《看見我們》,22日於萬華新移民會館演出,呈現台灣《國籍法》限制下產生的無國籍人問題。全劇台詞不多,戴著白色面具的姊妹,將自己或夥伴的親身經歷搬上舞台。《看見我們》分為多幕小短劇,開幕直接點出移民法規對新移民造成的困境,接著分別呈現婚仲公司如何將新移民商品化、法規制度、移民姊妹如何辛苦背負台灣婆家的歧視、生子壓力及家鄉的經濟期待的壓力。婚姻結束後能否居留    監護權成關鍵詭異的音樂聲中,三位穿著劃一的官員以整齊的步伐踏步進場、口中不斷重申「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四位姊妹則背著行李箱彎腰前行,並從箱中拿出面具戴上,並再戴上吊牌「微罪」、「協議離婚」、「無國籍」、「500萬」,最後又扛著行李箱離開。根據現行法規,一般移民欲歸化為中華民國國民需居留滿五年、品行端正,無犯罪紀錄、擁有500萬財力證明。外籍配偶雖適用特殊歸化,居留三年可提出申請,但仍需擁有財產證明。沒有小孩的外籍配偶,如果在居留期間喪偶、離婚,則必須比照一般移民辦理。南洋台灣姊妹會成立以來,不斷爭取新移民姊妹的權益。2009年千名新移民姊妹及家人上街頭爭取權益,終於讓政府將法規放寬為「特殊歸化者只要有工作、幾萬塊的存款即可通過財力證明。2010年促使政府修法通過,新移民姊妹如果因遭遇家暴離婚,或是擁有小孩監護權,可以留在台灣。不過,目前法規以監護權來決定新移民是否能居留,顯示法律仍未將新移民視為主體。如果台灣籍子女孩滿20歲,擁有自立生活的能力,母親便必須離台;若想歸化,仍需照一般移民辦理,提出500萬財力證明。此外,外籍配偶如果遭遇喪偶,或不是因為家暴離婚,又沒有小孩,則必須在15日內離開台灣。曾有新移民與先生婚姻走到瓶頸,雙方協議離婚後,遭小叔檢舉婚姻不實,最後公部門選擇相信台灣人的指控而撤銷她的身分證。 四位姊妹則背著行李箱彎腰前行,並從箱中拿出面具戴上,並再戴上吊牌「微罪」、「協議離婚」、「無國籍」、「500萬」,最後扛著行李箱離開。 圖/張方慈攝婚仲公司將新移民姊妹商品化戲劇第二幕,台灣人阿偉在家人一再催婚之下,到「東亞紅娘國際婚仲公司」找老婆。仲介拿出一本相簿,陳列一張張年輕、漂亮的小姐照片「任君挑選」,還提出五大保證:保證處女、保證三個月娶到家、保證生小孩、六個月之內跑掉再換一個、十八萬全包。仲介誇張的言語搭配滑稽的音樂,呈現婚姻仲介如何將外籍配偶包裝成商品販售。演員解釋,許多人認為新移民姊妹明知道是買賣婚姻,仍願意來台,目的就是為了錢。事實上,這些廣告並不會出現在母國,姊妹們來到台灣後,才知道原來仲介是這樣廣告自己。在進入台灣家庭後,許多婆家還是認為姊妹是「用錢買來的」。 仲介誇張的言語搭配滑稽的音樂,呈現婚姻仲介如何將外籍配偶包裝成商品販售。 圖/張方慈攝面談檢視跨國婚姻真實性?不合理制度造成無國籍人戲劇第四幕則以綜藝節目實境秀「跨國婚姻大挑戰」單元來諷刺跨國婚姻境外面談的不合理狀況。劇中節目主持人模仿面試官,提出「有智慧、有深度」的問題,要求夫妻同時回答,以檢視婚姻真實性,阻擋跨國假結婚。問題包括太太昨天穿什麼顏色的內衣、先生身上哪裡有痣、結婚的第四道菜是什麼、先生在台灣的房子有多大等等問題。演員表示,這些問題看似荒謬,卻是在真實面談中,面試官曾提出的問題。夫妻回答不一致,節目工作人員便為夫妻掛上「免」、「談」字卡,呈現配偶即使有婚姻證明,甚至擁有小孩,只要沒有通過境外面談,婚姻是「一切免談」。戲劇中不斷出現姊妹帶上白色面具的橋段,象徵姊妹在無國籍狀態下,就像是沒有臉孔的人,既沒有母國國籍,也沒有台灣國籍。過去《國籍法》規定,移民申請歸化必須先放棄母國國籍,然而申請過程費時且限制重重,如果移民的財力、品行、婚姻不符規定,便會被拒絕,也難以恢復原國籍,頓時變成無國籍的國際人球。現行法規雖修改了「歸化必須先放棄母國國籍」的規定,仍要求移民必須在一定期限內放棄,且歸化後仍有五年觀察期,期間可以撤銷國籍。對於一般台灣人而言,擁有公民身分及相關權利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南洋台灣姐妹會成員邱雅青指出,沒有身分證和國籍證明的姊妹不但居住合法性成問題,也沒有勞健保保障、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證明;連辦理手機門號、上網訂火車票都受限制。雖然只有一兩個星期排練一次,演員表現卻相當專業。指導老師李秀珣表示,戲劇內容便是姊妹現實生活中的生命經驗,不需要特別去演。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