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藝文
第1816期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焦點
2025-10-30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鮮豔的布景下,體操男爵化身吸血鬼演出驚豔的魔術秀,也成為復古賽車的駕駛員奔馳於賽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的張育嘉,24至27日於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歡迎來到幻境派對》,以絹本、油彩、雕塑等媒材繪出體操男爵系列作品。 「體操是一個被別人打分數的運動,它不像籃球、棒球,你可以主動創造得分。」張育嘉表示,體操選手之所以成為系列作品中的主角,源自於他小時候的體操隊經歷。他認為,體操競賽由裁判決定輸贏,與現實中人們追求認同、在意他人目光的處境相似,因此他將體操選手視為社會生活的縮影。而在經歷婚姻與成為父親的身分轉變後,張育嘉創造出現今的體操男爵,以小鬍子的特徵揮別過往青澀的體操選手。 不過體操男爵也不只是維持既定的體操服形象,張育嘉根據自身的人生旅程,為體操男爵繪出不同的外貌。2016年,張育嘉在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的工作坊後,前往紐約參訪,並深刻感受到都市與鄉村間的差異。「我覺得紐約現在的環境,比起我第一次到訪時,變得更混亂,出於對外界的危機感,於是想幫他(體操男爵)穿上太空裝。」張育嘉透過作品,反應出與外界隔離的自我保護。另外,他也提到,至今仍出沒於作品中的太空服,則是他用來比擬疫情防護服的概念。 張育嘉曾三度參與藝術駐村,其中,2012年前往美國波士頓當代國際藝術中心的旅外經驗,讓他開始選擇以日常生活作為創作題材。張育嘉認為,首次跨國駐村是個從零開始的契機,「世界上共通的媒材其實差不多,但風土民情差很多,例如便利商店、美式風格的街景與店內擺設。」他補充,文化差異帶來視覺衝擊,影響他擺脫原有的創作手法。此外,張育嘉脫離台灣熟悉的環境和夥伴,跨國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促使他潛心於創作的節奏中,激發更多的靈感。 「開啟駐村旅途前,我決定不攜帶任何物品到當地,而是專心找尋自己喜歡的媒材與主題。」林木環繞的鄉村環境,促使張育嘉將隨手可得的廢棄木塊結合油畫,並將自身形象融入作品。他笑著補充,因為騎自行車無法載運那麼大的木塊,所以平時會將書籍般大小的木塊作品擺上手作書架。而隨著不同的陳列方式,作品中的角色猶如有了活力,在書架上演一齣舞台劇。張育嘉認為,透過這些溫暖的創作,能喚起人們在都市中因為冷漠而失去溫度的心。 除了體操選手與駐村藝術家的身分,張育嘉同時還在BIKE機踏車樂團擔任主唱、吉他手兼詞曲的創作核心,以具渲染力的舞台演出、派對般狂野的詞曲,傳遞出他對搖滾樂純粹的感動與熱血。有別於過往樂團與藝術互為獨立的關係,張育嘉在2021年的音樂祭演出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首次將體操男爵作為樂團包裝。單曲〈愛跳舞的吸血男爵〉更跳脫過往的創作形式,張育嘉將樂團的復古DISCO搖滾元素與畫筆下的吸血鬼男爵連動,在MV中跨領域結合音樂與視覺藝術。「吸血男爵來自我的樂團歌曲。我把詞曲寫出來後,才畫出這個形象。」本次展覽《歡迎來到幻境派對》,更是以樂曲誕生的吸血男爵為中心,延伸到整個嘉年華主題。 張育嘉以豐富的人生歷練,不斷突破自己的創作模式,並透過媒材間的轉換,呈現他各個階段的生活感受。例如,將身為父親與女兒互動的日常經驗,甚至是對家庭的期許融合進作品,希望觀眾能走進體操男爵的創作世界,藉由日常發想的藝術作品勾起共同回憶,產生共鳴。17年的創作生涯,張育嘉秉持著「藝術是人生,人生是藝術」的理念,把看似平凡的日常轉變為持續前進的動力,挖掘潛藏在記憶片段中的不平凡。
【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國際
第1815期
【大學人】七歲旁聽南洋理工化學課程 母親為關穎恩覓學習路
焦點
2025-10-23
【記者顏貝恩報導】「大學對我而言是座巨型遊樂場,比起只待在家裡讀書,我更想要去外面探索更多事物!」年僅七歲的旁聽生關穎恩分享道,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以下簡稱南大)化學課堂中的學習經驗。坐在滿是大學生的教室裡,他神情專注、積極提問,雖因年齡限制無法正式修課,卻依舊全心投入學習,毫不怯場。 擁有154超高智商的關穎恩,沒有走進校園的課桌,而是在母親鄭婕儀的引導下,開啟一條屬於自己的學習軌道。「我們(父母)發現穎恩的學習速度遠超同齡孩子,每次提問都充滿邏輯與深度。」鄭婕儀回應,以家庭式教育培養孩子,讓關穎恩擁有更多時間探索、玩耍,享受童年。他笑著形容兒子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書,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在探索心的驅使下,關穎恩開始尋找能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鄭婕儀說:「其實穎恩五歲時就說,他想參加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的考試(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以下簡稱IGCSE)(註)。」