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下班後無止的訊息聲 教師離線權的立法困境 
專題
第1809期
下班後無止的訊息聲 教師離線權的立法困境 
焦點
2025-05-01
【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禮拜六晚上他爸爸一直打電話給我,說他(兒子)要辦理轉學的手續。」退休教師葉亞寧曾指導多個問題學生,他認為下班後處理學生事務已是常態,包辦學生照顧責任的教師,似乎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包袱。 學生團體「鉛筆藍圖」、教育工會及家長團體,2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為教師爭取「離線權」,意即教師下班後應擁有不必在線上即時回覆學生與家長訊息的權利,以維護工作與生活平衡,進而提升教學品質。 國立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黃譯瑩解釋,現在社會需要討論教師離線權的主要原因是通訊軟體讓現代父母更容易透過訊息、電話傳遞他們的焦慮給教師。「現在每個學生都是家庭的寶,帶一個班等於帶了許多家庭,下班後還須繼續服務,家長的焦慮變成了教師的焦慮。」 有別於一般勞工,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東原認為教師被視為一種「志業」,需要有遠大的抱負。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楊逸飛解釋,「志業」的包袱讓加班或其他額外工作被視為教師「應該要做」的事情,形成一種道德壓力。在這種體系下,教師如果試圖改變現狀,反而會受到輿論的約束。 楊逸飛表示教師常被賦予「專業父母」的角色,學校教育幾乎要取代家庭教育的功能,許多的課後困擾來自家長對學生過於在意,因此會為了一些瑣事,頻繁聯繫教師,甚至期望立即得到答案。高雄某國小教師小花(化名)認為因為通訊的便利,家長覺得凡是只要問教師就能獲得解答,使學生對教師依賴度變高,導致教師需要應付更多的瑣碎事情。 台北市私立再興中學教師呂佳儒感同身受,他說:「有些家長什麼事都會打電話,忘記帶水瓶或藥品這樣的小事也會聯絡導師。」在網路與通訊軟體普及的時代,教師的工作時間及地點被延伸,下班後仍須隨時、隨地待命。這樣的狀況,也讓離線權成為教育現場愈來愈重要的討論議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教授張民杰認同離線權的必要性,「從教育本質思考,主張教師離線權對父母和學生也是好事,讓教師有充足時間休息,才能用心陪伴、教導和引導孩子。」小花認為離線權可以讓學生更獨立,承擔自己的學習責任,「這樣孩子會知道不能因為忘了帶東西就靠家長傳訊息問教師,必須在學校就把事情搞清楚。」 研究指出教師下班後越頻繁使用通訊軟體處理工作事務,工作壓力越大,且工作倦怠感越深。鉛筆藍圖總召傅瀚柏觀察到,「有教師害怕被究責而選擇回覆訊息,如果因忙碌漏看訊息,會被家長視為失職或不關心,結果家長就用1999或向教育局投訴。」傅瀚柏解釋立法可以提供一個保障,「透過法律訂定教師離線權的核心目的是讓教師有權力選擇是否回覆訊息,而不是絕對必須回覆。」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召集委員葛如鈞針對目前離線權的政策推行狀況,他苦笑道:「還沒有看到我們政府包括行政院、教育部有更明確的態度或方針。」他解釋離線權的具體實施會牽涉到細節,如是否加給、如何區分工作時間、不同學校類型的界定,都需要行政單位先有初步看法。 鉛筆藍圖提議,推動離線權立法會先有大的原則性規範,而具體的細節和實施方式則交由各個學校內部去制定符合其自身狀況的規定。傅瀚柏進一步說明,「國小、國中、高中的情況都不一樣,公私立學校的需求也不同,所以需要客製化。」 張民杰表示離線權的最終目標是讓親師生三方都能受益,但也指出透過立法主張離線權可行性低,因為「教師的上下班時間不像勞工那樣明確,有些教師沒課就離開了。」台北某私立中學人事主任林建中也以實際情況說明,「教師的工作時間不像公司上班族是機器必須持續運轉八小時,教師沒課時,可能在辦公室趴著休息,這在一般公司不會發生。」