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雷達融血氧儀判斷疲勞駕駛 盼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新知
第1804期
雷達融血氧儀判斷疲勞駕駛 盼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2020年交通部指出駕駛人疲勞駕駛,發生車禍機率提升10倍。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生陳優恆、鐘季勳、石如吟發明「應用於疲勞檢測之分數型鎖相迴路解調自我注入鎖定雷達」,透過高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及血氧儀獲取人體生理數據,以判斷司機是否處於疲勞狀態、降低交通風險。 傳統疲勞偵測方式多以攝影機觀察駕駛眼部或頭部動作,易受個體差異影響。而裝置採用「自我注入鎖定式雷達」(Self-Injection Locked, SIL),使用者可將雷達放置於汽車儀表板,不需配戴任何裝置即可精確偵測駕駛生理訊號,判斷駕駛是否處於疲勞狀態。此外,感測靈敏度比傳統紅外線雷達高,陳優恆說 :「人體胸腔起伏幅度極小,難以被紅外線雷達準確捕捉」,而SIL雷達可以將胸腔起伏引起的位置變化,轉換為呼吸訊號。 研究利用雷達偵測呼吸訊號,並用血氧儀量測心跳訊號,再透過演算法分析兩者之間是否同步,以此判斷駕駛是否處於疲勞狀態。系統會分析駕駛的呼吸和心率變異度(註)來判斷疲勞狀態。當人體放鬆時,心跳會隨著呼吸的節奏產生規律的變化,吸氣時心跳加快,呼氣時心跳減慢; 相反,當我們壓力大、疲勞或焦慮時,心率變異度與呼吸訊號同步性低,心跳的變化不會完全跟著呼吸的節奏。 註: 心率變異度 (HRV) 是指觀察每次心跳之間的時間差是否有變化的方法。 有感於疲勞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頻發,同時看見自身實驗室開發的SIL技術潛力,團隊決定開發一款高效、可靠的疲勞偵測系統,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陳優恆補充,因雷達精確度需進一步提升,目前仍要血氧儀輔助偵測心率變異度,未來團隊計畫提升裝置的感測靈敏度,讓單一雷達模組同時偵測呼吸和心跳訊號,不需額外使用血氧儀。未來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將強制要求車輛配備駕駛疲勞評估功能,中國也可能跟進, 因此研究成果具商業價值。 敏實科技大學智慧車輛與能源系教授陳建中說:「研究團隊需要考慮如何將這項技術有效地整合到現有的車輛架構中。」他認為疲勞偵測系統雖然具有前景,但需要與車輛的其他系統如駕駛輔助系統、車載電腦等進行整合,才能發揮更大效用。
陽明交大創智慧保全系統 藉偵測模型提升校園安全
新知
第1804期
陽明交大創智慧保全系統 藉偵測模型提升校園安全
2024-12-20
【記者林偌甯報導】「我們希望通過對校園暴力事件的監控和預警,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控工程研究所教授李慶鴻率領研究生盧彥樺、李函諭、吳思緯設計「智慧保全系統–自動化監控應用於校園安全」,榮獲2024天鈺AI綠色科技永續創新競賽冠軍。 〈教育部112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指出,2023年各級學校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通報件數共25,226起,相較前一年增加46%,顯示校園暴力事件有上升趨勢。「傳統監視系統需警衛長時間盯著多個螢幕,容易漏看。」盧彥樺表示,校園暴力往往依賴校安人力或目擊者通報,但因保全人員工作量大及缺乏目擊者,常導致通報延誤。為此,團隊利用聲音與影像識別技術設計保全系統,希望藉此即時維護人身安全,減少悲劇發生。 此系統分為兩部分,負責輸入的邊緣端與進行偵測的主機端。