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沙龍理女性主義歷史 王君琦藉影像談平權困境
生活
第1754期
沙龍理女性主義歷史 王君琦藉影像談平權困境
2021-10-21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整齊且溫馨的小空間,旁邊擺放著熱紅茶,椅子自然地擺放著...,2021年第七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於15日舉辦「女性主義沙龍」,邀請到主講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主席王君琦,以國際女性影像為出發,談論性別平權的「再現代化」(註)議題。註:表示女性權益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進步 女性主義沙龍開張,國際女性影像談性別平權的「再現代化」,現場氣氛舒適輕鬆。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王君琦將沙龍聚焦於美國電影和華語片,以女性形象類型切入為參與者梳理相關歷史脈絡。他以「蛇蠍美人」的女性形象為例,表示在過去影像中,是相對常見地,「在電影中,蛇蠍美人往往象徵「新時代女性」的形象。」他解釋,因其代表傳統價值的逾越,呈現勇敢追愛的性格,然而,相關影像作品結局大多悲慘,彰顯「道德懲罰」的概念。「這樣的女性形象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總結,這些電影在呈現新女性的形象之餘,仍在「否定」該種價值。「性自主是有一條線的」,王君琦補充,女性可以打扮得現代時尚,內心卻被要求「出淤泥而不染」,仍保有純潔心靈。人們往往讚賞女性形象的現代化,卻盼望著其在精神上保有傳統價值。這也反映在女性形象於影像的呈現和敘事,儘管隨著時代改變,女性形象在影像中有所突破,「但這樣的突破是有限的」,他表示,至今仍難脫傳統表現的框架。 主講人王君琦在會中暢談女性形象在影像中的變化,有結構地表示女性形象「再現代化」的議題。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厭女』從線上到線下,是許多女性的日常經驗感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認為,問題往往出在養成環境,例如在理工的專業領域,女性往往缺乏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性別比例」如此重要」他強調,在職場提倡性別比例,就是為了確保女性在這樣充滿阻礙的環境中仍能擁有與男性相同的機會。 今年於台北電影節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上映的《火車快飛》導演林邵慈表示,近年大家開始關注「女性導演」,他認為被關注是一件很好的現象,能促使更多女性投入影像產業或創作。此外,他也期許女性導演的出現,能打破過往「以男性主導」的既有思維。 現場觀眾專注聆聽沙龍內容,在過程中提出各自的反思。 圖/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女性主義發展至今,仍面臨許多挑戰。留美學生黃羿瑄無奈地表示,社會對於女性主義運動仍舊有許多不解,「​​同為女性,很多人沒有察覺自己正在被壓迫,反而認為這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他說道。方念萱教授也表示,若女性主義者關切的是性別平等,也絕對是造福生理男性,當這個社會的性別平權還未完善,女性主義運動就該繼續推動,直到實現平權的那天。
大稻埕變裝遊行 重現1920台灣風華
生活
第1684期
大稻埕變裝遊行 重現1920台灣風華
2018-10-17
