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藝文
第1783期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2023-10-2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大膽地共同創作激發我們的組織、創意的潛能。」哥倫比亞籍實驗電影導演畢七月(J Triangular)說。《莎芙群像:女性實驗影像創作基地》由畢七月及裝置藝術家陳安安擔任導師,帶領20多名女性學員,在六堂影像工作坊課程後,策畫成果並發表實驗影像作品。展覽以不同形狀的螢幕、人體翻印模型等媒介投影創作,讓成員自由發揮創意,傳達女性不受框架限制的理想。展覽22日在微風影城展出。 畢七月(前排左)、陳安安(前排中)與工作坊學員們的合照。這次工作坊從八月中旬開始,22日於微風影城發表成果。 圖/廖芷筠提供「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女性社群,並在電影中建構嶄新的前衛女性主義。」畢七月作為女性主義者,期盼透過影像將更多女性故事呈現在螢幕上。此外,工作坊以集體創作的形式,也呼應今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中「集體即力量」的理念。陳安安認為,無論是女性或性少數社群,都在父權社會下遭到噤聲,因此身為女性更應該練習為自身相關的社群倡議。他也觀察到,當學員們討論時,對彼此故事和受壓迫的經驗也能有所共鳴。在工作坊前期,成員們以「夢境」、「情慾」等關鍵字作為主題,互相分享經驗與想法,在認識彼此的同時慢慢打開自我,最後各自進行拍攝。到了創作後期,學員再重新擬訂新題目,並運用先前的影像素材,剪輯成實驗影像作品,透過不同學員拍攝的畫面,交織出各種創作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拋開既有的想法。」陳安安解釋,或許素材拍攝者當下並未賦予畫面意義,但經過其他成員拼湊後,不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引起學員間的共感。作品〈沈默 Silence〉以面具作為影像的重要元素,像是劇中人物手拿面具遮住臉部,和牆壁上的手影互動,身體不時扭曲伸縮,或是戴著面具站在路上凝視前方。除了面具之外,影片中也呈現一位被粉色紗布罩住身體的女性,正試圖用手掙脫束縛。「面具和粉色紗布就像是社會給女性的拘束。」創作者之一的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學生廖芷筠表示,現今仍有許多國家的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樣的框架籠罩女性多年,讓女性成為沈默的群體。 〈沈默 Silence〉中,一位女性跪在地上,在粉色紗布裡扭曲掙扎著,象徵社會給女性的框架。 圖/廖芷筠提供而另一件作品〈Flowing〉使用流動、重複的元素設計畫面,以分割畫面的手法,並讓四個一樣的影像同時放映,或是將泡泡飄上天空的影像疊合在一起。談及當初以泡泡作為主題的原因,影像創作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的李怡嫻說:「我不喜歡穿泳衣,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好看,透過泡泡去看身體,它會扭曲變形,感覺就像是自己與身體抽離。」身為女性的李怡嫻,認為社會經常灌輸「女生就是要瘦」的觀念,進而產生對身體的自我懷疑。 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觀眾曾偉婷在觀賞完〈沈默 Silence〉後說道:「當中有一段粉紅色紗布蓋在女生身上,就好像一個束縛。」他認為這個畫面如同自身會遇到的狀況,一方面被社會價值觀綁住,一方面又想做自己。觀眾邱郁婷則說:「這些作品讓我想到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裡提到的『男人觀看、女人表現』,而展覽裡的作品都在努力地突破這個框架。」
自備裝置 放映秀不設限
藝文
第1642期
自備裝置 放映秀不設限
2016-12-22
【記者朱育瑩台北報導】龐克旋律繚繞於昏暗空間,牆壁、紙箱內,甚至窗外皆投影各類實驗影像。繼全球70餘個城市,台北首度於17日晚間響應「BYOB Taipei:一夜限定影像放映秀」。主辦單位「另一種影像記事」邀請16位台灣影像創作者,以多種投影方式,展示新型態的獨立實驗影像。 「BYOB Taipei:一夜限定影像放映秀」中,藝術家自行選擇投影位置,帶來老舊的電視作為播放工具。圖/朱育瑩攝 參展人將作品投影於低矮的紙箱內,觀眾須蹲下才能仔細觀賞。圖/朱育瑩攝西元2010年,電子視覺藝術家拉斐爾・羅璨特(Rafaël Rozendaal)於德國柏林發起「自己帶投影設備(Bring Your Own Beamer, BYOB)」活動,邀請參展人自行準備放映工具,利用聲光及影像,在特殊空間創造僅一晚的表演。據官網表示,他希望藉此打破網路影像多半只出現在螢幕上的框架,讓觀眾想像未來資訊呈現的可能場域。演變至今,活動已從小規模的室內投影,到砸重本並有計劃的大型表演。此次台灣活動中也可見膠卷放映、電視、互動裝置等。「另一種影像記事」成員許耀文表示:「我們非常鼓勵藝術家們盡情發揮,也鼓勵大家突破形式與框架。」 「LaG」的作品從觀眾發聲開始,在牆上投影影像,並利用回授原理在極短時間重複投射。圖/「LaG」提供雙人音像創作團體「LaG」以回授(feedback)過程為概念,藉由聲音及影像的連動,探討兩者在短暫時間差裡產生的錯覺。「LaG」成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學生莊欣慈解釋,觀眾在麥克風前喊聲後,發出的聲響會驅動電腦、產生類似耳朵的符號或色塊,傳輸至投影機投射在牆上。攝影機捕捉牆上影像後,經電腦極短時間計算,投影機便將畫面以微偏的角度再次投射,呈現看似連續的殘影。「人們常錯覺地認為發表言論時,一切都是同步發生。」「LaG」成員、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廖偉承說,雖「同時」的想法只是錯覺,但若起先未發聲,後續反應便不會產生。因此他們想藉此作品展示過去於現在遺留的細小痕跡。參展藝術家籃筱涵認為,展演空間非一般展場或藝廊,彷彿邀請觀眾參與派對。「讓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東西或作品,比較能夠讓沒有預設到的群眾看到。」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