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81期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2023-09-28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傳統海上箱網養殖業者欲知魚群的狀況,必須駕船出海,逐條撈起來掂量,過程費時費力,且投餵飼料全憑經驗。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盧晃瑩、鄭錫齊與電機、資訊工程學系賴永軒、陳俊宇、曾建智、張凱翔組成的智慧箱網養殖團隊研發出「具智慧充電之水下攝影與通訊系統」,讓漁民不出海也能了解水產狀態,大幅提升水產養殖效能,榮獲2023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金獎。 水下攝影裝置架設於海上養殖箱網,運作時MA4電動推桿會將立體攝影機探入水下,拍攝完畢後再收回來。 圖/賴永軒提供智慧充電攝影系統是透過水下立體鏡頭,蒐集具三個維度的影像資料,經4G網路傳遞至雲端進行AI辨識分析。團隊成員賴永軒解釋道:「經訓練後的系統能預測出魚的大小及重量,並連同歷史投餵數據、水質資料等輸入另一組AI模型,從而計算出所需的餌量。」最後業者的使用介面就會呈現出魚隻的重要資訊、建議投餵量。而為因應不同使用需求,團隊也設計電腦和手機APP兩種介面,皆具手動及自動兩種功能,業者可自行點按喚醒裝置,也能預先定時讓它啟動。 使用者手機介面上呈現裝置電量、裝置狀態、魚隻及海水重要資訊,並給出建議投餌量。 圖/賴永軒提供海上攝影裝置雖本身具固定式太陽能發電板,但若要增加續航力,仍要仰賴智慧充電系統。賴永軒說:「我們是用網路爬蟲(註)蒐集基隆過去一年的太陽仰角、方位角,然後投餵資料訓練AI,進而預測出最佳發電角度。」太陽能板自動調整成最佳角度後,可提升78%的發電量,讓海上裝置在一般的使用頻率下保持電量充足。註:透過程式碼自動抓取網站資料。裝置架設於海上箱網仍有通訊問題要克服,為降低耗電量,設計團隊以4G網路及LoRa兩種工具進行不同的資訊傳輸。賴永軒說明,LoRa低功耗通訊系統無法傳遞影音訊息,但能在低耗電的情況下接收16公里外的資訊,故用它來接收APP操作介面發出的指令,保持24小時開啟;而傳輸影音則靠快速、高耗電的4G網路,僅於系統運作時開啟。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也認同系統適合在海上使用,「箱網通常離岸很遠,電力資源較匱乏,用太陽能發電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韓玉山認為,目前用AI輔助養殖水產是一種趨勢,未來也能結合自動投餵系統,降低養殖業者的人力成本。此外,賴永軒表示,技術還在進步,未來通訊工具再提升,裝置可以更省電。不過,養殖業者莊宏祥也提出對硬體設備防水性能的疑慮,他說:「有些箱網在颱風天會為了躲避風雨下潛10公尺,機台若未能有效防水,就沒辦法跟著一起移動。」 國立海洋大學智慧箱網養殖團隊全副武裝,在海上安裝、檢測裝置,確認裝置運作情況。 圖/賴永軒提供
新知
第1773期
水下AI辨識魚種 全天候偵測助海洋生態復育
2022-12-01
【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台灣目前偵測魚種、計算魚類數量的方法,是由潛水員親自下水拍攝影像資料,後續再經由人工方式整理資料,較耗時耗力。國立海洋大學師生組成「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發展水下AI技術,全天候自動化辨識魚種並紀錄數量,除了讓生態研究員更方便調查水下生態外,也能同時復育海洋環境。此技術在數位發展部AIGO計畫舉辦的111年度全國性的解題賽中獲得優等獎。 目前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已在台灣東北角的潮境公園,成功收集並標註出大量的魚種資料,有利於豐富台灣的海洋魚種資料庫。 圖/團隊成員提供水下AI技術透過人工智慧可以節省分辨魚類所花的時間,並更細微地觀察魚類,彌補人類沒辦法全天在水下觀察的問題。此外,該技術也能自動化保留儲存空間,團隊指導教授李東霖補充,「如果沒有魚游過去,可能只是單純的空無一物,那就可以去保留它出現的那段偵測畫面,讓剩下的畫面就不要。」 水下AI技術能夠全天候即時自動化地進行海洋生態調查,為生態復育做出貢獻。 圖/團隊成員提供魚種在水中與在空氣中會呈現不同顏色,也會隨著海的深度產生變化。為解決水下顏色失真的問題,團隊利用標準色卡進行水下顏色還原,再將偵測到的數值讓人工智慧機器進行深度學習(註),「標準色卡上面會有很多顏色,我們帶到水底下之後顏色會隨著深度變化,我們再去以原先的色卡顏色減少的比例去做偵測。」團隊成員胡育綺補充。團隊也結合電腦視覺技術中的背景建立,將非魚類卻具有動態性的生物自動設置背景,提升分辨魚種的準確度。註:深度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它所使用的算法類似於人腦中使用神經元的方式,可用於教會計算機一般人類可以輕鬆自然做到的事情。 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發展的水下AI技術技術,能夠即時辨識水下影像,自動化辨識魚種並紀錄數量。 