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事】交織跨國情感 接待家庭計畫迎文化碰撞
生活
第1738期
【大學事】交織跨國情感 接待家庭計畫迎文化碰撞
2020-12-03
【記者周佩怡綜合報導】「要是無法當天慶生,有些國家只能允許提前,有些國家只允許事後。」謝雪玉接待境外生已有七年,過程中他學習到許多台灣習俗與他國不同之處,他以慶生日期為例,「台灣過生日只會提前過,所以會問問境外生的意願,但還是希望他們盡量能入境隨俗。」像這樣的文化碰撞、交流,正是「友善台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的目標。 境外生們穿戴上傳統服飾及頭飾,一字排開站在招親台上合影,現場一片和樂融融。 圖/教育部「友善台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全國計畫辦公室提供自民國99年規劃至今,「友善台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是唯一由中央政府主辦的接待家庭計畫,專門接待大專院校境外生。不論境外生就讀時間長短,皆符合申請資格。與一般常見營利、長期共處的寄宿家庭不同,接待家庭計畫除個人開銷,家庭與境外生不必支付費用。此外,由於考量現代家庭平日作息,以及期望保留給境外生更多隱私與自由,計畫提倡學生平日住在宿舍,再利用假日與接待家庭相約出遊。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研究所的印度籍學生安南・普雷特(Anant Preet)認為計畫形式彈性又免費,預算有限的學生也能參與。且接待家庭不需親自打點境外生的大小事,因而減少他們的負擔。 接待家庭與境外生跟著師傅的指導,將麵皮桿平、捲起、壓扁,增加鳳梨奶黃酥外皮的口感層次。 圖/教育部「友善台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全國計畫辦公室提供接待家庭需參與完整培訓課程,通過計畫審核才可以開始接待。家庭及學生透過網路、實體活動媒合,找尋興趣相近的對象。然而,層層關卡篩選仍無法保證配對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泰籍生何旭東提到,他上次與接待家庭配對後,僅偶爾與對方線上聊天,卻沒有實際相聚,「我只能一個人到處走走、閒逛。」雖然僅短期相處,有些接待家庭依然與境外生培養出深厚感情。接待逾30位學生中,謝雪玉與一位越南女學生情同母女。回憶起兩人相處的點滴,他眼眶泛紅地說:「我們感情真的很好,他會叫我媽咪,邀請我一起出遊、參加活動。」當兩人相識一年多時,謝雪玉因病接受治療,過程中頭髮漸漸掉落,越南生見狀,便毅然決然剪去一頭長髮,送給他訂製假髮。此舉深深感動謝雪玉,兩人現在仍保持聯絡。計畫推出至今並非一帆風順,計畫團隊多次碰壁。例如105年,計畫範圍從西部擴大至東部,讓境外生嘗試穿著傳統服飾射箭、圍圈高歌,體驗原住民文化。但是教育部「友善台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全國計畫辦公室執行秘書許郁屏坦言成效不如預期,「交通是最大的阻礙,所以東部活動參加人數較少。」地理位置與交通不便不單造成學生困擾,接待家庭亦深受其擾,擔心自己是否會被境外生當成利用工具。去年加入計畫的花蓮接待家庭張筑聿表示,他會評估境外生是否有心融入家庭,「如果是那種把我們當成免費司機、民宿的人,那我就不會去接待。」他舉例,他曾拒絕同時向他申請接待的三位境外生,「這樣他們容易形成小圈圈,不會跟我們交流。」相較之下,都市地區交通發達,有利家庭與學生響應計畫活動,或私下聯合出遊。且都市的外國人較多,接待家庭習慣與外國人相處,心態較開放,與境外生相處也較為熱絡。 郭元益糕餅博物館人員介紹台灣抓周文化,引起大家的興趣,紛紛拿起手機拍攝。 圖/教育部「友善台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全國計畫辦公室提供配合新南向政策,計畫106年決定開放新住民家庭加入接待行列。然而,許郁屏無奈地說明,現在加入計畫的移民家庭較少,其中又以東南亞家庭為主,「未來會繼續努力增加新住民家庭的數量與多樣性。」此外,今年因應疫情影響,計畫加速數位化,除推出線上接待家庭培訓課程,之後更有意拍攝影片,向尚未來台的境外生宣傳台灣友善的環境。
過氧化氫友善環境 優養化「藻」不到
新知
第1630期
過氧化氫友善環境 優養化「藻」不到
2016-09-29
水中孳生大量細微藻類,像一層綠地毯鋪蓋於水面上,稱為「藻華」。 圖/邱宜亭提供【記者楊旻蓁綜合報導】過氧化氫為家庭中常用的漂白劑、消毒劑,加入水中經過光照後也能幫助水源淨化殺菌。由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林財富為首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成果,證實過氧化氫有助於減緩水質優養化。因過氧化氫對環境來說是一種友善的氧化劑,在許多國家已用於控制水源含藻量,民間更有不少偏方將其用於水族箱除藻,但過往研究卻無從證實其破壞原理。林財富長期關心原水毒素與臭味的問題,水中代謝物是關鍵。以往自來水公司多用次氯酸鈉淨化水質,但卻無法分解水中代謝物,難以抑制毒素、臭味產生。林財富帶領成大環工所團隊花費近五年時間,持續進行實驗室規模研究,藉由觀測細胞完整性,研究過氧化氫破壞藻類的機制,並計算出能抑制「藻華」生成的實驗數據。研究過程中也曾遇過不少難題,參與研究的學生邱宜亭表示,現有文獻多針對單顆粒藻類進行研究,但實際在水體中的藻類卻以團聚型態居多,因此由單顆粒藻株實驗得到的氧化劑反應便無法適用於水庫中的團聚藻類。為了解決此問題,環工所研究團隊轉而關注如何分離成團藻類,也因此得到在不同水體環境下的氧化反應。該項技術目前與澳洲水質研究中心( Australia Water Quality Center, AWQC)合作,將數據結果直接跨國應用於小型水庫。然而,邱宜亭也解釋,因為每座水庫所含的有機物比例不同,若以實驗室規模的劑量直接投入,在分解藻類之前過氧化氫會先被有機物消耗,而無法達成功效。未來環工所團隊也將持續研發,希望找到可以直接應用於水體,從源頭控制藻類並降低優養化的風險。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