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684期
空氣變肥料 電漿氮肥技術降低土地汙染
2018-10-17
【記者吳佩容綜合報導】國立成功大學、長庚科技大學、國立台灣大學三校合作,將原先為生物醫療而研發的電漿技術,轉型改良用於農業。研發團隊仿造大自然產生天然養份的模式,製作出能夠直接將空氣轉換為電漿氮肥的機器。而電漿氮肥相較於一般市售氮肥,較不會產生金屬殘留土壤的問題,對環境更加友善。固態、液態、氣態為大家所熟知的三個物質狀態,而電漿則屬於第四態,介於液體和氣體間,現多使用在工業鍍模、電漿電視或醫療器材等處。此研發團隊偶然接觸到臺灣的生物農業產業,因此開始研究電漿氮肥。該電漿氮肥製造機並於9日在2018第二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以「電漿科技在生農領域之應用」為題,一舉奪得冠軍和工研院公益委員會特別獎。團隊成員、台大醫學院暨工學院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學生黃書葦表示,市面上的氮肥無法只以純粹的氮為原料,需搭配其他化學合成物質,如:硫酸、硝酸等。這些植物無法吸收的化學物質便會殘留在土地中,許多土地都因此而酸鹼化,造成植物生長不佳,又會再需要更多化學肥料,因此形成惡性循環。該機器則是以空氣、水和能量為原料,經過機器處理後轉換為自然的電漿氮肥讓植物吸收,因此並不會對土地造成長期或永久的汙染。關於機器的運作原理,指導老師盧仁傑說:「其實就和閃電的原理一樣。」氮的性質非常穩定,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閃電時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卻能夠使氮分子分離成兩個原子,氮原子便會與氧結合生成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其中二氧化氮溶於雨水浸滲到土壤後,土壤中的細菌會將其轉化成植物所需的養分,便成為天然肥料。 指導老師盧仁傑正在解釋機器的應用與相對應的位置,一個手掌能夠拿起的機器就有辦法直接將空氣轉換為天然氮肥。 圖/吳佩容攝而團隊所研發的機器,正是複製了大自然雷雨的情境,將閃電時所發生的化學變化人造到機器中,因此對土地的危害相對較小。機器本身十分輕巧,且只要將其安裝在供水的源頭或是出水口,接上管線,便能同時達到施肥和澆灌的功用。 機器的兩面有IN與OUT字樣,分別接上流入和流出的水管,透過機器運作,電漿氮肥會和灌溉的水源一同流出。 圖/吳佩容攝團隊現今已在臺灣各地尋找農民試驗機器,盧仁傑表示:「研發確實困難,但最令人頭痛的部份是說服農人們使用,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說台語。」由於臺灣政府大量實施肥料補貼政策,面對便宜的肥料,起初農民們對機器不屑一顧。研發團隊只好轉向先和政府、農會合作,再透過他們去接觸農民,才終於得到一些回應,目前在臺灣各地都有合作的田地。世界近年來由於施肥過度,對土壤的傷害加劇,全世界的可用耕地越發減少。然而人類平均所得越來越高,消費水準也隨之增加,因此對於糧食的需求亦跟著上升,而有越來越多糧食短缺的狀況發生。盧仁傑表示,因此團隊希望由根本解決問題,期待在不改變現有農業灌溉方式下,降低肥料對環境的傷害。 指導團隊與所研發機器的合影(中左為盧仁傑,中右為洪健耀,為此次競賽之指導老師)。 圖/吳佩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