邊緣端分別使用攝影機和麥克風即時監測環境中的刀、槍和暴力行為,以及尖叫聲、玻璃破裂聲和槍聲,並將數據傳送至主機端。主機端透過過濾器計算危險事件的發生機率,若指數大於0.9,系統將立即觸發邊緣端的蜂鳴器以嚇阻行為人,並通過社群軟體Discord向校安單位傳送事件時間、地點等;若指數低於0.9,則會將連續20幀影像轉換為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 GIF),交由大型語言模型GPT-4o進行二次確認與生成事件描述,若其中至少12張影像包含危險元素,便確認為暴力事件。 為了訓練影像辨識與聲音偵測模型,團隊蒐集約14,000張校園及監視器視角影像、1,700則音訊,並將其匯入邊緣端的小型主機中。「透過調整圖片亮度、角度或左右翻轉等方式,增加訓練資料的多樣性。」吳思緯說道。增強資料集能讓系統在真實環境中運作更靈活,同時調整音訊資料的特徵權重,例如讓重要的聲音頻率範圍被模型重點關注,減少不相關特徵的干擾,提升模型提取關鍵資訊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季康以長期研究校園暴力的經驗,提出系統落實的難題:「根除校園暴力議題也許有效,但可能涉及隱私與個資。」對此,盧彥樺說明以大語言模型判別案件可能導致資訊流入母公司後台,產生隱私問題,因此他們計畫以其他開源模型輔助系統,進一步應用於捷運等公共場合。國立政治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駐警班長黃國書則提議新增監視器的防水、防風、防震功能,以利用於戶外空間,同時調整以社群回報異常的途徑:「傳訊息不一定會收到,偵測到異常直接打電話通知警衛室會更快。」
基隆還路於民散步節 檢視道路促人本交通
影音
第1804期
基隆還路於民散步節 檢視道路促人本交通
2024-12-19
【記者周依恩、鄭孟佳、張博媛採訪報導】「步行要安全,行人要尊嚴。」「還路於民零死亡願景散步節」14號於基隆市登場,由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發起,帶領民眾走過大街小巷,檢視基隆的道路規劃。促進會呼籲政府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去除道路設計的「制度障礙」,保障用路人的步行尊嚴與安全。 還路於民零死亡願景散步節召集人陳薇仲說道:「我們想要讓大家透過身體經驗一起檢討,為什麼現在的道路建設,沒有考慮到讓大家可以安全行走的最基本的權利。」他表示,這次的活動主要會帶民眾走過較嚴重的事故路口,並與參與民眾討論交通空間上的改善方案。 記者實際走訪基隆高事故率路口,發現行人穿越道太靠近車輛轉彎處,導致右轉車可能反應不及,事故風險高。放眼騎樓則停滿違停機車,行人被迫走上馬路與車爭道,險象環生。民眾李林延在活動結束後說道:「改善措施應該是要加強取締機車不能停在人行道上,相對他們(政府)也要去規劃停車空間再來,實體人行道一定要做出來。」 為改善交通環境,基隆市政府自2023年持續推動行人友善政策,藉由劃設綠底斑馬線、設置讓行人優先通行的行人早開時相,並針對未禮讓行人的車輛加強取締等。從工程改善、嚴格執法、宣導教育等各面向,提升行人與駕駛的交通安全意識。 根據交通部統計,基隆市今年一到九月的交通事故中,每月行人死傷人數,相比去年同期下降約1.8%。基隆市政府交通處副處長黃詩涵表示,基隆市近幾年來積極地推動車輛停讓跟行人友善這一塊,也有明顯的成果,他說道:「執法這一塊有可能會在明年一月的時候,我們這邊就會開始來加強。」 然而,基隆市議員陳冠羽表示,基隆市這兩年做為期兩年的行人友善執法,以行車不禮讓的問題為主,「但是我們終究有一個狀況,今年一到八月上半年來看,基隆市的行人死傷數 ,每十萬人行人死傷數是依舊全台灣最高。」他說。 作為行人主要通行空間的騎樓,則經常因地勢起伏導致通行困難。基隆市政府2024年起推動為期四年的騎樓整平計畫,希望給行人暢通的步行空間。黃詩涵說道:「我們希望可以整頓機車停在騎樓上面的秩序,它(機車)一定要讓出一個寬度,讓行人能夠順暢的通過,那我們目前是希望可以保留至少1.3到1.5公尺以上。」然而施偉政說道:「騎樓要整平,但是市長卻開放騎樓停車,那整平的目的難道是為了讓車輛更好停車嗎?這並不是只是單單一個騎樓整平就可以被完成。」他認為,騎樓整平一定要搭配管理,這樣整平才會有意義。 改善交通環境,需要工程、教育和法制三者俱進。期盼民間與政府為行人安全共同努力,將安全友善的空間,還給每位用路人。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校園
