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專題
第1807期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記者林宜婷、何依庭、潘慧芳、蔣若暄報導】「沒有人會愛上完整的我。」Vtuber Scarlin Ch. 司凱林(以下簡稱司凱林)自認是個不善互動但有分享欲的人,由於個性內向且對他人的評論與視線較敏感,司凱林在現實生活中較難自在表達與展現自我。 與真人YouTuber不同,司凱林表示Vtuber(以下簡稱V)通常由中之人(註一)扮演,重視角色形象、中之人聲線與互動技巧,創作者不用親自露面。2022年底,他因為受到日本個人勢(註二)V瀬兎一也經過一年努力走紅的啟發,產生自己也能試試的想法。 註一:中之人多指V背後的飾演者。 註二:個人勢不屬於任何團體,獨立經營完成直播。 司凱林在籌備期間原打算做自耕農(註三),自學虛擬角色形象與Live 2D建模(註四)製作、直播互動技巧與影片剪輯,但因圈內專業繪師與建模師也同時在精進技術,且觀眾對視覺效果要求逐漸提高,故後來直接委託喜歡的繪師及建模師製作,「司凱林」這個角色也因此誕生。「這是我為自己打造的虛擬形象,而我透過扮演想像中的自己變得更自信,進而和他人互動、建立信任關係。」他說道。 註三:意指自己繪製所有角色形象、建模,並獨立負責直播企畫與開台直播。 註四:Live2D建模使角色能在動作時以低成本保持原畫外觀和畫風,無需逐幀製作動畫或3D模型。 V實際的直播內容依個人特色與能力不同有所區別,有些特別主題會直播寫程式碼、繪圖設計、聊金融投資。而司凱林表示,直播企畫中最經典的三個主題是遊戲實況、歌回(註五)和雜談(註六),「Vtuber與ACG(註七)最大的差別就是觀眾可以參與創作,與二次元的角色互動,滿足即時的情感需求。」他說道。 註五:歌回也稱歌枠,指V現場歌唱的直播。 註六:雜談則是無特定主題,單純和觀眾閒聊。 註七:即日本動畫(Anime)、日本漫畫(Comics)與電子遊戲(Games)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指常見的二次元文化。 根據臺灣VTuber列表網站統計,臺灣投入V的人數超過2700人,我們觀察到近期台灣V圈出現不少大學生與中學生的蹤影,也因此萌生一個疑問:年輕世代為何會想成為V? 多數受訪者表示之所以投入V,是受到起源地日本的V文化影響。「我一開始會接觸V文化是因為絆愛,讓我知道有這種形式的演出。」社團勢V的紫毛(化名)分享,喜好二次元文化的他,在學生時期接觸到V文化,也埋下日後以社團勢V進行活動的種子。 「V的興起在疫情期間獲得了巨大的推力。」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威智指出,由於疫情期間無法出門社交,V不僅滿足人們對線上互動與陪伴的需求,也不需曝光真實身份,促使更多人選擇投入V產業。個人勢V波・路譜也說道:「因為卡到疫情不能出國升學讀書,所以想說直接去工作,投Vtuber履歷。」 此外,在抒發自我慾望同時,又能保有「不露臉」的隱私,正是許多人渴望成為V的最大誘因。司凱林提及成為V是滿足分享欲與安全感的雙贏選擇,「我可以選擇要展示怎麼樣的自己給觀眾。」他強調自己注重個人隱私,不希望在現實中被認出,因此直播與觀眾分享生活或經驗時,也會特意模糊可辨認的資訊。 企業勢V的J先生(化名)認為V提供重新包裝自己的機會,「讓原本對自己沒有自信,或是直接面對面接觸人群有所抗拒的人,沒有那麼牴觸,可以嘗試跟人互動。」個人勢V黒崎くも(以下簡稱黒崎)也說明,虛擬形象帶來的隱蔽性,讓他得以踏入原本抗拒的直播領域。 虛擬舞台的聚光燈下藏有無數辛酸。隨著愈來愈多人進入V產業,為人熟知的成功案例,其實多是倖存者偏誤的表現。J先生坦言,「現在看到檯面上能夠喊得出(名字),甚至(訂閱)人數不錯的,有沒有想過有多少人嘗試跟他們一樣,但連看都沒有看到,就已經默默消失了。」投入V的新鮮人如雨後春筍,但最終能留下的只占少數,而他們的成功經驗難以複製,也伴隨各種挑戰與不確定性。 企業勢V天櫻咲樂(以下簡稱咲樂),在成為企業勢前曾以個人勢經營。他表示在個人勢階段,幾乎所有事都需獨自處理,「那段時間自己做封面,有什麼問題自己查,沒有人可以問。」當時的他仍有正職,無法騰出足夠時間製作直播封面圖,也較沒有心力練習新歌或構思節目。 現為個人勢的蕾米利亞也分享過去作為企業勢的觀察。他坦言,企業勢會要求每月達成一定直播時數,並對內容設有限制,例如避免談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議題;在收益分配上也需與公司抽成。對想保有自由度的創作者而言,這些規範可能成為壓力。 不同經營模式各有挑戰,多數V都難免面對心理壓力與身體負荷。