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中國大學學歷貶值 失業率過高致青年就業壓力大
國際
第1798期
中國大學學歷貶值 失業率過高致青年就業壓力大
2024-11-08
【記者周元曦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於10月22日發布9月分失業率數據,排除在校生的16至24歲群體中,全國城鎮失業率為17.6%。9月數據雖然比8月下降1.2%,但仍為今年第二高的失業率。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10月1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整體就業形勢穩定,但他也坦言目前中國就業結構性矛盾凸出,「青年就業壓力比較大,失業率還是偏高,但製造業仍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像是技工仍供不應求。」 「(政府)失業率會將(準備)考研究所和公務人員的年輕人算進去。」現就讀復旦大學的學生小未(化名)在受訪時表示自己不認為青年失業率高。但就讀廣州暨南大學的學生戈同學(化名)透露自己時常在網路上感受到朋友、同學找工作的焦慮感。他說:「據我所知整體的就業情況不是很好,工資不高,內卷也很嚴重。」他認為學歷對就業的影響變大,過去大公司如字節跳動(ByteDance),只要是頂尖大學的學生都有申請成功的機會,但現在人資都要求應徵者需有985院校(註)的大學與研究所學歷。「尤其最近研究生擴招,這又會是一個(普通大學)學歷貶值的大潮。」他補充。 註:985院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大學,在綜合實力、學科教育和科學研究的表現,都位居中國大學中的領先地位。 「現在推行延遲退休,年紀大的人不退位讓出新的工作崗位給年輕人。」戈同學說道。他表示隨著工作機會越來越少,有頂尖大學學歷的學生越來越多,公司不可能繼續為這麼多大學生提供匹配的就業環境。現就讀蘇州大學的學生和平哥(化名)表示同儕之間失業問題不嚴重,並認為失業人口主要來自學術水平較低的大學,或甚至是家境有困難沒上學的同齡人,「雖然中國有九年義務教育,但光靠罰錢,也無法讓環境不好的家庭送小孩去上學。」 戈同學和小未表示學校會提供畢業生就業輔導,校園中也會有職涯博覽會如秋季和春季招聘會,學校也會將工作資訊與機會放在微信公眾號上讓學生自行瀏覽。「就業機會是永遠不會缺的,但是薪資跟待遇對大學生來說不匹配。」戈同學強調。和平哥希望未來政府可以提高勞動業者的待遇與社會地位,才有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從事技術業等勞力密集工作,「主要是年輕人不會想做(社會地位不高的)勞動工作。」
港教大教專操守課程 強化愛國思想恐影響學生就業
國際
第1781期
港教大教專操守課程 強化愛國思想恐影響學生就業
焦點
2023-09-28
【記者蔡愷恆綜合報導】香港教育大學(以下簡稱港教大)新任校長李子建於15日宣布,自下學年度起,學生在實習前需修習「教師專業操守指引(以下簡稱《教專操守指引》)課程」,內容強調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國安法》)等法律,並要求教師舉報違反規定之師生。《教專操守指引》的評估標準將會在學生實習時,透過校長和前線教師審核,成績可能影響應徵香港教職。 港教大期望強化教育學士課程學生的「師德」觀念和愛國思想,因此若是評鑑中出現瑕疵,即使本科表現出色,學生仍可能在求職時面臨困境。 圖/取自香港教育大學官網來自香港的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陳健民直言:「這是一個白色恐怖的環境。」「教師操守指引課程」以香港教育局發布的《教專操守指引》為教學主軸,要求教師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香港基本法》與《國安法》,並培養學生「正確」的國家觀念。《教專操守指引》內提到,如發現潛在違反指引的師生時,須向校方、警方舉報。「這是十分重要的警號,造成學校的嚴重教學問題。」陳健民解釋,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討論社會時事,然而現在《教專操守指引》不容許他們對政策或法治提出疑問,否則會被稱為煽動。他擔心,教師因《教專操守指引》政策失去自由討論的空間,未來教育局更可能規定在課室裝攝影機加強監控。 陳健民指出,《香港基本法》原本容許言論自由,但香港人現在卻可能因為《教專操守指引》不敢發聲。 圖/取自Unsplash中山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表示,中國正在逐漸抹滅香港文化與意識,建立新的文化認同。「(中國政府)想從文化上把他(香港)改變嘛,跟中國接軌。」林榮基說明。因追求言論自由而選擇來台升學的T先生(化名)也同意地說:「此政策會從教育層面,將香港下一代人的思想從『香港人』變成『中國香港人』。」目前在香港的國立政治大學香港校友會長廖妙薇觀察,港教大師生並無反對意見,部分他校教授認為此課程十分具遠見,也是為了學生將來就業鋪路。廖妙薇認為《教專操守指引》可減少過往教師的犯罪行為,如帶領學生參與暴動、曲解歷史、性侵等,讓青少年獲得正確價值觀。 林榮基認為,香港將會慢慢封閉且殞落,而中國的統治會越來越嚴重。 圖/蔡愷恆攝「香港已經慢慢走回台灣解嚴之前的狀態。」陳健民無奈地說。他補充,香港目前已有負責與國安部門回報校内國安情況的教師,將來恐怕會和50、60年代的台灣一樣實行教官體系,監督學生的行為。陳健民認為,香港教師的發言會越來越小心,恐造成寒蟬效應。
高齡社會衝擊勞動市場 銀髮族卻陷就業困境
校園
影音
第1771期
高齡社會衝擊勞動市場 銀髮族卻陷就業困境