他解釋教師工作時間安排上的彈性或非連續性,與傳統嚴格界定的工時制不同,其界線很難拿捏。 新竹市香山區虎林國小校長林啟誠也認為「離線」的界定對於教職來說仍有困難之處,「教師的工作對象畢竟是人,所以他跟勞工所謂純粹對事物或產品的生產線這方面的認定,會稍微有一點模糊空間。」 界線模糊外,蕭東原認為,教師工作性質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下班後會需要處理班級或學校的事務是難免的,「家長白天要上班,那我如果有什麼事,可能只有晚上才有時間聯絡教師。」針對此情形,蕭東原也建議家長需要有限度,他認為時間太晚,除非緊急情況,否則不需要打擾教師。 蕭東原認為緊急狀況的判定會因為教師與家長的立場不同,而很難界定,他說:「家長遇到緊急情況再聯絡合理,但當小孩忘帶聯絡簿,你不問(教師)作業內容,隔天沒交怎麼辦?」呂佳儒也認同未來離線權實施,可能會增加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對立,「我要明確界定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很困難,有時候家長認為的大事對教師而言只是小事。」 呂佳儒認為處理家長打來的緊急事件是無法完全避免的,至於如何界定緊急情況,他分享自身準則,「我會將傷害到自己或傷害到別人的事情視為嚴重的,作為是否處理的取捨。」他解釋教師可以先思考事情最糟的結果,如果無法承受才回應,以免後續處置更勞心勞累,「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應有這種認知,即時處理反而能減輕負擔。」 楊逸飛提醒,離線權並非時間到就完全停止工作,而是要將時間用在真正需要的工作上,「特別是在對某些家庭功能確實需要協助的同學,教師一定是要付出那個時間的。」他表示如果未來在法規上設定太過僵化的時間界線,可能會讓真正有困難的學生擔心尋求協助。 林建中也認同離線權針對緊急情況應保有彈性,他建議家長,「如果事情真的很急,家長可以直接打電話給教師,我相信教師看到來電也會覺得是急事而處理。」屏東縣某國中導師陳姊(化名)認為涉及學生人身安全等緊急狀況,在下班後,處理責任應該回歸家長,但他也提醒教師們,「許多緊急狀況是我們憑藉專業應該在平常就能觀察或處理,而非等到下班後變成嚴重事件才緊急聯繫。」 由於教師上下班時間及緊急事件的界定模糊,對於教師離線權落實的方式各方看法不同。黃譯瑩表示,若是要用法律約束教師離線,會讓原本彈性的親師溝通時間僵化,因此持反對態度。他說明,「立法最大的難點在於界定情境和查核狀態,教師如何證明真的離線或在工作。」他認為離線權的界線模糊,應交由教師自行決定其界線,不應該以法律進行管制。 林啟誠從校方觀點出發,他說:「我們也會希望導師不要因為有離線權這樣的主張,然後就變成切割得很清楚,因為學校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林啟誠進一步解釋即使立法,學校仍會與教師建立默契,只要是緊急、必要、關乎學生安全、輔導或學習的事務,教師仍應依個案情況協助。 若要保障教師離線權,除了立法外,楊逸飛認為,內部機制的完善才是首要目標,學校應該設立其他管道,讓家長在緊急狀況時可以使用。張民杰提議,學校可以提供彈性回應窗口或AI客服,讓家長在緊急事件發生時能隨時聯絡。張民杰指出,善用好校安電話,可以由值班校安人員處理學生生命安全的部分,而不需要完全由導師處理。 為保障教師的休息權益,葛如鈞提出學校可以設立驗證教師是否有真正離線的系統。他舉例,台大的線上課程平台NTU COOL提供私訊功能,因此教師可要求僅在此平台做聯繫,學校也較容易追蹤教師是否在下班後回覆學生訊息。林啟誠也表示,新竹市擁有提供教師上傳學生例行性上課資料的電子聯絡平台,鼓勵家長透過網站了解聯絡簿、考試、學生傷病、班級事務公告和孩子入班入校等資訊,不佔用導師下班後的時間,也可以達到親師之間的溝通平衡。 小花認為學校應該降低班級人數,因為一個教師帶二十幾個學生太多,班級人數少,教師才可以給予更多關注。陳姊最希望的是減少導師的授課節數,讓導師在白天有更多時間與家長溝通或輔導學生,減少下班後聯繫的必要。