咲樂坦言曾經歷一段內耗與低潮時期,當時他因成績不如預期陷入自我懷疑,也會無意間與其他V作比較。他解釋,如果在他人的直播中看到值得學習之處,卻發現自己現階段難以做到,會因此感到更沮喪。同為企業勢V、但非全職經營的紗羅,也曾因壓力接受過心理諮商,「因為很多事都是我喜歡做的,會把自己逼得有點累,所以還在學習如何取捨。」 此外,V的工作與日常生活往往交疊,難以劃分明確界線。不規律作息、長時間久坐與聲帶耗損,都對身體帶來長期負擔。蕾米利亞透露,自己曾經歷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經期不規律、慢性蕁麻疹等問題,「都沒有時間睡覺,身體真的沒辦法承受。」 在身心壓力的交織下,如何調整節奏、延續創作成為V共同面對的課題。咲樂透過一步步摸索,建立適合自己的調適方式,以減緩長時間直播帶來的身體負荷。「我買了一個升降桌,坐累了就抬高站著直播。」他平時也會出門散步,維持最低程度的日常活動,讓身體保持動能。 咲樂在面對公眾評論時也培養出一套應對方式。他會先思考該回饋是否具建設性,「如果有,會和公司夥伴討論或找V同行聊聊。」對於無法配合的期待或單方面的惡意,他則提醒自己堅守創作初衷,「我沒辦法滿足所有觀眾,必須以自己的準則經營才能長久。」咲樂藉此逐漸建立起與壓力共處的節奏,也找回穩定創作的動力。 由於V以虛擬角色與觀眾互動,如何拿捏網路與現實間的界線,成為V圈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圈內的共識認為去肉搜、找中之人是很不禮貌的。」黒崎說明,雖然每位V與觀眾間界線不同,但普遍不會談論中之人現實身份相關的資訊。 然而,並非每位觀眾都能尊重界線。黒崎就曾遇上一名試圖操控直播的陌生觀眾,「他衝進來(留言),想尋求一個免費廣告。」個人勢V司淇也談到自己曾遭匿名用戶持續以貶低與挑釁字眼騷擾,他指出這類行為多來自所謂的「樂子人」,即在網際網路上為吸引關注或搗亂,故意留下挑釁言論的人。 儘管網路互動充滿變數,仍有不少觀眾與V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咲樂分享,自己曾在生日收到粉絲自發性籌辦生日派對的驚喜,「他們去做客製的蛋糕,還委託繪師繪製慶生的圖。」他回憶起當時觀眾輪流走到鏡頭前打招呼、送上祝福,讓他深刻感受到觀眾真摯的陪伴與肯定,覺得格外感動。 企業勢V的KOZMII組合佐藍與白月心宿在出道兩週年時,粉絲特別委託繪師製作大型公車慶生廣告。佐藍回憶當時情景說:「看到粉絲幫我們做了大型公車廣告,有種『原來我們的存在,真的有人放在心上』的感覺!」。白月心宿也補充,看到粉絲應援很感謝,從回饋中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覺得努力沒有白費。 V文化不只是網路次文化的一環,更是一面映照出當代社交行為轉變的鏡子。王威智指出,V文化的流行顯示年輕世代正積極尋找新的自我表達與互動方式,「Vtuber文化影響年輕世代如何理解『互動』與『陪伴』的形式。」他解釋,這種轉變突破傳統面對面交流的限制,讓人們得以在虛擬空間中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情感連結。 王威智觀察到,觀眾與虛擬角色互動,並將其視為日常情緒寄託的對象,帶來的陪伴感與真人並無明顯落差。他說:「虛擬角色未必是假的,它們在情感上可能非常真實——尤其當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建立了長期、互相支持的關係。」 然而,這樣的現象也暗藏隱憂。王威智提醒,虛擬互動的便利與即時回饋,可能使部分人降低對現實人際關係的容忍度,「人們對真實世界人際關係的期待,可能會被虛擬角色的『穩定、溫柔、永遠在線』所改變。」若過度依賴虛擬陪伴而忽視現實社交,可能對個人心理與社會互動產生影響。 在虛擬互動逐漸普及的同時,AI技術也悄然改變著V文化的樣貌。談及產業未來的可能性,王威智認為:「Vtuber不是短暫潮流,而是某種更長期的文化變化。」他解釋,V文化源於日本動漫對虛擬角色的長期建構,以及網路世代對虛擬社交的期待,不僅能在直播、演唱會等場域中蓬勃發展,更可能結合AI與元宇宙等新技術,轉化為更深層的數位生活實踐。 AI V的崛起,讓不需真人操控的虛擬角色逐步進入主流視野,對傳統「中之人」構成挑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指出,AI V雖可透過程式碼模擬真人互動,但觀眾感知上仍有差異,「真人(與 AI)給人的感受與溫度還是不一樣的。」 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V文化?王威智給出他的建議:「Vtuber文化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對現實互動方式的一種重構。它給了我們機會去思考,在這個時代,什麼樣的關係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這樣的文化,不僅為數位社會帶來新的表演與交流模式,也迫使我們重新思索「人」與「角色」、「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生活