2022-11-1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 【記者程心、黃𦲽湄、廖嘉嘉台北採訪報導】「他們年輕時代所受的職場教育,跟現在事實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只是最簡單的打電腦,對他而言就是沒辦法。」中高齡勞工家屬陳舒毓娓娓道出銀髮族就業時所面臨的世代落差。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勞動力日益短缺,促進中高齡者就業並充分運用人力資源,成為補足缺口的新解方。然而,適合年長者從事的職缺數量與類型有限,即便中高齡人口逐年增加,也難以實際進入職場。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表示,銀髮族的就業優勢在於工作穩定性高,也具備相關經驗與歷練,但老化的生理條件也帶來許多限制,「我也聽到很多企業主會比較多concern(關注),擔心中高齡之後他的學習能力。」為了建構銀髮友善的職場環境,《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在2020年上路,其中,規定雇主不能對中高齡者、高齡者有差別待遇,希望藉此降低年長者的就業門檻。根據勞動部統計,2021年45至64歲的中高齡求職者高達22萬人,65歲以上高齡人口中也有1萬8千人有意投身職場,貢獻一己之力,中高齡求職者修喜(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我希望能夠利用自己之前的經驗和特長,可能我就多一點那種社會履歷,性格的彈性、柔軟與韌勁。」儘管政府制定專法禁止年齡歧視,仍難以杜絕雇主的刻板印象。此外,中高齡求職者礙於生理限制,難以從事體力勞動,或工時較長的工作類型,也大大限縮求職的選擇範圍。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1年我國 50 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皆低於南韓、新加坡、日本及美國等國,其中,6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僅有9.2%,遠遠低於各國的18至37%。臺北市就業服務處台北人力銀行站長洪玉茹無奈道:「在現實社會上,面談的過程多少還是會讓他們有感受到年齡歧視的問題。」求職碰壁的銀髮族阿梁(化名)也分享,他曾在新北市三重就業服務中心求職,但卻被告知會因為自身高齡而難以成功就業。隨著歲月積累,中高齡族群處事相對圓融,他們擁有更豐富的經驗與純熟的技術,有助於產業的推動與傳承。為了讓中高齡族群順利就業,台北市就業服務處也於12日舉辦「中高齡就業博覽會」,邀請多家銀髮友善廠商參與,試圖從現有的產業環節中,開發合適的工作機會。陳舒毓也指出,若將老一輩的經驗結合中壯年一代的電腦、機械能力,可以為傳統產業帶來更多優勢。儘管中高齡族群的求職路看似崎嶇,但仍能為產業貢獻過往經驗的價值。未來該如何凸顯並且善用年長者的優勢,讓他們回流勞動市場,成為高齡化社會必須學習的課題。 
專業技能如何擋高學歷洪流?五專師生吐露學制隱憂
專題
第1763期
專業技能如何擋高學歷洪流?五專師生吐露學制隱憂
2022-03-17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廚藝科五專學生藉由餐飲實務課程,接軌未來就業。 圖/陳紫玲提供【專題記者吳姿芳、黃弈軒、單師樵綜合報導】身著廚師服的學生,目光聚焦於餐飲老師手下料理的製作過程,將每個步驟重點劃記在食譜上。一間廚藝教室裡,乘載五專生希冀成為廚師的夢想。「因為我國中就有自己在學甜點,看到高餐就報名了!」畢業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廚藝科,現經營甜點工作室的甜點師林永清說道。這些五專生從16歲就踏入特定領域專業,學習五年的理論與實作課程,培養未來進入職場的基礎技能。現今大學林立、文憑觀念興起,五專生「畢業即就業」景況已不全然。教育部原先設置五專是以培植職場人才為主軸,讓國中畢業即踏入五專學習的學生,將大量時間挹注在專業領域,但他們畢業後往往礙於學歷尷尬,選擇升學取得大學學位,置身於實務與學術的模糊邊緣。我們透過訪談各領域的五專學生、老師及教育部,揭開五專生的學習歷程,以及五專教育體制在台灣社會下的疑慮,共同檢視現今五專生立足之處。不受高中職課綱限制 五專盼培養就業人才五專全名為「五年制專科學校」,具不同領域科別(註一),招收對象為國中畢業生,並以「五專優免入學」及「北、中、南區五專聯合免試入學」管道為主。與高中職不同的是,學生不受學區限制,可報考全國學校,但北、中、南各區限報名1所,採現場登記分發報到。註一:五專現包含醫事、幼保、餐飲、機械、外語、觀光、美容、商管、藝術等科系。專科學生過去在台灣社會中被定位為「中階技術人才」,是技術密集產業不可或缺的市場主力。政府為推動十大建設、台灣高科技產業,於民國60年至70年間大量設立專科學校。但因應近年產業趨勢,台灣逐步導向「研究型人才」,教育部從民國95年開始推動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造成五專數量驟減,而大學則在十年間暴增61所,原先專科畢業證書也演變為「副學士學位」。五專教育體制沿革至今,持續以就業需求導向為主。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門委員徐振邦指出,現階段並無推動五專畢業生的升學管道,依然將五專生規劃為「具備就業能力之人才」。根據教育部近三年統計,全台國中畢業人數每年將近20萬人,約有11萬人升學至五專與高職,且五專就學學生約佔其中的13%。國內目前有46所學校設立五專部,其中12所是專科學校,其他則升格為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我們不需要再經過聯考、統測去升學,所以比較著墨在專業科目。」高餐大餐飲廚藝科科主任陳紫玲說道。相比於高中職課程受108課綱規定,五專更注重於專業領域。徐振邦表示,五專學生須修習34學分的學術科目,但因各科專業不同,於是交由各校自行規劃五年課程內容,彈性較大。五專生走向專業領域 轉換道路需五年代價五專學生須接受三年專業理論教育及兩年的實務教學,多數學生在學期間最後兩年投入校外實習一年或一學期。