對辛勤工作的導師,小花認為可以以提升導師費作補償,「導師費十幾二十年來都是新台幣 3000 元,和科任教師相比,導師工作多很多,卻只多賺 3000 元很不合理。」 除了制度上的改進,教師自身也能透過主動規劃與設定界線來保障自己的休息權益。新竹市東區東門國民小學退休教師古教師(化名)表示,在他任教時,多半會在親師座談會時,就告知家長自己的管教準則,並與家長達成共識。陳姊也分享他與家長溝通的現行做法,「在一開學和家長溝通好交流方式,我不會給家長私人聯繫方式,而是以聯絡簿作為溝通管道,這樣未來有甚麼事情,也可以留下證據。」他也表示,若家長真的需要和導師電話聯繫,可以透過上班時間撥打辦公室電話。 林建中則認為教師自己需要建立強大的抗壓性,他呼籲教師應學會看淡很多事情,不要把所有工作都看得極端重要或認為自己不可取代。他相信,如果教師能自己判斷和拿捏事件的重要性,無形中就能建立自己的「離線權」,即使沒有法律規範,也能維持良好的下班生活品質。 林建中表示剛開始當教師時,很有成就感,覺得像牧羊人一樣引導學生。葉亞寧分享道:「我相信有很多教師剛進入到教學現場,抱持著熱忱,僅管被半夜打電話騷擾,仍秉持著教學本意,不厭其煩的回覆,但事後才發現怎麼跟自己想的不一樣,熱情被澆熄。」談及過去擔任新北割頸案加害者班導時,他為處理家長與學生的問題,來回溝通數次,這種無形的工時,往往不被納入正式的工作範疇,卻實實在在地消耗著教師們的精神和時間。 教師額外的付出和溝通,模糊工作與私人生活的界線,推動「離線權」背後的目的,正是為了保障教師們在非工作時間,能夠真正地休息和恢復精力。離線權不論是否進入法律層面,現今仍需社會、教師及家長更多的對話,互相體諒,營造友善的教學環境。
保障智能障礙者投票權 政府新推易讀指南
生活
影音
第1690期
保障智能障礙者投票權 政府新推易讀指南
2018-11-28
【記者何庭賢、張庭瑀、莊珺茹台北採訪報導】民眾揮舞旗幟,齊聲為候選人加油。今年的九合一大選引起狂熱,台灣憲法保障公民享有投票權,但對身心障礙者而言,投票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常因為大環境的阻礙,限制了參與政治的機會。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理事長陳誠亮表示,他的小孩今年三十歲、罹患唐氏症。由於孩子也許無法獨自完成投票的最終程序,因此沒有參加投票。但理事長提到,孩子所在的日間照顧中心,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去投票,他們也清楚自己要投選的對象。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智能障礙者人數逐年上升,截至107年8月人數約為十萬人。社會大眾往往認為他們因智力受限不能進行投票。然而,智能障礙者無法參與投票的主因為缺乏資訊,而非理解能力不足。因此,政府今年首度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出「易讀版投票指南手冊」,讓智能障礙者能輕鬆了解投票流程與內容。今年第三次投票的智能障礙者青年曾昱誠說:「手冊幫助我了解,忘記帶印章可以用簽名的方式或指印代替,也讓我知道投票時什麼動作屬於違法。」曾昱誠也指出,希望選舉公報及政見能推出易讀版本。家長總會理事長陳誠亮則強調,協會選擇提供易讀服務並非因為智能障礙者不會投票,而是意識到社會是有一群人獲得資訊的方式及認知,與大眾較為不同,因此願意盡全力協助他們。中央選舉委員會近年推出許多友善身障者的服務,像是投票所的無障礙設施、政見發表會的手語翻譯服務等等。為了讓智能障礙者也可以參與投票,今年新增的易讀手冊在內容上採用大量圖片,並搭配淺顯易懂的文字。在編輯過程中,更邀請智能障礙者青年擔任手冊審查顧問,確保內容能被清楚地理解。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郭惠瑜說明,在台灣推動易讀服務較為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翻轉大眾普遍對於智能障礙者的認知。郭惠瑜建議,應將智能障礙者視為一位專家,並借用他們的經驗協助易讀手冊製作的流程,提升易讀服務的品質。智能障礙者經常因自主能力不足而備受質疑,也往往被視為無法獨立的個體。因此,中選會為了使智能障礙者也能夠參與投票,首先推出易讀手冊,作為落實平等的第一步。未來政府還可以針對候選人政見提供易讀服務,藉此達到真正的資訊平權,讓所有人都擁有投下神聖一票的機會。https://youtu.be/ZuyoiLwqCY8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二】破解迷思 家長應尋求專業 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
