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善良有可能平等嗎?論唐寶寶事件中「鋒利」的同理心
校園
第1772期
【社論】善良有可能平等嗎?論唐寶寶事件中「鋒利」的同理心
2022-11-24
一名唐氏症患者(以下簡稱唐寶寶)日前至某炸物店購物,因忘記帶錢而無法付出40元,炸物店老闆與唐寶寶交涉無果後,決定報警處理。該事件被上傳至臉書社團與各大媒體,網路輿論迅速發酵,部分民眾惡意檢舉炸物店並留下大量負評,最終,炸物店不堪輿論重負而拉下鐵門,Google評論上也顯示該店永久停業。支持唐寶寶的民眾,多是基於對身心障礙者(以下簡稱身障者)的同理心而採取行動,同理心是促進個體或集體換位思考的推動力,為何在唐寶寶事件中,反而成為傷害他人的驅動力?因此,同理心能否「平等」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面對弱勢族群時,大眾常願意提供更多資源與同理,以達「齊頭式平等」。在唐寶寶事件之初,無論是社群平台、報導標題,大多持「唐寶寶受欺負」、「只為40元就報警太誇張」、「得理不饒人」等觀點。直至炸物店關門,並傳出炸物店老闆不堪輿論壓力,炸物店老闆頓時成為輿論弱勢後,攻擊言論才轉向。值得反思的是,當大眾追求齊頭式平等時,是如何衡量自己要給予弱勢多少的資源與同理心,這件事是否可能被量化?答案顯而易見是否定的,如「唐寶寶比起炸物店老闆弱勢多少」等抽象問題,並不能被準確地換算成弱勢所需要的資源多寡。最終,所謂的追求齊頭式平等,只能淪為大眾合理化差別同理心的說法。那麼,以立足點平等對兩者進行換位思考,難道就是唯一正解嗎?不能說這個概念對所有事情都適用,但在唐寶寶事件中,立足點平等會是個更合適的選擇。尤其在事件中,大眾屬於資訊不對等的一方,其他如「炸物店老闆是否知道對方為唐寶寶」、「炸物店老闆本身的身心、經濟狀況如何」等變因不明的情況下,比起齊頭式平等,立足點平等更能給予兩造同等的尊嚴,也更能避免換算障礙或劣勢為同理心時發生的誤差。從唐寶寶事件中可見,造成傷害的癥結點在於部分民眾過激的行為,即使出於同理心,但仍可能對當事人造成難以抹除的傷痛。同理心並非救贖蒼生的萬靈丹,同理之前,不妨審視自己究竟是換位思考,還是出自同情與憐憫,避免造成對方不必要的心理傷害。「社會需要更多同理心」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控訴著社會有時過於理性、冷酷的那一面。但在發揮同理心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自己「為何而做」、「如何去做」,以及「如何做才不會錯」。同理心是一種能力,而同理是一種行動,擁有能力後,我們更該懂得如何正確地行動,莫讓同理心成為我們對他人扣下板機的理由。
【社論】臺大憾事:那些同儕無處安放的同理心
校園
第1737期
【社論】臺大憾事:那些同儕無處安放的同理心
2020-11-26
幾天前,台南一位女童從自家公寓三樓墜樓。一旁的水電工提前發現雙腳懸空坐在窗台的女童,並出手接住了他,女童免於一死。倘若是你,你能發現身旁的人正處在墜落的邊緣嗎?知道如何伸手接住他嗎?此處「墜落邊緣」指的不僅是物理上的女兒牆邊,更是自殺意圖者內心的崩壞、失序。根據研究,自殺從決定到真正作出行動,只要十分鐘的時間。上週的國立臺灣大學校園內,短短五天中,就有三位學生面臨這痛苦與解脫交雜的六百秒,在對旁人而言再尋常不過的午後,試圖結束年輕的生命(後來其中一人生還)。對於臺大學子身上的發生的憾事,各界人士,評論者、教授爭相提出看法及解方。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以「我們的大學,需要改變」為題,從課務改革、選才機制等面向,嘗試為事件歸因,提出因應之道,其中包含將導生費用挪做改善心輔資源之用(想法源自臺大工商管理學系主任郭佳瑋)。臺大校長管中閔在給師生的公開信中,承諾改善硬體的自殺預防措施及軟體的心輔資源,此外也要求導師立即聯絡導生,關心近況。 接連三起學生自殺案,使臺大校園彌漫低迷的氛圍,心輔中心也曾藉公開信安慰處於低落情緒中的臺大師生。 圖/林琮恩攝兩位臺大教授不約而同提到大學的「導生制度」,惟看法有所不同。然而,導師與學生的距離還是不比休戚與共的同儕。改善導生制度,不如讓同儕伸出手接住這些受苦者來得及時。把導生經費轉作心輔資源的做法固然好,但是未必每位潛在自殺者都有意願走進諮商室。事實上,根據研究,自殺者中患有精神疾患的人僅佔少數。另外,單就臺大來看,目前設有近50位心輔老師,比例遠高過教育部規定的每1200位學生一人。儘管如此,學生苦苦排隊等候諮商的情況仍然時有所聞。