【記者徐佳渝台北報導】「時空劇場1920變裝遊行」14日於大稻埕熱鬧登場,這次主題將永樂廣場瞬間變做1920年代街巷的「時空劇場」,讓民眾感受當時大稻埕的風華。 參與遊行民眾身穿1920年代的服裝,站在迪化街懷舊風格的建築之間聆聽主持人講解。 圖/徐佳渝攝永樂廣場前,一身長袍的男性、長髮繫成一條辮子昂然闊步於街頭。隔壁的女孩則身穿黑色碎花旗袍、手中提著滿布金色亮片的小包,他腳踩高跟鞋悠遊漫步迪化街。對於這一身打扮,就讀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學生陳思妤逗趣地說:「(服裝)是參考我阿嬤的style。」同時,他認為變裝遊行活動除了可以推廣大稻埕文化,也能喚起民眾對於台灣1920年代的歷史記憶。 太平國小醒獅團在捷運北門站3號出口前表演,為遊行注入了不少福氣。 圖/徐佳渝攝「很久沒有覺得台灣這麼可愛了。」分別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學生唐朝欣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張瑜庭表示。無論是男女老少都非常積極參與活動,讓他們覺得既驚訝又感動。 駐大稻埕菲律賓藝術家利洛伊·紐(Leeroy New)與太平國小學生合作呈現「大稻埕的太平外星人」。 圖/徐佳渝攝而張庭瑜也提到1920年代的生活模式,「很正面,人們都很積極努力。」當時正值台灣「新文化運動」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則是「台灣文化協會」。協會除了發行《台灣民報》,也積極於台灣各地舉辦演講及講習會,對於本土文化風氣具正面影響。此外,這個年代也是台灣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許多本土政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迪化街上,幸福時光照相館的人員正在使用老相機攝影,捕捉民眾互動的瞬間。 圖/徐佳渝攝針對1920變裝遊行,唐朝欣也認為,「能在台北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築覺得很難得。」在台北還能保留台灣早期建築很不容易,他表示西門町雖同樣具有歷史,但和迪化街這帶相比已經漸漸走向現代化。 永樂廣場前的舞台上,樂團「Coca-Koala」身穿1920年代風格的懷舊服裝演唱著歌曲。 圖/徐佳渝攝活動除了以遊行踩街帶領民眾回到1920年代,永樂廣場前大舞台上也有許多懷舊風格的表演,為大稻埕注入更多「古早味」。其中,太平國小弦樂團演奏「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著名的《望春風》,旋律響徹迪化街,讓人恍若置身於早期的台北。此外,還有活動如「戶外才華市集」、藝術節系列講座、劇場表演等,加強民眾與1920年代大稻埕的連結。
復古遊行不畏風雨 藝術節重現大稻埕風華
藝文
影音
第1661期
復古遊行不畏風雨 藝術節重現大稻埕風華
焦點
2017-10-19
【記者謝宜臻、薛惟中台北報導】2017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時空劇場──1920變裝遊行》14日下午於台北迪化街登場。現場民眾穿著旗袍、吊帶褲等復古裝扮,漫步於迪化街頭。雖然當天下起大雨,但絲毫澆不熄民眾的熱情。2017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協同策展人高翊愷表示,希望透過活動刺激台灣人重新思考自身的文化。而蔣渭水於1921年10月17日於大稻埕發起新文化運動,因此藝術節便選定靠近17日的周末舉辦。相較於前五次遊行,本屆特別在遊行終點的廣場設立市集,販賣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也邀請表演團體扮演1920年代街頭的算命仙、江湖郎中與人群互動,讓民眾彷彿穿越時光隧道,重返舊時的大稻埕。當天扮演江湖郎中的漫才團體《達康.come》表示,古早市集裡販賣各種東西的人都有,但也有兜售奇怪藥品、招搖撞騙的小販,因此他們今日便打扮成賣藥人,透過推銷藥品的方式與民眾互動。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於2015年由民間獨立發起,每年10月於大稻埕舉辦各式藝文活動,藉由跨文化、跨時代的展演,為當地注入新的活力。當地居民蔡和翰表示,藝術節活動一年比一年豐富,也看到大稻埕慢慢的變好,如文創商店的進駐,使當地越來越有商機、年輕人也漸漸變多。「不會像以前只有乾貨,除了年貨大街以外都不會有人。」儘管藝術節才邁入第三屆,但大稻埕已經漸漸因此有了轉變。現在除了在當地街頭能夠看到傳統商行,也能看見文創產業的身影,豐富的商機及多元的活動,也讓民眾更了解專屬於大稻埕的歷史文化。https://youtu.be/0ZPMf0R7OaQ
變裝遊行熱翻大稻埕 國際藝術節再創新文化運動
藝文
