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鏡頭凝聚部落《技・憶》 石文心記錄鄒族kuba修建歷程
藝文
第1803期
鏡頭凝聚部落《技・憶》 石文心記錄鄒族kuba修建歷程
焦點
2024-12-13
【記者楊凱傑嘉義報導】「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kuba。」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學生石文心以紀錄片《技・憶》榮獲第11屆MATA獎紀錄片類首獎。該片呈現鄒族達邦部落重建男子聚會所(kuba)的過程,導演石文心透過鏡頭深入探索鄒族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 石文心原先經工作推薦,協助達邦部落記錄kuba的修建過程,在拍攝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達邦文化的獨特性,遂將零散的側錄片段重編成完整的紀錄片。石文心在片中帶領觀眾走進深山,見證族人如何依循傳統尋找合適建材。石文心補充,在鄒族的傳統習俗中,kuba主結構的樑柱須選用高大挺拔的樹木,象徵鄒族男子的堅毅和勇猛;覆蓋屋頂的毛草則必須選擇柔軟且富有韌性的種類,以此呈現鄒族婦女的溫柔與堅韌。石文心分享,近年因為環境開發,建材日漸稀缺,「土地被開發、森林大火、沒有人特別照顧這些植物,這些原因下材料越來越難找到。」 除了建造的紀錄,石文心透過訪談部落長老、參與修建的年輕人,呈現不同世代族人對文化傳承的情感,並帶出中、新生代的看法與價值觀。他也記錄了達邦部落女性在傳統習俗限制下參與修建kuba的過程。鄒族婦女Maya(化名)說道:「我們女性雖然不能直接參與kuba的建造,但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支持和守護我們的文化。」部落婦女除了負責準備族人們在重建kuba期間的飲食,也會注意各種禁忌和儀式,如在鄒族傳統中,為了保護女性,他們不能參與或觸碰某些建材,避免接觸到不好的氣息。 作為女性導演,石文心不能參與部分儀式,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完成紀錄片。由於非達邦部落成員,石文心起初難以融入部落生活,不過透過持續觀察、提問和與族人真誠交流,他逐漸和部落建立信任。「我的拍攝技術沒有很厲害,但很喜歡說故事,也很享受說故事的過程。」他表示,《技・憶》的創作初衷,是希望透過影像記錄分享鄒族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身為訪談者之一的吳伯文,是位北上求學的原住民,他說:「我今天為什麼想要學這些東西,真的只是我單純覺得我想要知道。」他認為,現代原住民青年因生活方式改變,只能從文化認同感出發,進一步了解原民文化,故如何以創新方式延續傳統文化,成為他思考的課題。MATA獎的評審亞威·諾給赫認為,石文心作品的配樂融合鄒族傳統和現代音樂元素,展現年輕一代的音樂才華與創意,正是其創新之處。
舞台劇傳達營養知識 舞樂交織呈現多元文化
生活
第1798期
舞台劇傳達營養知識 舞樂交織呈現多元文化
焦點
2024-11-08
【記者吳恒儀花蓮報導】「一天鹽巴六平匙!」站在集會所的屋簷下,演員們身著原民服裝,向部落長者們宣導飲食觀念。花蓮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攜手光復鄉冉而山劇場推出「2024營養花吃UP!」行動舞台劇巡迴列車,10月5日起從花蓮吉安好客藝術村出發,每週六陸續於光復、豐濱、瑞穗、富里、秀林及花蓮市演出,在10月26日來到巡迴最後一日。 行動列車停靠在各部落的集會所,能夠遮風避雨的室外半露天空間瞬間成為地方劇場,將演員與觀眾們凝聚起來。花蓮族群多元,劇本曲目因地制宜,準備了阿美、閩南、客家、布農等不同族群的歌謠,載歌載舞間穿插營養知識科普,並以「mipaliw」(註)阿美族部落勞動換工的互助精神融入生活情節,藉由劇中konayat賣膏藥的故事,喚起長者們的回憶。 註:阿美族語,「互助換工」之意。(資料來源:mipaliw共創都蘭計畫 ) 參與舞台劇演出的冉而山劇團成員,Karding和Sera皆來自阿美族,目前分別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和社會工作學系。