雖然鄭婕儀因擔憂而延後了考試,但關穎恩在六歲時憑著積極的學習態度重新打動了媽媽,最終在IGCSE化學考試中榮獲A的佳績,成為新加坡史上最年輕的考生。 註:國際中學普通教育證書是由英國劍橋大學創立,針對14至16歲學生設計的國際教育認證,為銜接高等教育及申請大學的重要基礎。 鄭婕儀目前為南大研究生。與南大化學、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高級講師蘇莫德博士(Dr. Sumod Pullarkat)交流時,提及關穎恩的學習狀況,讓蘇莫德深受啟發,因而破格邀請這位小天才旁聽課程。一開始,許多大學生都以為關穎恩只是教授的小孩,直到他拿起筆認真做筆記、舉手提問,大家才驚覺七歲神童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南大生物學系學生葉丁萱說:「在課堂上,我注意到穎恩不會盲目記錄課堂所學的知識,而是在聽完教授分析後,從中思考並延伸出新疑問再做筆記,這是很值得大家欣賞的能力。」他坦言,當自己還在努力消化課堂內容時,關穎恩已經能解釋並提出觀點,簡直超乎想象。修習同堂課的南大學生韓欣穎分享:「我們(大學生們)對一個化學概念感到困惑時,穎恩恰好理解,他就自信地為我們講解原理,讓人十分驚訝。」葉丁萱說:「隨著穎恩的加入,原本嚴肅的課堂氛圍變得輕鬆起來,教授偶爾會跟他開玩笑,讓整個課堂中多了幾分笑聲與活力。」葉丁萱認為,這樣的學習模式成了大家投入上課的動力之一,也提醒著大學生,學習應從熱情出發,而非為了分數。 談及課堂期待,關穎恩說:「我希望未來可以學習更多化學、生物、醫學和有趣的數學課程!」對於未知的挑戰,關穎恩不感到害怕,反而更期待能親身參與更多實驗與討論,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不過,要讓這位七歲神童繼續前進,仍有現實的門檻。鄭婕儀坦言:「新加坡對穎恩提前入學的年齡限制較多,因此我們(父母)只能在國外尋找合適的學習機會。」他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但也深信,只要孩子持續保持熱愛學習的心,世界就會為他打開更多可能。
【大學人】游博安領頭推動公共參與 以行動改善指南路交通
校園
第1815期
【大學人】游博安領頭推動公共參與 以行動改善指南路交通
焦點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綠燈亮起,學生們井然有序地步行於斑馬線上,看似平凡的景象卻是無數人長久以來的殷切期盼。「以往過馬路時總是心驚膽戰,如今總算能安全往返西側門。」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語文學系學生黃鈺婷說道。曾經人車爭道的指南路二段,因一盞紅綠燈大幅改善,而推動這項改變的關鍵,是一群學生不願放棄的堅持。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游博安組成「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透過台北市參與式預算與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成功改善政大校園周邊的交通安全。成員來自不同學系,卻對指南路議題有著相同共識。就讀公共行政學系的簡研弘在組內負責公共政策研究與文案撰寫,廣告學系的曹敦閔則發揮傳播專長,負責行銷宣傳工作。曾是政治學系學生的蘇政東,現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憑藉交通專業成為組內的重要顧問。當說起游博安在小組中的角色,成員蘇政東道:「博安在團隊中像是一個統籌者,會運用優秀的執行能力去進行跨部門的溝通。」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因匯聚多元專業與獨特視角,令停滯多年的指南路議題出現創新突破。 而第一次提出台北市中正區參與式預算的經歷則令游博安意識到即使是學生身分,依舊可能促成環境改變。他想,或許在指南路議題上也能借鑑這次的經驗,運用一個屬於普通人的管道去提案並與政府交流。他強調,「我們都是使用這條指南路的人,應該要彼此溝通,而不是期望把事情拋開,找一個代理人(政治人物)來處理一切。」游博安認為每個公民都有投入公共參與的權利。 針對指南路交通改善,小組最終選擇以雙管並進的方式實踐。游博安表示,台北市參與式預算與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皆是以投票形式來定奪方案的執行。他坦言,「我們那時候的壓力其實蠻大的,因為不知道票數可不可以衝到台北市第一名。」由於投票活動需要拓展能見度以取得大量的票數,於是小組便決定發起位於西側門的導護行動。小組聯合政大交通運輸研究社在西側門協助引導人車,而成員們身穿的背心則印有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的QR Code,方便民眾藉由手機掃描了解相關資訊並協助投票。「導護行動是讓所有人看見我們的方式,而當你站出來行動時,就會有各式目光的投射。」他認為,比起僅在網路上發文論述,實際行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更讓小組有所提升與突破。 