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684期
台獨布條首遭人破壞 靜宜學生籲言論自由
2018-10-17
【記者葉伸怡綜合報導】靜宜尋根樹社團為響應成大零貳社、暨大拾事社等友社共同發起的「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9日依規定於靜宜大學鵲橋懸掛「台灣獨立」等布條。未料12日凌晨發現布條遭人以刀具破壞,隨即報警處理。靜宜尋根樹於事件發生後發表聲明,認為破壞布條之人已損害他人言論自由。 靜宜尋根樹社團9日於靜宜大學校內掛上「台灣獨立」、「以民族認同建國」、「用自由追求獨立」等布條。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 12日凌晨,靜宜尋根樹發現布條遭人惡意以刀具破壞,社員前往查看並報警處理。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主張「追求Formosa獨立建國」和「捍衛100%言論自由」。靜宜尋根樹社員蔡妍俞表示,今年是社團第三年在校內掛布,過去並無遭破壞情形發生。對於今年掛布破壞事件,她認為每個人都有公開發表想法的權利,不應遭受他人破壞。此舉更可能使其他同學往後不敢發表敏感言論,限制學生言論自由。蔡妍俞進一步指出,有心人士凌晨持刀具進入校園破壞布條,校園安全維護上也產生疑慮。針對布條無故遭人破壞,靜宜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鄭勝峰認為,不論認同他人想法與否,都應抱持尊重態度,並以正面方式表達。共同發起「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的成大零貳社社長劉恆溦表示,此事將讓社團學生在未來舉行相關議題活動有參考依據,更加審慎檢視活動規劃。但目前考量還有學生不瞭解此事,是否真正影響學生言論自由,有待後續觀察。事實上,2017年國立中山大學也發生類似事件。中山學生會為提供學生自由發聲空間而設置「民主牆」,卻遭人改成許願牆,原本張貼的「台灣獨立」、「挺同志」等言論也被撕下。時任中山學生會會長許世馥表示,民主牆跟掛布遭惡意破壞都是暴力行為。中山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學生蔡承穎也認為,兩起破壞事件可能造成未來會有同學效仿破壞的方式,使用更激烈手段表達立場。靜宜尋根樹於目前已報警處理,警方正調閱校內監視器追查中。被破壞的布條也離奇消失,靜宜尋根樹便發起「尋找布條」活動。他們透過印製文宣說明掛布破壞事件,並將文宣定在餅乾上,公開在校內發送,期許能找回遺失的布條,也讓更多學生了解此事件。 靜宜尋根樹於15至19日發起「尋找布條」活動,文宣上印製布條照片,及掛布事件說明。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
藝文
第1668期
赴南島尋根 「蘭後」反思在台新住民文化認同
2017-12-06
【記者徐安萱綜合報導】「2017第二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11月27日舉行決審會,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蘭後」團隊,以「台灣、蘭嶼、菲律賓尋根之旅」獲得優勝。成員鄒佳晶從自身新住民第二代的身份出發,帶領蘭嶼達悟族人到菲律賓巴丹島文化尋根,並用影像記錄文化的衝擊與融合。「想來蘭嶼,還要看老天爺願不願意讓你到這座美麗的小島。」蘭後團隊抵達蘭嶼時,正好遇上傾盆大雨,儘管頭髮、眼鏡都被雨水浸濕,鄒佳晶表示,成員們急忙著保護器材、繼續進行拍攝。終年潮濕多雨的蘭嶼,是全台灣日照時數最少的地區之一,而艷陽高照時就是男人出海捕魚、女人下田的日子。 鄒佳晶從自身新住民第二代的身份出發,帶領蘭嶼達悟族人到菲律賓巴丹島文化尋根,並用影像記錄文化的衝擊與融合。 圖/蘭後提供蘭後團隊用影像記錄蘭嶼人民恬淡樸實的生活,maran(叔叔)一早就扛著兩條大魚回家, kamnan(阿姨)在一旁幫忙;或頂著烈日在地瓜田工作,休息時刻享用著蘭嶼的主食地瓜和芋頭,對達悟族人民來說家常便飯的小事,對蘭後團隊卻是特別的經驗。