Karding表示,自己從小便跟著劇場感受行為藝術,對藝術行政也頗有興趣,此次演出負責接洽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而Sera則提到,不同於以往行為藝術展演,「營養花吃UP!」是劇場初次嘗試穿插健康教育的純戲劇表演形式。「konayat在劇中作為串聯起故事的主軸,更用以達成衛教目的。」Karding說道。劇中靈魂人物konayat,在1950至1960年代穿梭在醫療匱乏的花東各部落送藥品,是長輩熟悉的歷史人物。 冉而山劇場作為「貧窮劇場」(註)並非代表貧困,而是希望在有限資源內激發更多可能性。團長 Adaw Palaf Langasan表示:「這裡是提供對行為藝術、戲劇等場域有嚮往的部落族人學習的團隊。」學生青年在行為藝術與戲劇表演中摸索內心,是更認識自己的過程。Sera來自花蓮的港口部落,他認為學生不僅為劇場帶來新的活力跟想像,也負擔藝術行政的重要角色。 註:與聲光華麗的「富有劇場」相反,強調演員的自我探索與顯現,剝去「外在人格面具」,以自己本貌面對觀眾。(資料來源: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李昀婷,同時也是行動舞台劇計畫的主要創作者,他表示營養師很常在據點裡給部落長者上課,呼籲日常多食用在地藜麥、糙米等,促進新陳代謝。他說道:「希望用蔥、薑、蒜和馬告、刺蔥等原住民香料,減少鹽巴的攝取,可以刺激嗅覺和味覺。」他也提到,因為上課效益有限,才發想出以較動態活潑的舞台劇形式,較能被長輩所接受。「以長輩們的思想、原有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切入,更能傳達我們的資訊。」李昀婷補充道。標語「少鹽少糖多全穀」貫穿全劇,現場觀眾兼社區志工的郭美玲認同表示,在據點工作時也能應用標語準備餐食、提醒長輩。 花蓮縣衛生局健康促進科長詹瑞慧認為,通過此次合作看到更多青年參與地方議題的可能,「是否可能與花蓮的慈濟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合作,我們都保持開放的心態。」他說道。Sera也表示:「學生可以思考、建立與自己所處土地的連結。」只有意識到自身與土地的聯繫後,產生的行動才是真實、自信的。
療癒之歌悠揚書房 吟遊樂人唱出美洲原住民文化
生活
第1769期
療癒之歌悠揚書房 吟遊樂人唱出美洲原住民文化
2022-10-27
【記者程心桃園報導】推開小門,走進獨立書屋,植滿綠意的空間映入眼簾。吟遊樂人許漪帶來的《災荒裡重生,人禍中見心。美洲祭行第二場-歌與故事分享會》(以下簡稱分享會),21日於桃園自心書房舉行,結合薩滿鼓、故事以及古調傳唱,帶領八位與會者感受原民故事裡的感動。 自心書房除了書本之外,店裡店外陳設的植物及擺設都各自成一格。 圖//程心攝許漪敲擊薩滿鼓作為開場儀式,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Jessica(化名)說道:「薩滿鼓的頻率每出來一次,我就會被擊到。」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薩滿鼓,鼓聲餘音震盪搭配悠悠吟唱,令他印象深刻。與會者圍成圓圈,隨著鼓聲震盪的頻率,有的緩緩地舞動身軀加入吟唱,有的靜靜閉眼聆聽。 活動開場,吟遊樂人許漪一邊吟唱一邊敲擊薩滿鼓,樂聲與人聲合而為一。 圖/程心攝本次分享會打破觀眾與講者之間的界線,透過自由吟唱與故事分享,重新反思現代文明的生活步伐。許漪引述他近日喜愛的書籍《帕帕拉吉!劃破天空的文明人:南太平洋酋長眼中荒謬的現代文明》來說明,文明人稀鬆平常的生活,在原住民眼裡卻是多此一舉,甚至成為枷鎖。他舉例,在美洲原住民的送禮文化中,給出禮物代表著對方「值得」,因此道謝對他們來說是多餘的。分享會中,許漪講述他行旅七年所看見的古老文化,他提到美洲原住民的和平煙斗儀式:「這是一項化解爭執的儀式,(煙斗儀式)其實是讓我們有一個理由找到異己,那顆願意和好的心,讓大家覺得可以不計前嫌。」美洲原住民認為,一個真誠的儀式或擁抱將勝過千言萬語。 現場與會者專心感受樂曲頻率,個個沈醉於吟遊樂人許漪的演奏中。 圖/程心攝許漪走訪美洲原住民部落,巡禮的過程中,他更感受到古謠的力量。「南美洲有一個講法叫做療癒之歌(Medicine Song),所以他們認為,當你能夠持續地歌唱,就能夠被治癒。」許漪相信歌曲有治癒人心的能力。自心書店老闆小海(本名曹乃云)笑著說,從他演奏古調的歌聲裡,可以感受到曲調的生命力,以及古謠療癒的力量,帶領與會者,聽見古老、悠遠的世界。