第1802期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2024-12-06
【記者洪翊程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無車化推動團隊11月29日召開「校總區無車化執行方案與推動時程整體規劃案校園公聽會」,提出實行校園無車化的方案,包括劃分道路通行權、優化停車和行人動線等,以及試辦校園無車日、劃定無車試辦區等短期做法供師生參考,期望建構友善且安全的校園交通環境。 負責無車化計劃案的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許聿廷說明,2022年校園內發生車輛與腳踏車追撞事故後,掀起施行無車化的討論,並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通過10年內達成無車化的目標。為了落實政策,許聿廷帶領的推動團隊經過分析,逐漸確立計畫施行方向,他說:「我們主要的目標是私人的自小客車,或是訪客接送的(車輛),希望能夠轉移到校園外圍的停車場。」團隊成員黃柏森則補充,因台大校地寬廣,師生移動時對車輛、自行車的需求高,因此希望從限時、限區的車輛管制開始施行。不過,黃柏森提到,目前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師生在政策施行的細項上,如限制車輛通行的範圍、施行無車化的後續計畫仍出現分歧,將在未來擬定政策細項的會議上,邀請各方代表討論,凝聚共識。 對於校內的交通現況,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翁林立指出,在上下課和午餐等尖峰時間,校園內的人流較為混亂,加上腳踏車和車輛同時通行,對行人造成危險。他認為無車化政策能改善此狀況,確保行人安全。台大藥學系學生黃胤程則認為,推動校園無車化有一定的難度,「我覺得不太可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覺得校園太大了。」他也補充,車輛進入台大的需求太高,包括學餐的貨物配送、外賓的來訪等都難以避免。比起施行無車化,黃胤程認為,校方應把更多預算和心力用於優化校內人、車流的規劃。 談到無車化在大學校園內的推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水敬心表示,每間學校都應依據各自的地理條件、師生的交通工具使用傾向來制定不同的施行方針及力度。水敬心舉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為例說明:「學校都是在山坡上,你完全沒有(車輛)的話,那怎麼去通勤就很不方便。」他也建議台大團隊,推動無車化只是建立友善行人環境的其中一步,停車格的安排、人行道品質的優化等相關配套措施,都有待校方努力改善。
國軍教召租借政大校園 學生憂影響校安秩序
校園
第1801期
國軍教召租借政大校園 學生憂影響校安秩序
2024-11-29
【記者范瑞勻報導】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以下簡稱研創中心)8日公告指出,台北市後備旅23日至29日在政大研創中心進行七日國軍教召活動,並在周邊地區實施軍事訓練。教召首次進入政大校園,對於學生安全與國防如何權衡,引發學生討論。 針對教召進入校園,已服兵役的政大哲學系學生陳恩揚表示不支持,他認為教召為回顧軍事訓練活動,在學校舉行會影響學生生活空間,武器就算不填裝彈藥,也仍具危險性,「槍本身就有重量,不管是近戰還是游擊,他們一定都學過刺槍術,所以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武器,然後也無法確認教召的人是什麼樣的素質。」