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國際
第1737期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2020-11-26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19日於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以下簡稱中大)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後簡稱:港區國安法)》施行後首場大規模香港獨立運動。學生透過網路平台號召「畢業遊行」,超過百名中大學生穿上學士袍響應,聲援被扣押在深圳看守所的12名港人。校方報警並嚴厲譴責學生的抗議行為,原本友好的師生關係出現裂痕。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於19日穿上學士袍、戴上《V怪客》的面具、手舉「反送中」標語,聲援扔被關押在深圳的12名香港人。 圖/袁弗農提供19日原為中大畢業典禮,校方考量疫情影響,於13日臨時決議改為線上舉行。學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畢業生們戴上經典反極權電影《V怪客》面具,手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布條,並高呼「一息尚存,抗爭到底」、「毋忘義士,釋放十二」等口號。他們於原定舉行畢業禮的地點合唱《願榮光歸香港》、拍攝畢業照。遊行路線經過去年中大保衛戰中警民對抗的重要地標「二號橋」,部分學生也於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部分學生於畢業遊行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圖/《新報人》鄧澤旻提供學生的舉動引發學校關注,除中大保全全程監控遊行過程、要求學生解散外,校方也二度發出聲明表示,大型人群聚集已觸犯限聚令及《公安條例》,為防情況失控已通報警方。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National Security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以下簡稱國安處)接手調查,於20日派出大批警力搜查中大校園,意圖查明抗議學生身份。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取消實體畢業典禮,發起「畢業遊行」。 圖/艾瑞克提供中大校方與學生的關係轉折於此顯現,去年中大保衛戰時校方協助學生與警方協調,並承諾保護學生。然今年中大學生欲於11日舉行「中大保衛戰」一週年特展即遭到校方強硬反對,要求學生撤除宣傳海報。中大學生在匿名平台「CUHK Secrets」投稿表示,校方報警的做法摧毀了學生和校方之間的信任,學生大感憤怒和失望。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校方二度嚴厲譴責並報警處理,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進入校園搜查抗議學生身份。 圖/pixelimageshk提供中大學生M(化名)認同也感謝校方去年的作風,他表示過去僅管校方未曾公開聲明支持學生運動,仍擔心學生受傷被捕,如抗爭期間段崇智校長曾親上前線與警方談判,也曾要求調查警察對中大同學犯下的性暴力案件。M指出,同學們理解大學遭政權施壓的難處,但如今言論空間遭限縮的校園、與政權聯手的校方讓他們大失所望,「比起去年對準學子胸膛的子彈,今年的校警合作對中大及中大同學帶來更不可挽回的傷害。」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梁啟智說明,中大素來以自由學風聞名,校園政治運動頻繁外,學生也經常在畢業典禮表達政治觀點,「這次不同之處在於大學主動報警,和之後國安處進入校園調查。」