專題
第1677期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二】破解迷思 家長應尋求專業 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
2018-05-10
【專題記者陳潔慧、廖翊庭、梁嘉容、徐安萱綜合報導】「我的孩子又不是智能障礙,為什麼需要治療?」當孩子被察覺語言發展有異,常因為家中長輩對語言問題的刻板印象,導致家長之間對孩子「是否接受語言治療」產生衝突,甚至認為上正音班、剪舌頭就能痊癒。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應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以免耽誤孩子的黃金治療期。<b>家中寶貝語言發展慢半拍? 0~6歲是黃金治療期近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已將新生兒聽力篩檢列入必備的檢查項目,自民國101年3月15日以後出生、未滿三個月的新生兒,均可獲得聽力篩檢補助。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張綺芬表示,此政策幫助大多數聽損孩童,進入早期治療管道,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除了患有聽損、自閉症或唐氏症等主障礙等兒童能及早進入正規醫療管道,其餘都必須仰賴家長、幼稚園老師察覺孩子語言問題,進而主動尋求醫療協助。美國國家耳聾和其他傳播障礙研究所(NIDCD, 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提供聽力語言學習里程碑量表,家長可針對小孩的語言發展作初步判斷。 點擊圖片,進行聽力語言學習里程碑量表,家長可針對小孩的語言發展作初步判斷。新光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怡光叮嚀,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全數通過量表上、對應年齡範圍的指標,之後再針對不足部分練習時,仍碰到相當程度的困難,此時就建議家長到醫療院所,尋求較完整的評估與治療。「與家中兄弟姊妹、學校同儕比較,是最快的方法。」適健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連俐雯表示,若孩童有語言發展問題,容易產生自卑感。更可能因不擅溝通表達,造成日後不願意與人接觸的人際問題,甚至養成習慣用搶用鬧的傾向。<b>親子互動有撇步 6大技巧促進語言發展 「她其實知道ㄅㄆㄇ是什麼,但就是不知道怎麼發音。」童媽媽回憶當時發現女兒晴晴(綽號)講話「臭拎呆」,把「舌頭」說成「ㄎㄜˊ ㄎㄡˊ」,嚴重的時候,甚至無法理解晴晴想表達什麼。因此,童媽媽決定帶晴晴到醫院進行語言治療。治療初期,童媽媽在家與晴晴互動時,常會因為狀況沒有明顯起色,覺得焦躁、挫折,甚至對晴晴發脾氣。童媽媽擔心治不好語言問題,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憂心晴晴未來上小學,會被同學笑。這樣的想法讓童媽媽開始感到自責。「很多家長認為語言治療師只是在跟小朋友玩就可以玩出效果,為何自己在家玩卻沒用。」連俐雯表示,其實語言治療背後牽涉深厚的醫療專業與學理知識,經驗豐富的語言治療師會用很自然的方式,引導孩子喜歡上課。語言治療師透過專業的技巧,搭配桌遊、繪本或圖卡等媒介教材,將治療融入在遊戲當中,讓孩子樂在課程。