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疊影底片影像憶親情 陳祖逵《良夜之歌》引共鳴
藝文
第1815期
疊影底片影像憶親情 陳祖逵《良夜之歌》引共鳴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他死後化成黑月,再次回到夢的所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陳祖逵創作實驗片《良夜之歌》,入選第十七屆關渡電影節學生單元D拾光意象,12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首映。影片以鬼魂為核心意象,結合家庭影像傳遞出陳祖逵對親情的懷念,更呈現他對往昔時光的追憶。 《良夜之歌》紀錄了陳祖逵父親在祖母過世後的生活。片中使用的八釐米底片,是陳祖逵的叔公多年前所拍攝,主要紀錄當時家族成員的生活樣態。「這段影片代表我們家族中一種記憶的傳承。」陳祖逵表示,在祖母過世三年後,他希望透過自己擅長的影像拍攝,傳達對親人的思念,同時記錄這段時間與父親的相處狀態。作品運用實驗片常見的疊影手法處理底片影像,讓影片中的父親看似在海邊漫步,實則在心中不停懷念與祖母的舊日回憶。陳祖逵說:「我經常與父親一起在家附近的海邊散步,他總在散步後對我說很想念祖母。」 陳祖逵在《良夜之歌》中對聲音呈現也下足功夫,「人在悲傷的過程中,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會改變,世界會突然安靜下來。」陳祖逵希望運用靠近聲源的收音,模擬悲傷時聽覺放大的聲音經驗。除了自然的環境音,在父親漫步於沙灘的場景中,他選擇加入孩子的嬉笑聲與海水拍擊沙灘的浪花聲。他說明,這些聲音的設計都是為了表達人處於極端情緒時更為敏銳的感官體驗。 《良夜之歌》定調為實驗片,陳祖逵認為,實驗片多著重於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再創造,意即觀者在看到影片時會出現自己的想法與相關經驗的投射,同時代表創作者藉由影片帶給觀者一種想像空間。他說:「透過我的拍攝手法,能夠喚起觀者對於家人、死者和遺憾的記憶,這些都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共鳴。」觀眾陳羿廷說:「《良夜之歌》的處理方式會讓我聯想到,導演在作品裡想呈現的記憶和對亡者的思念。」 陳祖逵坦言,家庭一直是他的創作主軸,「我的創作總是在處理與家人,甚至是與生死的關係。」而他在大二時拍攝的作品《鳴》,也同樣以家庭經驗作為拍攝主題。觀眾宇(化名)說:「家族中晚輩去挖掘長輩曾生產的影像,並藉此與過去自己沒經歷過的時代產生聯繫,是一個很值得推廣的創作方式。」陳祖逵以家庭影像融合自然環境,傳達對家人的深刻思念。他說:「《良夜之歌》如同一首歌的旋律,旋律一直輪迴不斷,就像記憶也不斷延續。」
世新廣電畢展實驗片  學生以相片拼湊家庭的崩解
藝文
第1628期
世新廣電畢展實驗片 學生以相片拼湊家庭的崩解
焦點
2016-06-02
實驗片《家庭,判決如下:》以家族舊照片及談話錄音,讓觀眾在零碎的線索中拼湊創作者葉俐伶的家庭狀況。 照片提供/世新大學廣播電系第22屆畢展團隊【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5月31日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學生於西門町新光影城舉辦第22屆畢製影音展「二二的事」,以學生0到22歲的成長故事為題。學生葉俐伶製作實驗片,在畫面中切換家庭舊照,搭配嘈雜的談話錄音,呈現家族照片和樂的背後,家人感情分崩離析的故事。葉俐伶趁著母親翻閱家族舊照的機會,偷錄下談天過程中所說的家族故事,再將照片及音檔剪輯成作品「家庭,判決如下:」。觀眾僅靠著一張張轉換的相片及背景的低語聲,拼湊葉俐伶的家族故事。畫面上用手寫的字條及底片標出「第一件事」,出現一張老人臥病在床的泛黃相片,轉到一張女性外籍看護的照片。配音傳出葉俐伶和母親聊天的聲音,低聲說著當時阿公與家中看護發生感情,葉俐伶母親反對,最後阿公決定搬到大伯家的內幕。隨著「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的手寫底片字樣,多張大家族合照輪流被浸入顯影劑中出現。在不斷漂洗、顯色的步驟中,葉俐伶與母親談天的聲音再度出現,講述自從阿公生病後,發現阿公與看護的感情糾葛,接著家人關係出現裂縫、阿公過世後分遺產、打官司到分家的過程。葉俐伶表示,因為自己「太膽小,不敢拿著麥克風直接問媽媽家族故事」,所以無法拍成紀錄片。她也提到不選擇劇情片,是因為劇情片多少帶有虛構的內容,但她想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家庭狀況,才選用實驗片來呈現。葉俐伶說明,實驗片使用的畫面必須跟電影本體有關,包含底片、洗相片的顯影劑等。世新廣電系學生葉育馨說:「像是在底片上寫作,或是現成影像,都是實驗片的慣用手法。」但是,葉俐伶說:「實驗片不是用畫面來說故事。」反而用一段段零碎的畫面拼湊而成,製造斷裂、零散的感覺。手法新穎的實驗片,挑戰觀眾的觀影經驗,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學生簡羿慈說:「有點難懂。」但講評人、世新廣電系助理教授劉永皓稱讚,這部片挑戰了「一個家能有多大的包容。」他表示,在發生背叛和分家之後,影片結尾的「家庭照片便沒有再增加,很震撼。」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