中大教師K(化名)透露校方持續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包括政府法規、校友評論與企業捐款縮減,《港區國安法》實施也導致校方作風改變,校園內不得出現任何抗議文宣,爆發抗議行動也須立即報警處理。K表示即便如此,校方在處理校園內的政治行動時仍應保持中立,「應秉持學術自由的立場處理,尊重不同意見。」 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多名警員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搜查,尋找被不明人士塗鴉塗污的位置並拍照記錄。 圖/pixelimageshk提供香港受疫情與《港區國安法》頒佈影響,各地抗爭行動大幅銳減。中大學生M認為「反送中」抗爭是實現一個時代覺醒的方式,卻也造成中大同學的傷痛,「一年過去,被捕同學及香港人每天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未被捕的也背負深深的自責和創傷後遺症。」他指出畢業遊行代表著即使在大環境的壓迫下,中大學生並未忘記過去一年的抗爭歷史,「這令身為中大學生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新詩述自由重要性 林薇晨籲眾關注香港
藝文
第1715期
新詩述自由重要性 林薇晨籲眾關注香港
2019-11-28
【記者劉書妤綜合報導】揮旗吶喊、硝煙彌漫和警民對峙,這是近期香港街頭常見的場景。今年剛從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畢業的林薇晨,以7月時對反送中運動的心情,創作新詩〈粵語課〉,希望群眾關注香港時事,這首詩也拿下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組三獎。 反送中事件使林薇晨認知到自由對於台灣和香港的珍貴性,因而創作新詩〈粵語課〉,作品獲得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組三獎。 圖/林薇晨提供詩作開頭描寫教學粵語的課堂場景,林薇晨因喜愛香港歌曲而開始學習粵語,對他來說,這幾個月的反送中事件如一門現實的粵語課。林薇晨提到,香港的政治與文化本就難以切割,他也說:「都是因為香港有高度自由的政治背景,香港的藝文創作才能如此蓬勃。」因此,〈粵語課〉未直接描寫衝突場面,而講述香港文化中的經典明星,例如張國榮、王菲和陳奕迅。後半段話鋒一轉,「可是香港有時又很遠很遠/遠到只是一則新聞頭條」,暗喻部分人士對反送中事件漠不關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生林予茜觀察,很多人並未重視香港現況,他說:「這首詩最大的張力在於它的對比,雖然只是『很近很近』、『很遠很遠』的差別,卻點出這座島嶼上人們矛盾的心態。」讀者謝佳璇則認為,這首詩委婉地呼籲大家為香港發聲。而結尾再次回到課堂,林薇晨寫下「當教師說:學習語言的第一件事情/記得發出你的聲音」,他強調,人人都能為了自己渴求的生活有所作為。政大長廊詩社的社長、傳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黃奕馨說:「練習對不公義的事發聲,即使難免怯懦,我們不能習慣黑暗,認為噤聲是理所當然。」每個人的力量或許微小,凝聚在一起也不失為一股巨流。無論是持續關注、參與或發起連署皆可,重點是不因習慣而對現況麻痺。對林薇晨來說,〈粵語課〉描寫7月時香港的情況,他並未想以這首詩概括整起反送中事件。林薇晨說:「事情不斷地發展,但我的作品已凝結在當時的時空。」他指出此首詩寫於四個月前,過往的事態與現今已不可同日而語。比起詩作,他更希望讀者直接關注香港和台灣的時事,若讀者閱讀此首詩後,感到憂傷或義憤填膺,他期盼這些情緒轉化為聲援的力量,而不只讓思緒停留於詩作。 林薇晨的寫作靈感多來自生活,遇到感受深刻的事情,他便會提筆紀錄。 圖/林薇晨提供附錄:〈粵語課〉◎林薇晨當年的粵語課我們坐在課堂上諦聽遙遠的香港教師的方框眼鏡偶爾反光映照出九龍塘的模樣當教師說:三碗半牛腩飯一百碟粵語九聲也會色香味俱全.我們練習將口形撐開開出一朵一朵洋紫荊花吸引語言的飛鳥前來從那漂浮於海上的香港小鳥略微呢喃偶爾拍著自由的翅膀離開粵語偶爾離開我們又回來每次銜著一點香港.