目前就讀於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的學生邱芃榕表示,學生須在校內練習傷口護理與血壓量測等工作,並於專四和專五至醫院實習,「實習過後你才知道能不能適應醫院的生活,面對活生生的病人跟在學校練習其實是有差別的。」林永清亦提到,他過去曾透過高餐大配合的校外實習單位,至永新鳳茶餐廳擔任外場服務生,實際在職場中培養與客人的應對能力。「其實不是因為我想要什麼而選擇五專,而是不想再繼續沒日沒夜地讀書,我想做我想做的事情。」畢業自高餐大餐飲廚藝科的主廚黃聖元說道。國中畢業生站在升學交叉路口,部分學生因不想長期承受升學壓力而選擇五專,他們認為與其將大量時間投注於課業,不如提前奠定就業基礎。另一部分學生則因認知自己不擅長的科目進入五專,如文藻外語大學西班牙語文系(科)五專部的畢業生劉宥然深知數理能力較弱,因此決定先就讀五專,再透過轉學考進入世新大學就讀,她說:「國中在數理方面沒什麼天賦,讀高中的話可能考不上很好的學校。」對於志向未明確的學生而言,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毛治文認為風險很高,若五專學生發現學習領域並非符合自身期待,仍需耗費五年獲得學位,而高職生僅需三年便能轉換跑道,「如果他是念高職的話,比如念會計的,覺得這塊沒興趣,大學可以轉去念新聞系,但五專要整個念完五年,才能拿到一張文憑。」甚至有些學生選擇退學另找出路,畢業於慈惠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的護士陳姿燕說:「原本一年級進去有55位,後來準時畢業的只有11位,其實我們的淘汰率還蠻高。」 五專學生國中畢業後即踏入五年專業領域學習,但若發現自身興趣不符,仍須耗費五年才得以獲得該科系的學位。 圖/黃弈軒攝畢業即就業? 五專處學術實作間模糊地帶畢業時,五專學生面臨繼續升學與直接就業兩種選擇,因人與科系而異。陳紫玲說明,高餐大畢業學生的升學比例為50%到70%,「要看學生個人特質,如果他是實務導向的人,不需要靠學校補足他的學歷,趁早就業就好。」在餐飲業職場中,相較於學歷,面試官更注重技術與態度,例如主廚林若喬與甜點師林永清皆於高餐大餐飲廚藝科畢業後直接就業,林永清說:「學歷只是我要進去請他看一眼,後面升職、加薪都是看能力跟經驗。」林若喬亦認為,工作過程能熟練操作技術,「每天接觸那些操作,比如說醬汁、不同的海鮮或是一些刀工,下班還會去查很多資料,確實學到很多東西。」另一方面,對於商業類與語文類的五專生而言,畢業學位較無法滿足未來就業的需求,因此有些學生選擇繼續升學,教授毛治文說:「五專百分之百都是要升學的,甚至有很多插大的。」劉宥然同樣選擇轉學考,他認為求職者普遍擁有大學學歷,副學士學位便相形失色,「畢業之後(學位)不上不下,不是學士而是副學士,誰會要副學士學位來工作?」畢業自文藻西文系(科)、現就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二技的學生蔡孟芸也表示認同,「如果在台灣沒有一張學士畢業證書的話,工作會有點難找,薪水也比較不好。」但他在選擇科系的過程中,發現二技的科系少,五專畢業生的升學之路比高中生更狹窄。為數不多的五專學生,畢業走向早已與過去「畢業即就業」的現象有所出入。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徐振邦解釋,五專教育仍以就業導向為主,「他不會想到升學這個問題,反正我就好好紮實地學五年,在四年級、五年級再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他提到,教育部一直沒有改變五專就業導向的目標,而非升學。他也補充,民國109年五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將近三成,就業導向仍然明顯。為補足技術人才缺口,教育部又於民國107年重新推廣五專教育,並由科技大學恢復五專部招生。然而,國立西螺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教務主任方慶豐認為政府不應該力推五專,「20年前五專的地位比較高,而現在大學普及了,又少子化,家長一定都想讓小孩大學畢業啊,專科畢業以現在的就業市場太低了。」他更指出,專科新進的教師大多為碩、博士等學術人才,較不熟悉實務操作,「他是普通大學畢業的,一些車床等等的機器,以前根本沒有操作過。他有可能也自視甚高,因為大家會覺得你是比較差,才會去教專一的。」針對師資問題,徐振邦回應,科技大學強調產學合作,因此五專也引進許多業師協同教學,師資結構應該更充實。 五專學制以培養中階技職人員為目標,然而部分畢業生考量就業競爭力而選擇繼續升學。 圖/吳姿芳攝學生望經歷換學歷 學制轉型育「新五專」人才歷經時代變遷,五專培養的學生已不全然是過去的「中階技術人才」。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為例,該校自民國107年恢復五專部招生,推出「智慧自動化工程科」,並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合作,將人工智慧領域納入課程,培養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競爭力。北科大智動科學生李善得是第三屆「新五專」體制下的學生,原先能以國中教育會考成績能進入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就讀,但他卻選擇走上一條不同於他人的道路。「我們一學期除了考試,還要做報告、寫程式做專案。」他說明,智動科因學習特定專業領域,二年級就碰上大學才會接觸到的微積分,還有物理的靜力學、動力學等專精課程。臺中市立臺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黃維賢提供五專制度發展的可能方向,他指出政府想要再興五專,須以技術型高中(高職)為基礎,而不是讓科技大學處理。「應該要讓幾所優秀的高職,先設立五專部。」先由一個班、兩個班慢慢施行,再擴大規模。他說:「五專前三年的課程基本上都在,接下來四、五年級,可以到產業界去實習。」他認為此方式有助於減少國家缺工之問題,同時導正社會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我蠻自豪的,從一年級就可以開始累積實作經驗,但他們要等到大學。」北科大智動科學生周漢文自信地指出念五專的優勢,他將課餘時間應用於興趣上,自己鑽研程式寫出遊戲,提早培養出自己的競爭力。李善得也提到,北科智動科課程較多報告,有不少發言、思考機會,「比起填鴨式教育,下課就衝補習班,在未來我覺得我們是比較有利的。」就算社會多看重學歷,周漢文也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優勢,「我們累積的是經驗而不是學歷。」同時,因五專接軌就業市場,在五年學習期間也能接觸到業界資源,拓展眼界。因此,就讀高中、大學不再是尋求穩定工作的唯一方向,在廣設大學的今日,五專教育也可以是國中畢業生選擇的一條路。
