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偵測環境變因 保障長者居家安全
【記者薛若儀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民國104年老人死亡事故中,跌倒比例高居第二,且老人在住處發生跌倒的機率高達56%,其中,又以大型家具旁和浴廁內頻率最高。因應居家照護的安全需求,元智大學團隊研發出「PREtector」系統裝置,盼協助照顧者維護長者的居家安全。 PREtector偵測環境的震動頻率、聲音判斷被照護者是否發生意外,透過遠端控制中心分析並制訂應對方針。圖/薛若儀攝「PREtector」系統結合「風險預測」和「即時照護系統」,偵測到意外後,即可透過遠端的照護團隊評估現場狀況,並制定出可行的救援方案。「PREtector」團隊隊長、剛畢業於元智的沈和寬說:「PREtector與他牌最大的差別在於平台整合功能,照護人員能在遠端進行一對多的團體監測,提供主動式救援。」系統取代傳統一對一的被動式救援觀念是產品最大的創新,讓團隊在「2016通訊大賽:智慧城市應用服務設計競賽」中奪下企業專題獎。「PREtector」分為「實體監控裝置」以及「雲端平台」。先於安養機構、居家環境中的浴廁裝設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監控裝置,裝置能夠感測環境中的濕度及溫度,並透過即時數據分析環境中的震動及聲波頻率,隨時感知長者是否發生意外。相較市面上的感測裝置,PREtector透過中央管理平台,讓遠端的照護人員進行團體監測,可在緊急事件發生時提供主動式救援。「考慮到長者對穿戴式裝置排斥,所以在不接觸身體前提下,嘗試設計在環境裡主動偵測老人作息跟意外狀況的可能。」沈和寬坦言,由於裝置設置在環境中,因此過濾及分析訊息的過程中難免受到雜訊影響,導致判斷誤差。為此,團隊進行大量的樣本試測,透過真人試摔以及物品掉落等方式累積數萬筆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為了降低誤判的潛在風險,團隊另外開發了語音通話功能(Voice over IP, VoIP),幫助遠端照護人員釐清現場狀況。通訊大賽除了給予學生技術及創意上的肯定,評審翁金輅也提醒年輕團隊,即便擁有創新的技術,商業模式仍是產品成敗的關鍵,「否則你就不能商業化、產品化。」評審團總召集人林一平提出,在競賽得獎之後團隊如何精進技術,加強人性化的特質以進入商品化、量產的階段,是團隊未來需面臨的考驗。對此,居家服務員劉麗琴表示,在八年的居家服務經驗中,僅遇過三戶使用類似的感測裝置,雖然能夠保障長者的安全,但是目前並未普及。PREtector團隊現已與桃園市政府進行評估,也積極與醫療機構洽談,「因為醫療機構通常喜歡直接買斷而不願意重複支付。」團隊成員梁庭浩提到,團隊目前採出租平台的合作模式,除了減輕醫療單位的經濟負擔外,為期兩年的租約同時也能夠保障彼此的合作關係,裝置開模製作之後則可望將成本壓低至新台幣400元。未來除了加入醫師的專業以補足技術不足外,團隊持續蒐集資料,進一步將被照護者的病歷資料、居家環境等因素納入PREtector裝置,從醫療院所開始推廣至個人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