香港有時很近很近近到就在耳朵裡哼一首歌陳奕迅、王菲、張國榮、藍奕邦、my little airport在過於心酸的青春的深夜裡那些男男女女以粵語陪伴需要電台的人.可是香港有時又很遠很遠遠到只是一則新聞頭條彷彿彼岸的命運將不會降臨在我島報社的相機拍到那些抗議與傷痕說粵語的香港人以粵語指控、求告、呼籲我們能夠說些什麼?(我們能夠幫忙他們說些什麼?)(我們能夠幫忙我們說些什麼?)社會是一間七嘴八舌的教室緘默如何能夠等於美德.然而在現實的粵語課上嘴唇業已衰敗成枯枝語言只是停棲在枝椏上的鳥兒歛著理應蓬勃的羽翼唱不起來飛不起來飛起來的只有橡膠子彈、催淚瓦斯、胡椒噴霧只有嘩嘩然的水柱灑成漫天滂沱大雨因為有些時候雨傘也難以抵禦時代的沖擊.當年的粵語課我們坐在課堂上努力聽講聽完整個春天與夏天最後學到的東西或許不多唯有一件事情難忘當教師說:學習語言的第一件事情記得發出你的聲音
港衝突致學期中斷 各大學助台生返國銜接
校園
第1714期
港衝突致學期中斷 各大學助台生返國銜接
焦點
2019-11-20
【記者白欣綜合報導】香港多所大學因警民衝突,自13日起,部分學校宣布停課或提前結束學期,以保障學生安全。為因應香港局勢,教育部於15日啟動完整的留港台生返台學習銜接措施,並依照《重大災害地區學生升學優待辦法》,協助有需求的學生於國內大學接續課業。截至15日,已有22間大學表態願意協助,如國立成功大學、國立陽明大學等校。 香港多所大學發生警民衝突,部分學生死守校園,以捍衛大學校園自治自由。好鄰舍北區教會舉行祈禱會,呼籲教育界人士「覺醒」保護學子,並讉責警方濫暴行為。 圖/Benjamin Yuen, Kevin Cheng@ USP United Social Press 社媒提供據《經濟日報》16日報導,1021位赴港大學讀書的台生,已有594位返國。成大副教務長羅偉誠表示,歡迎有意願的留港台生就讀成大,並會與該生原就讀的學校校方協調,讓學生在成大修習的學分能納入原學分計算。至於有意歸國求學的學生,成大也將比照教育部辦法安排轉學手續。此外,羅偉誠補充,若學者或研究者有意歸台,成大校方也將提供研究場域與資源。而同樣願意提供協助的國立交通大學表示,已有家長詢問相關事宜,為保障學生課程銜接順暢,將於下週開放原在香港讀書的台生、港生、外籍生,以隨班附讀方式至學校修課,並提供宿舍床位給有需求的學生使用。對此,來自香港某大學的學生A(化名)表示,目前有在觀望台灣各大學的短期訪問生或附讀生計畫,但不考慮需轉換學分的方案,「因為香港各大學的安排多是調整作業和考試的計分比重,並不會直接丟失學分。」且A說明,留港學生大都已習慣全英文授課環境,因此,若下學期照常開學,將返回香港繼續完成學業;如未照常開學,則傾向考慮轉至其餘海外大學。A表示,現階段就當作回台放「比較長」的寒假,學校課業上需收尾的部分,A打算在家自學,自行完成後續課程。同樣在港求學、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K(化名)則說:「香港的朋友還在擔心今天會不會吃到『TG放題』(註),我們哪有心思去享受『假期』。」K表示,回台後近一、兩個月應會嘗試找實習或兼職,並繼續在台參與相關聲援香港運動,「我不想讓香港人覺得(港)中大的台灣人是拋下他們『逃』回去的。」註:TG為Tear Gas,催淚彈。放題意為吃到飽。目前香港局勢仍不穩定,但香港各大學已對學生本學期的學分進行相關安排。港中大於學校網站公告,將在13日即時結束學期,校方將成立特別小組,處理有關本學期的科目評核以及學習支援的詳細規畫。而香港大學14日發布消息,暫停校園内的教學活動,並將所有學習改爲網上進行,讓學生可繼續完成課程和學習進度評核,相關考試也將在網上舉行,或用其他考核方式取代,詳細安排會再另行通知。 香港近期局勢未穩,警察不斷向示威者射擊,並向示威者和記者無差別噴撃,眾人爭相走避。 圖/ Jimmy Lam @ USP United Social Press 社媒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於13日公告學期即時結束,將成立特別小組處理科目評核,以及相關安排。 圖/取自香港中文大學學校網站
校園連儂牆延燒 在台陸生籲理性溝通
校園
第1710期
校園連儂牆延燒 在台陸生籲理性溝通
焦點
2019-10-24
