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臉部辨識入校園 台權會憂學生個資外洩
校園
第1708期
臉部辨識入校園 台權會憂學生個資外洩
2019-10-09
【記者黃宥綺綜合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 (後簡稱台權會)於9月26日召開「人臉辨識進校園,師生隱私誰來顧」記者會,針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運用在臉部辨識系統提出擔憂,認為會造成師生個人資料外洩等隱私問題,台權會呼籲教育部應訂定具體規範措施,防止學生個資外洩的疑慮。 台灣人權促進會召開記者會,針對校園引進人臉辨識系統提出質疑。 圖/台灣人權促進會提供據台權會統計,目前共有八所大專院校曾使用,或仍使用人臉辨識系統,多數用於圖書館門禁管理,唯獨國立清華大學曾使用於課堂點名及記錄上課互動情形,其他學校則多用於圖書館管理人員進出。以弘光科技大學為例,從民國107年12月開始測試系統,108年6月正式啟用於圖書館及宿舍門禁,系統每0.03秒就能偵測出學生身份,且正確率高達99.5%。弘光科大圖書資訊處主任段翰文表示,學校圖書館引進臉部辨識系統是基於便利性,學生們不必在進出圖書館時,邊抱書籍邊找尋學生證;宿舍則是基於安全性,當有陌生人靠近門口時蜂鳴器會發出聲音警示,有效協助舍監管理,並且提高學生安全保障。 弘光科技大學啟用人臉辨識系統,學生進出圖書館時系統會自動偵測。 圖/段翰文提供弘光科大化妝品應用系學生黃鈺庭認為,宿舍使用辨識系統雖有個資疑慮,但能防止有心人士拿證件進出,對宿舍安全有幫助,但黃鈺庭也表示,人臉辨識是否安全,校方並沒有針對該系統對學生做說明,例如學生照片是否可能被用於其他用途。弘光科大學生會也表示,學生們反應系統上的照片學生的曝光造成部分學生困擾,「有學生反應說照片都被後面的同學看光。」除弘光科大外,中原大學也於107年圖書館引進臉部辨識系統,就讀中原心理系學生黃詩婷表示自己未註冊申請,認為使用人臉辨識進出不具必要性,一般學生證進出就可以。而心理系學生陳彥蓉則有申辦使用,他表示雖能使用辨識系統出入圖書館,但借還書仍需要學生證,除方便性之外並無其餘功用。 透過人臉辨識系統的設置,學生進圖書館螢幕馬上辨識,方便學生進出。 圖/段翰文提供針對校園使用人臉辨識,台權會數位人權專案經理何明諠表示,學校基於安全理由使用,但師生長期暴露在人臉辨識系統下,系統會蒐集並記錄師生行蹤,恐造成監控情形。何明諠要求校方應提出證明佐證校園臉部辨識系統非使用不可的原因,「現今雖是資訊自主,但個人資料是受否人監督或未來是否遭到濫用無從得知。」段翰文則說明系統使用完全尊重個人意願,若同學沒有任何意願,可使用學生證入館,並沒有任何影響。對於個資疑慮,段翰文說:「基於學校整體資訊及系統安全要求,校方會避免發生任何資料外洩的問題。」他補充,學校依個資相關規定,系統規範也符合國際個資稽核標準,且合作廠商亦完成個資教育訓練及簽署相關保密協定,避免個資外漏及洩密,以及保護相關文件。 2日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在接受立法委員尤美女質詢時,已承諾會盡快處理人臉辨識相關議題,但尚未給出具體承諾,何明諠強調,近期台權會將會寄信了解教育部處理狀況,且呼籲教育部應明訂校園禁止使用人臉辨識系統等相關規定。
台權會公布首份網路透明報告 體檢台灣網路安全
新知
第1603期
台權會公布首份網路透明報告 體檢台灣網路安全
2015-10-18
台灣人權促進會於5日舉辦「台灣網路透明報告成果發表論壇」,多位政府官員皆列席參與。 圖/趙安平攝【記者趙安平台北報導】西元2013年史諾登揭露美國政府的稜鏡計畫之後,國家監控人民隱私的問題,受到全球社會的重視。本月5日,史諾登向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爆料,英國政府可透過加密簡訊入侵人民的手機。6日,歐洲最高法院基於美國境內伺服器恐怕無法保障個人隱私的疑慮,撤銷了「安全港」的協議。未來歐盟與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等平台的自動交換訊息可能會被暫停,影響鉅大。為避免民眾的個人隱私受到侵害,歐盟採取了行動。那麼台灣的網路安全是否能讓民眾安心呢?本月5日台灣人權促進會公布了「台灣網路透明報告」(Taiwan Internet Transparency Report, TITR),並邀請民間團體及政府官員一起來檢視台灣網路言論自由及隱私權的保障現況。 台灣人權促進會專員何明諠(右)。 圖/趙安平攝台權會於2014年中開始著手進行「台灣網路透明報告」,主動向中央政府機關聯繫,取得政府機關索取網路個人資料、要求移除特定網路言論的現況,並提出改善建議。根據台權會的調查,台灣政府在2012到2014年間,保守估計已發出過4908次索取網路個人資料、1234次起下架網路言論的要求,且其中有將近95%的要求成功獲得業者配合。 2012到2014年,至少發生了4908次的個人資料索取數,其中警察單位約佔77%。 製表/台灣人權促進會  2012到2014年各單位索取網路個人資料的理由總覽。 製表/台灣人權促進會 2012到2014年,至少發生了1234次的移除言論次數,其中經濟部約佔97.8%。 製表/台灣人權促進會 2012到2014年各單位移除言論的理由總覽。 製表/台灣人權促進會台權會台灣網路透明報告計畫專員何明諠指出,台灣是繼香港、韓國之後,第三個由民間推動網路透明報告計畫的國家,政府也因此公布了不少資訊。