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影音
第1711期
焰火照清境 火把節傳承雲南精神促族群交流
2019-11-01
【記者楊家威、方小瑀南投採訪報導】人們高舉火把,共同圍繞著篝火行走。2019清境火把節於10月25日在南投仁愛鄉火熱登場,源自於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火把節,原先以薪火相傳、向天祈求平安為宗旨,傳至台灣,在清境當地發展後,則加入促進不同族群交流的精神,吸引雲南少數民族、閩南人、客家人與當地原住民一同共襄盛舉,並帶來各自的文化表演。2019清境火把節主辦人魯文印表示,清境火把節是融合各民族、地域的節慶活動,不僅有雲南人,也有閩南人、客家人和當地原住民參與活動。當地賽德克族居民古玉峰提到,火把節可以提供不同民族交流的機會,「透過這樣的活動知道,原來有這群人,在分享大自然所有的東西。」火把節的重頭戲在於民眾高舉點燃的火把,圍繞篝火不斷前行。由主持人號召民眾點燃篝火,參與者便依序投遞火把,使篝火越燒越旺,象徵著雲南民族精神永遠不滅。火把節工作人員、中國雲南傣族第三代遺族蔡柏澔說:「火把燃燒其實是代表薪火相傳,讓我們這份熱情、這份文化在往後幾十年繼續燃燒。」他也提到火把節是由遺族第一代留下來、第二代發揚,應該由第三代做傳承。除了火把儀式之外,現場設有許多雲南特色美食、傳統手工藝和服裝攤位,晚會上更有雲南少數民族的舞蹈表演,場面盛大吸引各地人們前來觀賞。火把節不但為當地居民帶來交流的機會,也扮演文化傳承中重要角色。參與活動的中國夷族學生李權財認為,清境火把節從中國大陸繼承了許多原始的特色,「一開始小朋友唱的歌是我幾十年來一直耳熟能詳的歌。」他表示,台灣的清境火把節不論是腔調和節奏,都與中國原始的火把節文化相似,也承繼了不少文化意涵。清境火把節融合了當地族群,促使傳統文化翻新,更透過年輕新血的投入,使其得以如篝火般越燒越旺,持續傳承下去。https://youtu.be/X6rKxfJkzYA
國際
第1665期
紐生創字體 看字辨聲重振毛利文
2017-11-15
【記者林曉榆綜合報導】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視覺傳播設計系(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學生喬治亞.蓓莉默多克(Georgia Bailey-Murdoch)新創毛利字體,憑藉字體上的提示,讓對毛利文不熟悉的人能夠更輕易地正確唸出毛利單字,盼改善毛利文的發音問題並推廣其獨特性。蓓莉默多克表示,被英國殖民前,毛利人並沒有文字。但當人們開始以英文呈現毛利文,卻忽略語言本質差異而混淆發音。坎特伯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毛利與原住民研究學院(Aotahi School of Māori and Indigenous Studies)教授珍妮特.金(Jeanette King)解釋,毛利文的發音並不算困難,只是某些字母的發音方式與規則和英文不同,對以英文為母語的人較有挑戰性。他舉例,毛利文有時會將母音放在字尾,但許多人容易套用英文發音思維,誤將兩個母音合唸為同一個。 藉由字母彎曲的方向,將字母區分為不同音節,讓使用者能輕易唸出正統的毛利發音。圖/蓓莉默多克提供為了解決發音問題,蓓莉默多克依據訪談與測驗的結果,利用彎曲方向異同建立字母間的連結,提示讀者正確的音節分割。此外,他也創造新單字記錄毛利文獨特的發音,希望讓文字擺脫殖民味道,增添其獨特性。蓓莉默多克談到,盼讓人們了解改變日常事物的可能性,「並不需要一味接受現狀」,也期望作品能鼓勵其他設計者擺脫以歐洲文化為主的設計思維。梅大毛利學生小蕭恩.史坦利(Shaun Stanley Jnr)認為,蓓莉默多克的作品是新的開始,能夠幫助人們正確唸出毛利單字。他解釋,儘管政府承認毛利人為最早的住民,但卻未將毛利文視為最主要語言。梅大學生尼克.巴特勒(Nick Butler)則提到,毛利是紐西蘭文化的一部分,但現今毛利文只會在毛利人集會時使用,日常實用性較低,因此降低許多人學習的意願。他希望政府能立法規定學生學習毛利文,如此語言才不會消失。根據紐西蘭教育部統計數據,在高等教育以下只有極少數毛利人就讀全毛利文學校,且有近八成非毛利學生並未受過毛利文教育。