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朱瀠綺重現夢境與現實交疊 領觀者勇於面對逃避瞬間
藝文
第1815期
朱瀠綺重現夢境與現實交疊 領觀者勇於面對逃避瞬間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深淺不一的墨色在宣紙上暈染,畫中少女的姿態如臥床般隨意。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部三年級的朱瀠綺,於11日在臺藝大北側藝術聚落29.04.05展間舉辦首次個展《ELSEWHERE》,以夢境與現實的交疊為核心,描繪易被人們遺忘的感受並重現於觀眾眼前。 對朱瀠綺而言,夢境是最親密的創作素材。「我能記得每一個夢,但我只會取當下生活經驗中具有寓意的物件來記錄。」朱瀠綺說明,展場中最大幅的作品〈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是他大學後的第一件作品。作品中兩位顏色相異的少女以慵懶卧姿各據一方,背景的墨色從深至淺,自在流淌於宣紙之上。出身台南的朱瀠綺獨自北上求學,藉此作將初來乍到時混亂且多夢的日子記錄下來。「我覺得把自己私密的生活經驗給大家看,是只有〈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能做到的。」他也認為這件作品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這件作品之後,我能更勇敢去做其他我想做的作品。」 在展場一隅,〈翻身〉則是讓許多觀眾能輕鬆領略其意義的作品。〈翻身〉以眾人熟悉的「數綿羊」為發想,透過一張整齊的床鋪與旋轉樓梯來營造不自然感,讓觀眾難以辨識畫中空間的所在。而作品中數隻綿羊在床上奔走的畫面,象徵人們失眠卻無法控制的瞬間,朱瀠綺說:「我覺得很少人會記得生活中這件有點煩躁、微小的事情,這應該是最能帶給觀者共鳴的作品。」 除了夢境,朱瀠綺的創作與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有關。朱瀠綺表示,「此在」意指,只有與其他物件產生互動,存在才得以彰顯。他的創作媒材即呼應了此概念,眾多作品中所採用的岩彩,其顆粒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堆疊,由於單層的岩彩不會顯色,所以上色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顏料,這樣的互動便體現了存在性,「岩彩在我的作品中能成為情緒與時間的載體,將石頭一層一層固定於畫布上,比起純粹的顏料更讓我感受到真實。」 此外,展區內的〈我們是太陽的女兒〉不同於朱瀠綺以往源自生活習慣的作品,而是一件有社會性的創作。作品以四位女性與銀箔構成的太陽為主體,「過去容易將女性與月亮作連結,但月亮卻需要依靠太陽的光,我覺得女性本就完整,不需要依靠外物。」因此,作品選用銀箔來顛覆金色太陽的既定印象。觀眾S(化名)認為,〈我們是太陽的女兒〉是一件非常有存在感、難以忽視的作品,「畫面的肌理顯現了作品的浮雕感,窗外斜射的光線則讓畫作上的銀箔越發閃亮。」 談及個展名稱《ELSEWHERE》,朱瀠綺認為,生活中容易被眾人遺忘的瞬間都在展間中,「把這些瞬間收集起來存放在這裡,對我而言,展間就是他方。」觀眾nabi(化名)表示,從展覽中能感受到朱瀠綺將對夢和女性的堅定意志付諸於作品中。朱瀠綺分享道:「我希望觀者來到這個空間能開始思考生活中微小或想要逃避的瞬間,並且抱有勇氣去面對。」
岩彩結合水墨工筆 層層揭開人心的《覓秘》
藝文
第1753期
岩彩結合水墨工筆 層層揭開人心的《覓秘》
2021-10-06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水墨、金屬箔、礦石一層層交替覆蓋,堆疊出富有立體感的花卉。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生張若琳於9月29日起,在台中的晴鴻藝術空間舉辦岩彩(註一)創作展《覓秘》,透過特殊的媒材及創作手法,試圖剝開人們光彩奪目的外表,尋覓心中的祕密。註一:岩彩是使用天然礦石粉末、並以動物膠作為素材媒介的一種繪畫方式,因此又稱為「膠彩」,將礦石粉末加水調和,呈現出不同的色調。作品〈霓裳麗影〉以紅藍兩色作為主體,顏料如同在紙上流動做出線條感,就像是被風吹拂一般。張若琳挪用牡丹及荷花象徵人色彩奪目的外表,跳脫了一般繪畫的切入點,不是讓整幅畫充滿花,而是有做留白及延伸。且不同於傳統的岩彩,他結合水墨工筆技法,讓線條柔和而不生硬,「好像那個葉子在漂泊的感覺。」前任文化局局長林輝堂形容說。 作品〈霓裳麗影〉顏料如同在紙上流動,線條柔和而不生硬,就像是被風吹拂一般。 圖/晴鴻藝術空間提供張若琳認為,人往往只會呈現出自己美好的那面,但內心的世界可能因為人生中種種挫敗與坎坷,而產生一些陰暗、不欲人知的祕密。因此他先是以大量的墨作為底層,再運用岩礦層層堆疊,做出凹凸不平的紋理,再使用金屬箔,重複這些動作三到四次,讓花卉極具厚度感,也暗指了人的內在是經過覆蓋,一層層的剝開才能看見潛在的意義,試圖探討外表與內在的對比。也因極其繁複的創作過程,讓他耗時約一年才完成10幅作品。 小小的展間展示了10幅畫作,卻因極其繁複的創作過程,耗費了張若琳一年的時間。 圖/顏婕儒攝「展間中的每一件作品的表現手法都有些許不同。」張若琳說明,其中兩件就是先畫完50%以後,用金屬箔將整幅畫貼掉,接著以漂洗的方式洗去一部分的箔,再覆蓋上色。經過不斷貼箔、洗掉、上色,完成後便能從表層隱約看見藏在其中的紋理,比喻無論怎麼隱藏,還是無法完全地掩蓋真實的個性。觀展民眾顏妤儒也認同地說:「你想看起來怎麼樣,就應該要從內在去改變,而不是一味的只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 張若琳向觀展民眾講解《覓秘》的動機與理念,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岩彩。 圖/顏婕儒攝張若琳說明,膠彩不像一般壓克力或油畫的管狀顏料方便使用,是必須按一定比例的膠,依個人經驗手工調配,如果水分沒有控制好,可能會造成浮動的現象。他也表示,因為在製作上較為複雜,所以目前在台灣創作膠彩的人算是小眾。晴鴻藝術空間老闆蕭勝鴻形容這次的作品充滿當代感、而非曲高和寡的。張若琳也補充,其實早在唐朝就已經大量使用石青以及石綠等礦物作畫,至今卻鮮少使用,令他感到惋惜,也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岩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