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台獨布條首遭人破壞 靜宜學生籲言論自由
校園
第1684期
台獨布條首遭人破壞 靜宜學生籲言論自由
2018-10-17
【記者葉伸怡綜合報導】靜宜尋根樹社團為響應成大零貳社、暨大拾事社等友社共同發起的「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9日依規定於靜宜大學鵲橋懸掛「台灣獨立」等布條。未料12日凌晨發現布條遭人以刀具破壞,隨即報警處理。靜宜尋根樹於事件發生後發表聲明,認為破壞布條之人已損害他人言論自由。 靜宜尋根樹社團9日於靜宜大學校內掛上「台灣獨立」、「以民族認同建國」、「用自由追求獨立」等布條。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 12日凌晨,靜宜尋根樹發現布條遭人惡意以刀具破壞,社員前往查看並報警處理。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主張「追求Formosa獨立建國」和「捍衛100%言論自由」。靜宜尋根樹社員蔡妍俞表示,今年是社團第三年在校內掛布,過去並無遭破壞情形發生。對於今年掛布破壞事件,她認為每個人都有公開發表想法的權利,不應遭受他人破壞。此舉更可能使其他同學往後不敢發表敏感言論,限制學生言論自由。蔡妍俞進一步指出,有心人士凌晨持刀具進入校園破壞布條,校園安全維護上也產生疑慮。針對布條無故遭人破壞,靜宜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鄭勝峰認為,不論認同他人想法與否,都應抱持尊重態度,並以正面方式表達。共同發起「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的成大零貳社社長劉恆溦表示,此事將讓社團學生在未來舉行相關議題活動有參考依據,更加審慎檢視活動規劃。但目前考量還有學生不瞭解此事,是否真正影響學生言論自由,有待後續觀察。事實上,2017年國立中山大學也發生類似事件。中山學生會為提供學生自由發聲空間而設置「民主牆」,卻遭人改成許願牆,原本張貼的「台灣獨立」、「挺同志」等言論也被撕下。時任中山學生會會長許世馥表示,民主牆跟掛布遭惡意破壞都是暴力行為。中山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學生蔡承穎也認為,兩起破壞事件可能造成未來會有同學效仿破壞的方式,使用更激烈手段表達立場。靜宜尋根樹於目前已報警處理,警方正調閱校內監視器追查中。被破壞的布條也離奇消失,靜宜尋根樹便發起「尋找布條」活動。他們透過印製文宣說明掛布破壞事件,並將文宣定在餅乾上,公開在校內發送,期許能找回遺失的布條,也讓更多學生了解此事件。 靜宜尋根樹於15至19日發起「尋找布條」活動,文宣上印製布條照片,及掛布事件說明。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
赴南島尋根 「蘭後」反思在台新住民文化認同
藝文
第1668期
赴南島尋根 「蘭後」反思在台新住民文化認同
2017-12-06
【記者徐安萱綜合報導】「2017第二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11月27日舉行決審會,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蘭後」團隊,以「台灣、蘭嶼、菲律賓尋根之旅」獲得優勝。成員鄒佳晶從自身新住民第二代的身份出發,帶領蘭嶼達悟族人到菲律賓巴丹島文化尋根,並用影像記錄文化的衝擊與融合。「想來蘭嶼,還要看老天爺願不願意讓你到這座美麗的小島。」蘭後團隊抵達蘭嶼時,正好遇上傾盆大雨,儘管頭髮、眼鏡都被雨水浸濕,鄒佳晶表示,成員們急忙著保護器材、繼續進行拍攝。終年潮濕多雨的蘭嶼,是全台灣日照時數最少的地區之一,而艷陽高照時就是男人出海捕魚、女人下田的日子。 鄒佳晶從自身新住民第二代的身份出發,帶領蘭嶼達悟族人到菲律賓巴丹島文化尋根,並用影像記錄文化的衝擊與融合。 