政大新聞學系學生丁盈瑄則擔憂,大量召員進入校園可能影響秩序,造成學生不便,也可能帶來噪音干擾,對教學環境而言具一定挑戰。政大學生議員游博安持不同想法,他認為,若未影響大學的教學研究,在校園內進行軍事訓練並無大礙。 談及政大租借場地的原因,政大研創中心智財法務行政秘書張弘諺表示,主要是為了推動全民國防政策,藉此也能增強師生的民防意識。在保障學生安全的情況下,校方同意進行教召,且期間不會禁止學生進出研創中心。針對校園安全疑慮,他說:「當然最擔心的是可能造成學生課程的干擾,還有心理的影響。」他說明,校方現已透過群組及交流版宣導,政大校園安全及災害防救處理中心也評估安全性,向國軍確認彈藥不會進入校園,「宣傳無彈藥這件事情就很重要,所以我們要不停強調。」 對於校方如何兼顧校園安全與國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揭仲說明,政大過去在戰爭時具軍事重要性,所以選擇政大作為教召用地,「但我覺得在實施上還是有值得檢討的地方,他(軍方)應該要利用學校放假的時候(進行教召)。」他建議,除了加強人員進出管制與公告宣導外,也應區隔教召與教學場域,並以標語告示時間及活動內容,避免師生進入教召用地。 針對未來是否繼續提供場地,張弘諺說明,校方配合政府政策的同時,也須考量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此次教召結束後,校方將蒐集學生意見,作為未來再次進行教召與否的評估條件。
北科大創海上警戒系統 自動劃設安全範圍減意外
新知
第1801期
北科大創海上警戒系統 自動劃設安全範圍減意外
2024-11-28
【記者李香霆報導】看不見的離岸流,也會使安全海域內發生意外。為了解決傳統浮球警戒線無法因應海況移動的缺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林昀竺、陳宣貽提出「SeaShield海上警戒系統」,重新設計海水浴場的安全警戒設施,並在今年獲得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創新應用優勝獎第一名、內政部消防署第一屆鳳凰盃消防創新設計獎金獎,以及幸福科技創新創業競賽佳作等多項殊榮。 「現有浮球不會依據海況移動,圍起來的安全區應該是要可以放心遊玩的,但圍住的安全區卻不一定安全。」陳宣貽說道。傳統浮球的設計簡單、功能單一,在海水浴場中僅用來標示一定的安全範圍,但在此範圍內也可能出現離岸流,若海流將遊客捲走時,串連浮球的繩索不幸纏繞身體,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 團隊因此設計出一款多功能並結合AI監測的海域警戒設備,當下方的渦輪搭載水流感測器偵測到浪潮變化異常,設備會自動位移,將民眾限縮在一定的安全範圍中。傳統上連結浮球的繩索則由綠色雷射光取代,以光線劃出安全範圍,讓救生員在夜晚光源不足下仍能即時救援,同時解決纏繞意外發生。 此產品自動位移的功能還能作為緊急狀況的救災利器。團隊將設備設計成游泳圈的外型,若民眾溺水且救生員無法在第一時間趕至現場搶救,便能透過APP操控單一警戒設備,讓其移動至民眾身旁,供其趴臥或扶持,林昀竺說明:「經過實測後確保產品作為暫時救生工具的話,浮力足夠支撐一個人在上面。」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游泳館的救生員葉一龍以自己在開放式海域執行業務的經驗表示,鑑於我國救生員人力不足,SeaShield可應用於輔助救災,不過他補充道:「就連我們救生員下去圍住安全區,都會有遊客想要穿過我們,要如何處理遊客不受規範,或是因好奇而破壞產品都需要解決。」他認為除了創新的設備外,還需要提升公眾的安全意識並確保其遵守規範。 有別於傳統浮球,「SeaShield海上警戒系統」的動能源自內建的太陽能板與潮汐發電設備,使用綠色能源降低對環境的危害。面對產品與傳統浮球間的成本落差,團隊希望未來在開發上能夠以規格相近的市面現有零件組裝設備,減少龐大開模支出。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生活