游博安如今推動校園交通改善的行動,正是過往公共參與經驗延伸與實踐。他表示,高中時期的自己便已萌生對於公共參與的濃厚興趣,因此進入大學後便毅然加入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至於特別關注校園交通議題的原因,游博安則認為與他在學生會的經歷密切相關。他最初入會便特別關注校園環境的總務。游博安說:「我們都會認為空間可能是(人類)文化的最後一個階段,但我認為這也是最重要的階段。」他解釋人們往往會先注意到肉眼可視的空間變化,爾後才會意識到相較無形的制度與精神上轉變。在學生會初期,他便曾聽聞指南路議題存在多年,卻始終缺乏有效解方。「我有一個很清楚的認知,就是這個議題不可能單靠我一個人獨自完成。」因此他希望組建獨立團隊,能夠把專業的建議與方案整合凝聚,並呈現給外界。 指南路二段的紅綠燈最終在台北市參與式預算的支持下順利興設,並於10日正式啟用。啟用當週,游博安時常在紅綠燈周邊默默觀察燈號切換與行人的通行狀況,也會詢問友人對於紅綠燈的看法,他說:「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我們希望瞭解人們是否想要這個紅綠燈,他補充。指南路紅綠燈不只是一盞行人號誌,而是代表整個社群歷經多年後所取得的共識。游博安道:「紅綠燈象徵學生可以帶來改變,學校與社區之間也可以互相合作,讓整個社群共融在此、共生在此。」
【大學人】毛瑞琳化傷痛為創作靈感 回望來時路唱悲傷的歌
藝文
第1815期
【大學人】毛瑞琳化傷痛為創作靈感 回望來時路唱悲傷的歌
焦點
2025-10-23
【記者黃律齊台北報導】刻著「女巫店」三個字的燈牌在舞台後方發出微光,觀眾坐在台下隨音樂搖晃身體。台上歌手是現就讀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的毛瑞琳,他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睽違四年,16日他攜同吉他手王廷宇,再度回到女巫店舉辦專場《毛瑞琳大四了復出活動雙人set》。 15歲時,毛瑞琳藉考上高中的機會搬離家裡。在台北某處加蓋鐵皮屋裡的清晨,他寫下他的第一首作品〈凌晨3:30〉:「凌晨三點半的風/緊緊貼著輪廓/他沒有進來 也沒有走開/我看著窗外 看著我的愛/我只要現在 我只要你在/別停在玄關 別只是偷看」(節錄自〈凌晨3:30〉)。毛瑞琳表示,那時並未對寫歌有明確興趣,只是作為情緒的宣洩。「我是不會頂嘴的小孩,當我生氣會積在身體裡面,但我之後發現可以透過創作抒發出來。」後來,他的作品因緣際會被「我是機車少女」的主唱凌元耕聽見。「他說我寫得很好,但那時候我沒什麼太大的感受,只是意識到我是擅長寫歌的。」 壓抑的成長環境是毛瑞琳創作的根源,他回憶起就讀舞蹈班時,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情是量體重,並且因為擁有白人血統,他的骨架比同齡學生更大,導致體重略重,造成他龐大的壓力。再加上父母過於嚴厲,甚至以暴力作為管教手段,使毛瑞琳對「完美」產生近乎強迫的追求。20歲那年,毛瑞琳寫下〈20歲的沈著與歇斯底里〉送給自己:「對不齊的眼睛和我想挽起的胳膊他們/太過誠實招惹關心我不需要這個沒用/親愛的你 會有那天不是今天不是明天/會有那天 天會亮起 會有星星 重新約定/為了那天 我在保護自己/全靠運氣」(節錄自〈20歲的沈著與歇斯底里〉)。對他而言,離家並不代表從家庭的制約中走出,「我覺得我媽好像已經放過我了,我卻一直認為自己達不到他的要求。」毛瑞琳感慨,曾經的家規已內化成對自我的要求,使他無法停止嚴苛地檢視自己。而歌詞中「對不齊的眼睛」,除了從生理面向談身體的不完美,也以諧音「對不起」,回應成長過程中對於自己的失望與無法滿足家人期望的歉疚。 毛瑞琳提到,自己至今仍時常沉溺於悲傷之中,「我難以抽離我痛苦、難過的狀態。」而創作對他而言是一種處理傷口的方式,「我知道這些痛苦很折磨我,但如果寫成歌,它就會消失一陣子。」因此當毛瑞琳開始有意識地寫歌後,「痛」便成為重要的題材。如作品〈旋轉手扶梯〉以肉體、自然等意象,呈現童年際遇對他造成的傷害,以及長大後試圖尋回快樂的無力感:「捏著眼皮讓世界變形/折疊眼睛讓世界安靜/幸福切開我是孩子的身體/被愛錯的痕跡讓他們小心翼翼/我想快樂的表情必須被好好 練習」(節錄自〈旋轉手扶梯〉)。 毛瑞琳在〈旋轉手扶梯〉運用象徵、轉化等具新詩風格的作詞手法,與他在手機被嚴格管制時期所養成閱讀新詩的習慣有關。席慕容、任明信等人的作品都曾深深影響他。此外,毛瑞琳的部分作品以直接坦率的方式傳達情感,例如作品〈想抱你又想走開〉講述一段等不到承諾的曖昧關係。毛瑞琳在副歌不斷重複同樣的語句,呈現在無法確定的戀情中,想愛卻不敢投入的心理掙扎:「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愛怎麼翻都是痛/快樂的反射動作就是難過」(節錄自〈想抱你又想走開〉)。作品〈恐怖情人之歌〉也是一例,全曲雖循環相同的四個和弦,卻因樂句結尾未回到主和弦,而營造出懸而未決的不安感,呼應歌詞中對愛的偏執,產生微妙張力:「我偷看你的日記 偷看你手機的訊息/偷看你新買的民生用品 我說/哎呀不可以 不可以在你身上留一個我不喜歡的/大刺青!」(節錄自〈恐怖情人之歌〉) 除了創作之外,毛瑞琳對舞台現場也有特別的情感。對他而言,女巫店的意義源於18歲那年,他將累積的20餘首作品投稿至女巫店,並成功舉辦第一次個人專場《毛瑞琳的畢業典禮》。「我那時其實仗著年紀還小,一直問器材的問題,但女巫店的人都願意幫助我。」因此之後回女巫店演出時,毛瑞琳都會有回家的感覺。此次重返女巫店表演,正好又是毛瑞琳即將畢業的時刻。