導生經費投入,多聘用幾位心輔老師,恐怕仍難以解決等候時間長的問題。簡而言之,不論改善導生關係,抑或導生經費的挪用,雖然立意良善,卻是緩不濟急的做法,無法成為受苦的學子的及時雨。或許,在改善導師制度、彌補心輔資源缺漏的同時,對於大學校園自殺意圖者的關懷也應該回歸日常, 在最貼地的同儕關係中尋求改變。《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撰,書寫精神疾病的專書《成為一個新人》中,受訪者台灣自殺學會常務理事廖士程提到,自殺者從意念生成到意圖嘗試行動期間,每一階段都會釋出求救訊息。這樣的前提下,周遭的同儕若能察覺求救訊息,適時、適當的伸手相救,會不會許多生命就能免於殞落呢?可惜的是,不是每個人對於憂鬱、心理或精神衛生議題都有興趣,遑論深入探究其中複雜的成因與現象。同儕間的同理之心並非不存在,只是不知如何行使。不但沒有辦法察覺求救訊號,也不知道怎麼伸出助人的雙手。國內現行的大學教育中,心理、精神衛生相關的基礎課程確實相對匱乏。與英、美許多大專院校相同,部分國內大學會在新生訓練中,加入心理健康工作坊或講座。然而單次、政令宣導的形式,無論深度、成效都十分有限。不分科系皆可選修的通識及整開課程中,雖有心理主題的課程,例如政大的通識課程「心理與生活」即是一例,但授課內容多是心理學相關、較為生硬的學術討論,對於精神疾病和自殺防治的現況及實務、案例著墨較少。 國內大學之精神衛生教育多為講座形式,臺大雖設有「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通識課程,然而修課名額僧多粥少,無法全面普及。 圖/林琮恩攝若是「精神/心理衛生教育」普及化,不只停留於巡迴講座等形式,而是設立課程,甚至納入必修,讓每個學生了解精神衛生、助人者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及概念,雖然不可能使人人都變得如同執業的心理諮商師一般專業,能夠協助精神疾病患者或情緒受苦者完全康復,但至少能夠感知同儕發出的求救訊號,必要時知道如何伸手;自殺念頭產生、需要求救時,也了解如何表達同儕較能意會。如此一來,大學校園內或許就能少一點自殺案例。《性別平等教育法》已在台推行超過十五年,若以此為鑑,可在《自殺防治法》或《精神衛生法》之下,訂定大學教育方面的推行細則,甚或另訂專法,全面普及精神衛生、自殺防治教育。藉由這樣的教育,學生能對受苦者多些同理,學習助人的精神及心法,一方面如同前文所述,能防治自殺,達到「治標」的目的,一方面則具有改善人際網絡的「治本」效果。 檢討、改善校園心輔資源的同時,若同儕間的同理與陪伴也能並重,或許能接住多一些受苦中的學子。 圖/林琮恩攝事實上,除了臺大,其他多所大學也在近期接連傳出學生自殺的遺憾消息。在校園心理諮商資源、升學體制、頂大光環等巨大脈絡成為媒體及大眾急於檢討的對象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個體的生命經歷,忽略了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位自殺者都承載了生命中難以勝數的苦痛,或許旁人很難真正感同身受。透過對心理、精神衛生素養的基本認識,或許就能讓同儕間的理解編織成一面溫柔的安全網,接住一個個搖搖欲墜的靈魂。 《大學報》關心您,再給生命一次機會。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全年24小時無休)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以靜物比擬身障者 VR體驗盼增民眾同理心
藝文
第1713期
以靜物比擬身障者 VR體驗盼增民眾同理心
2019-11-13
【記者劉書妤台北報導】想像走在街上被路人投以歧視眼光,這是身心障礙者的日常。作品〈像畫的植物like plant like painting〉於9日在「玖樓 9floor 」展出。創作者、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的洪子如期望民眾關注身心障礙者所受的心理傷害,讓觀眾戴上VR(virtual reality)頭盔,體驗身心障礙者的生活。 〈像畫的植物〉於9日在台北玖樓9floor 展出,現場以簾幕和燭光營造溫暖而神秘的氛圍。 圖/洪子如提供洪子如將作品命名為「像畫的植物」,他認為,人們常把身心障礙者當成畫作或植物相處。不能動彈卻有意識的人如同一幅畫在觀看世界,而植物有生命,人卻還是把它們當物品一樣對待,「但他(身心障礙者)是活生生的人類,有自尊、情感與知覺。」洪子如沉痛地說。