成員林采璇表示,跨出自己的生活圈是很棒的經驗與挑戰。 鄒佳晶運用菲律賓語夾雜國語和當地人進行語言交流,也結交了許多朋友,甚至當地居民將他當作家人看待。 圖/蘭後提供成員陳榕佳表示,蘭嶼的純樸與友善是讓人親近、溫暖的,「在蘭嶼不用害怕東西放在路邊被偷,更不用擔心會被用異樣眼光看待。」林采璇表示,從人的名字、稱呼、問候、關係,都可見很深的文化內涵。重視傳統觀念的蘭嶼,濃厚的人情味不僅存在人與人之間,更包含對環境的感恩與珍惜,「我覺得那是台灣人該學習的」。 發現達悟族語跟菲律賓語相似,讓鄒佳晶勇於說出自己新住民二代的身份,進而反思新住民在台灣遇到的問題。 圖/蘭後提供鄒佳晶的母親是從菲律賓嫁到台灣的新住民,由於大眾對於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與異樣眼光,成長的過程中他總是害怕暴露自己「較特別」的身份,甚至感到自卑。他表示,從小就會講菲律賓的母語他加祿語(Tagalog)。直到去年,蘭後團隊駐點蘭嶼進行蘭花復育的田野調查,他發現達悟族的族語與菲律賓語極為相似。尋訪當地耆老才得知,相傳達悟族是從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蘭嶼,因此語言、文化都很相近。 從歷史文獻、文化遺留,都顯示蘭嶼與巴丹島的歷史淵源密切,但兩地在行政上卻被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國家治理。曾經踏上巴丹島尋根的長者對鄒佳晶說:「你就是我們的家人啊!」鄒佳晶表示,在蘭嶼遇到很多熱心的朋友,他們總說很想回去看看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為了幫助更多蘭嶼青年認同自己的文化,鄒佳晶決定帶著這些新朋友前往巴丹島尋根。這趟菲律賓尋根之旅,不僅讓他踏上母親的故鄉,產生對菲律賓血緣的連結,他也希望透過尋根讓原住民朋友繼續保存蘭嶼的傳統文化,「蘭嶼,對我們來說是最像家的地方」。 鄒佳晶表示,他在蘭嶼獲得文化上的認同、歸屬,更反思新住民二代的身份,關心新住民政策。因應東南亞國家協會逐漸崛起,「新南向政策」以新住民二代為根基。印尼新住民二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邱郁晴表示,從小沒有學印尼語,對文化也沒有特別了解,覺得滿可惜。泰國新住民二代的李永傑則表示,雖然自己不會說泰語,但透過縣市政府舉辦的新住民交流活動,對泰國文化大抵上還是有概念。 鄒佳晶說:「飽受歧視的新住民二代缺乏自我文化認同、文化底蘊,要怎麼傳承新住民的文化或是語言?」透過前往蘭嶼以及尋根計畫,他表示,這個經驗讓他深深體會到蘭嶼文化的獨特性及兼容並蓄,跨越了族群、國家的界線。
藝文
第1601期
都市原青辦豐年祭 演出尋根經驗
2015-06-11
《啊!都祭·都計》開場,學生演出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進行一年一度的豐年祭歌舞表演。 圖╱莊于德提供 【記者謝佳穎台北報導】世新大學原住民族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7日於管理學院大樓演出戲劇《啊!都祭‧都計》,成員拜訪新店溪州部落和中正國宅等都市內的原住民聚落,蒐集原民在異鄉失根的故事,再加上原住民青年演員北上讀書的經驗,改編成此劇。 「咿呀喝嗨呀—嗨呀咿嗨喲咿」一開場,中正國宅內的阿美族居民手牽手、圍成圈,高歌傳統歌曲,慶祝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卻遭到漢人鄰居嫌棄,並報警處理。飾演主角Kulas的景文科技大學環境與物業管理系學生Kulas(漢名李志勤)分享,自己就是中正國宅居民,「警察驅趕豐年祭是我的實際經驗。」他覺得,如果漢人可以在街上辦廟會、放鞭炮,為什麼原民不能舉辦自己的祭典,所以在劇中加入這段深刻的回憶。飾演漢人鄰居的世新觀光系學生Tebi(漢名周于婷)表示,自己身為原住民,卻要飾演不了解原民文化,甚至排擠原住民的角色,感到很難過。 劇中,主角Kulas在都市成長,對自己的文化一無所知,缺乏認同感。另一位原青Calaw背負父母的期望來台北念書,仍掛記部落的人事物,上大學後仍加入原民社團、回部落服務。