他並呼籲政府落實資訊透明化,讓台灣的網路使用者也能有權利知道自己的個資如何被政府利用。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執行長吳國維也表示:「政府單位應該要從人民的角度出發,保護人民的隱私。」他並呼籲政府機構在索取個資時應遵循一定的規範,且應盡告知義務,讓人民知道自己的資料被那些單位利用。「政府單位在使用完資料後,是否有安排相關人力處理?」他認為政府對資料的處理方式應該要更公開透明。台權會建議,政府應建立相關行為的統計格式,並定期公開數據,讓資料能夠透明化。而政府在索取網路個人資料或移除網路言論時,應明確化其法律依據、執行機制、作業流程、稽核與救濟程序,以降低業者的法律風險。 延伸閱讀: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網路透明報告》 史諾登再爆:AT&T協助華府監控手機、郵件甚至聯合國(關鍵評論網) 史諾登:英情報單位可侵入民眾手機(中央通訊社) 小蝦米扳倒大鯨魚 奧地利青年告贏臉書(中央通訊社) 系統難保隱私權 歐洲法院打臉美國無力保護個資(風傳媒) 
貨貿犧牲民生經濟 民團籲暫緩談判
生活
第1604期
貨貿犧牲民生經濟 民團籲暫緩談判
焦點
2015-10-13
民間團體手舉道具和象徵中國監視的眼睛圖卡,反貨貿與卡式台胞證。 圖/洪與成攝【記者洪與成台北報導】「停止貨貿談判!」「抗議卡式台胞證!」經濟民主連合、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台灣人權促進會等非政府組織,11日在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前召開記者會,透過短講、遊行、行動劇及「驅邪儀式」,抗議政府偷渡《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並反對可能侵害人民隱私的「卡式台胞證」。貨貿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下的貿易協定,以降低兩岸貨品關稅障礙為目的。今年9月,貨貿剛完成第11輪談判,預計年底完成談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夏立言與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14日將於中國廣州舉行「夏張會」,貨貿即是會談重點。對此,黑島青成員莊丹榕質疑,去年三一八學運要求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如今立法未完成,政府又要簽貨貿,形同黑箱再現。 黑島青成員莊丹榕批評,監督條例尚未完成,政府就開始洽談貨貿,是再現黑箱作業。 圖/洪與成攝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也擔心,貨貿只為部份財團帶來利益,卻犧牲基層農工。他指出,民國100年起,政府爭取的出口中國免關稅項目包括石化、面板、汽車,及工具機。工具機被中國列為民族工業而無意開放,石化、面板、汽車則由台灣十大家族財團所經營,一旦貨貿談成,這十大財團將成首要得利者。反觀中國要求台灣降稅的產業包括農產品、紡織等民生產業從業人口眾多,一旦中國低價農工產品大量傾銷,基層農工生活將大受打擊。然而,政府卻未告知人民貨貿帶來的衝擊,也沒有由得利者補償受害者的「社會團結措施」,無法化解少數獲利者和多數人民的對立。賴中強強調,當政府簽定貿易協定時,未讓人民充分了解可能影響,就是黑箱作業。 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批評,政府如果沒有清楚向民眾說明貨貿可能的衝擊,就是黑箱作業。 圖/洪與成攝賴中強批評,總統馬英九的對中政策已失去人民信任,應暫停貨貿談判,待明年大選後,由新國會通過監督條例,再由新政府重新談判。賴中強也呼籲,應制定「貿易調整援助法則」,降低貨貿對特定產業的衝擊。賴中強舉例,加拿大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時,顧慮國內酪農業將受到衝擊,即對酪農提供補償措施。除貨貿外,本次夏張會也將討論今年9月全面啟用的卡式台胞證。台權會秘書長邱伊翎表示,卡式台胞證具「無線射頻辨識功能」(RFID),可隨時追蹤台灣旅客行蹤,有侵害人民隱私的疑慮。現場同時上演行動劇,描述台灣旅客使用卡式台胞證後,行蹤遭監控的情況。邱伊翎呼籲馬政府,應針對卡式台胞證向中國嚴正抗議,可以貨貿為談判籌碼,抵制這項可能侵害國人隱私的措施。 現場演出行動劇,描述卡式台胞證上路後,一旦入境中國,「習老大」隨時都看著你。 圖/洪與成攝記者會結尾並舉行「驅邪」儀式,將寫有「敕令停止貨貿談判」的符咒貼在聯合辦公大樓外,呼籲陸委會暫緩貨貿談判。賴中強強調,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通過後,被排除在外的中國面臨經濟發展減緩壓力,將加快貨貿談判進度,因此再不抗議就來不及了。未來經民連將要求各政黨候選人表態,也會持續關注談判情況。莊丹榕也說,黑島青等NGO將視貨貿談判進度,採取進一步行動。 民眾將寫有「敕令停止貨貿談判」的符咒貼在聯合辦公大樓外,呼籲陸委會暫緩貨貿談判。 圖/洪與成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