第1800期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記者楊凱傑、李宸緯報導】「當強拆成為事實,文化空洞就是結果!」19日晚間民眾於台北市和平新生人行天橋下進行抗議,不滿台北市政府(以下簡稱北市府)在未與民團充分協商的情況下決定拆橋。民團人士用社群軟體緊急號召群眾,並集結居民、專家等相關人士於當日晚間十時召開記者會,重申保留天橋的訴求,試圖阻止拆橋。 和平新生天橋的拆除工程於當日晚間11時正式展開。大型機具、工程車輛準備進行拆除作業,現場也有大批警力進駐。抗議民眾陳小姐說:「 60個警力在這對我一個手無寸鐵的人民,根本像共匪,為什麼要那麼多警察?」他認為北市府以強硬手段壓制抗議,更加深民眾的不滿。抗議人群手持電子蠟燭,模仿殯葬儀式,舉起招魂幡高喊「過橋喔!」哀悼城市記憶的消逝。現場沒有完善的交通管制,公車通行時,需開放原已封鎖的區域,導致抗議人群與大型車輛交會,危及民眾的生命安全。然而,抗議行動未能阻止天橋拆除,工程持續至20日清晨4時。 對於突發拆除,台灣空間規劃設計公會理事長蘇伯昇說:「在這過程從來沒有接獲任何一次協調的會議,甚至一起上到天橋的機會都沒有。」他認為從封橋到提出文資審議的過程中,政府完全沒有協商,質疑程序的正當性。守護和平新生天橋發起人林玟君則表示:「以往文化局不會這麼快去安排現勘,這件事蠻政治化又吊詭,應該是前所未有。」他指出過往案例文資審議需耗時一年,此次一個禮拜即有定論,不難讓人懷疑背後的政治考量。工務局新工處工務科長蕭志龍解釋:「新工處的施工說明會,已經有來跟民眾做充分說明跟溝通。」然而,仍有居民批評北市府拆除天橋的過程粗暴倉促,政府也未提供天橋使用率的確切數據,證明天橋拆除的必要。 北市府認為天橋阻礙交通,拆除後能改善路口壅塞問題,希望藉由拆除天橋,規劃路口斑馬線往內退縮、增加庇護島、欄杆和號誌設置等配套措施,讓行人更安全、舒適地行走於路面。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北市交通局認為橋墩位置影響行車安全,以信義世貿天橋為例,拆除天橋後事故比例顯著下降。然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陳毓文質疑數據的相關性,他說:「就只有看那一年,但其實世貿天橋拆除後的兩年,車禍件數反而攀升。」由當地居民、影視從業人員、學者等組成的「守護和平新生天橋」團體則指出,天橋具有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且未造成交通問題,反倒能讓行人避開車流,北市府不應將其拆除。 也有不少市民支持政府行動,民眾柔(化名)說:「天橋沒有美感也沒有持續維護的價值,而站在無障礙空間的立場,這座天橋也無法給予更多幫助。」他補充,城市記憶會隨著時間更新,目前的天橋已不合於時代。但林玟君認為天橋具有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他說明:「天橋是台北重要地景,承載著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拆除天橋等同抹去這些重要的城市記憶。」拆除天橋對當地居民也有所影響,住戶王小姐(化名)說:「常常看到龍安國小的小朋友,像幼兒這種,他根本很難越過秒數這麼短的路口。」身為駕駛人,他也不願與路人爭奪有限的綠燈時間。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陳盈棻表示,北市府不該僅以交通角度評估天橋去留,應邀請都市規劃、文化遺產保存等跨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在都市發展的同時兼顧文化保存。大安區議員苗博雅認為,北市府應先完成行人交通安全改善工程,例如設置行人庇護島、調整中央分隔島等,再拆除天橋。他指責台北市長蔣萬安拆除天橋前未完善配套措施,違反先前對議會的承諾,可能導致行人安全風險。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校園