他將18歲以高中學號命名的作品〈814046〉,作為《毛瑞琳大四了復出活動雙人set》的開場曲目。〈814046〉是獻給18歲的自己,「我喜歡在生日的時候,把那一歲的自己寫成一首歌。」毛瑞琳回憶道,這首作品取材自當時的日記:「看著你掉眼淚的時候我總想/把你放在手掌心 親親你的眼睛/事實上只有我在哭泣/而我也沒有辦法擁抱你」(節錄自〈814046〉),為毛瑞琳創作生涯的重要作品之一。 表演過程中,毛瑞琳不時拿起腳邊的啤酒暢飲。他坦言自己其實有點怕人群,在台上才總是藉由酒精緩解焦慮,「我沒有克服(恐懼)啊,這個感覺又不會消失。」他表示,從開始表演至今,最困難的是要習慣接受大眾的關注,「我已經受到一定的討論,但又會想要縮回我的世界,所以我不得不把自己逼出來。」毛瑞琳之所以繼續選擇表演之路,是希望透過創作變得更強大,去守護他在意的人與事。「我以前很喜歡說我想要征服世界。」他說道,未來希望帶著這樣的目標,找到一起做音樂的夥伴。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體育
第1804期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2024-12-20
【記者吳妤潔報導】自信跨步向前,抓準時機刺中對手,得下勝利一分後激動喊聲。今年八月,年僅21歲的「擊劍王子」陳弈通初登奧林匹克運動會殿堂,成為國內時隔36年再度前進奧運的台灣男子鈍劍代表。儘管最終不敵地主選手恩佐・勒福爾(Enzo Lefort)止步32強,仍追平過去台灣的最佳紀錄。卸下擊劍選手身分,他還是位擁有設計長才的藝術生,更是從體制內教育改以進入實驗教育機構的方式升學,並一頭栽進設計領域,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八歲時,陳弈通參加體育夏令營,眾多運動項目中唯獨對擊劍情有獨鍾,就此開啟擊劍人生,「我小時候對某個東西有興趣的時候,就是想要全心投入,所以那時候一學就很想要全力打到職業。」自小就有主見的他,在參加不少盃賽後,萌生想要出國比賽的想法,陳弈通的母親黃意雯便帶著他出國,並在青年奧運、亞洲運動會及亞洲錦標賽等賽事中嶄露頭角。 陳弈通並不認為自己是天賦型選手,他說:「現在回去看覺得,哇,我好像真的花很多時間在場下。訓練時間外自己在家會一直練,然後研究分析選手的影片。」不想輸但樂觀的性格,或許是他十幾年的選手生涯中未曾想過放棄的原因之一。黃意雯回憶起陳弈通小時候沒得獎,本以為他會很難過,卻見到他比賽結束後到便利商店買冰淇淋露出開心的面容,可見比起成績,陳弈通反而更專注在比賽的內容和過程,若是覺得自己表現不理想,回家後就會不斷練習,黃意雯以「瘋狂」二字形容,「他如果制定好目標就不會放棄,一定會想辦法達到他要的表現。」 相比大多數學生運動員以校隊或體育班作為升學志向,陳弈通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陳弈通一家曾因父親研究需要移居澳洲,國小三年級時他自澳洲返台,但因為銜接不上課程,便輾轉進入體制外教育。即將升國中之際,黃意雯考慮到體制內教育只有進入校隊或是讀書兩個選擇,且若外出比賽在學習進度上勢必會落後,便決定讓陳弈通加入自學團體。另一個原因,則是體制外教育給予了更多自由,「當初對體育班的印象就是如果你選的話,就只能走這一條路,選項會很少,但我不想被限制只能做這個(擊劍)。」陳弈通說道。他坦言,一開始年紀小,自律欠佳,常會漏掉作業,但後來發現這會出現許多問題,才了解到「為自己負責」的重要,比賽期間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拿出電腦或是要讀的東西出來做。問到對想走體制外教育的學生運動員有什麼建議時,陳弈通不斷提到「自律」,認知到自己需要什麼也更有助於尋求協助和保持對運動的熱忱。 而在體制外教育的過程中,陳弈通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徐莉玲的欣賞下,發覺自己未來也可以往藝術領域邁進。「有一堂課我讓學生找出舊鞋盒做出一個動物,但只有弈通用舊鞋做出一隻老鼠,因為他覺得用鞋子做更有趣。」徐莉玲笑著分享,「弈通真的是很特別的孩子,很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有勇氣挑戰老師給的題目。」 目前陳弈通就讀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在他的Instagram作品帳號上,時常可以看見他分享利用不同媒材設計出的運動員模型、球鞋和平面設計等作品。而他的創作靈感多半源自於運動和普普藝術,他笑道:「運動的動態我覺得是很抓人的。」談起陳弈通在擊劍和創作時的差異,黃意雯認為他在擊劍時表現出較為強勢的一面,但在藝術創作方面則是展現自我的抒發和療癒,「有時候他的作品人家喜歡,我覺得是因為他很真誠地把自己生活的題材放在上面。」 對陳弈通而言,不論是擊劍還是創作,都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談到未來目標,凡事追求完美的他希望在藝術設計領域不斷突破,「做設計可能都會這樣,就是你看到很多,然後會覺得我一定要達到這個水準,會覺得之前的作品都不夠好,可是就是這樣才會進步。」面對陪伴自己最長時間的擊劍,他則希望能夠持續奪牌,「我很享受在場上的感覺。我很喜歡做,我就繼續做。」
【大學人】青年領頭推廣台語 「同齊行」助學員考台語認證
校園
第1802期
【大學人】青年領頭推廣台語 「同齊行」助學員考台語認證
焦點
2024-12-06