圖/團隊成員提供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彭彥璁提及,水下隨著光線的不同也會影響到機器偵測顏色的準確度,「譬如說在白天光線充足,然後水質很清澈訓練的模型,就沒有辦法用到比較暗的,或者說人工這個外部的光源。」此外,機器在不同角度拍攝會影響到魚種的辨識,彭彥璁也建議,可以透過設定函數公式計算,「就是偵測少部分角度的資料去模擬出整個360度,把這個整個場景變成一種函數,輸入取得資料的座標就可以對應他的任意角度。」李東霖則希望未來能夠在海底裝設多個非固定攝影機,偵測更多不同位置的角度。李東霖指出,雖然當今AI的應用研究範圍廣泛,但相對於天上及陸地,海洋還有許多發展空間,「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水下生態的變化是非常快的,如果不靠科技去記錄,人們很難知道哪些魚種消失或是哪些魚種需要被保護。」團隊也期望透過水下AI技術實際量化魚種數據,讓相關學者做進一步研究,並同時督促我國政府進行相關的海洋保育工作。
體育
第1630期
擅用風向優勢 台北海院航出勝利
2016-09-28
【記者陳玟蓓基隆報導】「105年全國大專帆船錦標賽」24及25日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盛大展開,來自台灣各地的帆船好手齊聚一堂,爭奪總冠軍的殊榮。本次的比賽項目為重型帆船索托27型(soto27),以團體賽的方式進行,最後台北海洋技術學院以3:0全勝成績抱回冠軍獎座。今年共有海大一隊、海大二隊、台北海院、東華大學、金門大學、澎湖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七支隊伍參賽,在比賽過程中各隊伍得設法引誘對手犯規,增加對手違例自罰的機會(見註解),並搶先完成指定航線。 105年大專帆船錦標賽當天風浪強勁,考驗選手們的臨場反應。圖/陳玟蓓攝第一天資格賽採用循環賽制,每一隊都必須與另外六隊進行一對一對抗,積分最低的兩隊予以淘汰。金大及東華因為積分排名最末,無緣晉級決賽,分別成為今年大專盃帆船競賽的第六及第七名。第二天則為三戰兩勝挑戰賽,由資格賽中的第五名挑戰第四名的隊伍,再由勝方向上挑戰前一個名次。其中,排名第四的中山代表隊在擊退挑戰者澎科大後,又靠著穩健的航行技巧,趁勝追擊打敗原本排名第三的海大二隊。然而,再向上挑戰呼聲極高的海大一隊時,海大一隊則藉著純熟的立帆技巧,在順風回航時,迅速將球帆立起,使得船速大增,成功防守,讓中山止步季軍。雖然挑戰失利,中山代表隊隊長蔡書瀚不氣餒地說:「我們全隊以前都只有玩過單人帆船,這次比賽第一次嘗試團體賽的方式,能夠晉級到第三名,我們真的覺得很榮幸。」冠亞賽則由排名第二的海大一隊挑戰暫居第一的台北海院,計分方式改為五戰三勝,雙方必須在比賽航線上競速,同時設法製造陷阱,造成對手違例的機會。第一場比賽開始,台北海院率先取得優勢的風向位置,並使海大一隊偏離航線、增加航距,儘管回程時台北海院的球帆未能順利迎風張開,造成船速微幅降低,但卻在極短的時間內調整纜繩與船帆的方向,迅速解決眼前危機,取得了第一勝。第二回合的比賽中,台北海院同樣利用風向優勢,一路領先,海大一隊則因為滑輪組臨時損壞的問題,無法順利變換主帆的方向,導致航行速度受阻,第二場結束,台北海院獲得第二勝。 海大一隊控制主帆的滑輪組損壞,在掌控船隻的方向上更加困難,也因為並未揚起球帆,雙方距離逐漸拉大。圖/陳玟蓓攝第三場關鍵戰役中,台北海院繼續設法製造海大一隊的違例情形,而更換船隻之後海大一隊重拾既有的水準,再度準備進攻,隨即對台北海院造成威脅。雙方勢均力敵,最後台北海院以些微的差距再度獲得勝利,在冠亞賽中直落三分,打敗擁有地主優勢的海大代表隊,成為本屆的冠軍隊伍。比賽過程中由於舵手是整艘船的行駛決策者,因此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次台北海院的舵手張曜顯,從小接觸帆船,比賽經驗豐富,是全隊的靈魂人物。對此他謙虛地表示,團隊先前已經比過兩次賽事,所以在默契上配合得不錯,也是這次獲勝的關鍵。談到對於帆船的熱愛,張曜顯笑著說:「如果你有機會碰帆船,你就會對它很熱情,大家有一起玩出來的默契,再去比賽的感覺真的很好。」另一方面,未能守住冠軍獎座,海大帆船隊隊長黃冠傑談到失敗的原因時,難掩落寞地說:「我們幾乎都是從大學才開始接觸帆船運動,就經驗上來說還是比對手不足,所以在戰術決策跟臨機應變上都還需要再加強。」台灣四面環海,向海發展的條件優渥,但是帆船運動的資源卻相對很少。即便如此,仍然有一群帆船狂熱者正積極的培育人才、推動帆船運動,除了校內推廣之外,海大也會對外舉辦帆船體驗營。全國大專帆船錦標賽的主辦人、海大帆船隊教練林季燕說:「台灣對帆船比較陌生,希望可以透過這些帆船比賽,增進彼此帆船的技術,讓更多人認識帆船運動。」*帆船小知識*兩艘船面對面行駛時,左側受風的船必須讓右側受風的船優先通行;較接近風向的上風船必須禮讓較遠的下風船;若是兩船一前一後時,後船必須讓前船先行。在這三點基本規則之下,兩船會各自想辦法讓對方處於位置上的劣勢,若對方沒有適時地避讓,則可以向裁判舉發,增加對手的違例。違規的隊伍必須自罰一圈,或是增加對方犯規次數,以抵消掉自己的違例。一場比賽中若得到三次違例,則立即中止比賽,由另一方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