【記者支琬清台北報導】自香港展開「反送中運動」至今,全台有多達49間大專院校於校內設立連儂牆以聲援香港,但也因學生政治立場不同,校內頻傳衝突,包含中國遊客撕毀國立台灣大學校內的連儂牆,及中國文化大學、義守大學中國學生(以下簡稱陸生)和香港學生(以下簡稱港生)間的肢體碰撞等。近日,國立政治大學校內出現「反連儂牆」,文宣內容疑似為陸生撰寫並張貼,提倡理性溝通、聲援合格執法的香港警察等。此文宣在僅不到一週內收到其他學生的積極回應,文宣和紙條布滿三面牆,形成全新的討論空間。 學生在新「反連儂牆」的下方以金屬油漆筆作畫,並擺上警察執法時會使用的器具,希望更多人能關注香港警察執法失當的問題。 圖/支琬清攝連儂牆,又稱藍儂牆,最早出現於西元1980年代捷克共和國(簡稱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修道院廣場,因學生在牆上塗寫披頭四樂隊的歌詞以及約翰.藍儂風格繪圖得名。內容多為當時捷克群眾對共產政府體制的不滿,後衍生為表達青年抗爭的象徵性符號。 國立政治大學原先連儂牆設立於綜合大樓,近日疑似為中國學生所張貼的新「反連儂牆」,內容為支持香港警察合理執法、要求理性溝通。 圖/支琬清攝「連儂牆原本的意義不是支援香港,而是大家都可以自由發表言論的地方。」政大新聞學系學生黃彥晨認為,連儂牆並非只為香港反送中運動服務,而是象徵言論自由的精神。對於全台大專院校紛紛設立連儂牆,陸生小越(化名)讚賞台灣學生關注中國香港情勢的態度,他指出一個能提供多元意見和思想的平台,對於長期處於一言堂環境的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字條上相較於舊連儂牆,出現許多不同立場的聲音,無論是表達自己看法或是回應他人立場,牆上呈現更多元的意見。 圖/支琬清攝曾參與社會運動的政大社會學系學生丁鈞佑,對連儂牆則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言論張貼是對一個公共空間的佔領和展示,連儂牆雖歡迎不同意見的張貼,但實際上不同意見出現時,容易被主流意見的文宣「包圍」。丁鈞佑也提到,聲援香港反送中的連儂牆是號召支持及抗爭的手段,而非與他人「意見交流」或「達成共識」的平台,陸生的想法並不容易被主流意見的學生們看見。因此當出現疑似陸生張貼並撰寫的文宣時,丁鈞佑抱持正面態度,他說:「我們可以開始討論香港人的暴力抗爭是否合理等實質議題上進行辯論,而非停留在『你怎麼可以撕我東西』的層次上跳針或鬼打牆。」陸生S(化名)也說:「不論民主牆、連儂牆,一面『牆』的政治立場難免是有偏向的,因此不能保證所有言論都有自由,而且在上面得到充分的聲張。」但他也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S認為,發表「支持獨裁政府限制言論自由」的言論不應屬於言論自由保障的範疇。 不少意見以詼諧戲謔的方式呈現,將原先張貼紙張包圍,並放上「新中國言論改革示範區」標題。 圖/支琬清攝提到因連儂牆校園內產生的各種衝突,陸生S很無奈,表示並非所有陸生都如台灣媒體的報導,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有破壞言論牆的行為,有不少陸生同樣追求普世的自由及和平價值,期望學生能互相理解。香港學生燕霧彈(化名)認為攻擊及破壞行為是阻止他人表達意見的行為,希望不同意見的學生能面對面交流,他說:「港生與陸生之間一直有一條無形的線,但如果知道對方想法差不多,也可以當朋友。」 反連儂牆的出現引起學生關注,不同意見的學生也張貼文宣與字條,以匿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或理念。 圖/支琬清攝政大法律學系學生、學生會會長柯嘉偉指出,與反送中立場不同的學生自行張貼文宣,而非使用暴力衝突是政大學生展現另一種對話的高度。政大秘書處主任秘書張其恆表示,學校尊重合法表達意見的自由,也期望學生能營造理性討論及溝通的學習環境。而無論是來自中國、香港或是台灣的學生,皆期待不同立場的學生能彼此溝通及互相了解,不因他人立場與自己不同而暴力相向,理性溝通才能達成真正的言論自由。政大野火陣線社長、同樣就讀法律學系的林冠甫表示,希望台灣學生能多傾聽來自不同背景的意見,「因為民主不是只有一種聲音。」 政大野火陣線的社長與社員對「反連儂牆」抱持正向樂觀的態度,認為不同意見的學生也能理性表達自己的意見。 圖/支琬清攝
【社論】《禁蒙面法》效用低 公平處理警民衝突才是關鍵