【記者吳妤潔報導】「語言是文化ê底蒂,文化是國家ê根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不分系學生林家慶說道。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學生蔡宇盛、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黃茬翰和林家慶三位對台語抱有熱忱的學生,因緣際會下,於今年五月成立「同齊行」台語教學團隊,期望透過自身考過教育部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中高級考試的經驗和能力,協助現職教師或民眾考取證照,並傳承台語文化。 在成立初期,蔡宇盛觀察到台語斷層多發生在青年族群,因此最初希望以青年教育為主軸,但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卻遇到困難,最終為了統一教案,才以檢定作為基準點。他們用免費教學和線上授課為誘因,在Facebook社群「對囡仔講台語」上宣傳,蔡宇盛說:「我想要看到的是我們免費提供資源,感覺到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大的成長,也會很想要跟我們交流。」他也坦言,考量到自身能力和經驗,身為學生,用免費的方式授課比較不會有壓力。談到招生狀況,林家慶指出,一開始報名的成員約有170人左右,但三個人能力有限,最後僅開放50人加入,其中三到四成皆是在職教師,其餘則是高中生、大學生和一般民眾。 在授課模式上,黃茬翰說明,由於學員的書寫能力普遍較差,因此課程會專注在寫作,搭配當週應著重之聽、說、讀其中一項核心能力,以坊間的題本和自備教材講解。蔡宇盛表示,透過課程,團隊三人也能在與學員交流的過程中教學相長。談及如何設定預期成效,蔡宇盛說明,在第一個季度中,希望至少有三個學生能考取中高級證照,他解釋,因為台語中高級檢定難度高,通過率低。林家慶則補充:「你只會講沒有用,還要懂得如何辨識跟運用,我覺得困難點在於要適應一個新的文字系統。」 針對國內的台語教育,蔡宇盛分享,自己作為中學必修台語課程(註一)的第一屆學生,發現政策仍有許多衝突與不足之處。除了師資缺口外,也未明確規定評量成績的標準,「很多老師會選擇用紙筆測驗的方式來定奪學生的成績,那相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降低。」黃茬翰也指出,當前的台語課綱較制式化,應透過更多元的教學方式將台語教育融入日常,讓學生了解台語和生活息息相關。林家慶則直言,不同地區和每個家庭都有各自說台語的方式及詞彙,但學校制定標準化的流程教授台語,定義何謂「標準台語」剝奪了語言本身的多樣性,他惋惜地說:「為了方便跟比較好的效果,會損失掉很多這些很迷人、很美麗的特色。」 註一:《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自111學年度開始,中小學必修本土語言,包含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馬祖語和台灣手語。 然而對於台語教育的現狀,團隊成員也並不完全抱持悲觀的想法。「有一句叫『學台語,當時行』(註二),這是我覺得現在傳播媒體可以看到的正向的種子。」黃茬翰舉例,現在漸漸出現以全台語呈現的脫口秀、實境節目或電視劇,讓觀眾發覺台語的親近,進一步學習更專業的知識。林家慶則建議,台語教育不應侷限於小學,而能延續到大學,他認為學習語言背後所透露的智慧與文化,才是更有趣且吸引人的,「即使沒有通過檢定,他(學生)在途中學習到台灣本土的文化,我們有傳承到這件事情,也是另一種成功。」他誠實地說。 註二:現在流行用台語、學台語的意思 對於「同齊行」推廣台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何信翰樂見他們的出現。他認為,以學生身份推動台語,未來的發展性高;另一方面,學生自發組成教學團體,若成功,便能在同儕間形成效應,吸引他人效仿。「他們互相鼓勵,做很多事就可以長久,我覺得在推動學習台語的過程中,有同伴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何信翰說。談到團隊的未來發展,蔡宇盛表示,由於線上授課成效不佳,未來將考慮租借場地進行實體授課,並嘗試經營社群,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現課程,期待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推廣台語的行列。
【大學人】用藝術刻劃校園回憶 UCLA刺青師從宿舍發跡
國際
第1799期
【大學人】用藝術刻劃校園回憶 UCLA刺青師從宿舍發跡
2024-11-15