校牆外的天空 被遺忘的中離生何去何從
專題
第1744期
校牆外的天空 被遺忘的中離生何去何從
焦點
2021-03-24
【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23歲的芋頭(化名),從小對英文感興趣,國小就報名美語補習班,相較班上同儕,芋頭的英文成績優異,甚至在月考拿過滿分。然而,升上國中,芋頭因曠課和記過太多,僅拿到肄業證書。此外,他更涉及毒品買賣,還差點背上妨害自由的罪名。不喜歡上學的他,高中就讀私立高職夜間部,不僅曠課連連,還接觸非法博弈業。芋頭平日白天睡覺,傍晚上課,下課後擔任博弈場控到隔天清晨,維持這樣的生活近一年,他無法從校園生活找到樂趣,「那時候覺得讀書賺不到什麼錢,而且好累,曠課又一大堆。」 芋頭高中時期無心向學,曾是校園的問題人物,抽煙、喝酒、翹課、飆車樣樣都來。  圖/王崴漢攝於是,不顧班級導師和媽媽苦口婆心規勸,芋頭的休學心意已決,草草跑了幾間處室辦手續,成為法律定義的中離生。在他休學之前,芋頭班上30多位學生中,已經有四、五位學生退學或休學。「中離生」泛指高中職中途離開學校的學生,高中職生只要連續曠課達三日以上即成為中離生。與國中小失學的「中輟生」不同,中離生不受台灣義務教育規範,校方無法強迫學生復學。根據教育部公開資料顯示,107學年度的中離生逾1萬6000名,而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以下簡稱台少盟)指出,其中約有6成的中離生未就學也未就業。他們中離後的道路是好是壞,難以預測。<b>離校背後看不見的中離百態 「每個中離生的故事都不同,離開學校的原因及人生經歷也都不盡相同。」台北市教會聯合會乘風少年學園資深專員林哲寧說道。中離生小議(化名)從國中開始就在後段班,對基本學科毫無興趣。選擇就讀高職的他喜歡焊接、零件組裝等實作課程,也成功考取證照。但就算就讀高職,小議仍難以擺脫得不到成就感的國英數基本學科,他抱怨道:「我國中都讀不好了,高中幹嘛要再學一遍。」小議的學習熱情在一次又一次罰抄下消磨殆盡,他厭倦老師以懲處代替關懷,每天依舊早起出門,但目的地從學校變成網咖,或是偷偷溜回家。高二他開始在便利商店兼職打工,一週只去學校一兩天。班級導師曾打來關心,但小議多以「不愛去學校」搪塞,漸漸地學校也收起對小議的關懷。而家人則認為不想念書就去工作,於是小議在高二休學。同樣不喜歡學科的芋頭,高中就讀觀光科。在實際接觸後,發現觀光並不如他所想像般有趣。然而,談到學校的實作課程,原先少話的他主動分享課程內容,比如調酒技能等。但學校一週卻只安排一堂實習課,芋頭說道:「如果學校增加實作互動課程的話,我應該會每天去吧。」芋頭接著分享,其實班上同學大多偏好實務訓練,常曠課的學生遇到實習課幾乎也不曾缺席。事實上,他們曾向班級導師反應,希望調高實習課占比,但這些聲音似乎未被校方採納。詢問他希望在離開學校時從校方獲得什麼幫助,他只無奈地回應:「沒什麼幫助吧,(我)不太需要他們。」學習態度叛逆、外表也具個人特色的可樂(化名),理著平頭、雙手與後頸刺滿刺青。剛服滿三年刑期的他,從國中就開始翹課,應著家人的期許唸高職資訊科,但他不愛去學校,不到半年便選擇休學。可樂沒想過未來要做什麼,也沒有可作為職業發展的興趣,休學後就去工地打工,「通常輟學一開始都先選工地,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對學習沒興趣」一直是高中生中離的主要原因,學生無法從正規課堂中得到成就感,更遑論確立生涯目標。無心向學的同時,有人面對經濟壓力,有人面對賺錢的誘惑,最後往往讓這些學生導向相同的結果:離開學校成為中離生。然而,現行的中離生輔導條例中,仍以「復學」為重。對欲中離的學生來說,與其以復學將他們挽留於校內,就業輔導能否為他們另闢新徑? 可樂現年24歲,從事非法行業多年,不了解自己的志趣,難以找到人生目標。 圖/王崴漢攝<b>政策表現停滯不前 就業資源乏人問津 十二年國民教育廣開高中職教育大門,卻使學生中離的後門難以闔上。近年中離生統計人數因少子化有所下降,但中離生佔整體比例仍維持2%,顯示中離問題未見改善。近年來教育部提高中離意識,於民國109年修定《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要點》,要求校方落實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事項,同時提供就業輔導資源。攤開台少盟製作的「中途離校學生資源地圖」,可看見中離生若有就業需求,能藉由兩種管道,分別為勞動部搭建的台灣就業通網站,以及各縣市的公立就業服務站。然而,教育部仍以學生復學為目標,未將足夠就業資源深入校園環境。台少盟副秘書長劉志洋透漏,這些政府資源實質上被使用的比例過低,例如使用就業服務站的中離生僅佔整體2%。他直指,學生難以碰觸資源,而資源實質上也不適用於青少年。劉志洋說明,政府資源的申請程序過於繁瑣,中離生在兩到三個月的職訓期間無法賺錢,與其參與職訓,直接就業反而更符合他們需求,何況中離生早已對課堂失去興趣,「中離生為什麼要去?他們就不喜歡上課了。」劉志洋進一步質疑,各縣市公立就業服務站雖開辦青年專區提供輔導資源,但當前就業輔導人員也未受過青年培力課程,不具備完善的輔導意識,「政策本身就不是為青少年設計,都沒有人說要怎麼跟青少年溝通。」<b>民間援手難伸 資源入校困難重重 除了政府資源,民間也注入輔導能量。