受到Calaw影響,Kulas也想學習族語,開啟尋根之旅。但兩人母親卻都認為文化不能當飯吃,小孩應該在城市找份好工作。 演員Kulas說,當他意識自己是原民,想學族語時,爸媽卻覺得沒必要追溯文化,好好學習課業就好,劇中角色與母親的衝突正反映這段經驗。世新廣播電視電影系學生Sera(漢名張永政)飾演Calaw,他分享,自己上大學後只有豐年祭才會回家,但因為沒有參與籌備,感覺離部落文化越來越遠,所以將本次表演作為尋根的方式之一。 Sera表示,由於計畫成員缺乏舞台經驗,他們參與多場工作坊,在菲律賓原住民文化行動聯盟(Dap-ayan ti Kultura iti Kordilyera)講師的指導下,學習用傳統歌舞和戲劇,呈現原青尋根的議題。他說:「老師教我們觀察人如何『表達情緒』,例如表演生氣時,不是一瞬間就出現表情,應該在前幾句台詞就透露出些許不耐煩和微微的怒意。」 觀眾、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Kaniw(漢名楊植勳)分享,劇中離鄉求學、和部落朋友分開的場景都曾發生在他身上,而且和Kulas和Calaw一樣,他未來也很想回家鄉工作,感到很有共鳴。
生活
第1596期
【原民傳統漸消逝 青年踏上尋根路專題】引言
2015-05-07
【專題記者/杜曜霖、盧俐妤、陳君宜、謝佳穎、陳詠俞、曾筠涵】傳統與現代、都市與原鄉等衝突,不斷衝擊著原住民青年。隨著族語、傳統祭典、神話傳說等部落文化漸漸消逝,新一代原青面臨失根危機。但他們並不氣餒,積極參與尋根行動,極力扭轉「黃昏民族」一說,保存與傳承部落生命故事。誠如作家鍾理和在《原鄉人》中所提到,「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藝文
第1593期
田野調查尋根 《伊那》舞出西拉雅
2015-04-15
藝姿舞集舞者扮成西拉雅族勇士,在台上嘶吼、踏步,展現壯志。 文╱李利貞 圖/藝姿舞集提供【記者李利貞新北報導】「藝姿舞集」經過八年的田野調查,在現代舞中融入西拉雅族傳統歌謠、祭典、鼻笛等元素,以9支舞碼串成《Ina伊那》,10日晚間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公演,希望讓外界認識因漢化而佚失的西拉雅族文化。銀幕上播映西拉雅族紀實圖像,飾演母親的舞者帶著身孕演出,抱著啼哭的小孩輕唱搖籃曲,同時身體不斷劇烈顫抖,比喻生命歷程的起伏。在歌聲與呼喚中,其他舞者依序出場、圍繞「母親」倒臥舞台,象徵族人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追溯文化根源。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有感西拉雅族漢化極深,幾乎失去傳統風俗及語言,於是拜訪部落耆老、蒐集文獻,拼湊出400年前的西拉雅族生活,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創作。郭玲娟說,讓現代舞表演符合民族面貌是最大挑戰,因此,她帶領團員們參與夜祭、學習單孔鼻笛,希望演出更貼近西拉雅族。舞蹈中也融入傳統文化,西拉雅族無曆法,以刺桐花及木棉花的花季做為新年,〈刺桐花下的新年〉由三位女舞者穿著點綴棕色布料的豔紅連身裙,透過旋轉、轉動手腕表現出花開,以跳躍帶出迎接新年的愉悅。舞碼〈祭如在〉則展現西拉雅族夜祭祖靈的莊嚴祭典,舞者身著白上衣及丈青色褲裙、頭戴花環,在地上擺放香蕉葉,並模擬拿檳榔祭拜、擲茭等祭儀。舞碼〈牽手〉講述西拉雅族男女表達情意,在閩南話中「牽手」代表伴侶,在西拉雅族中則代表互有盟約。男舞者在微弱的銀白燈光下吹奏鼻笛,女舞者應聲而出,兩人一陣追逐後,以輕盈步伐共舞。郭玲娟解釋,西拉雅族保有走婚習俗,男生會到心儀的女生家外吹奏鼻笛,若女生被笛聲吸引、兩情相悅,男生可以到女生家住一晚,象徵立下誓言。舞者、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學生邱莉媜指出,編舞老師會在排練時訴說故事,幫助舞者融入西拉雅文化,「舞者須投入在情境中,才能將舞作代表的意義詮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