國際
第1708期
【社論】《禁蒙面法》效用低 公平處理警民衝突才是關鍵
2019-10-12
為因應持續在香港發生的暴力示威,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引用香港《緊急法》制定《禁止蒙面條例》,並於5日凌晨12時正式生效。此舉不但無益於解決衝突,反倒讓示威升級,上個周末香港陷入瘋狂的混亂中。《中央社》報導指出,香港《禁蒙面法》的出現,被反對者批評,不但無效反倒會引起更大民怨,果不其然周末仍有大批港民戴上面具。即便林鄭近日表示,任一條法律都要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但若她真有意恢復香港平靜,立再多法都不會有用。  林鄭月娥宣布5日正式實施《禁蒙面法》,此舉不但無法達成林鄭所期待的終止暴力,反激起港民怒火,戴上面罩上街抗議。 圖/黃俊培提供全球經驗顯示《禁蒙面法》效果有限《禁蒙面法》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法案,香港版本也並非所有法案中刑責最高的。歐洲近年因恐怖攻擊事件頻傳,各國紛紛設立法案,禁止人在公開場合穿著遮住面孔的服裝,其中涉及對宗教的侵害及剝奪意見表述之自由,也成為該法最爭議的點之一。各國訂立《禁蒙面法》的原因略有不同,有些國家受恐攻影響,例如2017年的奧地利、及2019年發生連續爆炸案的斯里蘭卡;有的則是因國內抗爭而訂立該法,如歷史最為悠久的美國,早在20世紀農民運動,就因有人戴上印地安頭飾攻擊執法人員,而讓該法令誕生。立法原因雖有些微差距,但目的大多是讓執法者在暴力場面下,可以辨識攻擊者的身分,藉以嚇阻暴力份子,然而事情卻不如執法者想像的如此簡單。以德國為例,德國在1985年開始實施《禁蒙面法》,即便如此暴力示威也並未減少。研究德國歷史的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鐘子褀就曾在BBC的報導中提到,德國即便實施該法,1985至2001年的暴力示威並無顯著的改變。實施最久的美國也是,歷史總會不斷重演,不論是過去3K黨的集會活動或是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即便有零星幾人被捕,但貌似都不會讓人民因此「不蒙面」上街。藉全球經驗回頭看香港,實施該法是不可能阻止港民抗爭的決心,不論是為保護自身,或蒙面僅為象徵性符號,只要人多,警察根本無法全數逮捕。在上個週末仍有許多市民戴起口罩上街,結果逮捕77人僅有兩位被起訴,顯見《禁蒙面法》僅能殺雞儆猴,並無法達成林鄭期待的「終止暴力」。不負責的媽媽讓孩子自己打架既然《禁蒙面法》目前看來無法平息民怨,林鄭若要終止一切勢必將採取進一步動作。然而將近四個月,自稱自己是香港媽媽的林鄭月娥,始終展現極其差勁的管教方式。若將香港目前存在的對立雙方視為互看不順眼的兄弟姐妹,林鄭便是那個只疼其中一方的偏心媽媽。她絲毫不願意關心她不愛的那一方,所謂的「社區談話」也僅是做做表面功夫。林鄭會做的,只有像剝奪壞小孩的玩具這樣的處罰方式。倘若《禁蒙面法》無法使狀況好轉,一種可能是林鄭將採取更極端的限制手段,包括可能禁通訊軟體、禁上街遊行等。即便他個人宣稱暫不會再援引《緊急法》再祭出新條例,但任何人都無法預估這個「暫時」會多快結束。另一種,則是幫示威者貼上更多負面標籤,讓分化的香港社會更加分裂。《禁蒙面法》便是將示威者不得不戴上保護自身的面罩,變成「罪犯」標籤的一種手段,即便警察不抓,也足夠讓一般市民擔憂眼前的蒙面者,是追求公理正義的示威者,亦或只是展現暴力的破壞者。林鄭的首要任務是改變偏心心態要想終止這場暴力,林鄭勢必得放下偏見,好好傾聽別的孩子要的是什麼。自6月反送中遊行開始,近百萬人上街理性舉牌,到如今五大訴求暴力抗爭,林鄭一再錯過港民釋放的訊息。即便因政治因素讓林鄭有無法下台的苦衷,但港警執法暴力應是身為特首的林鄭可以處理的項目。十幾周的抗爭,港警不當的執法行為,港府若有心早就應該處理。然他們只是不斷為示威者貼上標籤,結果就是港民尋求無門,像無法信任父母的孩子,最終只有反抗一途。林鄭若有心處理一切,首要就是在處理港民與港警違法事件上都要秉公處理,如此才有再度開啟對話的可能,也才有機會和平終止,否則林鄭目前的作法無疑只是要讓港人自相殘殺。
港生不畏強權 上街反《禁蒙面法》
國際
第1708期
