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港自造節創意登場 倡民眾體驗「自造」精神
生活
第1759期
大港自造節創意登場 倡民眾體驗「自造」精神
2021-12-08
【記者張珈爾高雄報導】拿著Maker集點任務卡,民眾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及M.ZONE大港自造特區之間穿梭,蒐集五大主題區的紀念印章,在嘗試自己動手製造的過程中,感受Maker們傳達的「自造」魅力。2021年第五屆大港自造節Mega Maker Day於4、5日登場,M.ZONE規劃街頭市集、創意空間、自造遊樂園等精彩活動,期望透過自造成果的呈現與互動體驗將這份熱忱散播給各個年齡層的民眾。 2021年第五屆大港自造節於4、5日登場,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同樂。 圖/張珈爾攝走訪駁二藝術特區以及M.ZONE,不難發現五大主題區內最受歡迎的便是正港樂園內的「廢材小車」。該展品為大港自造節的經典作品,M.ZONE於民國107年引進廢材小車,並邀請日本的自造總監共同設計出台灣版本的廢材小車軌道,「三年來,該作品已經成為上萬名小朋友與家長的美好回憶。」M.ZONE執行長楊育修自豪地說道。 親子一同駕駛廢材小車,組裝容易、自由度高的動感小車成功擄獲民眾的注意。 圖/張珈爾攝標榜創意無極限的廢材小車,邀請參與者運用巧思結合生活中各種「廢材」,重新設計組裝成四輪車,民眾可以將完成品放在木製的軌道上互相較勁。楊育修也補充,若想讓小車跑得更快,參與者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中產生成就感。這項活動不但結合創造力、機械原理和環保教育,寓教於樂的廢材小車成功抓住民眾眼球,因為組裝容易、自由度高,該作品也成為大港自造節最熱門的項目,當天可以看到家長、小朋友和學生志工在軌道旁玩得不亦樂乎。 海軍軍官一同練習各式繩結的打法,展現不同的自造魅力。 圖/張珈爾攝除了吸引親子一同動手體驗,廢材小車也拉近了民眾與「自造」的距離,「我原本覺得自造這個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就是要做很多機械機具之類的。」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科學生張喻晴提到實際體驗後的感觸,「但來了之後發現很多東西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動手做就可以完成的。」當天協助擺設攤位的民眾薛瑋涵也表示,把靈感實現的過程都是在自造,只要頭腦沒有停止思考,自造的進程就一直在持續。 大港自造節不時穿插各式表演與民眾同樂,小丑表演吸引許多民眾觀賞。 圖/張珈爾攝在「青年自造」的主題之下,Maker們各自透過不同方式和民眾連結,並收取回饋,培養成新的養分,持續不間斷地創作,一年後回到M.ZONE展現成果,週而復始、不斷循環。大港自造節為全台最大的自造者嘉年華,不僅透過各式活動拉近參與者與「自造」、動手做之間的距離,也凝聚了不同的年齡層。楊育修也期望透過今年的主題「青年自造,正港夢想+」連結老中青三代的民眾,他說:「只要心中充滿對『自造』的熱情,都可以是青年自造的夢想家。」M.ZONE團隊也透過大港自造節,展現Maker們所發散的強大凝聚力。
「自造者」展現創意 作品反映社會議題
生活
第1641期
「自造者」展現創意 作品反映社會議題
2016-12-14
【記者王若璞高雄報導】「我造,故我在!」大港自造節(Mega Maker Day)10日在高雄鹽埕區忠孝國小開幕,強調人人都是「Maker」(自造者),結合社會議題與教育意義,展現新一代的創意。而創意要如何實質發展,讓台灣的實力被看見,也成為自造節背後探討的議題。「動手做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價值。」大港自造節執行長楊育修表示,不同於承襲國外體制的自造者運動(Maker Faire),大港自造節強調地方的在地價值,並不以科技產品為限,現場80多個攤位從科技、數位多媒體、食品、藝術、設計到遊戲等一應俱全。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余惠雯與組員以瓦楞紙打造沙發「New terminal」,可乘載一百公斤重,並以曲面蛋型的外型營造居家感。余惠雯考量到取材便利及環保材質而選擇瓦楞紙板,她也希望能把沙發延伸到社會關懷,放在路邊讓遊民能舒適的過夜。 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用瓦楞紙玩創意,吸引民眾爭相體驗。圖/主辦單位提供大同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葉思吟與羅俊弘聯手創造「食空機」製作反映空汙指標的棉花糖,引起大人小孩爭相體驗。裝置裡的晶片會偵測台灣各地即時的空氣汙染指標,食空機根據汙染指數而掉下不同口味的棉花糖粉,若汙染越高,棉花糖粉從檸檬糖到咖啡糖遞增,顏色會越濃稠。葉思吟表示,空氣汙染難以目測,民眾常掉以輕心,此次的創作動機是為呼籲民眾正視空汙議題,希望用味覺、嗅覺的方式讓空汙更有感。 裝置裡的晶片會偵測台灣各地即時的空氣汙染指標,食空機根據汙染指數而掉下不同口味的棉花糖粉,若汙染越高,棉花糖粉從檸檬糖到咖啡糖遞增,顏色會越濃稠。圖/主辦單位提供提到大學教育,羅俊弘認為實作課程仍有進步空間。余惠雯也反映,學生大多傾向創業,無奈沒有足夠資本以及廣告平台,發展有限。台灣設計相關科系數量趨近飽和,市場變相削價競爭,導致設計品有廉價化趨勢,她盼大眾對設計價值的認知能提升。面對台灣快速生產淘汰的設計環境,她也提到細水長流的重要性,希望設計師能受到更專業的訓練,讓台灣的創意成為經典。南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兼任專業技術人員劉大琦希望,政府舉辦活動不要操之過急,應以長遠效益為目標,非以一次的表現下存廢定論。針對政府相關法律,劉大琦認為法令難以跟上市場變化,創意不該被法律綁住,也不是給予經費就可以了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