【記者張博媛報導】克莉絲蒂娜・威廉(Christina Williams)是一名發跡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以下簡稱UCLA)的刺青師,他在學生時期發現自己對刺青藝術的熱愛,也在許多學生身上留下刺青作品。 威廉在UCLA就讀世界藝術與文化學系,加上自己對刺青文化的興趣,便在朋友與家人的鼓勵下開始刺青師生涯。「我喜歡為自己和朋友創作藝術。」威廉說道,他最初是在宿舍開始為同學刺青,接著進駐校園市集,以及學校附近的刺青店。威廉表示,同學們時常會帶著自身故事和人生體悟,與他討論刺青的設計,正是在這些客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並啟發他進行更多創作。威廉認為UCLA給他很大的發揮舞台,例如學校課程提供他探索藝術創作的機會、同學與老師都支持他進行刺青活動等,「若不是在學校開始我的刺青生涯,我會很難獲取這些資源。」他說道。 威廉的刺青風格多元,包括單針刺青、寫實主義,以及抽象設計,他喜歡將自然、文學作品的文化與人物融入設計中,「任何異想天開的事物都能成為我刺青的主題。」他補充。今年10月,UCLA邀請他為學校設計專屬的紀念刺青,他融入了充滿校園意義的象徵元素進行設計,如UCLA代表動物棕熊的熊爪和深受學生喜愛的校貓鮑威爾,再搭配學校的代表色——藍色與金色,讓學生能在身上留存對校園的美好回憶。 相較於台灣對於刺青的保守觀念,在美國擔任教授,現就讀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博士班的服裝設計師ChaCha(化名)認為,刺青在美國就是一種常見的藝術,一般人不會對刺青帶有負面觀感,「刺青是自我表達的方式,是一種客人與刺青師共同創作的產物,我覺得很有意義!」他說道。ChaCha也表示,在美國校園內進行刺青活動是件很正常的事,不過如果在台灣應該會嚇到師長。在洛杉磯就讀美國音樂家學院(Musicians Institute)學生Ryan Chang說道:「路上的人十之八九都有刺青,在洛杉磯和校園內就像戴耳環一樣稀鬆平常。」 威廉說:「UCLA藝術與全球健康治療中心(Art and Global Health Center)給我很大的啟發,希望畢業後能有機會與他們合作。」對他而言,刺青不只是刻在身體上的藝術創作,更可以撫慰人心,威廉期望有日能回到洛杉磯,除了繼續為UCLA社群進行刺青創作,也結合自己在碩士階段的專業,探索刺青創作在藝術治療領域的發展性。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藝文
第1798期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焦點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在螢幕上,台北的建築、交通與人群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面,瞬息萬變的即時新聞標題穿梭其中,讓人彷彿置身於現實世界。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以下簡稱2ENTER)將網路資訊視覺化,創作出一個龐大的虛擬世界,並於10月25日至28日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作品《Data-Verse Taipei 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莊恩齊、陳政維、邱傑義及劉吉榮,在2022年正式成立2ENTER,並在同年首次對外參加競賽,即以作品《擬山行》在花蓮縣洄瀾美展榮獲首獎。為此,陳政維補充:「你真正在外面得到一個肯定後,會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比較踏實,這個里程碑還滿重要的。」在合力製作的作品備獲肯定後,團隊決定向外拓展視野,作品也日趨成熟。 2ENTER的作品主要以即時資料為素材,例如天氣資訊、車流、社群動態等,撰寫演算法驅動3D影像後,再放到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中做即時運算,最後製作成一個虛擬世界。此外,由於團隊成員皆有玩遊戲的興趣,故也會從常玩的遊戲裡取得創作靈感,並在作品中添入遊戲的元素,「不管是視覺上或者是感受上,這些靈感都會帶到作品裡面使用,或者是有一些思維會在作品裡面被放大。」陳政維補充道。 談及名稱發想過程,團隊表示本想取作ZENTER,源於德文裡「中心」的意思,不過因已有其他公司以此註冊商標,因此團隊改以組成的時間為2022年,將具有相似外型「2」跟「Z」,正式取名為2ENTER,中文名「貳進」也有電腦二進位的含意。目前台灣的網路即時資訊視覺化領域中,因為涉及設計、2D與3D製作、程式書寫等多方面的技能,故多由為企業主導,團隊成員皆為學生的2ENTER,是目前台灣第一間由學生自行創建的公司。此外,2ENTER團隊的作品比起單人作業,呈現更豐富的視覺性及互動性。「大部分新媒體藝術家處理的影像較為抽象,因為比較單純,也比較好看。」陳政維補充道。 由於2ENTER都是Z時代下的人,他們把網路世界當成真實世界的鏡像,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在時間的推演下,都會越來越完整的紀錄其中,如監視器、瀏覽紀錄等,「這件事情是我們覺得需要討論的,所以決定用作品呈現。」陳政維說。此外,他們把作品想像成一個巨大容器,乘載大家的想法,強調與觀眾互動,不再拘泥「藝術傳達理念」這件事。 《Data-Verse》是2ENTER的第一個作品,以五分鐘的影像建構出四位成員對網路的想像。起初他們對網路世界的形象概念很模糊,所以在正式製作之前田調土地資料,把數據即時附到《Data-Verse》中,並把數據轉化成不同圖像,例如數據便以雨的形象灌溉虛擬世界。作品畫面的正中間有一個石碑,裡面的影像資訊來源是迷因,「真實世界有宗教作為人的心靈慰藉,那虛擬世界的信仰是什麼?」莊恩齊表示,由於現今社群媒體大量傳播迷因,故團隊最終把虛擬世界的宗教意象定位在迷因上,「我們用這樣的邏輯做了《Data-Verse》,告訴大家我們想像的網路世界長這樣。」 