港生不畏強權 上街反《禁蒙面法》
焦點
2019-10-10
【記者陳妍如、萬巧蓉綜合報導】旺角地鐵站出口火光熊熊燃燒,戴面具的示威者注視著滿目瘡痍的街道,各地的衝突聲讓香港的夜晚不再寧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4日緊急訂定《禁止蒙面規例》(以下簡稱《禁蒙面法》),以行政命令禁止市民在集會遊行時蒙面或遮住臉部特徵,引起民眾強烈不滿。大批抗議者於6日發起「反緊急法百萬大遊行」,手中高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譴責政府違反立法程序、強硬發布法令。 示威者在香港旺角的地鐵站出口焚燒雜物,藉此抗議香港地鐵與警察。 圖/黃俊培提供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以下簡稱特首)林鄭月娥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以下簡稱《緊急法》),越過立法機關投票表決的程序,直接頒布《禁蒙面法》,於5日正式生效。香港恒生大學學生小蘭(化名)指出,政府使用《緊急法》可能導致未來出現嚴重濫權,「只要以緊急情況、危害公安的名義,特首很可能再訂出其他規例,像是宵禁、社群與通訊軟體審查、私人財產充公等。」港人認為此舉已牴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令民眾擔憂未來可能會走向戒嚴時期,但林鄭月娥否認香港進入緊急狀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丁丁(化名)強調,港人各司其職,在運動中力挽狂瀾,「即使往後要面臨暴動罪的十年刑期,我們也在所不惜。」面對《禁蒙面法》的限制,抗議群眾仍堅持在集會中配戴口罩及面具,許多學生組織也盡力協助在抗議中受傷、被捕的民眾,更在校內發起罷課,希望能與校方對話。香港僑生范宋鍾(化名)觀察,從「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以下簡稱反送中)運動以來,大學生就是街頭宣傳的主力,常在衝突的第一線。而學生組織間彼此頻繁地聯絡、流通物資,也使他們能比一般民眾更有系統地合作、動員。《禁蒙面法》實施後,香港各級學校被要求禁止學生和教職員戴口罩,並須回報蒙面人士的數目、姓名,此舉形同監視校園,受到全民大力批評。小蘭坦言,他見過很多年紀較輕的抗爭者,才中學一、二年級卻已站在抗議的最前線,「戴著口罩的他們是成熟果敢的勇士,脫下口罩後卻只是青澀單純的小朋友,他們還是會害怕上學遲到、功課沒交。」丁丁提到,自己13、14歲時還在追偶像劇,現今中學生的青春卻是面對槍林彈雨,「我告訴自己,為了他們(中學生),我不能放棄。就算被捕,我希望我能站在他們前面,盡全力守住香港的下一代。」 在香港大角咀,戴著面具的示威群眾拿走了放在路邊的竹竿、並佔據馬路。 圖/黃俊培提供參與「反緊急法百萬大遊行」的民眾蘇子(化名)解釋,為避免遭警方的催淚彈嗆傷,口罩、防毒面具是必要的防禦。根據規例,民眾若違反規範,最高將受一年刑責或2.5萬港幣(約新台幣10萬元)的罰款,但警察因具有「職業需求性」可以合法蒙面。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說明,若要辨識港警身份,可透過警察身上的編號或委任證來確認,然而在集會抗爭期間,部分港警並未配戴可供辨認的編號及證明,使得許多市民對警方失去信任。從百萬人上街的「69反送中大遊行」至今,港人抗爭已來到第五個月,香港各處依然動盪不安,警民衝突不曾間斷。丁丁分析,抗議能長期發展是因為多數市民的覺醒,「港共政府漠視民意,我們完全沒感受到政府的誠意,只見政府一直以『白色恐怖』打壓我們。」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中國承諾一國兩制50年不變。「但兩制早已被一國吞噬。」他認為港人這幾年來面對政府控管加劇,明顯受壓迫,因而現在選擇用行動控訴政府。 示威者4日於香港中環發起快閃遊行,抗議香港政府通過《禁止蒙面規例》,集會中示威者正在燃燒一張慶祝中國國慶的旗幟。 