VR裝置體驗者的角色設定為身心障礙者,當體驗者戴上頭盔後,與外界隔絕使體驗者感受到孤獨,也能專注於劇情中。洪子如運用360度視角,呈現出四面八方的故事,並採用定鏡的拍攝手法,以表達身心障礙者不得任意移動的事實,他們只能在固定位置,如畫或植物般地注視一切事情發生。 導演洪子如希望能打破視覺中心論,人的眼睛構造讓人們習慣往前看,因此在劇情中,他安排主要故事線發生於後方,強迫觀眾回頭。 圖/劉書妤攝劇情共有三種場景,分別在菜市場、醫院及畫廊,觀者能感受到三種不同的情緒。最初的場景為人聲鼎沸的菜市場,買菜的婦人及魚販的眼神寫滿厭惡。接著場景轉換至醫院,視野中兩位護士對床上無法動彈的病人肆意訕笑,甚至在病人面前親熱,視病患為無物。體驗民眾、政大法律學系學生江翊柔說:「病人躺在床上毫無生氣,但護理人員卻在一旁不正經地玩鬧,這個對比感很強烈。」 此次活動的海報。菜市場裡人來人往的民眾對身心障礙者露出厭惡的眼神。 圖/洪子如提供而在畫廊內,則能感受到被過度關注的心情。導覽員本為兩位民眾介紹畫作,突然三人轉向鏡頭,投射出饒有興致的目光,像在審視一件物品。在影片結尾,西裝筆挺的上流人士拉著紅布條,簇擁在身旁合照。洪子如解釋,他曾看到公益團體為得到新聞曝光率,把身心障礙者推到鏡頭前拍照,他說:「身心障礙者有權利不被拿來消費,不受特殊眼光看待。」「重要的不是語言,而是情感的流動,這件事比惡語相向更可怕。」洪子如語重心長地說。他認為多數群眾不至於以肢體傷害身心障礙者,最傷人的其實是人們的眼光。體驗民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陳冠頴也表示,多數人不會歧視身心障礙者,但可能也未意識到自身冷漠或過度關心的態度會傷害到他們,他認為這便是導演想傳達給民眾的想法。 導演洪子如與體驗者說明劇情概要和創作理念,期望民眾關注身心障礙者歧視的議題。 圖/洪子如提供
止痛藥另一副作用 美研究發現會降低同理心
新知
第1626期
止痛藥另一副作用 美研究發現會降低同理心
焦點
2016-05-18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止痛藥會降低人的同理心。圖/Flickr用戶Stuart Dootson【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服用止痛藥能夠緩和疼痛感,是頭痛時的救星,但可能降低你的同理心。根據《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10日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心理系研究發現,市面上許多止痛藥中含有「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會降低服用者的同理心,使服用者看見他人受苦時,會低估他們所感受到的痛苦。研究團隊操作兩階段實驗,第一階段以80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請半數受試者服用含有乙醯氨酚的液體,另一半的受試者則服用不含任何藥效的百憂解(Placebo),並不告知所有受試者他們服用何種藥物。等待一小時藥物開始發作後,所有受試者閱讀八個短篇故事,故事中有人物受苦,例如有一個故事描述一人手臂遭刀子砍傷見骨,也描述父親過世的痛苦。接著團隊讓受試者以一到五級的量表,評斷閱讀故事時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評估故事中主角所受的痛苦。研究發現,總體而言,服用乙醯氨酚的受試者評估主角的受苦程度,遠比服用百憂解的受試者還低,可見服用乙醯氨酚會讓人低估他人所受的痛苦程度。該研究中也指出,有神經學理論認為,大腦中感受自身痛苦,以及感受他人痛苦的心理機制是互相重疊的,而此研究在神經化學層面上證實該理論。根據《科學日報》報導,研究主導人、心理系教授博登‧偉(Baldwin Way)說:「同理心很重要,根據該研究結果,如果你在服用止痛藥後和伴侶吵架,你可能會很難理解自己所作所為是如何傷害對方。」但目前他們尚未研究出為何乙醯氨酚會降低同理心。藥師黃廣明表示,市面上常見的止痛藥,主要包括含有乙醯氨酚的普拿疼、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鴉片類的止痛藥。乙醯氨酚能阻斷腦中疼痛的傳導。阿斯匹靈則是抑制前列腺酵素,降低疼痛感。嗎啡等鴉片類藥性較強,屬於管制藥品且具成癮性。黃廣明指出,止痛藥不是萬靈丹,若有經常性頭痛,仍需至醫院求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