第1801期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2024-11-29
擁有一間溫馨小屋,可能是許多社會新鮮人的夢想。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全台15坪以下的小宅交易量占比逾15%,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新高。永慶房產集團彙整實價登錄資料則顯示,七都25坪以下中古屋交易占比,從2020年的15.7%升至2024年的22.9%。不過,這股小宅熱潮,究竟是反映年輕人的夢想實現,還是在現實下的折衷? 這些在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小宅雖小,但對社會新鮮人來說,卻高不可攀。根據591房屋交易網,2023年全台新屋平均成交價約每坪54萬元。以20坪小宅來算,總價約1,200萬元,若在七都高房價地段,甚至超過1,500萬。以主計總處發布的經常性薪資平均數4萬6,751元來看,獨自奮鬥的社會新鮮人須不吃不喝20多年,才能完成他們的小宅夢。 在高房價壓力下,政府推出的優惠政策成為許多人試圖圓購屋夢的重要依靠。去年8月上路的《新版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以下簡稱新青安),貸款年限最長可至40年,貸款額度也從8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還款寬限期則從3年延長至5年,期間只需繳交1.775%的利息。許多人趁著新青安的利多條件舉債買房。聯徵中心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新增房貸中,20至25歲的大學學歷者,高達1,821筆,創5年來新高。 青年人有因新青安「安心」購屋嗎?說到底,新青安是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過了5年寬限期,借款人需連本帶息還款,屆時壓力大增,還不出來就有可能違約或轉賣。因此,新青安不過是分散還款的時間壓力,沒有解決根本,青年依舊很難跨過房價的高牆。 此外,根據媒體報導,不少投資客申請新青安,大舉入侵房市,導致房價上揚。據政大永慶房價指數,全台房屋成交價從去年第3季到今年同期上漲10%,新青安似乎成為房價上升的推手,加重青年的購屋負擔。 在資本市場衝擊下,房屋已不再是單純的居住空間,而成為投機逐利的工具。政府若真有心解決高房價問題、協助青年,應該全面修正土地與房地產制度,建設長效社會住宅體系,同時嚴懲囤房與炒作行為,以利空屋釋放且抑制房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宅如今成趨勢,源於房市長久一來的高房價問題,政府須配合多方管理措施,才能讓居住正義不再淪為口號,為台灣創造更公平的居住環境,給青年一個逐夢踏實的機會。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校園
影音
第1761期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2021-12-2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張珈爾、李謙謙台北採訪報導】四大公投18日落幕,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數據顯示,18至30歲具投票資格的青年超過340萬人,然而,各投票所卻不見年輕人踴躍前往投票的身影。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生蔡佩軒、林念慈表示,因為系上有活動,他們都沒有參加公投,政大會計學系學生洪上恩也坦言自己雖然很想投票,但須承擔的成本過高,因此也未返鄉投票。政大政治學系學生陳莛沂則表示,這次公投議題對他自身的影響力並不足以驅使他為了公投回家一趟。在外求學的學生,常因返鄉成本過高,缺乏回家投票的動力,因此形成青年在政治場域中缺席的印象。