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生成你想要的空總!文博會結合AI邀民共創園區藍圖
生活
第1781期
生成你想要的空總!文博會結合AI邀民共創園區藍圖
焦點
2023-09-27
【記者蔡愷恆台北報導】2023台灣文博會於22日至10月1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舊空軍總司令部,以下簡稱空總)開展。在「打開空總 X AI多重未來」的展區內,有虛擬人物與民眾互動,同時讓民眾透過AI生成圖像,嘗試規劃空總未來發展。主辦方期盼全民參與描繪空總園區的藍圖,而非僅仰賴府方。民眾鍾念晟興奮地指向螢幕説:「第一次玩生成圖像,停不下來。希望空總可以用我的設計圖!」 展覽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主辦,由實踐大學設計學院 VISION BASE、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主任王俊雄,以及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主任陳威志策劃。 圖/蔡愷恆攝「打開空總 X AI 多重未來」依照動線規劃成三個展區:都市脈絡與歷史更迭、文化空總的多重未來和AI建築家共創想像。民眾一進展場會先看見空總背景與發展沿革,接著在展場中間有虛擬人物引導參展者思考空總建築計畫。再朝展間走去,民眾就能透過AI圖像生成,點選關鍵字以形塑想像中的空總樣貌。 透過發展成熟的AI工具協助大家參與,讓民眾可以點選,把想像投射在電腦螢幕上。 圖/蔡愷恆攝除了設備和展品,展覽也希望用氣氛和美感形塑出「未來感」。磚塊建造的傳統建築搭配科技混音的背景音樂迎接大眾,聲音效果十分震撼。展方透過展區外觀與聽覺設計之間的強烈新舊對比,昭告空總悠久的歷史背景以及往後的嶄新樣貌。展覽角落規劃小影廳,螢幕播放著AI生成空總的動畫,並以飛機視角自由穿梭於各種風格和素材的空總角落。在充斥現代化的視覺元素螢幕前方,展方擺放類似傳統流水席鐵板凳供民眾休息、觀賞影片。民眾陳建君因此深受啟發並笑道,「這個地方這麼科技化,但他竟然選擇用傳統的鐵板凳?」 民眾鄭維庭說明,視覺呈現很精密,會比較容易把情緒跟感覺帶入在展覽裡面。 圖/蔡愷恆攝主辦方經過考據後設計展場的虛擬人物角色,描繪台灣的人口組成、族群年齡和背景等等,藉由虛擬人物的興趣向民眾闡述未來空總規劃,如喜愛插花的長者便希望能增加更多靜態藝文活動。展覽協力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行銷推廣組成員黃孟琦表示,希望可以促發民眾的既定印象,「欸?原來也可以這樣想像。」設計者盡量讓角色代表所有台灣民眾,使參展者更容易帶入情境、參與思考空總未來。 展覽中只要一有圖片在電腦中生成,便會蒐集該影像並投影到牆壁讓大眾觀賞彼此的設計。 圖/蔡愷恆攝為了讓一般大眾也能投入空總將來的計畫,展方因此降低AI生成圖像展區的門檻。設計團隊把畫面變得更友善,僅需點選與拖曳螢幕上的方框,即可將想法具象化。在展覽現場,甚至有對年邁的夫妻透過女兒協助操作電腦,一起討論建築類型、材料及風格,成功生成數張影像後露出燦笑。這也呼應展覽冀盼不同年齡、專業和喜好的民眾共同加入規劃空總。 黃孟琦希望大家可以知道空總未來跟大眾有關係,而民眾也參與其中。 圖/蔡愷恆攝
實驗劇剖析愛 演譯少女的不可定義
藝文
第1693期
實驗劇剖析愛 演譯少女的不可定義
2018-12-21