手作石板屋模型 傳承排灣文化
生活
第1684期
手作石板屋模型 傳承排灣文化
2018-10-17
【記者林奕辰台北報導】小孩將手中切割好的黑陶土一個接一個堆疊,眼神專注地看著即將完成的石板屋模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石室」團隊,於13日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原住民教育成果展,舉行排灣族石板屋DIY模型體驗活動,藉由手作石板屋模型展現排灣族石板屋的文化特色。 石室在活動過程中向民眾介紹排灣族石板屋的傳統建築技巧,讓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文化。 圖/林奕辰攝石室團隊由四位暨南大學的學生戴嘉懿、曾彥霖、陳琬琳、萬祖璇所組成。他們同樣來自原住民文化產業與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透過探索部落文化的課程中,意識到原住民文化傳承的危機。因此他們決定從傳統家屋模型製作開始,希望經由文創推廣原住民族文化。 為了還原最傳統的建築技藝,石室堅持用一個一個黑陶土堆砌而成排灣族石板屋模型。 圖/林奕辰攝不同於一般石板屋模型單純只採用一片片石板接合而成,團隊考慮到接合石板的過程易受傷,因此他們採用安全的黑陶土來代替。同時為了還原最傳統的建築技藝,他們堅持用黑陶土堆砌而成,取材也十分講究,團隊成員戴嘉懿表示,黑陶土取得不易,為了讓民眾有最真實的體驗,甚至必須跑到東部去取材。 石室想從教育小朋友開始,透過排灣族石板屋模型DIY,讓文化從小學習。 圖/林奕辰攝排灣族石板屋DIY模型體驗活動,吸引許多父母帶著小孩參與手作課程。戴嘉懿提到,他們不想讓傳統慢慢消失,因此決定先從小朋友開始培養對自身原住民文化的認知。成員陳琬琳更表示,雖然石板屋模型製作過程看似容易,但其實要注意的細節很多,「手夠穩的話可以做得很整齊,而且膠的量要足夠,否則黑陶土很容易掉。」 石室透過與小朋友互動玩遊戲寓教於樂,讓小朋友在過程中了解原住民文化。 圖/林奕辰攝石室團隊從排灣族石板屋開始,希望日後也可以發展一套所有原住民族群之傳統家屋DIY模型。藉此,他們想讓更多人從製作模中學習,並延續原住民獨特的文化之美。指導老師謝景岳說:「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做,從小延伸到大,增進自己對文化的認同。」 
遊戲結合部落生活 田間生活節展青年創意
生活
影音
第1684期
遊戲結合部落生活 田間生活節展青年創意
2018-10-17
【記者邱于瑄、王昱翔、倪旻勤屏東採訪報導】绚爛奪目的光影展、趣味解謎的實境遊戲,一群關心屏東縣禮納里部落的青年,自行發起「田間生活節」。透過展覽、遊戲等創意形式,講述不同以往的部落故事,讓民眾親近部落文化。在地藝術家羅秀妹表示,希望民眾對原住民文化不要停留在太制式的印象,如舞蹈、豐年祭等。跳脫傳統的歌舞表演,今年活動首度加入實境遊戲,將解謎元素結合魯凱族與排灣族的傳說故事。民眾可以扮演身處地底部落的小女孩,實際走訪當地的商店跟住家,透過與族人的聊天互動,逐步找出遊戲的破關方法。田間生活節策展者陳濬哲提到,實境遊戲的目的就是希望民眾能自在地走進部落,而非如同觀光團,被帶進部落。民眾陳柏源說:「它剛好可以帶著我們,就是部落走一趟這樣子,它這樣子我們,就是對整個部落的生活會更了解。」然而,由於活動是青年自主發起,加上展期拉長到一個月,儘管主辦單位已經向政府申請經費補助,但仍需自行籌備將近三分之一的經費。策展者林子雯透露,「其實我們常常都會有很大的掙扎跟爭吵,因為真的非常的不寬裕,我們又很想要做到一個樣子來。」儘管公部門提供的資金有限,但青年們仍舊透過自籌經費等方式堅持品質,未來也將持續運用創新的方式,帶領民眾認識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原住民文化。https://youtu.be/arBTPhoapRw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