針對中離生問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期望民間團體發展多元彈性課程,以協助中離生復學或是輔助就業。例如乘風少年學園與勞動部合作辦理「青少年職涯準備計畫」,提供多元職業探索及工作體驗。而台少盟也接觸過各樣態的中離生,劉志洋指出台灣關注青少年就業的服務單位非常多,政府應該更加重視這群孩子並與民間攜手合作。他坦言民間團體有能量,但是資源曝光度不高,況且中離生不會主動向民間團體尋求協助。劉志洋解釋,許多民間團體發起的協助計畫,基於個資保護,民間無法直接取得中離生名單,需透過政府與教師轉介,將資源傳遞給中離生。然而,由於教師擔憂輔導就業計畫恐導致學生輕易決定離校,大多不會主動提供民間輔導管道,民間資源因此難以及時進入校園。 民間團體長期關懷中離學生,結合多元職業探索課程,幫助少年了解職種、認識自我,進而發展職業興趣。 圖/王崴漢攝民間團體缺乏接觸中離生的管道,也欠缺足夠資源協助輔導。林哲寧分析民間團體的定位,他提到社工體系的民間團體主要也依靠政府補助,才能擴大輔導不同樣態的中離生,而近年補助金額因少子化問題不斷縮水,徒增民間團體的無力感。劉志洋期許政府訂立個人化政策,同時擴編預算,提供民間更多發揮機會,「政府在開這些委託案、合作案時,要給民間團體更大的空間跟尊重,民間團體畢竟才是第一線跟這些青少年接觸的。」<b>中離破網如何補 政府重視成關鍵 中離問題究竟如何解?如果說民間團體扮演的角色,是在後端試圖接起被遺忘的中離生,那政府更應該在前端架設完善且暢通的軌道,讓青少年不會因為中離學校而與社會脫軌。行動源自訂立的計畫,政府應籌畫更完善的輔導機制以減少中離問題。立法院法制局副研究員趙俊祥提出,目前該實施要點缺乏明確授權依據,他建議提高法規層級,將要點改為「辦法」、「標準」或「準則」,讓校方更嚴謹地回報及追蹤中離生問題。林哲寧強調,政府應透過教師通報了解中離生的真實需要,身處第一線的班級導師只需辨識學生的中離狀況及背後原因,再搭配輔導專員或是民間資源,讓學生透過職業試探訂立未來方向,進一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學校完成學業。 林哲寧呼籲政府應重視城鄉差距問題,除了資源不均外,都市和鄉下的中離原因也不盡相同。  圖/王崴漢攝劉志洋也同意政府應更重視中離問題,他強調,中離生就業經驗不足、學歷及專業技術也不及他人,「出了台北,工作機會將更稀少,究竟這群中離生要去哪找工作?」<b>脫下校服後 中離生未來藍圖從何畫起 一年前,芋頭因為資金周轉不靈而離開博弈圈,目前正在工廠上班,他戒菸、戒酒,也不再飆車,談到過去的生活,芋頭平靜地說:「會後悔欸,不會搞這些的,我應該從國中就開始認真讀了吧!」他分享,如果有機會,他想回到高中完成學業,「還是要高中畢業的吧!不然我國中也沒畢業,這樣找工作很難看。」小議休學後嘗試多種工作,包括超商店員、餐飲業與工地。他目前從事水電相關工作,也終於從中找到工作的樂趣。在職涯規劃上,若有機會小議希望進修專業技能,考取水電執照,成為正港水電工。可樂後來在朋友牽線下,進入經營博弈的非法組織,賺起快錢卻也染上毒癮,現在身上背著槍砲與毒品的罪名。他剛服完三年的槍砲刑期,還在等待執行一年多的毒品刑期,「快的話今年年底入獄。」中離生的面貌百百種,如果在當初血氣方剛的年歲,有一雙手可以承接住他們的無所適從,也許可樂不會多次出入監獄,芋頭可以完成學業,而小議的水電之路可以走得更加順遂。中離之後,不再曲折。 小議中離後生活穩定,賺錢補貼家用,然而並非每位中離生都能與他有相同境遇。 圖/王崴漢攝
戲劇名校減實務課引抗爭 學生憂轉型阻就業
國際
第1741期
戲劇名校減實務課引抗爭 學生憂轉型阻就業
2020-12-24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學生靜坐校園一隅,高舉的看板上寫著「救救我們的戲劇!」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 Flinders)11日宣布,將重新安排校內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的課程(Bachelor of Creative Arts (Drama), BCA),並關閉其所屬的戲劇中心(Drama Centre, DC)。學生擔憂將無法學習劇場實務,因此發起抗議活動,要求校方重新評估該計畫的可行性。根據《每日報(InDaily)》報導,校方決定調整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課程,並於明年暫停新生。未來的課程規劃預計引進新興藝術領域,像是動態捕捉(註)、聲音演技等課程,福林德斯大學希望透過課程重新規劃,拓展學生畢業後出路。然而,新課程預計縮減三分之二的實務內容,戲劇中心亦可能在新學期遭到淘汰,引發學生大幅反彈。註:記錄或捕捉人類演員的動作,並轉換為數字模型,生成二維或三維的電腦動畫。 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學生認為,實務課程縮減可能使他們無法接受專業訓練,因此於14日發起罷課行動。 圖/拯救戲劇中心提供儘管校方表示,執行決策前會與師生充分討論,課程更動仍引發學生的不安與惶恐。許多學生認為減少實務課程不但縮減學生認識專業領域的機會,也可能阻礙學生追求導演或演員志業。學生羅漢.貝克(Rohan Becker)喪氣地表示,課程取消後,若想成為專業演員,他需要轉學去其他州才能接受正規戲劇教育 ,將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福林德斯大學戲劇中心在藝術界享有極高聲譽,培育許多劇場導演、演員等。澳洲演員兼導演諾妮.哈澤赫斯 (Noni Hazlehurst)、參與過電影《暮光之城》演出的薩維爾.山繆(Xavier Samuel)都曾受到戲劇中心栽培,足見戲劇中心培植人才的能力。由於福林德斯大學在澳洲學術界頗具聲望,創新藝術學士班學生康納‧普林格(Connor Pullinger)表示,實務課程縮減將使學生踏入藝術領域時遭遇困難,他認為校方此舉形同阻斷與南澳洲藝術界交流的管道,感到非常失望,「這對於南澳洲的藝術發展也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為了抗議戲劇中心可能關閉,學生在校內發起靜坐。