「語言治療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非儀器就能取代。」張綺芬表示,語言治療課程除了幫助孩子,同時也是在教導家長該如何與孩子互動。現在家長普遍忙於工作,然而忙碌不能當作缺乏陪伴的藉口。她建議,父母每天陪孩子念五到十分鐘的繪本,積少成多對孩子都是很大的助益。連俐雯更希望家長每天能撥空20分鐘與孩子互動,並在過程中運用下列六個語言治療常用的技巧,方法簡單卻能有效刺激孩子語言發展。<b>技巧1、自言自語(Self Talk)自言自語是語言治療臨床上最基礎、父母可以在家實行的方式。家長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一邊敘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到的東西,比如:「噢!媽媽在玩車子,媽媽的車子是紅色的的」。連俐雯表示,很多家長不理解語言治療師為什麼要這樣和孩子溝通,但這其實都是治療的技巧。[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773835f2562f1412ce46200e8a3725e8-3.mp3">[/audio]<b>技巧2、平行式對話(Parallel Talk)家長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一邊敘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敘述孩子的動作、看到的物品,比如:「哇!你的車子往上開了耶」或是「哇!你拿了兩台車,一台車是紅色的,一台是黃色的」。[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cda7cc206a8277916c8be5412480916a-2.mp3">[/audio]<b>技巧3、模仿(Imitation)模仿旨在為孩子「示範」正確的使用語言、動作表達。父母在家可以執行很多動作,引導孩子模仿。例如牙牙學語的幼兒可能只會發出「叭」的聲音,那麼家長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跟著他一起發出「叭叭叭」的聲音,孩子就會模仿家長應聲說出「叭叭叭」。[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c3706c76e410b11b5f3240f5a9dd5c00-1.mp3">[/audio]<b>技巧4、擴展(Expansion)例如孩子正在玩玩具車,突然玩具從桌上掉下去,他只會說:「車車掉。」通常一般家長會立刻幫孩子撿起玩具車。但如果家長利用這個機會,擴展孩子口中講出來的簡短語句,將「車車掉」轉化為「噢!媽媽看到你的車子從桌上掉下來了」,就能在不改變語意的原則下,幫助孩子學習句子的結構與完整性。[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f2f855fb531a134e8184d3b9166775c3-1.mp3">[/audio]<b>技巧5、延伸(Extension)家長可以針對孩子口中簡單的語句,加入更多資訊、訊息。以上述的「車車掉」為例,延伸為「你的車子因為剛剛撞到橋,所以掉到地上去了」。[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bfbabe5310de0a4b9050c087763af429-1.mp3">[/audio]<b>技巧6、重組(Recast)延續上述例子,當孩子說出文法錯誤的句子:「我車車掉。」雖然大人能理解簡短卻不完整的語句,但該句子其實遺漏了所有格「的」,此時家長必須調整成正確結構:「你『的』車子掉了」。[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3dbbe23741c6022285f7426e55dac245-1.mp3">[/audio]連俐雯表示,語言治療不像吃藥、打針,馬上就可以改善;必須透過長時間的刺激、調整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模式。