而有部分大學提供毛利相關課程,但史坦利坦言,多數學位並不會認可毛利課程的學分。懷特克利夫藝術與設計學院(Whitecliff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毛利碩士生雪莉.艾德華茲(Sheree Edwards)認為,許多主流學校與媒體並未重視毛利文教育,造成想學習的人缺乏途徑。他談到,學校在歷史教育上仍以西方殖民歷史為重,導致大多數紐西蘭人不了解毛利歷史,因此目前毛利人正在推動政策改革,也期待新政府能提出更有利於毛利人的政策。政府於西元2003年釋出新版毛利文復甦計畫,並陸續設立毛利電視台(Māori Television Service)、毛利語言委員會(Māori Language Commission),目標到2028年,毛利文能在社會中被廣泛使用,非毛利人也能看重並試圖保存毛利文。 新字體中加入新符號,傳達毛利文特有的語音,並增添文字的民族獨特性。圖/蓓莉默多克提供
藝文
第1638期
少數民族為題 音樂劇融多元舞曲
2016-11-23
北京舞蹈學院學生所演出的《天堂樹》,融合精彩的舞蹈和音樂,搬演中國少數民族故事,帶給台灣觀眾新鮮感。圖/「知音音樂劇」提供【記者朱育瑩台北報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主辦的「2016第二屆知音音樂劇大賞」18日在南海劇場盛大展開。今年首度加開資格,七所大學中除台灣學生外,尚有來自中國的學生,共同帶來為期八天的演出。 《天堂樹》中演員們穿著鮮豔的布依族傳統服飾,展現角色之間的不同性格與身份地位。圖/「知音音樂劇」提供「她是小偷!她是竊盜!」聚光燈打在一個孩子身上,族人發現小孩偷東西後,忿忿不平地唱著,只有一名男子站出來為她發聲:「她只是個飢餓的孩子。」開場時和孩童計較的橋段,間接透露族人對生活的不滿。隨劇情展開,族人受不了官員欺壓而憤慨離鄉,試圖尋找一個平等且富足的新世界。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學生的演出《天堂樹》以發生在民國時期、貴州省布依族的故事為創作藍本,並視天堂樹為理想寄託及民族英雄精神的象徵。 音樂劇演員需要兼顧唱歌的情緒和歌詞傳達力,以及舞蹈動作的張力,背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體力練習。圖/「知音音樂劇」提供依規定80分鐘的劇碼,《天堂樹》不包含襯樂與音效,就已密集演唱20首歌曲。全劇有搖滾樂、爵士樂、原生態音樂等多元曲風,且每首歌都有對應的舞蹈,以強烈的肢體動作和變化多端的隊形體現角色的激昂情緒。演員、北舞音樂劇系學生馬晟凱說:「唱跟跳都要顧,不能因為單純要『唱』,就忘了『跳』。」再加上需配合燈光調整走位,相當考驗演員的體力。 《天堂樹》嘗試以燈光的光區大小和顏色變化呈現出表演的空間感,取代繁瑣的舞台配置。圖/「知音音樂劇」提供相較以往的音樂劇,使用舞台佈景營造氛圍,《天堂樹》多以空台呈現,利用演員的走位與燈光轉換調度。總導演、北舞音樂劇系書記兼副主任張永慶大膽打破音樂劇既有框架,用大量歌舞取代複雜敘事,「音樂劇是商業化的,它要走入市場,最重要就是年輕人要喜歡。」觀眾、師大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學生陳奎碧感嘆,整齣戲氣勢磅礡,演員肢體動作精彩。 《玩美遊戲》中描述雙胞胎妹妹飽受眾人言語和行為上的霸凌,讓觀眾反思當今社會議題。圖/「知音音樂劇」提供《玩美遊戲》描述外貌不佳,飽受親友欺凌的雙胞胎妹妹,與惡魔交換條件後,雖變得美麗卻付出慘痛代價。不如其他團隊有校方支援,編劇、副導演、演員、音效設計、台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學生林祐稹表示,自願報名參賽後,親自找來整個表演團隊,因此缺乏經費來源。「音控師在外面最便宜也要(新台幣)5000元,燈控的話行情在4000到8000元。」且因成員來自不同校系,更須互相配合排練時間。評審傅維伯認為《玩美遊戲》立意良好,劇情關懷弱勢的心理,就非藝術學科的學生而言,熱情相當可貴;但未來若有意朝專業前進,可多揣摩人物角色。評審牛川海則表示,《天堂樹》歌舞成份濃郁,戲劇的體裁宏偉。然而劇情部分稍嫌不夠細膩,「歌舞需要寄託於劇情的發展,才能感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