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等比例再現廢棄空間 《1:1》紙上轉譯褪色記憶
藝文
第1770期
等比例再現廢棄空間 《1:1》紙上轉譯褪色記憶
2022-11-02
廢棄廣播電塔影像印在隨處可見的A3紙上,連接成一長條,猶如天梯。作品〈Ladder A3〉沿對角線橫跨整個展場。 圖/何予攝【記者何予台北報導】「希望在被拆除、被遺忘之前,你至少再看它一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生丘智偉舉辦個展《1:1》,在10月28日於臺藝大雕塑系實驗展場開幕,共展出兩系列作品,分別是以鄰近臺藝大的台北紙廠為創作對象的《Paper Factory》,以及結合攝影的空間裝置《Ladder》。 作品〈Paper Factory:A4〉以透片與燈管做成裝置,此次利用了空間中的排風口,空氣造成光線與透片的擾動。 圖/何予攝丘智偉以透片與燈管做成攝影裝置作品〈Paper Factory:A4〉,並在印有紙廠影像的透片中央,置入A4大小的空白。丘智偉認為,現實空間不斷在變動,但影像只能捕捉片斷,「留白、留出空缺,就會變成一個可以想像的空間。」放置在地面展出的作品〈Paper Factory〉,以1:1的比例將紙廠轉換為影像,再切分成4800份,從中挑選480張輸出成A4大小疊成一落,再將原先的4800張影像用投影機在紙面上快速輪播,回應持續變動的時空。丘智偉表示,過程中曾嘗試完整疊放4800張紙,但他認為高至大腿的紙堆,不夠符合紙廠即將消逝的狀態,「我想要讓他薄薄的、甚至被忽略。」他說。 放置在地面展出的作品〈Paper Factory〉,在紙堆上投影出紙廠影像,中間則快速輪播4800張照片。 圖/何予攝「我稱之為紀念碑,因為它去功能化了。它現在唯一的功能,就是勾起我小時候的回憶。」丘智偉將廢棄的廣播電塔影像放大至10多層樓高,印在隨處可見的A3紙上,連接成一長條,完成此次展出的新作〈Ladder A3〉。丘智偉談及自己與電塔的關係,是從兒時在父親車上收聽廣播開始,這個經驗養成他在通勤途中的聆聽習慣。然而,當他再次接觸到廣播電塔時,它竟已成為廢棄物,讓他感受到事物隨時間衰敗的衝擊。他選用有別於相紙或底片的影像載體,以隨意、輕薄的紙材傳達這些建築體不再被重視的處境,也呈現記憶容易被消耗、毀損的特性。 有別於一般藝術展場的觀看經驗,觀眾可以選擇繞過展品,也可以直接從作品上方跨越。 圖/何予攝在兩系列作品中,丘智偉玩轉影像呈現的尺度,為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官經驗。「這次展品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一樣的身體感。」現場觀眾吳宇軒表示,面對展場裡的巨幅展品和觀看一張照片的感受相當不同。臺藝大雕塑學系助理教授劉千瑋也說明,作品的尺度跟身體的感受是對應的,他說:「身體參與的方式很不一樣,好像真的踩進去某個場景裡。」「我轉化這麼多奇奇怪怪的形式,目的很簡單,希望他們再被看到一次。」丘智偉表示,他的創作對象就是一個即將消失的空間,總有一天,這些事物只能出現在其他地方,以其他的形式呈現。他更進一步說明,物件在遠離現場後,觀者的觀看體驗必然會不同,藝術家只能透過創作盡量還原空間之於個人的記憶與感受。 丘智偉將廣播電塔影像1:1放大,投影在牆面,作品〈Sky Ladder〉影像會不斷向上延伸。透過不同尺寸,塑造不同的身體感。 圖/何予攝
多媒材刻困獸   反諷人性貪婪
藝文
第1631期
多媒材刻困獸 反諷人性貪婪
2016-10-05
【記者周瑩慈台北報導】由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朝代畫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所首次合作舉辦的《彩雲間-2016雕塑計劃》,集結九位台藝大雕塑系所、一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學生藝術家的作品,自本月1日至11月5日在朝代畫廊聯合展出。多元媒材製成、各具風格的作品,打破常人對雕塑的印象。台藝大雕塑系研究所學生林冠君,以黑、白大理石創作〈馬卡茸-您說的是〉,毛髮象徵鹿茸,加上黑色、抓住毛髮的手及白色張嘴哀嚎的鹿揶揄公眾人物的失態,諷刺坐擁權力卻成為困獸的情景,以動物角度指出人類的貪婪。有別於林冠君以動物角度看社會,台藝大雕塑系研究所學生林辰勳,利用玻璃纖維、獸角、鐵、金箔、金漆等媒材創作〈告白劇場-境遷的冠冕〉。林辰勳表示,自民國104年開始利用像鐵鏽與金箔這種具衝突性的材料,白色的獅首象徵稀有珍貴,人類殘肢上是金箔及金漆,舞台卻是生鏽的鐵,「我覺得動物為生存而殺戮,但人類有時只是為殺戮而殺戮。」理性的戲謔手法、劇場式的呈現試圖傳達「隨著環境改變,人面對生存考驗的多重面貌」。觀眾台藝大雕塑系學生林永家認為,若能將作品中的金手去掉,感覺能讓觀眾對作品有更多想法。林辰勳則表示,不排斥觀眾塑造自己的想像空間,「但我會有我自己的解讀方式,希望回到一個最純粹的原點讓觀者發想。」 林辰勳作品〈告白劇場-境遷的冠冕〉,以理性戲謔手法、劇場式的呈現探討人的生存意識。圖/周瑩慈攝策展人台藝大雕塑系副教授宋璽德表示,雕塑展的藝術家通常年紀較長,這次參展的藝術家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你乍看之下看不出來,但這些作品都表現出『年輕人的想法』,這就是他們對社會的觀看角度。」展場從外到內,作品由抽象到寫實。展場分為兩層,走入地下一樓最深處,站立著一位眼神直瞪前方、身上佈滿刺青、約180公分的全裸女體,這是台藝大雕塑系研究所學生洪瑞翔的作品〈刺紋畫〉。不同於其他藝術家的抽象展品,洪瑞翔喜歡且擅長塑造寫實的人體,然而作品也蘊含無形理念,「像作品身上具有強烈裝飾性的圖案,都是在暗喻人們對刺青的刻板印象。」 洪瑞翔作品〈刺紋畫〉,寫實手法呈現人體肌肉線條。圖/周瑩慈攝「雖然這個聯展規模不大,展場稍小導致作品數量少,但藝術家及作品都是精選。」觀眾台藝大雕塑系學生饒珊羽說。宋璽德則表示在本次展覽之前,每位藝術家已經先後舉辦兩個月的個展,未來也將繼續這個雕塑計劃。 展場一隅。圖/周瑩慈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