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生活
第1797期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2024-10-25
【記者鄭孟佳報導】鹹澀的海風,攙雜漁港腥臊的氣味,輕輕推動「新瑞發十六號」在水面上搖晃,撫過船上每個屏氣凝神、聆聽漁夫訴說討海人故事的面孔。這是由桃園紀錄片工會和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於19日合作舉辦的「田野故事工作坊」,透過田野走讀與影像敘事教學,教導學員如何用影像呈現在地議題和人物訪談。 田野故事工作坊在19日至25日共安排五堂課程,邀請四位紀錄片導演擔任講師,每位講師的作品都與桃園在地議題相關,且經歷長期而深入的田野調查。工作坊負責人何睦芸指出,紀錄片是一種探討真實現象的創作表現,「影像創作是個認識或理解世界的途徑。」他補充說明,田野現場的走讀能引導學生打開觀察力,學習如何透過創作者的眼睛轉譯,再將內容呈現給社會大眾,是在一般課堂內很難學得的。 除了從紀錄片教授影像敘事技巧及經驗,於19日舉辦的走讀課更帶領學員至永安漁港,拜訪討海人楊門圈,實地探訪桃園在地的海洋客家文化。講師洪淳修表示,進入田野與人實際互動,能跳脫課堂的理論框架、建立更深入的觀察,「拍東西的人對世界是充滿好奇的。」他說道。他也認為,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才能在海洋般廣闊的資訊中被閱聽人看見。來自中大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的陳婕云說:「我覺得它(走讀)給了我更真實的生命力。」透過課程走讀實際走入討海人的生活場域,踏上漁船、學習如何編織漁網,讓本來就積極關注桃園藝文活動或在地議題的陳婕云,對桃園有了更新的認識。 談起與中大的合作,何睦芸提出,中大因地理位置顯得與外界格外疏遠,因此想經由課程挖掘出中大學生跟桃園的在地連結,「有沒有機會透過學校的課程,更認識桃園這個地方?」他希望以工作坊課程引導同學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他也提到,民間對社會的關懷和紀錄片發展過程間具有強烈的關聯性,讓紀錄片更加適合作為課程主軸。他亦期許學員能透過工作坊,讓紀錄片對生活的關注在心中發酵,在吸收豐富的田野知識後,影像創作也能成為他們實踐在地關懷的方式之一。
發聲拒沉沒 解放音樂節關懷桃園議題
生活
第1596期
發聲拒沉沒 解放音樂節關懷桃園議題
2015-05-07
議墅屋以黑白色調象徵解放的意涵,並以簡單的標語讓民眾了解所關注的議題。圖/陳詠俞攝【記者陳詠俞桃園報導】中央大學3日於校內壘球場舉辦「第三屆解放音樂節」,現場除了「ISSUE議墅」裝置外,有NGO短講、市集以及獨立樂團演出。今年主題為「發生,發聲;沉默,沉沒」,以音樂與藝術結合社會議題,期望民眾勇敢發聲,不讓弱勢聲音就此消失。ISSUE議墅由白色帆布帳篷搭成,學生以黑色油漆親手寫上「地被搶,家何在」、「風雨中緊抱自由」等抗議標語,黑白的簡潔外觀在草地上迅速抓住民眾目光。帳篷內部則張貼桃園歷年來18項大事件的議題海報,如桃園航空城土地爭議、外商隨意傾倒有毒廢料的RCA事件、觀音藻礁保育問題等。主辦單位利用地圖標註事件發生地,並由學生講解,讓民眾容易與日常生活連結,了解其居住的土地上所發生過的事件。負責人、中央生命科學系學生吳忠澔表示,去年主題「單一,不是唯一」探討人們不該只接受片面資訊;而今年以此延伸,希望民眾接受資訊後要思考下一步的行動,他說:「不是只停留在『懂了』的階段,而沒有後續動作。」此外,主辦單位邀請獨立樂團及學生樂團演出,有些民眾席地而坐,或隨重低音搖滾樂舞動,現場氣氛熱絡。NGO組織也利用樂團演出空檔介紹自身關注的議題,分享理念。「議題與音樂的結合方式很棒,很多人本來是因為音樂節而來,會因此關注議題。」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學生賴璟芳表示,她自己也是因為解放音樂節,注意到平時被忽略的聲音,並開始思考如何關懷社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