希望能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向校方表達訴求。 圖/拯救戲劇中心提供為了表示抗議,學生創立「拯救戲劇中心(SAVE Drama Centre)」臉書(Facebook, FB)頁面,並發動聯署,已獲得超過8000名師生響應。同時學生分別於14日與16日發起罷課與靜坐活動,和平示威要求校方正視學生訴求,否則將持續進行抗議。行動引起校方關注,因此預計在明年組織委員會,成員包括四名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學生與戲劇方面專業人士。然而,學生抗議者瑞恩.威廉斯(Ren Williams)表示,雖然委員會已成立,拯救戲劇中心仍每天定期更新傳達學生訴求,「若是委員會無法達成訴求,我們仍持續進行抗議。」 為向校方表達訴求,學生也發起聯署行動,號召校內師生一同拯救可能被淘汰的戲劇中心。 圖/截自Change.org為回應學生擔憂,福林德斯大學副校長彼得.蒙提斯(Peter Monteath)承諾,校方將在適度範圍內調整課程以維持戲劇中心的聲譽,「我們不僅會維持校內戲劇課程的名譽,也希望(重新調整後)可以將戲劇中心的聲譽提至更高。」
移工管理存疑慮 聯盟提案籲政府關注雇主處境
校園
影音
第1737期
移工管理存疑慮 聯盟提案籲政府關注雇主處境
2020-11-25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冠伶、陳品融綜合採訪報導】「我們要求的不多,我們只是要有穩定的照護人力,能夠活得比較像人一樣。」全台外籍勞工雇主聯盟理事長賴昱菘說道。10月,全台外籍勞工雇主聯盟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呼籲政府修法改善移工管理制度,並積極處理移工失聯問題,目前有逾2000位民眾附議。依現行《就業服務法》規定,外籍家庭看護若於雇主處所失蹤,雇主須經過三個月才能申請遞補,避免其未善盡管理責任頻繁更換看護。然而,此限制卻讓看護失蹤、又缺乏照護人力的重症患者家庭感到無所適從。全台外籍勞工雇主聯盟顧問張姮燕表示,現行法規使雇主需負擔所有責任,但並非所有雇主都是企業大老闆,還有很多是重症患者及其家屬。面對三個月照護空窗期,雇主雖能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長照服務,並在社福人員評估後,委派照顧服務員至家中協助。不過,照服員無法像外籍看護一樣,提供24小時的居家照護。此外,雖雇主也能選擇聘雇台籍看護,但相比於平均月薪僅1萬9000元的外籍看護,聘請台籍看護每月需花費7萬元以上,多數家庭難以負荷。「我們這些申請不起的,是不是就只能讓政府去安置?」賴昱菘質疑。他表示,自己每月靠街頭藝人賺的錢不過1萬5000、6000多元,身為低收入戶,根本難以聘僱台籍看護。提案者除了希望廢除《就業服務法》中三個月的限制,也提出應改善失聯移工通報系統、加強取締失聯移工,及處以罰款、刑責等措施。對此,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淳淮雖認同廢除時限以改善受照顧者的處境,不過他也指出,由於勞雇雙方為民事契約關係,移工逃跑並不構成刑法犯罪,因此不應以刑責處罰。且該方式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應該正視移工想要逃跑的理由。而印尼籍看護伊蒂.迪亞洛娃(Etty Diallova)則認為,政府應為家庭看護制定更完善的制度,讓他們的薪水得以比照正式員工,才是解決之道。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於民國109年9月的統計資料,目前全台共有5萬1000多名失聯移工,其中超過一半是家庭看護,高達2萬8000多人。張姮燕批評,政府未有完善制度管理外籍移工,使家庭看護容易跳槽至其他產業,造成嚴重的失聯情形。她也坦言,多數時候並非雇主管理不周的問題,而是需要回溯制度的缺漏。面對重症患者的受照顧權及外籍移工的工作權,政府應檢討修正相關移工制度,改善其生活條件、完善國內長照體系。雇主聯盟也希望,藉此次提案呼籲政府保障合法雇傭關係,並關注重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處境。
印尼新就業法藐勞權 工運遍地開花
國際
第1732期
印尼新就業法藐勞權 工運遍地開花
焦點
2020-10-15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政府以改善疫情重創的經濟條件為由,通過《創造就業綜合法(Omnibus Law on Job Creation)》,卻遭「印尼工會聯盟(Indonesian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KSPI)」等工會組織質疑為吸引外資而縮減勞工權益。工會組織自6日始在各大城市進行為期四天的罷工行動,約有200萬名勞工響應。首都雅加達的大學生也在「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Indonesian Student Executive Board Alliance, BEM SI)」的號召下加入抗爭。各地衝突逐漸升溫,民眾投擲石塊、縱火,而警方也以催淚瓦斯鎮壓,罷工逐漸演變成全國暴動。 印度尼西亞議會通過《創造就業綜合法(Omnibus Law on Job Creation)》後,全國各地的工人於6日至8日舉行罷工,成千上萬的學生也上街抗議表達支持,與警方爆發衝突。8日,在一場雅加達舉行的抗議集會上,學生們警告同伴防暴警察與他們發生衝突。 圖/馬斯特・伊爾漢姆提供《創造就業綜合法》共修改79條舊法,大幅修改勞動條件,如降縮資遣費、放寬加班工時、廢除縣市級別最低工資。資方也可以長期雇用契約勞工,降低解僱門檻。此外,環保團體不滿勞動新法鬆綁環保法規,為保護印尼雨林生態加入抗議行列,要求重新修法。