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4
影音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影音
遊蕩犬貓衝擊生態 千人發聲促政府行動
2024-11-14
校園
【社論】重理輕文是趨勢還是歧視? 「文組無用論」成適性發展阻礙
2024-11-14
新知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2024-11-08
新知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藝文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71期
「嘉」入造反行列! 雜學校攜在地組織創新教育
2022-11-17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紅桌由廟口一路延伸至馬路,不同教育組織在桌前向民眾介紹團隊成果。「嘉義市造反教育節」翻轉教育博覽會舉辦於展場的形式,由創新教育平台「雜學校 ZA SHARE」與嘉義市政府合辦,活動包含論壇、展覽、工作坊等,以綏靖侯嘉邑城隍廟為主場地,結合五個衛星場域,於12、13日登場。 嘉義市造反教育節以綏靖侯嘉邑城隍廟為主展場,利用辦桌的方式融入地方特色,吸引民眾前來參與。 圖/賴羿安攝雜學校串連許多在地學校、創新教育團隊與地方創生組織,攜手將嘉義市打造為一所實驗學校。活動首次舉辦在台北市以外的場地,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表示,他接觸嘉義返鄉青年與地方創生團隊後,認為嘉義市適合作為推動「造反教育」的起點,「嘉義的學校就要有嘉義的特色,每個城市的學校因為在地的文化、產業的不同,才能培養孩子留鄉、回鄉的能力。」他認為傳統教育無法連結社區、環境,真正的教育應該以社會為本,帶領學生走入在地,打造具有當地文化的學校 。 雜學校以系列論壇傳遞「造反教育」的理念,邀請各界專業夥伴一同討論從青年、學生、家長到社會的造反議題。 圖/下港女子提供有事青年實驗室為活動其中一個衛星場地,提供嘉義年輕人學校外的討論空間。這次諸羅設計塾舉辦「反真人圖書館」的活動,突破真人圖書館僅邀請成功人士分享的框架,讓六名在地青年於不同設計空間,藉聊天分享自己返鄉創業或創新家業的心路歷程,期望打破在大都市領取高薪水、擁有高成就的職涯價值觀。有事青年實驗室空間主理人黃麗庭表示道:「如同籃球隊裡的助攻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努力付出的人我們認為更應該要被看到。不是只有看到舞台上的人,而是看到建造舞台的人。」 台灣田野學校在嘉義舊監獄的女浴池舉辦名為「舊監心靈裸湯」的講堂,共同激盪對於社會議題與現況的反思。 圖/下港女子提供在另一個衛星場地,台灣田野學校將嘉義舊監獄變成教室,在浴池舉辦講堂討論社會議題,並以沈浸式體驗、實境遊戲解謎帶領民眾感受監獄歷史情境,打破古蹟侷限。「把活動辦在監獄裡我們都覺得是一件很造反的事情,因為過去監獄不是輕易的被開放,它其實是很多管教、約束的地方。」台灣田野學校專案經理許翊萱表示道。在實境遊戲解謎中,民眾穿梭於舍房與接見室,根據提示找到線索。「其中有一關叫越獄風雲,透過這個遊戲比較了解監獄裡的動線與結構,以有趣的方式了解文史地標。」民眾許家瑜說道。 反真人圖書館舉辦在有事青年實驗室,空間設計與講者的個人特色有所呼應,用輕鬆對談的方式分享個人經驗。 圖/有事青年實驗室提供造反教育節地點從廟宇延伸到舊監獄,遍佈嘉義市,藉由教育團隊與地方組織合作,打開民眾對於教育的想像。「一個教育節的舉辦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地的共識,把這些有共識的人串連在一起,他們才有機會把這個精神延續下去。」蘇仰志說。社會是一所大型學校,雜學校期許將教育創新理念「播種」於嘉義,讓這股造反力量繼續茁壯。 嘉義市造反教育節以鮮明的主視覺融入在地的廟宇文化,凸顯其以「造反教育」為核心理念的活動精神。 圖/下港女子提供
新知
生活
專題
第1647期
當病患成為肩頭重擔 台灣適合家醫責任制嗎?