第1800期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中正大學今年三月針對電動車設置新規範,規定學生於校內騎乘電動車須配戴安全帽,並於本學期起嚴格執行,引發學生抱怨。然而,學生們也有許多「鑽漏洞」的方法,例如到達警衛視線死角,或在警衛休息時不戴安全帽等,造成校方困擾,也出現行車安全疑慮。 中正開放學生駕駛電動車的主要原因是校地廣大,中正車輛管理中心行政辦事員許心渝表示,校地廣闊外也有許多上下坡,在無法開放機車進入校園的情況下,騎乘電動車是最方便的選擇。中正生物醫學科學系學生陳豊鈞則指出,由於夏天天氣悶熱,宿舍到教學區的距離長,且大部分是上坡路段,徒步大約需要20分鐘,「我覺得如果要在中正有效率和舒適地移動,就必須騎乘電動車。」 至於本學期開始嚴格取締的原因,許心渝說明,除了許多路段有坡度外,下雨時也會導致路面溼滑,「如果學生在騎乘時打滑發生意外,而且沒有配戴安全帽,若撞到頭部將會造成嚴重的傷勢。」許心渝希望透過此項規定保護學生的行車安全,降低意外發生率。 對於須配戴安全帽的規定,學生的配合度普遍不高。陳豊鈞表示,警衛只有在學生通過正門時,才會取締未戴安全帽的學生,不過除了正門口,校園內其他地點還沒有取締違規的情形,因此很多學生進入校門後就會脫下安全帽。中正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學生H(化名)則指出,警衛室後的寧靜橋是警衛的視線死角,「我就會在過橋後把安全帽脫掉,在校內也都不會戴安全帽。」談到不想戴安全帽的原因,H說:「除了背包和電腦外,還要另外提一頂安全帽,真的不太方便。」社會福利學系學生C小姐(化名)也補充,早上去上課時戴安全帽容易破壞髮型,因此降低配戴的意願。 針對校園內的道路規範,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陳勁甫說明,校園內的道路不屬於公共道路,基本上不適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內「騎乘微型電動二輪車必須配戴安全帽」的規定,因此校內駕駛需根據各校校規,中正學生於校內騎乘電動車時,仍須配合校方規定,配戴安全帽。 至於如何有效降低學生違規的狀況,陳勁甫坦言難度較高,需要透過交通安全宣導,讓學生了解安全帽的重要性,校方也必須新增相關罰則,防止類似情況再度發生。許心渝則表示,目前中正還是會以勸導為主,也將於學校官網公告詳細規定,「我們會舉辦更多的交通安全講座,希望透過講座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安全帽的必要性,保障校內用路人的安全。」
山東齊工大宿舍火災惹議 人臉辨識阻礙學生逃生
國際
第1800期
山東齊工大宿舍火災惹議 人臉辨識阻礙學生逃生
2024-11-22
【記者黃伊晨報導】10日,山東濟南齊魯工業大學長清校區15號女生宿舍發生火災,導致宿舍內部煙霧瀰漫,學生逃生困難。多數學生更受困於宿舍出入口的臉部身份辨識閘門,堵在閘門口嘗試「刷臉」逃生,直至消防隊進入宿舍救災,學校都沒有關閉閘門系統,也沒有校方人士提醒學生逃生。 根據宿舍內學生伊伊(化名)描述事發當下他走出宿舍房間時,安全出口的綠色標誌沒亮,現場也因為濃煙而一片漆黑,他只能緩慢下樓梯避免踩空,然而閘門處卻是關著的,伊伊因此被困在閘門後,摸黑找出閘門旁的工作人員通道才成功逃生。因此伊伊完全無法認同校方所回應的,保持刷臉系統開啟是為了管理大量學生。「我當時感到非常絕望,因為快要呼吸不過來了。」他說道。伊伊回憶當天的情況表示,大量學生堵在宿舍閘門口試圖「刷臉」,但閘門早已故障,且當下的煙霧狀況根本無法讓臉部辨識系統辨認出他們的臉,「『刷臉出門』已經變成了學校訓練我們的本能反應,即使在危急時刻也難以改變。」他指出。 山東濟南齊魯工業大學事後發布公告,指出火災是由學生的行動電源過熱,導致一旁床簾燃燒引起,並把問題歸咎在床簾和學生不當用電,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回應。該校不具名受訪者表示,他不理解學校第一時間勒令拆除床簾的意義為何,宿舍中易燃物眾多,僅是拆除床簾並無實質效果。