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俞振華表示,年輕人的投票率確實較低,他分析,學生要負擔的投票成本比一般民眾高。此外,在資訊自由的時代,對新聞、政治完全不熱衷的學生,便能不看任何政治新聞,因而形成熱衷於政治的青年非常熱衷,但不熱衷於政治的青年便不主動獲取相關資訊的兩極情況。年輕世代參與政治的意願低落,不只反映在公共議題上,就連校園內學生自治情形也不盡理想。政大於今年11月底舉辦的學生議員選舉,只有1000多名學生參與投票,各學院投票率平均為8.3%,最低甚至只有4.2%,極低的投票率顯示學生對自身權益並不關心。臺灣學生聯合會常務理事(北區)陳思妤強調,校園裡面做成的任何一個決策,都一定會某種程度上,間接或是直接地影響到學生,「關於我們的事情我們怎麼可以不去關注,關於我們的事情怎麼可以不去了解?」前政大學生會會長黃承瀚則點出,若校內學生不參與投票,便失去要求學生會為學生做事的立場,更遑論對現況表達不認同,「你那時候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你未來就會失去相應的權利。」放棄投票等同失去了為自己發聲的機會,但年輕世代對公共議題的投入,或許能激盪不同價值的思辨,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杜文苓提倡道:「公共事務要能做得好,其實是需要由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經驗,提供好的貢獻。」他認為,社會才因此不會在發展上產生偏差、獨厚特定價值,多元意見較能使公共政策具備公益與良善的可能。目前仍有多數青年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不足,因此,專家呼籲年輕世代應踴躍參與公共議題的決策,牢牢握緊手中的公民權利,讓選舉發揮民主功能,傳遞青年真實的心聲。
金掌獎現年輕新秀 偶戲文化拋接中傳承
生活
影音
第1753期
金掌獎現年輕新秀 偶戲文化拋接中傳承
2021-10-0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李昀璇、黃弈軒雲林採訪報導】透過布袋戲藝師的演繹,掌中戲偶輕巧走動,在戲台上表演的活靈活現。由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主辦的雲林國際偶戲節於1日登場,希望將傳統藝術融入民眾生活,活絡偶戲文化氣息。在偶戲節中,金掌獎是每年眾所矚目的焦點,主辦單位更於民國108年新增青年主演甄選項目,並在今年正名為青年金掌獎,開放40歲以下藝師參賽,鼓勵青年投入傳統藝術,延續布袋戲精神。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表演藝術科科長沈郁琪指出,透過設立青年金掌獎,可以為得獎青年團體建立相當的信任度,「所以這是我們想要鼓勵青年的從業的藝師,讓他們有一個舞台。」青年金掌獎設立三屆以來,參賽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辦單位解釋,前兩屆入圍者多為七年級生,然而在今年,六組入圍團隊中,即有四位主演是八年級生,更有一位主演是九年級生。其中,入圍青年金掌獎的雷音劇坊,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只有20歲,他們改編經典《西遊記》劇本,從現代年輕人角度出發,生動口白加入流行語和英語,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此外,表演中還加入人偶同台戲碼,展現布袋戲的創新力量。雷音劇坊團長陳建霖說明,他們以人偶互動呈現豬八戒與孫悟空搏鬥場面,「我相信也有人做過,只是這是我們年輕人想要再嘗試不一樣的時候的第一步。」現場觀眾施均杰則認為,年輕人加入創新元素如英文、現代用語,豐富表演內容,雖然青年劇團經驗較少,但日後都還可以再累積。青年金掌獎的設立,提供從事布袋戲工作的年輕藝師,在台前台後發光發熱的機會。青年藝師不僅傳承了傳統技藝,也為布袋戲注入新生命。面對傳統藝術的年齡斷層,雲林縣政府加緊腳步,推行文化傳承。除了鼓勵年輕世代投入布袋戲產業,也在各級學校規劃推廣活動,讓在地人口從小接觸布袋戲,培養幼兒的傳統藝術品味,理解偶戲文化之美。沈郁琪表示,為了鼓勵幼童從小接觸布袋戲藝術,縣政府著手在校園進行推廣活動,從國小至大學,皆能夠讓學生在校園裡習得布袋戲文化。從校園扎根推廣傳統藝術,再以各式活動和比賽鼓勵青年接手傳統技藝,青年團隊在偶戲競演中激發創意,展現布袋戲嶄新面貌,一同讓布袋戲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