創作遊戲引擎互動的作品,劉吉榮認為最大的困難反而不是做2D、3D的東西,而是彼此之間的默契跟溝通,「每個人在製作上面的難處,都會是怎麼在各自的分工下,把大家想要做到的效果呈現出來。」為了作品效果的穩定性,2ENTER會針對硬體做壓力測試,確認它的承受極限,還會上傳高度敏感的照片,看見互動作品中最極端的面向,才能應對一些極端的觀眾,「我們要想到最壞的狀況,這是我們作品有趣的地方。」莊恩齊道。 延續《Data-Verse》,同樣於2022年創作的系列作品《Data-Verse Taipei》,以《Data-Verse》的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團隊蒐集台北的氣溫、車流、社會現象等網路資訊。隨著這個計畫的持續發展,2ENTER開始希望觀眾也能介入到作品當中,於是一年後《Data-Verse Taipei 02》誕生,「目前我們既有的框架有一個互動網頁,接下來怎麼跟觀眾互動,最簡單就是用文字來實現。」邱傑義表示,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觸發觀眾回覆文字到資料庫,「後來發現新聞標題這個東西,它本質上帶有一種試圖引人回覆、挑釁的特質在。」於是將新聞作為對觀眾的提問,觀眾可以進入網頁留言區,與其他人即時互動。 與《Data-Verse》系列相似的作品還有《擬山行》,雖然《擬山行》與《Data-Verse》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比起《Data-Verse》的即時資訊,團隊使用過去的歷史資料,整理花蓮氣象站建站一百年來的資料,重新在虛擬世界中再現。作品逼真地呈現花蓮峽谷的壯麗地貌,且隨著資訊量的變動,畫面會不斷改變,讓觀眾無法預測下一秒的視覺體驗。 而近期2ENTER啟動新的計畫—《虛擬尋根》,透過論文查詢、搜尋引擎、AI三種方式共構劇本,回溯台灣不同的網際網路歷史事件,「用作品重新描述歷史,將創作者不可能親身經歷的事,重現在大家眼前。」邱傑義補充。 2ENTER的作品從來都不是想要改變世界或影響社會,而是希望讓大家透過作品看到不同的狀態,例如在《Data-Verse Taipei》中,觀眾可能會好奇車流的變動、Wi-Fi的流量等,透過呈現讓大家看見平時難具象化的數據,當資訊匯聚在小小的螢幕中,觀眾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我覺得我們的作品很常在做這件事。」莊恩齊補充,虛擬世界雖然很小,卻乘載著龐大的資訊量,「這是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很難發現的差異性。」 提到團隊未來的願景,2ENTER希望能讓作品常設在某個地方,持續推廣作品,也嘗試做公共藝術等,期望將作品跳出臺灣的框架,創作《Data-Verse》國際版,讓作品有更多討論的潛能。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國際
第1797期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記者李宸緯報導】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學生報(The Reflector)在15日的報導中提及,密西西比州存在貧窮、人口流失,導致全美貧窮率排名第二,因此,密西西比州政府試圖透過擴大稅基、發展太陽能產業及增加就業機會來留住大學生。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曾東松說:「大約20%的密西西比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約有超過50萬密西西比州居民難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該州的經濟結構依賴低工資產業,限制了高薪工作的機會。在經濟不佳的狀況下,居民往往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的費用。 就讀於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的學生Michael(化名)表示,多數就讀該州的學生畢業後會選擇離開,他自己也不會留下來,因為當地沒有符合他的專業領域的工作,而其他地方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與待遇。不過他也補充,若當地的產業與大學生的相關科系有關聯,仍有部分學生願意畢業後留在密西西比。有鑑於貧窮的問題存在,州政府近年來投資發展太陽能產業,希望藉此來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並提高該州人民的生活品質。 「我必須開車花費20到30分鐘才能找到雜貨店購買生活所需,諸多基礎公共設施都是缺乏的。」密西西比大學主修中文與傳播科學的阿莉莎・湯仕多(Alyssa Tunstall)說道,他認為,大學生的去留依然取決於工作機會的多寡以及密西西比州的生活條件。湯仕多建議,政府改善公路、醫院等基礎設施,提供工作機會外,也能提高該比州的生活條件。Michael則舉例:「政府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地稅,吸引更多公司來此設廠。」 湯仕多指出,當地學校設備過於老舊,改善教育條件是幫助密西西比脫貧的重要途徑,Michael也認同教育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提供職業培訓、教育和工作經驗機會外,國家應重點關注當地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曾東松提出看法,他強調,透過基礎建設、經濟發展與改善教育環境的全面提升,密西西比州在未來仍有機會改變貧窮的困境。