應該著眼於問題根源,全面更新老舊電路系統,並加強宿舍員工的緊急應變培訓,才符合學生對改善的期待。 該事件在社群媒體上引發關注,大量學生貼出逃生影片,描述火災當下的緊急狀況。然而,相關討論卻遭學校阻礙。另一名齊魯工業大學住宿生山茶(化名)表示學校目前未提出有效的改善方針,反而試圖在網路上強壓事件熱度,他認為,學校決策不會因社群媒體上的與論壓力而改變。伊伊提及,自己就在發出貼文後,接到學校的電話,強迫他刪文,他說:「學校肯定是關注了(學生的社群貼文),但學校關注並沒有用,我們需要的是更高層的關注。」他強調,持續堅持在網路上發聲,是為了引起上級教育機關的注意,進而督促學校採取改善措施,避免學生一直暴露在不安全的校園之中。
成大研發篩檢晶片 提高食安檢測效率
新知
第1797期
成大研發篩檢晶片 提高食安檢測效率
2024-10-25
【記者李香霆報導】隨著食品安全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食材原料上的檢驗如何更加完備成為一大課題。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鍾震桂與團隊成員余忠宥、林鼎彥、古晉安、洪于珊,開發了一款具高靈敏、經濟、可靠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篩檢晶片,並應用於食安的快速篩檢,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4未來科技獎。 「拉曼光譜」是一種用於研究物質結構的技術,當雷射光源照射物體後,會因物體中的不同化學鍵結散射出不同頻率,常應用於化學、生物或食品檢驗,藉此識別物質中的分子結構。然而拉曼散射的強度非常微弱,因此可以藉由SERS技術增強拉曼訊號,透過光照射奈米金屬結構以光電效應的原理產生局部電場,增強拉曼訊號的強度,達到微量檢測。 傳統上常透過陽極氧化鋁和直流電製作SERS晶片,然而直流電在氧化的過程中會一直放熱甚至燃燒,因此需在低溫環境下製備。 鍾震桂教授實驗室團隊利用多年研究經驗,取代傳統低溫製程,成功在常溫下製備陽極氧化鋁,節省陽極氧化鋁基板製作成本,並將其應用於SERS技術。為了提升晶片的準確性與穩定性,團隊提出創新的二維薄膜奈米孔洞結構,取代傳統金屬奈米顆粒結構,並透過調整陽極氧化鋁孔洞的形狀與間隙,製造效果更強的電場。 由於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方法耗時、成本高,無法負荷龐大的檢驗量,成大的副校長同時也是食品安全專家李俊璋,便向鍾震桂提議將此改良後的SERS晶片應用於食安快篩,可以快速初步篩檢食品中是否含有超標的添加物。然而跨領域結合材料與食安檢測並非易事,雖然晶片基板的散射訊號強度已經足夠檢驗食品,目前也已經成功驗證抗菌劑、防腐劑、雙酚A、抗生素、三聚氰胺等物質,但SERS技術仍較適合作爲快篩,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教授李偉如說:「食品中的添加物多屬於微量成分且組成複雜,因此如何有效避免不同成分互相干擾,進而產生誤判的結果才是成功的關鍵。」此外,藉由SERS技術篩出的可疑樣品並不等於違法,仍需經由法定程序進一步檢驗,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宏彰說道:「不同檢測方法的誤差情形各不相同,《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必須有完整確效之檢驗方法,才能作為行政裁量的依據。」 未來除了食品安全領域,團隊也與成大前瞻蝦類國際養殖中心合作。 余忠宥提及,未來將嘗試把晶片放入蝦池以即時監督病毒量,「只要超標一點點就採取措施,這樣可以在蝦子死亡前及時發現。」團隊目前已通過《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的申請,往後將會針對水產養殖的即時檢測持續發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