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則發表聲明,指出政府強行通過勞動新法有違印尼憲法,侵害憲法保障的人民發言權、生命權與環境權,嚴厲譴責政府與人民代表違背全民的信任。 7日,印度尼西亞丹格朗市,一名勞動示威者舉起拳頭抗議《創造就業綜合法(Omnibus Law on Job Creation)》。在首都雅加達有3000多人抗議,其他城市示威規模較小。 圖/迪塔・阿朗卡拉提供安達拉斯大學(Andalas University, Unand)學生伊克山・古恰諾・祖爾菲卡爾(Iqshan Guciano Zulfikar)擔任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印尼北蘇門答臘地區的協調員。他指出,大約有1萬名大學生因為對政府感到失望而走上街頭,「政府沒有聽取改變工作機會與勞動綜合新法等人們的願望。」他也表示,學生們尤其不滿政府迎合外資的行為。他認為《創造就業綜合法》降低外商人事成本,將使印尼學生面臨不利的工作處境,「我們拒絕印尼受到外國人的控制。」面對印尼低薪的就業環境,祖爾菲卡爾感到憂心。穆拉瓦曼大學(Mulawarman University, Unmul)學生穆罕默德・阿克巴爾(Muhammad Akbar)指出印尼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工作數量少於高中或同等水平,以及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的數量,導致年輕人失業。」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主席雷米・哈斯蒂安(Remy Hastian)表示,《創造就業綜合法》會大幅加劇印尼年輕人的就業困境。 雅加達約有1萬名大學生響應印尼全國大學生執行委員會(Indonesian Student Executive Board Alliance, BEM SI)的號召,於7日走上街頭,爭取勞動權。 圖/伊克山・古恰諾・祖爾菲卡爾提供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主導《創造就業綜合法》修法,透過鬆綁勞動與環保法規,吸引外資進入印尼市場。據《中央社》報導,他否認新法廢除最低工資與環境影響評估,並認為抗議行動是因為人民不了解新法內容,受到社群媒體的假訊息誤導。他呼籲對新法不滿的民眾可以向憲法法庭要求審視這部法律。
畢業後就業限制多 僑外專才留台陷困境
專題
第1728期
畢業後就業限制多 僑外專才留台陷困境
2020-06-11
【專題記者李芸、呂心喻、朱姰霖、黃雪瀅綜合報導】「我(的申請)被退件三次,直到居留到期前八天才拿到工作證,甚至已經做好回馬來西亞的準備。」馬來西亞畢業生鐘彩虹回憶道。來台留學的僑外生,畢業後需要申請工作證,才能繼續留在台灣。獲台灣培育的他們雖有意留台,仍面臨台灣的「外籍專業人才門檻」,讓他們無所適從。「評」專業留下 在台僑外畢業生就業門檻高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指出,過去在馬英九總統任內,政府因面臨少子化引發的招生問題,故積極鼓勵地緣接近、人口紅利的東南亞國家學生來台就讀。同時,國內也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科長陳暉江說:「當然希望想方設法將他們(僑外生)留下。」因此,政府數次調整僑外生留台政策,盼延攬更多僑外畢業生。103年起,僑外畢業生須經「僑外生留臺工作評點新制(以下簡稱評點制)(註1)」評比,達到分數要求才能留台工作。但陳暉江也說:「已經大量培育國內人才的領域,可能就不太需要僑外生。」政府為保障台灣人民的工作機會,隨之設定多項限制,包括僑外生留台人數上限及其工作範疇等,形成僑外生留台的絆腳石。註1:該制度以聘雇薪資、學經歷、薪資水準、特殊專長、語言能力、成長經驗及配合政府產業發展政策等8項目進行評點,累計點數超過70點者,即符合留台工作資格資格。政府每年核發的工作證名額有限,直到109年,當年僑外生留台名額已增至2500名。政府看似開放更多僑外生留台的名額,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生處副處長陳永豐卻指出,此人數在每年近30萬台灣大學畢業生中占比極低,「其實申請工作證的人數都不會滿。」故陳永豐表示,直接解除名額限制並不會影響國內學生工作機會,反而能增加僑外生留台機會。 多數大學設有生活事務暨僑生輔導組處理來台僑生事宜,協助僑生課業或生涯輔導。 圖/朱姰霖攝有別於聘用台灣學生僅需勞、健保等手續,依據評點制,雇主須代表僑外生向勞動部申請評點制工作證。鐘彩虹說明,因為申請所需文件十分繁複,公司是否願意協助準備和申請至關重要,他說:「公司願意提供相關證明文件,但最後我還是自己處理、跑流程。」來台工作近五年的馬來西亞僑生郭紹靖卻沒那麼幸運。他回憶,他曾透過友人介紹嘗試轉職,主管也透過友人詢問他可以到職的時間,「當時我下意識就覺得上了,所以就和現在任職的公司確認離職時間。」然而,因辦理僑外生工作證流程複雜,新公司人資部主管最終竟拒絕錄用郭紹靖,改為聘用台籍應徵者。許多公司不了解申請程序,錄取僑外生的意願大幅降低。越南學生阮月桃(化名)認為,申請流程要更精簡,才可能提高公司雇用僑外生的機會。跨境電子商務公司,Hawooo好物飛行人資主管楊濠傑說:「僑外生確實要比台灣學生更優秀,才能在眾多台灣學生之間讓我們看到。」在評點制下,不只申請者需接受審核,公司更要符合相關資格才可聘用僑外生。陳暉江說明,政府不希望濫發工作證,因此設立公司規模門檻(註2),制定公司資本額、營業額標準,以證明該公司對僑外生的迫切需要。僑外生若想任職於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或組織,所需文件將更加複雜。註2:依《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規定,本國公司若要聘雇外國人,資本額須達新台幣500萬以上、營業額須達1000萬以上。非營利組織則視其規模另設門檻。另外,郭紹靖提到,即使雙方備妥文件,如何敘述工作內容才是後續得下功夫之處。