第1605期
變裝遊行熱翻大稻埕 國際藝術節再創新文化運動
焦點
2015-10-21
民眾扮裝出席1920年代變裝遊行。 圖/蘇奕菲攝【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17日「1920年代變裝遊行」將首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氣氛炒到最熱!民眾帶著復古、當代、跨文化等創意元素前來參與,重現當年「狂騷、咆哮」的精神。由在地社區自主發想、籌辦的藝術節,希望串聯起相隔百年的兩個20年代,打造西元2020年的大稻埕新文化。「思劇場」藝術總監張哲龍騎乘三輪車載著金鐘影后朱芷瑩,與創意扮裝的民眾一齊繞行大稻埕,將巷道擠得水洩不通。大稻埕日新國小的資優班學生,事先研究1920年代有哪些名人,自行設計服裝造型,當天裝扮成孫中山、居禮夫人、愛因斯坦等人物參與遊行。現場還有「朱宗慶打擊樂團」表演、「公平貿易繭裹子」和「花生騷」服裝走秀、《大稻埕》電影播放等活動。1920年的10月17日,蔣渭水在大稻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為台灣打開面向世界之窗,引入「狂騷的1920年代」精神。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之一周奕成指出,1920年代是人類近代史上文化創造力最燦爛的年代,而在台灣歷史上能夠代表這個年代的地方就是大稻埕。透過時代的連結,「大稻埕與世界的每個都市、每個國家,就能夠產生共感。」(註1)以1920年代為主題的變裝遊行至今是第四次舉辦,張哲龍指出,「這不只是一個懷舊的意味,希望可以放眼未來。」社區原本計劃到2017年才要將變裝遊行擴大爲國際藝術節,但在張哲龍大膽的提議下,決定要在今年就開辦。周奕成說:「我想或許是台灣不能等了,青年世代一定要起來。」(同前註)「大稻埕骨子很硬、固執,想要完成事情就會團結一致。」張哲龍認為,每年的變裝遊行都讓大稻埕居民更加認同社區,「大稻埕人已經具備了辦活動的能力,藝術節是把它彙整在一起。」「大稻埕戲苑」、思劇場、茶店、咖啡廳等許多在地團體透過「大稻埕公民會議」的討論,自主發起、籌辦首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與政府補助經費所舉辦的活動截然不同。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思劇場和「1920's書店」主辦,集結15個大稻埕歷史街區、300位藝術家,40多個民間團隊自發募資,舉辦100多個活動,包含讀書會、展覽、講座、音樂會、市集、戲劇等,例如《埕市意巷》油畫特展、《三牲祀》混種電音音樂會、《1920’s時尚與台北》講座、《台灣新文化運動史跡》導覽、《寶島賣藥秀》美國爵士音樂會、《分水嶺》偶戲表演等,活動持續到本月底。「首屆藝術節是先衝再說。」張哲龍希望未來能加強藝術節本身的論述,向國外藝術家邀演更多活動。他認為國際知名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和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都是當地民眾聚集向心力的節慶,也是世界各地關注的藝術盛宴,希望大稻埕未來能成為台灣的亞維儂或愛丁堡。他期許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能把1920年代的精神融入當下及不遠未來,回應年輕人關切的議題與生活型態,打造2020年的「新文化運動」。上排左:由日新國小學童帶領變裝遊行(圖左一),也有一位男子綁白色頭帶、抱著幼童,用擴音機大喊「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上排中:張哲龍在藝術節攤位前。上排右:服裝秀。中排左:演員朱芷瑩以1920年代美國「搖擺女郎」(Flapper Girls)風格造型亮相。中排中:眾多民眾參與遊行,現場水洩不通。中排右:搖擺舞教學吸引大量民眾。下排左:張哲龍在遊行隊伍中騎乘復古三輪車。下排中:日新國小資優班學生各自扮演自己的1920年代偶像。下排右:大稻埕一角的男女共舞。  圖/蘇奕菲攝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活動網站註1:資料來源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