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800期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2024-11-22
【記者王保伶報導】「地方志iplace」17日舉辦「青年縣外參訪共學PART2 萬華大水溝二手屋 x 鳴個喇叭緬甸街」(以下簡稱青年縣外參訪共學)活動,藉由參訪青創團隊與觀摩社區共好的實例,讓學員深入體驗環境永續與跨文化交流,並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與參與。 學員們從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參與兩個面相進行探索。來到位於南機場舊市場巷弄內的「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介紹二手屋成立初衷與服務內容,並引導學員體驗一日店長,親自開箱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物包裹,學習將各式二手物資分類並估價。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陳宇柔表示,過去不曾以業者角度思考如何為商品定價,因此對估價環節印象深刻。張貴智提及,希望藉由參訪及體驗,讓參與者了解如何經營二手店,並能將二手物交易的概念帶回家鄉,促使這種模式在各地發展。 活動帶領學員們參訪中和區華新街(又稱緬甸街)的在地文化團隊「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團隊的介紹與品嚐緬甸奶茶與道地甜點,認識緬甸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參與活動民眾盧宣蓉分享,參訪使他更認識緬甸華僑,「像是他們為什麼會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來到台灣,食物如何受殖民文化和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食物名字的由來。」他補充道。除靜態美食體驗外,活動更涵蓋動態走讀。學員跟隨對緬甸街瞭若指掌的「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在街道中穿梭,聽著他一一介紹街上店家,如許多緬甸人祭拜的私人佛堂、號稱成年男性社交場所的奶茶專賣店,以及各式特色小吃等。陳宇柔談及,許多人初次造訪時,會因不理解東南亞文化而產生既定的刻板印象,「但藉由當地人帶領走入地方,能夠打破我們之間的隔閡。」他說道。 「我們想要導入社會目前關注的事件,以及實務的案例。」地方志iplace負責人賴志政說道。他舉例,從台灣推動的2050淨零排放計畫,以及全台新住民人口比例增加等,都反映出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選擇參訪致力於促進環保與文化交流的組織,回應社會趨勢。「大水溝二手屋」以二手物回收與販售推行環保,同時也協助弱勢培力,為單親婦女、街友提供縫紉、電器修復等工作機會;「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出版刊物、緬甸飲食體驗、街區導覽等多元形式推廣緬甸文化,希望成為連接台灣與緬甸社區的橋樑。兩者皆是成熟的社區共好案例,「我們希望讓青年從案例中學習,思考針對不同議題可以採取的社會行動。」賴志政解釋道。 盧宣蓉認為青年了解社會議題很重要,「在社會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若缺乏媒介去了解彼此的差異,容易對未知的事情產生恐懼。」他說道。賴志政也解釋,地方志iplace不斷推動青年投入社區參與、了解社會議題的培力課程,讓他們跳脫在學校課堂中所學,認識自己的家鄉與土地。但他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投入社會關懷與行動中,他說:「或許他們未來大學畢業、就業,或是想回饋家鄉時,能從以前認識的事情獲得途徑,做出實際行動。」他強調活動意義在啟發參與者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未來他們能有機會付諸實際行動。
生活
第1797期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2024-10-25
【記者鄭孟佳報導】鹹澀的海風,攙雜漁港腥臊的氣味,輕輕推動「新瑞發十六號」在水面上搖晃,撫過船上每個屏氣凝神、聆聽漁夫訴說討海人故事的面孔。這是由桃園紀錄片工會和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於19日合作舉辦的「田野故事工作坊」,透過田野走讀與影像敘事教學,教導學員如何用影像呈現在地議題和人物訪談。 田野故事工作坊在19日至25日共安排五堂課程,邀請四位紀錄片導演擔任講師,每位講師的作品都與桃園在地議題相關,且經歷長期而深入的田野調查。工作坊負責人何睦芸指出,紀錄片是一種探討真實現象的創作表現,「影像創作是個認識或理解世界的途徑。」他補充說明,田野現場的走讀能引導學生打開觀察力,學習如何透過創作者的眼睛轉譯,再將內容呈現給社會大眾,是在一般課堂內很難學得的。 除了從紀錄片教授影像敘事技巧及經驗,於19日舉辦的走讀課更帶領學員至永安漁港,拜訪討海人楊門圈,實地探訪桃園在地的海洋客家文化。講師洪淳修表示,進入田野與人實際互動,能跳脫課堂的理論框架、建立更深入的觀察,「拍東西的人對世界是充滿好奇的。」他說道。他也認為,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才能在海洋般廣闊的資訊中被閱聽人看見。來自中大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的陳婕云說:「我覺得它(走讀)給了我更真實的生命力。」透過課程走讀實際走入討海人的生活場域,踏上漁船、學習如何編織漁網,讓本來就積極關注桃園藝文活動或在地議題的陳婕云,對桃園有了更新的認識。 談起與中大的合作,何睦芸提出,中大因地理位置顯得與外界格外疏遠,因此想經由課程挖掘出中大學生跟桃園的在地連結,「有沒有機會透過學校的課程,更認識桃園這個地方?」他希望以工作坊課程引導同學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他也提到,民間對社會的關懷和紀錄片發展過程間具有強烈的關聯性,讓紀錄片更加適合作為課程主軸。他亦期許學員能透過工作坊,讓紀錄片對生活的關注在心中發酵,在吸收豐富的田野知識後,影像創作也能成為他們實踐在地關懷的方式之一。
生活
第1596期
發聲拒沉沒 解放音樂節關懷桃園議題
2015-05-07
議墅屋以黑白色調象徵解放的意涵,並以簡單的標語讓民眾了解所關注的議題。圖/陳詠俞攝【記者陳詠俞桃園報導】中央大學3日於校內壘球場舉辦「第三屆解放音樂節」,現場除了「ISSUE議墅」裝置外,有NGO短講、市集以及獨立樂團演出。今年主題為「發生,發聲;沉默,沉沒」,以音樂與藝術結合社會議題,期望民眾勇敢發聲,不讓弱勢聲音就此消失。ISSUE議墅由白色帆布帳篷搭成,學生以黑色油漆親手寫上「地被搶,家何在」、「風雨中緊抱自由」等抗議標語,黑白的簡潔外觀在草地上迅速抓住民眾目光。帳篷內部則張貼桃園歷年來18項大事件的議題海報,如桃園航空城土地爭議、外商隨意傾倒有毒廢料的RCA事件、觀音藻礁保育問題等。主辦單位利用地圖標註事件發生地,並由學生講解,讓民眾容易與日常生活連結,了解其居住的土地上所發生過的事件。負責人、中央生命科學系學生吳忠澔表示,去年主題「單一,不是唯一」探討人們不該只接受片面資訊;而今年以此延伸,希望民眾接受資訊後要思考下一步的行動,他說:「不是只停留在『懂了』的階段,而沒有後續動作。」此外,主辦單位邀請獨立樂團及學生樂團演出,有些民眾席地而坐,或隨重低音搖滾樂舞動,現場氣氛熱絡。NGO組織也利用樂團演出空檔介紹自身關注的議題,分享理念。「議題與音樂的結合方式很棒,很多人本來是因為音樂節而來,會因此關注議題。」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學生賴璟芳表示,她自己也是因為解放音樂節,注意到平時被忽略的聲音,並開始思考如何關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