勞動部認定僑外生能否留台工作的重點,取決於該名申請者的工作是否為「專門性及技術性工作(註3)」,因此,勞動部極可能對申請者的工作說明有疑義而退件。他舉例,當初自己用「專業溝通型人才」、「溝通專員」此類專業詞彙形容「客服」工作,又經幾番修飾才順利通過審核。註3:依據《外國專門性及技術性工作人員申請聘雇許可審查作業手冊》,其中有規範哪些是「專業項目」。申請者的職位需符合該敘述標準,才能通過審核。<b>轉職需重跑申請流程 留台僑外生受工作限制再者,僑外畢業生每次轉職都需再次經歷上述申請流程,因此許多僑外生認為,居留台灣必得長期依附公司。若僑外生不想再以工作的方式居留台灣,便要申請「永久居留證」。來自馬來西亞,今年剛拿到永久居留證的Isaac Yong(中文名:楊冠義)坦言,申請永久居留證以後,選擇工作就可不再受限於工作性質,轉換跑道也較容易,「就是個自由之身。」不過,僑外生申請永久居留證必須要連續五年、每年超過183天合法居留台灣,且第五年的薪資須達到最低薪資的兩倍。郭紹靖透露,因為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沒有年終、獎金等制度,自己的年薪很難達到永久居留證的薪資門檻。鐘彩虹也提及,即使僑外生想透過兼職達到薪資門檻,一來要額外申請兼職工作證,二來也要得到現職公司的同意。但公司基於員工績效考量,通常不會願意讓員工身兼多職。僑外畢業生留台道路上阻礙重重,政府的評點制度、居留限制,乃至公司在聘用時的顧慮,也使他們無法掌握自己在台灣的命運。 永久居留證不再像一般居留證提及該僑外生留台原因,Isaac Yong(中文名:楊冠義)說明,永久居留證規定持有者每五年至少得入境台灣一次。  圖/朱姰霖攝<b>因應新南向政策    政府須積極推動人才交流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助理研究員童成家解釋,政府每年開放的工作證名額沒有招滿,也歸因於國內專業勞力供需問題。童成家認為,國內有些產業對勞動力本來就需求不大,有些產業甚至不需要特別雇用外籍專業人才。雖然政府不斷調整、放寬門檻,但郭紹靖認為,台灣應提供更友善的招攬條件及僱傭體系。他說:「就像門打開,但門票卻很難拿到一樣。」僑委會雖積極提供僑外生回母國實習、並提供在地台商媒合,但並無考慮僑外生留在台灣產業發展的可能。招攬僑外專業人才的目的,在105年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上任提出《新南向政策綱領》後被重新定位。針對人才交流面向,政府積極擺脫以往只考慮國內需求、單向自東南亞國家引進藍領勞工(註4)的思考模式,改以雙向交流作為目標。楊昊說:「雙向交流就是,我們同時也希望本國學生到新南向國家創業、生根。」註4:從事勞動的工作人員。楊昊提及,台灣和亞洲整合的前提,是要更積極開放人才流通。因此,新南向政策後,政府應除去繁雜規定所造成的阻礙,不再限制名額、降低評點制門檻、簡化申請流程。&nbsp; 
專業工作選擇少 青年儲蓄方案成效存疑
校園
第1693期
專業工作選擇少 青年儲蓄方案成效存疑
2018-12-21
【記者高海葳綜合報導】教育部為協助高中職畢業生探索自我生涯,106年起實施「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提供高中職學生於畢業後率先步入職場就業,同時享有政府每月固定津貼。第一屆參與此方案學生即將重返大學,有同學認為,此專案讓他獲益良多,但也有學生質疑教育部提供的專業性工作選擇有限,且作法與高職、技專學校提供的「產學合作」方式無異。政策中,教育部共提供8000多項職業缺額,其中以服務業、餐飲業居多。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業務單位林課長表示,教育部藉由在各地舉辦就業博覽會及線上提供職缺,協助學生選擇工作、填寫履歷並進行媒合。國立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林子虔為本計劃第一屆學生,透過計畫媒合任職於Line TV行銷部,主要從事網路社群經營相關業務,計劃於明年回到大學就讀。他提到,參與方案讓他直接認識媒體產業,在學習行銷專業之餘,亦能接觸本身感興趣的劇組,有助於增加對傳播環境的了解,更能幫助學生在大學裡更有方向地學習。 國立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林子虔為青年儲蓄計劃第一屆學生,目前任職於Line TV行銷部,計劃於明年回到大學就讀。 圖/林子虔提供然而,林子虔指出,此政策雖針對高中職畢業生,但高職(五專)、技專學校早已提供產學合作機會,學生對此政策需求相對較少。他認為,真正需要此管道就業的是「高中畢業生」。由於高中生不像高職生畢業後能具備繪畫、美容等特殊技能,他因而認為政府應當提供更具專業、知識性的工作內容供高中生選擇,而非提供較多像是工廠技術員、餐廳服務生等偏體力活的工作。對此,林課長則認為,政策目的是讓青年率先認識職場,而「職場就是職場」,職缺分佈必然和真實社會一樣,以服務業、餐飲業佔多數。他也提到,對於不同職缺內容,教育部都有要求廠商派遣資深人員帶領學生學習,保障學生權益。國立北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畢業學生劉瑞伯參與政策將滿兩年,目前在台南紡織太子廠擔任助理公務員。他認為,對比同齡學生目前早已上大學就讀,參與此政策卻讓他感覺「浪費時間」。他說明,自己也能透過參與高職提供的產學合作,步入職場學習工作技能,但產學合作四年後有文憑,能得企業重視,相較之下值得很多。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案辦公室張小姐回應,參與產學合作學生未來目標多已明確,在工作同時,亦須讀書。此方案宗旨為幫助高中職畢業生職涯探索,目的並不相同。另外,此方案結束後,學生會持有工作年資證明、勞工保險證明或體驗學習證明,經各校核准,也能抵免相對應學科之課程或實習學分。明年學生即將重返大學就讀,劉瑞伯表示,未來若復學需調整心態,重新把自己定調成一個學生。林子虔則坦言,因為已離校兩年,最擔心的是不知如何和同儕溝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