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康大合作軍火商引倫理爭議 學生組破鏈行動抗議
國際
第1819期
康大合作軍火商引倫理爭議 學生組破鏈行動抗議
焦點
2025-11-21
【記者黃暐喬報導】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以下簡稱康大)破鏈行動學生組織(UNCHAIN)於 11 日在康大校內霍默.巴比吉圖書館(Homer Babbidge Library)前發起抗議。學生針對校方與多家軍火製造商的合作關係提出質疑,以發送傳單和使用粉筆在地面寫下標語,認為此合作牽涉戰爭、武器研發與倫理爭議。 「美國帝國主義造成死亡,而康大為其買單。」、「康大正在僱用並招募與殺戮相關的勢力。」這些粉筆字道出破鏈行動對校方的主要控訴。由康大學生組成的校園倡議團體破鏈行動,以反帝國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等為核心理念,透過校園抗議、互助站(mutual aid)、讀書會與社群倡議等形式關注大學資金流向與軍火製造商對學校的影響。該組織在社群媒體指出,康大長期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科技(RTX)、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與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等軍火製造商合作,接受逾 6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9.6 億元)的國防研究資金,並透過實習與校園招募機制,將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領域的學生導流至軍工產業。學生組織認為,這不僅是一般的產學合作,而是涉及武器研發、暴力與監控技術的倫理問題。 康大學生阿諾尼瑪斯(化名)說道:「學費不應被用於支持大規模暴力,這是許多學生無法接受的。」學生的質疑也延伸到校方與軍火企業的合作模式,康大學生布倫尼(化名)說明,問題不僅在於學費的流向,軍火企業提供的實習與研究機會,雖然表面上有助於學生就業,實際上使學生無形中成為戰爭技術鏈的一部分。他補充:「校方長期未公開合作細節,導致學生難以了解研究成果與技術最終被如何使用。」除了資金與技術面的疑慮外,康大學生克蘿伊・加拉雷斯(Chloe Gallares)也指出,當校方一方面與軍火企業維持合作,另一方面卻忽視戰火中的平民時,學生自然會質疑康大是否仍履行其應有的公共責任。 對倫理、透明度與公共責任的質疑後,學生也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改變方式。布倫尼認為,康大應公開合作內容與資金流向、提高決策透明度,並逐步減少與軍火企業的合作。艾許莉(化名)則指出,校方應將資源優先投入住宿、獎助與心理支持等實際影響學生生活的領域,而非助長戰爭。布倫尼補充道:「大學不該一方面強調『平等與關懷 』,另一方面卻仰賴軍工產業維持研究與就業管道。」他強調,只要康大持續維持和軍火業的合作關係,學生要求資訊透明與撤資的行動就不會停止。
康乃狄克爆言論歧視 掀校內抗議遊行
國際
第1711期
康乃狄克爆言論歧視 掀校內抗議遊行
2019-10-30
【記者王薇妮綜合報導】一段在社群網站上流傳的影片,讓兩名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UConn)學生於10月21日被校園警察逮捕。康乃狄克大學學生加尼格・卡爾(Jarred Karal)和瑞安・穆卡(Ryan Mucaj)10月11日在學校宿舍外不斷高吼、譏笑著種族歧視性的侮辱言詞,整個過程被目擊的非裔美國籍學生錄下,並上傳至社群網站,引發軒然大波,更點燃一場校內抗議活動。 現場聚集者多為有色人種學生,除了嚴正表達訴求外,也各自上前分享自身經驗,相互鼓勵。 圖/珍・馬庫斯・薩米迪(Jean-Marcus Samedi)提供10月21日中午「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NAACP)」康乃狄克大學分部與校內「非裔美國籍文化中心(African American Cultural Center, AACC)」等組織在校內最多人行經的道路上舉行集會遊行,他們發表聲明,強調校方與白人美國學生需正視種族歧視問題。學生手舉「我們反對種族歧視(We stand against racism)」等標語,並用大聲公高呼訴求。8月剛上任的康乃狄克大學校長托馬斯・卡蘇萊阿斯(Thomas C. Katsouleas)也在遊行活動尾聲來到現場,表示與學生站在同一陣線,同時譴責兩名學生的不當言行。 黑人學生手拿標語,神情嚴肅地站在集會現場,對白人學生的種族歧視性言辭表達憤怒與不滿。 圖/珍・馬庫斯・薩米迪(Jean-Marcus Samedi)提供據《共和美國(Republican-American)》報導,美國教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D)的統計資料顯示康乃狄克大學有60%學生為白人,6%學生為非裔美國人。參與遊行的康乃狄克大學學生克里斯蒂娜・薇斯諾夫斯基(Christina Wesnofske)表示,校內以白種學生為多數,但遊行參與者幾乎都是有色人種學生,「種族不平等的威脅應該是我們所有人都該警惕的事,這讓我對身為白人學生感到蒙羞,同時也顯示白人學生對此議題漠不關心的程度之高。」校園內種族歧視問題存在已久,類似事件也層出不窮,卻遲遲未被有效地解決。康乃狄克大學學生塔林・聖地亞哥(Taylin Santiago)表示,雖然才剛入學不久,但已經歷過類似狀況,「種族歧視有很多種形式,從微冒犯(註)到隨意觸碰我的頭髮,抑或公然的種族歧視言論都有。」在8月更換校長後,學生們燃起一線希望,期盼此議題能被校方正視。薇斯諾夫斯基提到,校長卡蘇萊阿斯在集會當天除了承諾會與非裔美國籍文化中心進行會談外,並沒有其他表示,「當我們問及校方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時,他卻避而不談,只說他已經站在這裡聽了,這讓大家非常失望!」註:微冒犯(microaggression)也譯作微侵略,意指並非正式的歧視,而是以言語或肢體等方式,貶低、輕視或排擠特定人種、弱勢族群等。 校內各有色人種相關組織共同發起活動,在校園廣場以大聲公高呼訴求,要求校方對此議題採取行動。 圖/珍・馬庫斯・薩米迪(Jean-Marcus Samedi)提供校方對於校內種族歧視問題至今仍未提出具體規畫與實質行動,各學生組織也持續為自身權益與校方對話或抗爭。然而,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康乃狄克大學交換生廖昕慈表示自己並沒有感受到種族歧視問題,「我覺得學校其實滿強調尊重和包容的。」他也認為校方對此議題十分重視,「我們入學前就必須先完成與多元種族相關的線上課程,包含一系列影片與情境問題等。」另一方面,康乃狄克大學學生布倫丹.聖・布朗(Brendan St. Brown)則認為這並不是什麼新議題,「大家早已為此發聲許久,這是個社會性的問題,因此我不知道學校能怎麼做,這應該由父母從小的教育做起。」 
置頂