【記者孫佾妘台北報導】地上布滿玻璃砂,蒙面男子手持噴漆,倒臥地上的少女們如復生般起身,他們操作調理機、吹頭髮、以火燒豬肉,最後褪下衣物,將自己的身軀與生肉貼合。具有作家、演員與編導身分,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的周曼農,執導系列作品《少女機器》,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陸續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演出,從經典作品與日常生活瑣碎的意象討論「少女」的不可定義。「我愛你,我愛你噢!」戲中少女們多次呼喊著。周曼農認為少女無論是對國家、上帝、手足,「總之就是有一種愛,一種莫名其妙、隱約模糊又稍微成熟的愛。」社會宣稱它用國家、家政系統來愛少女,但少女學研究對此仍存疑。不斷變化姿態的少女用「如果我說上帝是愛」、「所有人都說沒有關係」等台詞,翻轉出「愛」的不同意義。 開場三位少女倒臥在玻璃砂上,現場擺設有各式工具、豬肉和一隻黑貓。 圖/孫佾妘攝 蒙面男子以粉紅色噴漆對準光源噴灑,後沿途走動渲染整個表演場域。 圖/孫佾妘攝「存取失敗,請輸入有效字句,系統無法受理……」該台詞接續在好幾次少女獨白後,代表「機器」當機,其中包含不停轉變的少女特質,或欲進入社會卻失敗的退卻。周曼農表示,萬物都會有失常無法接收訊息的時候,「特別是提到跟愛有關,他們就當機了。」阻絕而無法溝通的狀態,在「愛」和「少女」世界中一直出現卻無法被說明。少女們最終說出:「不要凝視我,不要看我,不要愛我,忘了我,成為一個少女。」透過拒絕被愛,讓自己成為一個不被明確定位的少女。《少女機器》的研究背景「少女學」是個龐大概念。周曼農以戰爭時期為例,「少女」、「少年」所指的十幾歲的年輕人可能被當作小孩,也可能被視為大人,定位十分曖昧。他認為視覺藝術的展覽並不用分項傳達每個文本的意義,而是將其搗碎、再造。儘管抽離背景,本場表演中的角色仍有脈絡可循。如《少女機器》第一場中三位少女形象分別來自《哈姆雷特》的奧菲莉亞、聖女貞德、希臘神話中的安蒂岡妮,另外兩位男性則代表「少女恐怖份子」。 以溺死少女奧菲莉亞為形象的角色正在操作調理機並一一點出各式家政機器。 圖/孫佾妘攝 少女閱讀著與「愛」相關台詞,但不斷被打斷、干擾,坐起又被壓制。 圖/孫佾妘攝日本文化以「萌」一詞代表可愛的事物,是可被分析且大量複製的。因此在資本主義的生產線上,它把特定族群稱為「少年」與「少女」,開始針對他們生產商品和教育。這些年輕人具有尚未定型的潛質,周曼農說:「日本神風特攻隊中很多都是十幾歲的少年,在動漫中駕駛巨大機器人的也多為少男少女。」他解釋,唯有少男少女們尚未成熟的神經,才能與不同的事物連結和運作。因此他們的潛能可能被訓練成為社會的生產力,也可能變成一股革命的力量去推翻現有世界。扮演「少女恐怖份子」的兩位男演員即象徵少女順從與顛覆兩種力量,一位像賢慧的家政婦,在少女身邊煎肉、搬東西,帶有恐懼色彩的蒙面男子則不斷操作噴漆,將粉紅色擴散至全世界。周曼農說:「『機器』對我而言,基本上就是一個重新連結的概念。」在哲學上,機器可與世界上其餘事物連結而產生新的事物。一般森嚴觀點中世界有所分類,如男人永遠是男人、女人永遠是女人。但在機器的世界萬物皆可離開原先的界域,正如蝴蝶吸取花蜜,口器與花結合的瞬間,蝴蝶與花兩個個體便化為宇宙中新的複合體。「對我而言表演就是這樣,重要的並不是說故事或是一個角色,我的概念並不是那麼古典。」他認為,劇場就是一個很大的試驗場,透過事物變化激起的火花,去追求過程中發生的美學。觀眾陳品薇說:「看完之後還滿衝擊的,很多畫面和台詞都不是平常會接觸到的。」他認為,場地中充滿各種機器,演員時常拿起手機,彷彿勸說大家不要沉迷或依賴科技產品。觀眾吳昕芸則聯想到過去十年的日本電影,討論女性心理上的空缺,還有對於自己不著邊際的想像。此外,他認為劇中少女有如戰爭前後的對比,即使生活富足,他們仍對上帝呼喊,訴說心情卻無人回應,抑鬱欲尋求填補心靈的空缺。 肉在劇中有多重隱喻,但透過人類的裸體和豬肉的貼合,讓人體與肉回歸一個純粹的物質。 圖/孫佾妘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