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85期
質疑政治正確 黑白影像引思辨
2018-10-26
【記者王昱翔台北報導】錯落的光線下,黑白照片中的人們低頭凝視手機,無視周遭充滿政治符號的布景,彷彿置身場景之外。就讀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的莊向峰和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的王怡婕,以作品《Political Correctness》表達資訊傳遞過度快速,使人錯亂。該作品入圍2018台北國際攝影節新銳獎學院組,20日起將於中正紀念堂一樓展出。「資訊就好像一道強光每天攻擊我們。」莊向峰解釋,《Political Correctness》中的手機光經由後製強化,以超乎現實的亮度直射照片中人物的視線,象徵現今手機的資訊傳遞過度快速,使得人們無力解讀資訊。莊向峰說明,在快速且簡單化的訊息轟炸下,人們省略思辨過程,時常形成單一立場的同溫層,進而淪為講求政治正確的一言堂。 莊向峰刻意以後製強化手機光效果,使其傳達資訊快速「攻擊」人們之意。 圖/莊向峰提供《Political Correctness》以黑白色調呈現,莊向峰表示希望降低色彩干擾,使畫面中的政治意象不過度直接傳達,留給觀眾停頓與思考的空間。他指出,不論是婚姻平權或國族認同議題,皆常因政治正確的氛圍,致使議題失去應有的思考與討論。「要叫老榮民接受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除了很難之外,還很殘忍。」莊向峰認為,傳統觀念改變需要時間,不應遭受過度偏激地對待。「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最大的不同是,藝術家不站在第一線,他的框架要更廣一些,不要太預設立場。」莊向峰認為藝術家不應在作品中放入個人立場。因此,他將聖經和彩虹旗並陳拍攝,呈現婚姻平權議題的正反兩方,讓觀眾自行解讀。此外,展場刻意設置垂直牆面的立體展板,將同性與異性婚姻照片分別置於展板兩面,以凸顯議題的一體兩面與多樣的觀看角度。 作品中刻意將聖經、彩虹旗、保險套、指險套等不同立場的象徵物並陳,希望能夠使作品本身立場持平。 圖/莊向峰提供新銳獎策展人鄧博仁認為《Political Correctness》手法特別,展場布置、燈光皆表現專業。觀展民眾羅偉嘉表示,能從照片中聖經和保險套並陳的設計,感受到同一議題的立場反差。另一位民眾鄭美愛則坦承,雖然有注意到作品的安排,但不曉得其中意涵,她說:「一般看展的人不會想得到(作者理念),還是需要有人解釋。」 莊向峰在展場前,向民眾解釋照片中將各方立場並陳的細節。 圖/王昱翔攝
藝文
第1637期
捕捉跳躍瞬間 《飄浮少女》鏡頭下暫離現實
2016-11-16
(左起)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秘書長洪志傑、評審郭英聲、傅爾得、沈昭良、策展人鄧博仁在新銳獎評選前合影。圖/鄧博仁提供【記者李恩台北報導】「2016台北國際攝影節」攝影新銳獎12日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展出入圍作品。其中,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不分系學生羅唯芳在14項作品中脫穎而出,以《飄浮女孩》系列作品榮獲特別獎。她也是此次攝影獎中唯一的台灣得獎者。 羅唯芳《飄浮女孩》系列作品於 2016台北國際攝影節榮獲評審特別獎。圖/羅唯芳提供羅唯芳找來親朋好友協助拍攝,同時也進入鏡頭成為被拍攝者,在高架橋、公園、屋子等空間,透過跳躍營造飄浮感。「在拍攝的時候,卻發現飄浮這個狀態其實因人而異的。」羅唯芳認為,飄浮是尋求一種解脫,在輕飄飄的感覺下逃離世界,也因此以為會帶來負面、無奈的影像訊息;但拍攝過程中,卻發現飄浮的狀態下,大家感受到的是快樂與趣味,羅唯芳也因此領悟到攝影當下不同角度的情緒與感受。 羅唯芳走進鏡頭,親自感受飄浮的片刻。圖/羅唯芳提供 「飄浮原本對我而言是負面的。」羅唯芳攝影時卻在捕捉飄浮之際,體驗到跳躍的愉悅。圖/羅唯芳提供羅唯芳表示,《飄浮女孩》的靈感來自香港歌手王灝兒(JW)的同名歌曲〈飄浮女孩〉。其中一段歌詞寫著「無感覺定比空虛更空虛,吃飽氫氣飄出去。」羅唯芳認為,面對人生中像死結一般的事,是否也可以像這樣吸飽後飄出去,再也不管一切。因此希望透過飄浮的狀態反映對人生的無奈,並藉由攝影捕捉跳躍瞬間飄浮的既視感。 羅唯芳《飄浮女孩》系列作品以懸掛呈現,透過光影交錯展現靜態中的「飄浮感」。圖/鄧博仁提供「透過飄浮的狀態宣示年輕人對社會的看法,用新一代的幽默表達情緒是很有趣味的。」評審郭英聲認為,羅唯芳的作品代表新一代台灣人的情感,也與此次攝影節主題中「痕跡」的元素不謀而合。在台灣攝影各世代的軌跡,展現現代學子的攝影風情與厚度。入圍展覽中也展出中國與台灣的院校學生作品。評審傅爾得表示,中國近年來在社會、政治以及生態環境上都有巨量的改變,因此攝影作品多會著重於探討社會及國家本身的樣貌;台灣則主要展現自身內心的情緒及對人生的感受,透過作品也可看見兩國在不同環境下的時代差異。此次攝影獎突破先例讓社會組與院校組作品共同競爭,策展人鄧博仁認為,攝影不該受制於年齡與經歷,期許以作品來做平等的藝術展現。「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鄧博仁引用魯迅〈故鄉〉的一段話作為此次展覽的開場語,他認為路是人走出來的,就如同攝影不該是依循著同樣的模式,而是努力開創自己的攝影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