焦點
2017-04-07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健保支出將面臨嚴重問題。嘉義市政府宣布擬加入試辦以「論人計酬」為主的家庭責任醫師制。圖╱維基百科攝影作者MK2010<b>是醫生也是好厝邊 <b>你聽過家庭醫師嗎 【專題記者李恩、李奇芸、朱育瑩、楊采翎、吳謙綜合報導】咳嗽、喉嚨痛伴隨陣陣腹瀉,一旦身體發生異狀我們就直奔醫院、診所檢查;但想像一下,若生病時能撥打專線即時詢問醫師並視情況就診,是否能節省多餘的轉診時間、減少醫療知識缺乏下的耽誤呢?上述的醫病型態正是「家庭醫師」的精神所在。家庭醫師和一般醫師不同,須負責加入家醫制體系民眾的身體健康,平時給予健康諮詢,以及提供疾病發生時的診療及轉診服務等,可說是全民的第一線健康把關者。目前在台灣,家醫制以醫院、診所為基層,民眾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加入家醫體制,同時選擇想看診的醫生,若登記該家醫的人數過多,再才由政府安排。在生病時,即可致電家醫以獲立即建議;或由家醫轉診到合適科目看診,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此外,計畫中也涵括居家醫療服務,特約家醫可至病患家中進行看診,讓行動不便的病患能夠受到更完善的照顧。 「以前在舊家附近的診所、醫院都有家醫登記的醫生,即便轉診到大醫院也很方便,但自從搬家後附近診所並無登記家醫,就變得較少運用此資源。」家庭主婦楊晴雲表示,自己多年前就申請家醫制,身體若有不適,可以隨時詢問醫生,即便深夜也提供24小時服務專線,十分方便。只是並非所有診所都有參與,甚為可惜。家醫制度儘管已在台上路,但實際上懂得運用的民眾仍少,其中關鍵在於參與該制的醫院、診所仍舊不足構成完善的家醫制醫病結構。根據健保署統計,在103年底加入的診所數目約佔全部診所數的28.5%,收案照護對象僅佔需要照護對象的43%,會被健保篩選進入照護系統內的病人通常是在一社區內,一年固定看診次數比例較高的忠誠病人,或社區內的慢性病患等較需要照護的族群。其實健保署早在民國92即公告「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制度試辦計畫」,台灣部分醫院及診所開始加入家醫制。直到民國100年,家醫制更納入台灣全民健保法規【1】。 法規中所述的「家庭責任醫師制」,與現行「家醫制度」不同,「責任制」以不一樣的計費方式,盼能改善困擾台灣許久的龐大健保財務窘境,進一步將現行「論量計酬」的健保概念改革成「論人計酬」。然而,今年3月,就在嘉義市政府宣布擬加入試辦論人計酬的「家庭責任醫師制」,卻在3月4日聖馬爾定醫院辦理的研討會上,遭到嘉義市醫師公會七成的基層診所醫師反對。看似立意良好的家醫責任制,目前仍停留在試水溫階段,究竟該制度能否為台灣的健保體制帶來曙光? <b>論人計酬制度未明 醫師負擔財務風險據內政部今年2月最新統計,全台15個縣市老化指數【2】破百、達100.18,有六成八的縣市老人比小孩還多。「高齡人口使用的醫療資源為一般民眾的數倍,加上現行的論量計酬制度,未來健保支出將面臨嚴重問題」嘉義市政府市長室簡任秘書曹放之表示,若盡早實行家庭責任醫師制(以下簡稱家醫責任制),將有效降低日後的醫療支出,更能實現個人健康管理及疾病預防。檢視現行制度,健保署每年會提出全台醫療總支出預算,並以點數計算全台總醫療的需求量,再用總預算除以總點數,即可算出點值(元╱點)。而各醫師再依照實際看診的量,申請點數,點數乘以點值就是醫師得到的報酬,這就是「論量計酬」。簡單而言就是醫師看越多,賺越多,在醫界形成「衝量」的潛規則。在此情況下,醫生根據提供的醫療項目逐項收費,無須負擔醫療成本,變相導致醫療資源浪費。曹放之表示,此狀況造成民眾平均一年看病約15次,是國外的兩倍。而理想健保中的「論人計酬」,則是政府每年皆會撥一筆固定預算給家醫,運用該預算醫治病患。病患若越健康,使用越少醫療資源,剩餘的醫療預算便能回饋醫師。目的在於使醫生主動照顧病患,關注其長期的預防照護,減少醫療支出,維持財源永續。經由論人計酬制的實行,家醫能夠掌握病患的醫療資料與病例,提供預防性診療(如預防注射、定期健檢),還能在生病時立刻掌握病情、提供適當的治療或轉診。進一步提升民眾就醫滿意程度,發揮多樣且有效益的健康生活型態。不過,推行論人計酬家醫責任制首先就面臨財務盈虧的問題,引發眾多醫師反彈。「診所的自主性可能受到侵害。」中華民國診所協會秘書長林釗尚表示,論人計酬實施後,民眾看診的量成為影響家醫報酬的關鍵。雖然制度上須經由診所家醫開立的轉診單,病患才能去大醫院看病,但診所家醫卻必須通過大醫院管理中心的統計數據,才能得知旗下會員的就醫狀況、預算使用量,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財務盈虧。