圖/蘭後提供蘭後團隊用影像記錄蘭嶼人民恬淡樸實的生活,maran(叔叔)一早就扛著兩條大魚回家, kamnan(阿姨)在一旁幫忙;或頂著烈日在地瓜田工作,休息時刻享用著蘭嶼的主食地瓜和芋頭,對達悟族人民來說家常便飯的小事,對蘭後團隊卻是特別的經驗。成員林采璇表示,跨出自己的生活圈是很棒的經驗與挑戰。 鄒佳晶運用菲律賓語夾雜國語和當地人進行語言交流,也結交了許多朋友,甚至當地居民將他當作家人看待。 圖/蘭後提供成員陳榕佳表示,蘭嶼的純樸與友善是讓人親近、溫暖的,「在蘭嶼不用害怕東西放在路邊被偷,更不用擔心會被用異樣眼光看待。」林采璇表示,從人的名字、稱呼、問候、關係,都可見很深的文化內涵。重視傳統觀念的蘭嶼,濃厚的人情味不僅存在人與人之間,更包含對環境的感恩與珍惜,「我覺得那是台灣人該學習的」。 發現達悟族語跟菲律賓語相似,讓鄒佳晶勇於說出自己新住民二代的身份,進而反思新住民在台灣遇到的問題。 圖/蘭後提供鄒佳晶的母親是從菲律賓嫁到台灣的新住民,由於大眾對於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與異樣眼光,成長的過程中他總是害怕暴露自己「較特別」的身份,甚至感到自卑。他表示,從小就會講菲律賓的母語他加祿語(Tagalog)。直到去年,蘭後團隊駐點蘭嶼進行蘭花復育的田野調查,他發現達悟族的族語與菲律賓語極為相似。尋訪當地耆老才得知,相傳達悟族是從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蘭嶼,因此語言、文化都很相近。 從歷史文獻、文化遺留,都顯示蘭嶼與巴丹島的歷史淵源密切,但兩地在行政上卻被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國家治理。曾經踏上巴丹島尋根的長者對鄒佳晶說:「你就是我們的家人啊!」鄒佳晶表示,在蘭嶼遇到很多熱心的朋友,他們總說很想回去看看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為了幫助更多蘭嶼青年認同自己的文化,鄒佳晶決定帶著這些新朋友前往巴丹島尋根。這趟菲律賓尋根之旅,不僅讓他踏上母親的故鄉,產生對菲律賓血緣的連結,他也希望透過尋根讓原住民朋友繼續保存蘭嶼的傳統文化,「蘭嶼,對我們來說是最像家的地方」。 鄒佳晶表示,他在蘭嶼獲得文化上的認同、歸屬,更反思新住民二代的身份,關心新住民政策。因應東南亞國家協會逐漸崛起,「新南向政策」以新住民二代為根基。印尼新住民二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邱郁晴表示,從小沒有學印尼語,對文化也沒有特別了解,覺得滿可惜。泰國新住民二代的李永傑則表示,雖然自己不會說泰語,但透過縣市政府舉辦的新住民交流活動,對泰國文化大抵上還是有概念。 鄒佳晶說:「飽受歧視的新住民二代缺乏自我文化認同、文化底蘊,要怎麼傳承新住民的文化或是語言?」透過前往蘭嶼以及尋根計畫,他表示,這個經驗讓他深深體會到蘭嶼文化的獨特性及兼容並蓄,跨越了族群、國家的界線。
都市原青辦豐年祭 演出尋根經驗
藝文
第1601期
都市原青辦豐年祭 演出尋根經驗
2015-06-11
《啊!都祭·都計》開場,學生演出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進行一年一度的豐年祭歌舞表演。 圖╱莊于德提供 【記者謝佳穎台北報導】世新大學原住民族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7日於管理學院大樓演出戲劇《啊!都祭‧都計》,成員拜訪新店溪州部落和中正國宅等都市內的原住民聚落,蒐集原民在異鄉失根的故事,再加上原住民青年演員北上讀書的經驗,改編成此劇。 「咿呀喝嗨呀—嗨呀咿嗨喲咿」一開場,中正國宅內的阿美族居民手牽手、圍成圈,高歌傳統歌曲,慶祝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卻遭到漢人鄰居嫌棄,並報警處理。飾演主角Kulas的景文科技大學環境與物業管理系學生Kulas(漢名李志勤)分享,自己就是中正國宅居民,「警察驅趕豐年祭是我的實際經驗。」