圖/范宋鍾提供9月25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外交委員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該法若實施,美國將加強監督香港的自治狀況,也能對打壓香港自由的人士實行制裁。此案可望替香港自治打上一劑強心針,目前尚待美國眾議院討論及表決,港人對此多抱持高度期待,更有人在遊行時高舉美國國旗表示支持。《禁蒙面法》已使許多民眾喪失對林鄭政府的信任,抗爭初期的口號「香港人,加油!」也從此轉變成「香港人,反抗!」沒有人能預測這場長期抗爭何時會落幕,但丁丁堅定表示:「香港人,應該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撐香港反極權 學生自發遊行上街
校園
第1707期
撐香港反極權 學生自發遊行上街
焦點
2019-10-02
【記者王品淇台北報導】身穿黑衣,在袖子上貼著「撐香港、反極權」的黃色貼紙,參與本次遊行的民眾高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9月29日,為支持香港反極權遊行和五大訴求,由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台灣公民陣線、香港邊城青年,以及台灣學生聯合會發起的「929台港大遊行-撐港反極權」活動,於立法院旁的濟南路上舉辦。 除了五大訴求,台港大遊行也主張,拒絕「一中和平協議」,希望台港同學能「齊上齊落」,並且期盼台灣政府能提供港民庇護機制。 圖/王品淇攝隨著香港反送中事件越演越烈,警民衝突不斷增加,迫使市民提出五大訴求,分別是:徹底撤回《逃犯條例》修例、撤回612遊行暴動定性、承諾必不追究反送中抗爭者、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警方濫權濫暴,以及全面落實雙真普選。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目前僅同意退回《逃犯條例》。 遊行當天陣雨不斷,在遊行最前端的學生們即使衣服被淋濕仍高舉著布條。 圖/王品淇攝儘管當日天候狀況不佳,本次遊行仍超過十萬人上街支持,其中不乏許多關心反送中議題的大學生。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藍榆茜提到,在本次遊行中,最為關注的議題,除了五大訴求之外,就是「兩岸和平協議」。藍榆茜說:「我不是很熱衷社會運動,但擔心往後可以自己發聲的機會更少,想把握上街為關心的事情講話的機會。」同樣關心和平協議的還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陳宇恩,他說:「(反送中)這件事跟台灣很切身相關,需要大眾更了解和平協議背後的意義。」 參與遊行的香港民眾多數拒絕採訪與被拍攝,其中一位香港學生舉著文宣說:「這就是我們的聲音。」 圖/王品淇攝就讀中國文化大學運動與健康促進學系學生李翊綾,則更關注港生受教權的議題,「身為學生不能因為被逮補,被剝奪讀書的權利。」今年九月初,發生三起在台留學港生,因參與示威遊行,於香港境內遭警方逮捕,導致學生受教權遭影響的事件。對此青民協秘書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生張育萌主張,如再發生相關事件,青民協將會找尋非政府組織,一起向香港政府遊說。台學聯理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陳估熊也表示,台學聯聯合該校學生會,協助聯繫教育部及大陸委員會,並提供公關處理辦法。反送中議題延燒至台灣校園,已不是新聞。近日頻發生中國學生攻擊香港學生,或是黏貼應援反送中便條紙的連儂牆遭撕毀的案件。陳估熊說明,這類事件較難處理,若事件發生當下,沒有直接舉報,較難追究責任。面對這類案件,各大學紛紛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會提出「撕一貼百」,將西子灣隧道貼滿聲援文宣。文大學生會與校方於9月26日在校內建設「學聲牆」,並制定出嚴厲的張貼規則,像是限制言論內容不得人身攻擊。不只讓港生貼反送中文宣,讓陸生也能在該處貼上國旗,保障雙方的言論自由。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