【大學人】從甲組球員到亞錦翻譯 林子翔不一樣的棒球路
體育
第1789期
【大學人】從甲組球員到亞錦翻譯 林子翔不一樣的棒球路
焦點
2023-12-13
【記者胡王子行綜合報導】10日,臺北大巨蛋迎來萬人空巷的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由中華隊對上日本隊。在球員踏上紅土前的幾個小時,有一群人早在球場周遭忙進忙出,打理賽前的大小事,他們是台灣國際賽事不可或缺的隨隊翻譯,靠著流利的中、外文與大會溝通,讓選手無後顧之憂的備戰。比賽開始後,這群人再度現身,穿梭在裁判與教練之間,釐清先前的判決。林子翔在這些翻譯人員中的經歷特別不同,高中曾是甲組棒球員的他,最終靠著苦讀考上國立政治大學,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站上大巨蛋的紅土。 林子翔的三級棒球經歷分別為台南市立協進國小,台南市立崇明國中,國立嘉義高中,資歷十分完整。 圖/劉素安提供自小對棒球感興趣的林子翔,國小時參加了中華職棒統一獅隊舉辦的夏令營,並被當時台南市協進國小少棒隊的教練挖掘,就此開啟棒球之路,而他也努力鍛鍊,進入嘉義高中成為甲組球員。不過,林子翔看似順遂的棒球員旅程在高中時出現轉折。「自己的身材、爆發力都比其他選手都差了一截,高一就有轉換跑道的想法了。」林子翔說道。但轉換可不容易,從少棒隊到高中,林子翔已經有許多年沒有靜下心在書桌前唸書,再加上他就讀的嘉義高中體育班又是夜間部,白天時間都在練球,晚上也沒有辦法唸書,讓課業規劃增添不少難題。處境越艱難,林子翔越想挑戰。他先是脫離宿舍生活,在外租屋以便溫習;接著早上八點半晨練前的一到兩個小時他就會離開被窩唸書。日積月累下,林子翔逐漸跟上課程的腳步。他也沒有因讀書缺席訓練,甚至入選嘉義市代表隊,學測前四天還跟著球隊打聯賽。林子翔的媽媽劉素安分享當時兒子的生活:「子翔早上練球,下午洗個澡又要接著上課,甚至連假日都要比賽,常常連覺都睡不好,真的很辛苦。」除了身心靈的疲憊,朋友與師長的不理解也讓林子翔喘不過氣,「身處體育班,說出要唸好大學的目標顯得很格格不入,包含同學、老師都會感到不解或不抱期望,讓我的心態很不穩定。」林子翔回憶道。 林子翔鎮守二游防線,防守功力不俗,高一下便入選嘉義市代表隊。 圖/林子翔提供 更讓林子翔感到挫敗的是學測後意外落榜。「那時真的非常崩潰,很擔心變成一場空。」但林子翔並沒有喪志,反而利用學測後的空檔期準備多益並得到了900分的高分,分科測驗也一雪前恥成功考上政大創新國際學院。有趣的是,升上大學後的林子翔原先想隱藏棒球這項技能,「我有點害怕在這麼好的學校,大家會對我的體育班背景有刻板印象。」但最後仍敵不過對棒球的熱愛,再加上自己的經歷實在太過特別,「隱藏棒球」計畫在不久後就告吹了。升上大學後,林子翔認識了球員以外的重要角色——翻譯,「那時候棒協有招一批新的翻譯,政大很多人都投了履歷,我也去投了。」深厚的棒球底子再加上英文能力,讓林子翔成功入選,正式以翻譯身分開始不一樣的棒球人之路。從U-12的德國隊,U-18的澳洲隊,再到亞錦賽的中華隊,球員的經歷讓林子翔在比賽總能起到關鍵作用。比賽中需要協助教練爭取判決空間時,林子翔不會害怕傳達錯誤,「那個play發生的當下就大概知道自己等等要上去爭取什麼了。」而林子翔除了翻譯員身分,還多了「訓練員」的角色,在選手們練球時幫忙餵球、接球,「這次被換到中華隊,是因為他們想找一個可以幫忙練球的翻譯。」看到兒子走向不同的道路,母親也表示支持,「能看到他在喜歡的項目上做得開心,真的非常不錯,而且有著更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底子深厚的林子翔,上了大學在一般組的賽事中幾乎各個守備位置都能勝任,連登板投球都不成問題。 圖/林子翔提供對林子翔而言,轉換跑道不僅為自己帶來改變,也讓更多運動員看到不一樣的未來。「我想著,如果我能夠考上頂大,或許我就能告訴學弟、教練,原來選手也有這條路可以走。」林子翔說道,「後來有不認識的學弟聯絡我,很謝謝有這個經驗,讓他知道有更多不同的選擇。」林子翔高中時期的教練趙晉榮也非常贊同子弟兵的表現,「子翔的經驗對球隊的發展是很正向的,同時也能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給家長、球員做參考。」大半人生都被棒球盤踞,一直深愛著棒球的林子翔,在人生的重大交叉口,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棒球路。雖然不再是球員身分,但他仍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有很多人會說要是我不打球認真唸書,或許現在就不只政大了,但我覺得,哪怕當初沒有被教練挖掘,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我還是會跟棒球相遇。」 林子翔的升學經歷讓許多體育班學生看見了不一樣的可能,課業與球技兼顧的他也成為許多學弟的榜樣。 圖/林子翔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