他覺得,如果漢人可以在街上辦廟會、放鞭炮,為什麼原民不能舉辦自己的祭典,所以在劇中加入這段深刻的回憶。飾演漢人鄰居的世新觀光系學生Tebi(漢名周于婷)表示,自己身為原住民,卻要飾演不了解原民文化,甚至排擠原住民的角色,感到很難過。 劇中,主角Kulas在都市成長,對自己的文化一無所知,缺乏認同感。另一位原青Calaw背負父母的期望來台北念書,仍掛記部落的人事物,上大學後仍加入原民社團、回部落服務。受到Calaw影響,Kulas也想學習族語,開啟尋根之旅。但兩人母親卻都認為文化不能當飯吃,小孩應該在城市找份好工作。 演員Kulas說,當他意識自己是原民,想學族語時,爸媽卻覺得沒必要追溯文化,好好學習課業就好,劇中角色與母親的衝突正反映這段經驗。世新廣播電視電影系學生Sera(漢名張永政)飾演Calaw,他分享,自己上大學後只有豐年祭才會回家,但因為沒有參與籌備,感覺離部落文化越來越遠,所以將本次表演作為尋根的方式之一。 Sera表示,由於計畫成員缺乏舞台經驗,他們參與多場工作坊,在菲律賓原住民文化行動聯盟(Dap-ayan ti Kultura iti Kordilyera)講師的指導下,學習用傳統歌舞和戲劇,呈現原青尋根的議題。他說:「老師教我們觀察人如何『表達情緒』,例如表演生氣時,不是一瞬間就出現表情,應該在前幾句台詞就透露出些許不耐煩和微微的怒意。」 觀眾、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Kaniw(漢名楊植勳)分享,劇中離鄉求學、和部落朋友分開的場景都曾發生在他身上,而且和Kulas和Calaw一樣,他未來也很想回家鄉工作,感到很有共鳴。
田野調查尋根 《伊那》舞出西拉雅
藝文
第1593期
田野調查尋根 《伊那》舞出西拉雅
2015-04-15
藝姿舞集舞者扮成西拉雅族勇士,在台上嘶吼、踏步,展現壯志。 文╱李利貞 圖/藝姿舞集提供【記者李利貞新北報導】「藝姿舞集」經過八年的田野調查,在現代舞中融入西拉雅族傳統歌謠、祭典、鼻笛等元素,以9支舞碼串成《Ina伊那》,10日晚間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公演,希望讓外界認識因漢化而佚失的西拉雅族文化。銀幕上播映西拉雅族紀實圖像,飾演母親的舞者帶著身孕演出,抱著啼哭的小孩輕唱搖籃曲,同時身體不斷劇烈顫抖,比喻生命歷程的起伏。在歌聲與呼喚中,其他舞者依序出場、圍繞「母親」倒臥舞台,象徵族人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追溯文化根源。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有感西拉雅族漢化極深,幾乎失去傳統風俗及語言,於是拜訪部落耆老、蒐集文獻,拼湊出400年前的西拉雅族生活,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創作。郭玲娟說,讓現代舞表演符合民族面貌是最大挑戰,因此,她帶領團員們參與夜祭、學習單孔鼻笛,希望演出更貼近西拉雅族。舞蹈中也融入傳統文化,西拉雅族無曆法,以刺桐花及木棉花的花季做為新年,〈刺桐花下的新年〉由三位女舞者穿著點綴棕色布料的豔紅連身裙,透過旋轉、轉動手腕表現出花開,以跳躍帶出迎接新年的愉悅。舞碼〈祭如在〉則展現西拉雅族夜祭祖靈的莊嚴祭典,舞者身著白上衣及丈青色褲裙、頭戴花環,在地上擺放香蕉葉,並模擬拿檳榔祭拜、擲茭等祭儀。舞碼〈牽手〉講述西拉雅族男女表達情意,在閩南話中「牽手」代表伴侶,在西拉雅族中則代表互有盟約。男舞者在微弱的銀白燈光下吹奏鼻笛,女舞者應聲而出,兩人一陣追逐後,以輕盈步伐共舞。郭玲娟解釋,西拉雅族保有走婚習俗,男生會到心儀的女生家外吹奏鼻笛,若女生被笛聲吸引、兩情相悅,男生可以到女生家住一晚,象徵立下誓言。舞者、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學生邱莉媜指出,編舞老師會在排練時訴說故事,幫助舞者融入西拉雅文化,「舞者須投入在情境中,才能將舞作代表的意義詮釋好。」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