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黎明幼兒園抗爭九年 連結社區盼攜手共存
校園
影音
第1689期
黎明幼兒園抗爭九年 連結社區盼攜手共存
2018-11-22
【記者林莉庭、徐卉馨、范莛威台中採訪報導】「官商勾結的合法強盜,逼迫我得離開我一生心愛的家人、工作、校園及最愛的小朋友。」一封給總統蔡英文的陳情信,寫著園長林金連對黎明幼兒園的情感<b>,他從父執輩手上承接教育工作,與這座家長口中的森林幼兒園,已經一起走過了40年的歷史。位於台中的黎明幼兒園,2009年被劃入自辦重劃區,9年來面臨多次強拆危機,過去5、600名孩童上課的景象不復存在,只留下整排閒置的教室,與走廊上剝落的天花板。黎明幼兒園9月再次敗訴,面臨強拆危機。黎明幼兒園保留行動成員17日再度走上街頭,訴求記名投票立專法、政治協商跨局處協調會與原地保留黎明幼兒園。 園長林金連的兒子林愷悅表示,幼兒園保留的抗爭一直在惡性循環,「因為政府就是輿論到一個頂點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延期,然後等比較少人關注的時候,才會動手拆遷。」東海大學社會系學生顏誌君也說:「我們希望幼兒園本身,這個優質的教室跟草地,他的保留是可以讓重劃區、幼兒園就學的學生,以及社區的民眾,可以一起來使用。」黎明幼兒園歷經9年的陳情與遊行,像是沒有終點的抗爭馬拉松。2017年,東海大學社會系楊友仁教授、推廣部藝術治療學分班王秀絨副教授與外文系蔡奇璋教授組成團隊,向黎明幼兒園提出社區營造方案,以此反思原地保留的意義。他們嘗試運用幼兒園空間,連結社區高齡人口的需求,也為當地提供長照安養的規劃,為9年抗爭提供轉向的可能。楊友仁說明,相關方案將幼兒園空間規劃為親子銀幼創作藝術的空間,符合地方教育的傳統以及黎明社區未來,期望解決老齡化的問題。11月,王秀絨副教授藝術治療團隊在黎明幼兒園舉辦體驗活動,開放每位黎明新村的居民參加。希望透過藝術治療,讓居民能夠自由地創作,分享彼此的生活與在地記憶,重新建立幼兒園與社區的連結。王秀絨表示,透過藝術治療,作品不再只以美術技巧及成品的美感程度為主,而是能運用創作的成品連結心靈的快樂。東海大學社會系學生王奕婷也說:「一直以來黎明幼兒園跟社區的關係不是那麼緊密,這個活動用軟性的方式,去建立一個連結的管道。」藝術治療活動為黎明幼兒園敞開大門 ,讓居民可以在園內的教室與遊戲場一起聊天、創作。空間活化讓幼兒園更貼近在地居民的生活,不僅能深化社區居民間的情感連結,也讓當地居民更認同保存幼兒園的重要性。https://youtu.be/KwvFB-7Xbpg
捍衛龍埔土地正義 北大生聲援反拆遷
校園
第1682期
捍衛龍埔土地正義 北大生聲援反拆遷
2018-10-03
【記者郭又華新北報導】「農地農用,守護家園!」國立台北大學翻牆社社員和三峽龍埔里反迫遷自救會,大聲控訴新北市政府強行通過徵收案,欲在新北市龍埔里私有土地興建捷運站。北大翻牆社與龍埔里居民9月29日一同上街拍攝社區紀錄片,期望民眾重視龍埔里的土地權益。「我們反對的是蠻橫的政府、不合理的公共建設與行之有年、殺人無數的土地掠奪政策。」身兼北大翻牆社社員與自救會秘書的王晨翔表示,受到過去板橋大觀社區自救會的紀錄片啟發,且土地徵收議題面向複雜,翻牆社因而想以拍攝龍埔里紀錄片的方式,呈現當地居民對土地的情感、抗爭歷史及與土地共存的經驗。他也希望能用更「軟」的方式,引起更多人共鳴並加入抗爭的行列。1980年代起,龍埔里曾四度被徵收土地,興建為農業改良場、國家教育研究院、台北大學特定區、北大聯外道路。2016年,新北市政府以麥仔園都市計畫案,欲再度徵收龍埔居民的私有地,並透過解編特別農業地(註一)、資訊不積極通知等政治手段,強勢推動行政程序。當時因市府行政程序未得內政部核准,計畫暫緩。如今,政府又規劃在農地中兩公里內興建三座捷運站,引起居民大力反對。註一:相對於一般農業地,特別農業地需要經過中央政府的批准等更加繁複的手段才能徵收。紀錄片訪談對象之一、自救會會長的劉秉峰,1995年就淪為龍埔里土地徵收受害者。他回想,他為了連年的抗爭無暇顧及工作和私人交際,「半個人生就被政府間接摧毀掉了。」至今抗爭尚未成功,劉秉峰擔心抗爭到最後,居民仍會是輸家。同為訪談對象的地主陳心婕則表示,希望政府能更負責,並和居民正面溝通。針對區段徵收的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點出,最近的社子島案、新北市八里台北港案,乃至於苗栗大埔案,都是政府不斷「掠奪」土地的例子。他呼籲,土地影響到人民的居住權與生存權,當政府不得不限制人民權益時,應當符合《憲法》第23條的要件(註2),不得「浮濫」的徵收土地。「土地跟人民的連結,遠遠不只是一坪多少錢而已。政府不能以為給了錢,就能把土地收走。」註2:憲法第23條所提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面對政府及居民雙方不肯讓步的局面,翻牆社社員兼自救會秘書慕宇峰表示,未來會廣邀其他同學拍攝紀錄片與參訪社區,並尋求環境法律人協會、土地正義聯盟等外部協助,持續替居民爭取權益,直到政府聽進民意的一天。&nbsp; 翻牆社社員們探訪龍埔里地主,記錄他們的心聲與生命故事。 圖/郭又華攝 北大藉由開放同學參觀紀錄片拍攝與社區巡禮,期望讓更多人了解土地議題。 圖/郭又華攝 拍攝紀錄片時,當地的農民也十分樂意將自己與土地的感情分享給北大同學。 圖/郭又華攝 當地地主與翻牆社同學一同紀錄被徵收的土地,圖為捷運站預定地址。 圖/郭又華攝&nbsp;&nbsp;&nbsp;&nbsp;&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