另外,民眾的就醫自由若無法受限,也將為家醫的財務計算帶來困擾。長期走入社區、參與居家醫療的家庭醫師洪德仁表示,以嘉義為例,該市目前並無醫學中心,可能造成民眾往區域外就醫的比例增加,「如果這些支出都是算進論人計酬的總額內,那些願意參與計畫,具有使命感的醫師,反而因此賠錢的話那該如何是好?」在目前台灣龐雜的醫療體系之下,家醫責任制需要創立一個平台作為整合、協商的基準,但行政費用、管理費用也沒有著落。洪德仁表示,以往在台北市推行的家醫論量計酬制度,創建的是一個「醫生朋友」的概念,醫生照顧病人盡力而為,而當制度變為論人計酬時,醫生若碰到需要大量醫療資源的病患,便會造成醫師本身龐大的財務壓力,當醫療費用超過政府所撥的預算,即會造成醫生賠錢的窘況,自然影響到醫師參與意願。<b>家醫制改變看診習慣 有待民情適應「台灣民情恐不太能接受就醫權受限制。」中華民國診所協會秘書長林釗尚說道。台灣地小診所密度高、診所科別多元,看診方便,名醫取向更是普遍的看診風氣;然而家醫制度帶來的「強制轉診制度」、「衛生教育的治療」等看診型態,勢必對民眾造成衝擊。推行理想中的家醫責任制除了搭配論人計酬之外,另一成功關鍵在於其配套下的「強制轉診制度」。也就是說民眾必須取得所屬家醫開立的轉診單,才能前往大醫院看診。目的在於提供有效的轉診服務,同時也避免浪費急診資源及民眾排隊掛號的時間。然而,反過來說,等同於限制民眾就醫管道與自主權。加入家醫責任制須選定某家醫作為醫生朋友,可說是把雞蛋(信任)放在同一籃子(醫師),無論大病小病都必須經由此家醫的診斷,才能治療或轉診。然而對已習慣喉嚨痛看耳鼻喉科、牙痛找牙醫、不惜大排長龍求診名醫的台灣民眾而言,在短期內,恐怕無法適應受限的就醫權。此外,家醫責任制可能導致醫師在經費限制下,加高口頭衛生教育的治療比例,減少開藥及額外的身體檢查,以控制支出。但民眾若不習慣此看診方式,仍要求開藥、抽血檢查,並無法解決醫療資源的濫用,同時也造成醫師的財務壓力,論人計酬的家庭責任醫師制等同虛設。在高診所密度、高就醫便利性的台灣,家醫責任制嚴格限制醫病雙方的誘因不足。醫生無法兼顧社區及醫院,病人則因就醫便利亦覺得沒必要參與。而登記家醫群的診所,必須負擔許多不同於一般診所的行政申報事務、繼續教育、社區工作等等,也使家醫責任制遲遲無法有效實行。 台灣地理環境狹小,人口密集之外,診所也密集分佈;此一就診的便利性導致家醫責任制的缺發民眾使用的誘因。圖╱維基百科攝影作者FCUK1203若要實行家醫責任制,嘉義市政府應蒐集更多醫療財務相關資訊,才能作出務實的規劃,避免醫療提供者背負過大的財務壓力。「專業不能建立在無償的、持續的愛心施捨上。」家庭醫師洪德仁表示,富有使命感的醫生願意醫治病人、參與家醫責任制,但若制度實施卻沒有完善的政策配套,會使醫生負擔過大財務壓力,勢必使病患成為醫師沈重的負擔。「立意良好,但想推行勢必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考量。」他說,將目前家醫制度推廣落實,再去分析責任制中論人計酬的困難、成本,才能使家醫責任制更完善可行。嘉義市政府市長室簡任秘書曹放之也表示,家醫責任制若要有效執行,必定會加強醫院診所間的合作與地方醫療資源的配合。「大醫院要能當診所背後的支援,民眾才會對診所有信心。」而由政府擔綱公正第三方的角色,更能有效整合區域醫療資源。而嘉市預計7月試辦僅為不實傳聞,嘉義市府方與嘉義市醫師公會及健保署等單位仍在研討最適方案。未來假設家醫責任制上路,定會重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醫病關係」。對醫生而言,盡力醫好病患、維持其健康,才能有所回饋;對病患而言,健康能被個人化的定期追蹤;而對就醫療環境而言,也能減少健保資源浪費,改善急診爆量、三長兩短等看診惡習。然而各項配套措施伴隨而來的正、反面迴響大,面對現況的窘境,究竟該如何應對,成為需要醫界、病患及政府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題。註:【1】〈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4條:「保險人為促進預防醫學、落實轉診制度,並提升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應訂定家庭責任醫師制度。前項家庭責任醫師制度之給付,應採論人計酬為實施原則,並依照顧對象之年齡、性別、疾病等校正後之人頭費,計算當年度之給付總額。第一項家庭責任醫師制度之實施辦法及時程,由主管機關定之。」【2】老化指數為衡量一個國家╱地區人口老化程度之指標,即每100個65歲以上人口對14歲以下人口之比,指數越高,代表高老齡化情況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