<b>正音班、剪舌頭 真的有用? 除了語言治療,大部分人可能也聽過家長帶小孩到正音班矯正發音,又或是像阿公阿嬤以為的「舌頭剪一剪就會好」。到底剪舌繫帶對於孩子的語言治療是否有幫助呢?「做語言治療師十年以來,只有碰過『兩個』個案真的要去剪舌繫帶。 」陳怡光仔細思考後說到。舌繫帶長在舌頭下面,是黏合住舌頭與口腔底部的一片薄膜;當舌繫帶生長範圍太長,舌尖被黏在下面、無法伸出舌尖,影響舌尖控制,出現構音問題徵兆時,才真的需要到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如果家長還是不放心,陳怡光會請小朋友做一個簡單的動作給父母看,證明舌頭有長好、不用剪,那就是「伸出舌頭」。陳怡光說:「在中文裡有沒有哪個詞或發音,需要讓舌頭超過牙齒?並沒有。」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完成這個簡單的動作。基本上,孩子碰到構音問題,如果並非有先天上的舌繫帶結構異常,其實是不需要「剪舌頭」的。而民眾口中所謂能夠矯正發音問題的「正音班」,其實與構音治療完全不一樣。坊間著名的國語日報語文中心正音課程,有成人與兒童兩班。成人正音班的學員大多為要解決發音不標準的問題,例如ㄓ、ㄔ、ㄕ、ㄖ等發音,或者是對口語表達上較需專業性的記者或演藝人員進行訓練。兒童正音班則主要針對國內準備上小一的學齡前兒童,讓孩子學習注音符號。連俐雯則不建議有構音異常、發音問題的孩子參加正音班,因為當他參與了課程,卻總是無法發出正確的音時,反而會有挫折感,可能造成反效果。<b>治療費低廉 免費篩檢欲提高早療比例尋求語言治療管道的兒童人口日益增加,而語言治療師與個案的醫病比例卻相當懸殊。以台大兒童醫院的語言治療師來說,朝八晚五、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上一堂至少30分鐘,等於一位語言治療師一天就須負擔16位個案。張綺芬表示,他們的工作必須不斷的說話,懸殊醫病比例的確讓他們的體力負擔很大。費用部分,民眾受惠於健保制度,語言治療費低廉。兒童個案在醫學中心看門診、付一次掛號費,到下個月底有六堂的時數可以上課;而在復健科診所,上一堂語言治療課僅須支付新台幣100元的掛號費。另外,以新北市政府為例,提供免費篩檢及評估鑑定、社區療育服務,更有療育訓練費、交通補助費的補助。各縣市政府對於早期療育的重視,鼓勵家長帶孩子及早接受篩檢與治療。但由於人力資源有限、語言治療難替醫院賺錢,連俐雯表示,坊間有不少醫療院所為了吸納更多個案,將治療狀況參差不齊的孩童排在同一個團體課程,甚至有治療六個月就必須「畢業」的狀況。張綺芬提及,以台大兒童醫院為例,大型醫學中心必須將資源最大化、運用在越多孩童上。她也表示,針對構音問題的孩子,治療時程較短,甚至不用六個月,「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及早痊癒、結束治療。」而語言遲緩或身具主障礙的孩子通常沒有痊癒的截止時間,只有漸漸的進步。「一歲半發現她都不會說話,診斷後才知道是語言發展遲緩。」在兒童早療中心排隊等候上課的家長張小姐,五歲女兒可愛的外貌神似卡通人物「阿拉蕾」,在一旁打鬧著,看起來與一般孩子無異。張小姐看著天真活潑的女兒憂心地說,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常被當智障,不擅言辭拒絕、察覺不出壞人語意,容易被陌生人拐騙。從確診到現在,將近四年的時間,張小姐每週都必須帶女兒到醫院報到、上課,結束治療的那天似乎遙遙無期。<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1】親子互動好壞是關鍵<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2】破解迷思<b> <b>家長應尋求專業<b> <b>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3】治療資源失衡<b> <b>影響孩子醫療權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